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氏宗祠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山东临沂吴氏宗祠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综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15 收藏|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始祖鸿胪公遵明洪武迁发之令,自城阳官地村迁来占籍定居。荒芜之地,白手起家。历尽艰辛,创寨立村。乘寒暑之暇,纺线织布,夜以继日,制造织机纺俱,销售四方,尤以绕线籆子为最,村名遂为籆庄。
  先祖数辈,耕读为业。诗书训后,勤俭治家。至六世后,家业始宏。子嗣渐多。万历年间(1573年)先祖为祭奠祖宗之亡灵,集全族之所能出,购置木料,烧制砖瓦,历数年之艰辛,建成吴氏祠堂。造门楼一座,大门两旁书对联一副,上联“三让宗风怀旧谱”,下联“秋霜水露恸时思”。立正殿三间,内设神台,奉列祖之灵位。上悬一匾,题“延陵世胄”。建厢房三间为客厅,东西耳房各一间,为伺庙人寓室,院内立石碑两幢,一为谱碑,一为庙志。植松柏银杏各二株。而后凡逢年过节,四方吴氏子孙,前来祭祀朝拜者,络绎不绝。缅怀先祖创业之艰难,训育后代立身之根本,致使吴氏后裔,世代忠烈,祖辈贤良。德誉乡里,功载史册。
  抗日时期,吴氏宗祠因为八路军储藏军粮,日军竟放火焚烧。厢房三间,一片火海,立成废墟,古柏银杏,已粗可合抱,大火之后,变为焦炭。主殿辛赖砖石结构,不易引燃,更兼吴氏子孙拼命扑救,方保残存。为报效国家,振兴中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吴氏子孙有众多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先后有四十多人,命殒国难,为民族解放和共和国的创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战争年代,党和政府为发展教育,曾暂借祠堂办学堂。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如籰庄吴作才(厅级干部)、吴作礼(地级干部),都曾在这里读书学习。1958年政府在村前建完小一出,学堂迁新址。
  之后由于祠堂闲置,年久失修,频临倒塌。六十年代,后墙坍倒,时因资金和“十年动乱”等原因,只由籰庄后人作了一次抢救性修补。
  二零零二年,祠堂已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为挽救这一历史文物。有沭东吴氏十八世孙吴绍序,顺族众之意愿,联络籰庄吴洪迎、吴清伦,寨西吴绍龙,沟北吴福豪,朱果吴绍吉等。向全族发出倡议,凡吴氏子孙,自愿捐款,修复祖庙。倡议始出,应者云集,各地纷纷来电来函,热烈拥护,坚决支持。如沟北吴峰,驻德州任师级军官,接讯后马上来电,表示支持,一次捐款三千元。籰庄吴作才,厅级老干部接讯后立刻捐款贰仟元,更有二十多名七十至八十岁的老人,听讯后手持拐杖,亲临办公处,每人捐款五十元。苏鲁两省五县(临沭、郯城、苍山、东海、赣于)四十多个村庄,总共捐款八万余元。修复工程自二零零二年三月十四日始,修墙垣六十米,整修正殿三间,重建厢房三间,门楼一幢,植银杏松柏四株,修台阶花圃二宗,立碑志十七幢。至二零零二年五月十八日竣工,历时六十五天,耗资七万五千元。

为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二零零五年五月,吴氏宗祠被临沭县人民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零零六年春,由始祖第十八代外孙、清同治皇帝老师翁同禾后人翁怀刚博士出巨资,吴氏族人捐款,为始祖雕汉白玉座像一尊。始祖雕像庄重威严,体现了“谦让、开拓、进取”的吴氏精神。为吴氏族人在历朝历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突出贡献,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树丰碑一座,以慰祭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孤魂忠魄。并于四月二日,由新任吴氏族谱管理委员会主任20世孙吴书魁,主持召开了隆重的始祖金身登位仪式、文物保护单位揭牌仪式、吴氏英烈塔落成庆典大会。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氏    责任编辑:吴氏在线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荆坪古村里的那些古树古井古建筑
    苗族汉子真奇怪,婚礼现场“讨花带”
    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棵最美古树
    有一类婚姻叫“倒插门”,有一种新郎叫
    宜宾吴文化研究会召开工作会
    有一种乡愁叫故乡的杨梅
    杨梅红了,我在想你
    迎丰公园,改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情怀
    思情赋
    千锤百炼的味道——凤凰木锤酥
    漫游黔阳古城,“慢时光”里才有浪漫
    我们渐渐成为了故乡的客人
    神奇四月八,耕牛休息姑娘回家
    云照走出来的书画能手吴锡森
    行走在古城古镇古村
    走进大自然,享受静时光
    高脚马,童年的快乐神器
    始祖泰伯庚子清明祭
    美丽的家乡,童年的野菌
    张贴在村口的“请柬”
    “乔迁之喜”为何选择在三更半夜?
    有一种人情往来叫“随客”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总会(第四届)会员代表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