[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氏习俗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哭嫁”的来龙去脉
作者:吴展团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9-6 收藏|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因民族众多,更是风情浓郁、灿若星河。其中,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哭嫁,这是汉族、土家族、藏族、苗族、畲族、彝族、壮族、撒拉族、哈萨克族、闽西客家、桑植白族、黔西北仡佬族和黑河俄罗斯族等民族的共同习俗。

据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记载,“哭嫁”的风俗在各地的名称不尽相同,或叫“哭出婚”,或称“哭嫁囡”,或称“哭轿”,等等。

哭嫁的时间和形式也因地域而定,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

不过,开始时,哭嫁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

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的礼仪进行,不能乱哭。如果谁不哭,或哭得不到位,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

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

哭嫁的“歌词”既有传统的,约定俗成、代代相传,也有新娘和“陪哭”之人即兴创作的,见景生情、临场发挥。要么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要么是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关于哭嫁,在苗乡长大的我,还是比较熟悉的。曾写过一篇《在苗族,有一种涌泉相报叫“哭嫁”》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在我的老家靖州锹里地区哭嫁的习俗,这种风俗从古一直沿袭至今。它通过哭唱的方式,将姑娘隐藏在心底的复杂心理、细腻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家的哭嫁形式通常有一人独哭、二人对哭、多人齐哭等。新娘哭唱的内容多为哭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嫂姊妹的别离之情,以及对封建婚姻礼教的不满之意等;而乡邻的陪哭、劝嫁则常以贺新婚、夸新郎、互祝愿、道吉祥为主。

这种如诉如泣的哭唱也叫“哭嫁歌”,腔调新颖别样,哭词长短成句,大都富有诗韵和乐感,文词巧妙,寓意深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哭嫁的内容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翻新变样。

按理说,结婚本来是一件风风光光、开开心心的喜事,出阁之日是一个红红火火、欢欢喜喜的日子,但为何要伤心欲绝、哭哭啼啼?这样哭嫁的习俗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当时,我在文中只注重了对哭嫁过程的描写叙述,对其由来和原因并没有进行分析探讨。

实际上,哭嫁这个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很久很久以前便有了,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

据说,战国时期有个赵国公主因为要远嫁他乡做王后,而该公主的母后赵太后对女儿疼爱有加,舍不得她远嫁,便在女儿即将踏入他乡之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由此,哭嫁习俗便相沿成习,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同时,也有学者考证,哭嫁的习俗源于原始时代的掠夺婚(即抢婚)。那个年代,人们普遍愚昧野蛮,部落之家战争不断,女人是胜者为王的战利品。面对武力和强暴,女人没有别的选择,哭是惟一的反抗。从此以后,哭与嫁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形成后世的哭嫁习俗。

女人出嫁为什么要哭?而且形成了一种习俗,哭出了感情、哭出了花样,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缘由:

首先,往事依依,发自肺腑念亲恩。人生最苦是离愁。即将远嫁他方,新娘想到就将离别亲人了,依依难舍之情油然而生。

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从今往后,就不能再承欢父母膝下,不能再孝顺至亲长辈,不能再与小时的玩伴在一起了,但凡有些良心和重感情的人,必然会感到伤心而情不自禁地放声大哭。

尤为关键的是,古代的交通和通信都不发达,如果嫁到穷乡僻壤,路途遥远,很久都难得见一次面,有的恐怕一辈子都无法再次相见。此时此刻,难舍难分之情,哭诉自然是最好的表达途径。

因为要离别,平日不曾给予过多关注的亲情,此刻历历在目、幕幕在心。回顾往事,几多难舍,也有几多遗憾,忍不住悲从中来,便用哭泣的歌声表达对闺门生活的依恋,对父母恩情的感念。

在一定程度上,哭嫁就是体现有无情感的测试仪。新娘通过哭的方式,以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亲友真挚之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所以,似乎哭得越厉害,就显得越有情义、感情越真。

其次,前路漫漫,触景生情忧命运。其实,哭嫁更与古代的封建制度有关。婚嫁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其主要功能是将女性从女儿转换成媳妇。女儿和媳妇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角色,一方面新娘要告别女儿角色,因而内心充满了对往日生活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新娘要开始履行陌生的媳妇职责,因而也充满不安和恐惧。

此去前路漫漫,今后的生活是好是坏,不可捉摸,难以预测。新娘在矛盾的心理中担心自己的前途,触景伤怀也在所难免、情理之中。

在古代,女人出嫁后完全依附于丈夫生存,如果婚后丈夫对自己不好,那这一辈子就算是完了。所以,出嫁前哭一哭,有的也是为了表达对前途的堪忧。

同时,哭嫁还发泄了男女在地位上的不平等,表现女性在丧失经济地位和权力之后的失望痛苦与不满心情。

随着父权制、私有制的产生,女性逐渐失去了财产继承权,失去了传递氏族香火的权利。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妇女地位卑贱低下,逐渐沦落为男性的附庸,乃至成为男性的“财产”。女性被无情地排斥于家族之外,与家族利益无关了。

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无力抗争,女性只有充分利用哭嫁这种合法机会来进行情感宣泄、诅咒和强烈控诉。可以说,这也是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一种谴责。

再次,伤痕累累,无可奈何怨媒人。旧时婚事大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姑娘对夫君的容貌、为人、家境一无所知。如此一来,有的新娘自然心有所怨,不会满意,更有甚者早已有另外的心上人,“虽有灵犀一点通,却落得劳燕分飞各西东”。

那个时代的人哪里能够自由恋爱、心有所属?多少痴情男女心心相印、相亲相爱,终究拗不过婚姻礼法制度,尽管一千个不愿意、一万个不甘心,哪怕寻死觅活,弄得伤痕累累,最终也是棒打鸳鸯,只能从命。

如果是藏有这样的心思出嫁,新娘哪里可能开心,必然是要通过哭的方式发泄出来。所以,在封建买卖婚姻的桎梏中,姑娘的婚事如不如意,以“哭嫁”发自心声也是人之常情,更是无奈之举。

那么又是谁破坏了美好姻缘,把自己送进火坑的呢?新娘觉得是花言巧语的媒人!于是,就把怨气一吐为快,通过哭嫁把媒婆骂个狗血喷头。

“骂媒人”部分与前面哭亲别友的缠绵难舍相比,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对照,痛快淋漓,战斗性极强。有的新嫁娘把扼杀自己幸福自由的满腔怒火,化成为对媒人最怨毒的诅咒。借一曲悲歌,抒发内心的痛苦。

纵观这几个原因,实际上都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现在,结婚离婚自由、交通便捷快速、通讯网络发达、生活水平提高,完全没有必要怨天尤人、悲痛欲绝了。故而,哭嫁也变得有可有无,在一些地方已经销声匿迹了。

其实,哭嫁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有些精华依然值得发扬光大,永远传承。

所幸,在我老家,这个奇特的习俗,这种朴实的情感,仍旧保持完好,并且少了埋怨和责怪,多了理解和感激,完全是情到深处有感而发地感恩父母、感谢亲情、感动好友、感慨生活。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和需要弘扬的!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氏    责任编辑:吴氏在线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荆坪古村里的那些古树古井古建筑
    苗族汉子真奇怪,婚礼现场“讨花带”
    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棵最美古树
    有一类婚姻叫“倒插门”,有一种新郎叫
    宜宾吴文化研究会召开工作会
    有一种乡愁叫故乡的杨梅
    杨梅红了,我在想你
    迎丰公园,改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情怀
    思情赋
    千锤百炼的味道——凤凰木锤酥
    漫游黔阳古城,“慢时光”里才有浪漫
    我们渐渐成为了故乡的客人
    神奇四月八,耕牛休息姑娘回家
    云照走出来的书画能手吴锡森
    行走在古城古镇古村
    走进大自然,享受静时光
    高脚马,童年的快乐神器
    始祖泰伯庚子清明祭
    美丽的家乡,童年的野菌
    张贴在村口的“请柬”
    “乔迁之喜”为何选择在三更半夜?
    有一种人情往来叫“随客”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总会(第四届)会员代表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