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氏宗祠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西园吴氏宗祠概述
作者:吴坤隆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2-12 收藏|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吾族西园吴氏始祖文卿公,字公兴(娶王太孺人),於唐末随忠懿王王审知从河南固始入闽,后辗转卜居省垣东北之罗汉山之阳(今西园村),辟草莱、治田舍、繁衍生息,迄今二十七余世裔孙。西园吴氏宗祠位于西园村之西大池左西侧祠堂山上,俗称“蝙蝠街”的东端处,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距今已有325年历史。
        据载:至乾隆甲寅有品三,蘅州二公伯仲同登贤榜,二公以为悉本祖宗积功累德所致重建宗祠,于清嘉庆丁已年(1797年)择罗汉山前一小山“第一冈”,取其回龙顾祖之意,构造一座土木结构的坐北朝南、宽18米、深27余米的吴氏宗祠,名曰:敦叙堂。
       祠堂历经五十余年,破损不堪,于光绪庚子年和民国二十二年由十八世裔孙如南公(钦赐正八品)和二十一世裔孙启棋公(“非遗”软木画创始人)主持修茸过两次。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私塾与政府借用宗祠开办学堂,培育乡里人才,功莫甚焉。1994年,爱乡旅居印尼族亲二十二世裔孙吴学铄(大企业家)返乡探亲祭祖,欣然捐资人民币一百三十万元建西园小学教学楼。为此,学校借用宗祠办学达数十年历史告终。吴氏宗祠收回后已险像堪虞,吴学铄又慷慨解囊捐资二十万元原地原样修茸宗祠,众族人亦随踊跃乐助,捐三十余万元。1994年9月1日动工,1995年11月报竣,建筑面积达六百平米,二00二年我祠被省文化厅评为“福州十大名祠之一”。
       改扩建后的吴氏宗祠焕然一新,宗祠前耸立着一座碑坊,碑坊大理石上镌刻着一幅对联:“延陵望族扬四海,罗峰世家发西园”,碑坊前雄踞一对石狮,尊严肃穆。入碑坊约有四米宽的五十四级石阶,台阶两头各建一座牌坊,使祠宇显得更加高耸壮观,引人注目。拾阶而上到达第二座古色琉璃瓦装修的门楼,门楼两侧有吴学铄敬献的一副大理石对联:“万里兴业有先祖垂范,千金修祠报列宗隆恩”。步入门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厅堂(18米宽31米深)。祠前有四棵一百多年树龄的龙眼古树,为宗祠增添了秀丽景色。
       西园村两委於新时期为发展经济拟动运吴氏宗祠,经双方协商,定於2010年7月将宗祠按原样原向乔迁今址。重建后的吴氏宗祠为砖混结构,四周风火墙高耸入云,楼宇飞檐翘角,琉璃瓦面,气势磅礴。祠堂正中开一大门,左右两侧各一小门。正门两旁大理石上镌刻大书法家潘主兰题的一副对联:“面对金鸡桑梓千秋欢聚,背临罗汉子孙万代安居”。古祠回廊、大厅均是一层,大厅面积300多平米,高达9米,正中坐北有座30多平方米的神主亭。大厅大柱挂有书法家郑廼光、朱棠溪、谢奇川等书写的七副对联。金字匾横“敦叙堂”高挂正中,旁边另有十多面横匾,其中有原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题写赠给吴学铄先生的“乐育英才”;有民国福建省长萨镇冰题写烈士吴胥魂的“为国捐躯”;还有名人谭元凯、严家淦等题写的横匾。下面回廊照墙贴有用瓷砖彩画的“二十四孝”、“八仙过海”等,布局朴实大方,简明亮洁。此外,祠堂一楼右侧隔墙外还有老人活动室、厨房、卫生间等。总占地面积834平方米。2014年,在村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又出资在祠堂的北面和西面,加盖三层,用于“吴氏宗祠文化长廊”建设。新建的西面二楼接待室墙上,总书记习近平写给吴学铄的感谢信格外醒目,还有印尼华裔旅游与创意经济部部长二十三世裔孙吴冯慧兰题词:“我回到了我爷爷的故乡”。村两委同意出资计划2016年完成东面三层的加盖计划,丰富和完善“吴氏宗祠文化长廊”的建设,目前,吴氏宗祠理事会决定把二七大罢工烈士吴彩贞、辛亥革命先驱吴胥魂、吴怀冰、城工部地下党成员及吴氏历史名人等补充到“吴氏宗祠文化长廊”中,真正把西园吴氏宗祠打造成西园村系统了解吴氏历史文化的场所和吴氏宗亲情感寄托的纽带、成为青少年革命烈士历史教育的基地、成为西园村对外旅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吴天睿 推荐)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wcb888    责任编辑:wcb888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荆坪古村里的那些古树古井古建筑
    苗族汉子真奇怪,婚礼现场“讨花带”
    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棵最美古树
    有一类婚姻叫“倒插门”,有一种新郎叫
    宜宾吴文化研究会召开工作会
    有一种乡愁叫故乡的杨梅
    杨梅红了,我在想你
    迎丰公园,改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情怀
    思情赋
    千锤百炼的味道——凤凰木锤酥
    漫游黔阳古城,“慢时光”里才有浪漫
    我们渐渐成为了故乡的客人
    神奇四月八,耕牛休息姑娘回家
    云照走出来的书画能手吴锡森
    行走在古城古镇古村
    走进大自然,享受静时光
    高脚马,童年的快乐神器
    始祖泰伯庚子清明祭
    美丽的家乡,童年的野菌
    张贴在村口的“请柬”
    “乔迁之喜”为何选择在三更半夜?
    有一种人情往来叫“随客”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总会(第四届)会员代表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