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氏宗祠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百年石屋入省保,至德吴氏播宗芳
作者:黄晓慧    信息来源:温岭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1-17 收藏|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在石塘镇箬山,许多村的风俗习惯都是大同小异的,因为居民大多是闽南移民后裔。这也就带来了与温岭其他地区不一样的闽南特色的风俗习惯,如正月闹元宵扛台阁、七月七过“小人节”、九月九“烧金”等,兴建村自然也不例外。

兴建村的村名看起来很普通,确实如此。《温岭县地名志》上记载,兴建村(当时属于箬山镇)之得名,是“俚俗随意命名。在打爿岙东部街区。村委会驻地鹁鸪嘴路。434户,1997人,多吴姓,以渔为主。”

兴建村顺风路“石塘石屋”。

吴厝祖厅三百年

去年夏天,记者曾走进兴建村采访,第一次发现村里竟然有座吴氏宗祠。当时,是先发现路边有一口叫“吴厝井”的古老水井,然后再打听到还有座吴氏宗祠。

这口吴厝井,方形的井栏上面,另外用石条加高了一些,加上去的石条上刻着“吴厝井”“清代甘泉”。“清代甘泉”这四字中间,还插了一个用五个“吴”字组成的梅花图案,可能这就是吴氏族徽。

吴氏宗祠在吴厝井附近的一个院子里,不打听一下是很难发现的。记者请边上的吴姓居民开了门,进去之后才知这祠堂叫“至德堂”,中间有一副对联:“祖德流芳思木本,宗功浩大想水源。”祠堂中还有其他对联,如“兰陵让德延陵继德温陵祀祖德,渤海流芳左海传芳南海播宗芳”,后来查了一下,“兰陵让德”指的是吴氏开基祖泰伯三让王位之事,兰陵梅里为泰伯发祥之地,孔子曾称泰伯“三以让天下,真至德第一人也”,故吴氏堂号为“至德堂”;“延陵继德”指的避居延陵的季札(延陵季子),他繁衍的后裔称为“延陵衍派”;“温陵”则是泉州的别称。从对联上就可以看出,兴建村吴氏后裔是从泉州迁居箬山的。

老井。

事实上正是如此。据堂中一块《重建吴厝祖厅志》介绍,这一吴厝祖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吾十一世祖自闽南赴燕京试,不回乡,即在此太平县玉环州石塘庄岛盘岙定居,择地开基。先祖聪颖勤劳,创业有方,开辟田地,营建房舍,中设厅堂,沿称吴厝祖厅。”这一祖厅年久失修,1997年吴章恩、吴庆意、吴庆铭等集资重修。碑上的“太平县玉环州石塘庄”写法可能不是很规范,玉环厅是清雍正六年(1728)设置,属温州府,石塘倒是隶属玉环厅管辖过,“太平县玉环州”似无此说法,而“岛盘岙”则是现在的箬山打爿岙,打爿岙另有“董班岙”“等班岙”等不同写法,也有多种说法不一的地名来历故事。

至德堂中立有一块《吴氏行第》碑,从中可见,讳行有“明孟仲贵显荣华恒钟瑞庆存心守道广育贤英才奇器伟动立名成”,现在“瑞”“庆”“存”这三辈看到的挺多的。

“石塘石屋”成文保单位

2013年4月11日,温岭市人民政府公布“石塘石屋”为温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石塘石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建村就有三处石屋为“石塘石屋”组成部分。

兴建村顺风路050~051号就是其中的一处。去年6月,记者来到这里时,在此居住的一位八旬阿婆告诉记者,她娘家在石塘,丈夫85岁时“老了”(去世),她说石屋是太公头盖的,太公头即其丈夫的祖父。太公头也是80多岁去世的,算起来,房子有上百年历史了。阿婆说,这里住的都是陈姓人家,不过,许多人迁住出去了,如到箬山南新区北新区,也有一些老屋是租给外来务工人员住的。

记者后来又到了兴建村民丰路077号石屋,这也是“石塘石屋”的一部分。前面还有一座碉楼,是作为“温岭碉楼”的一部分列入省级文保单位名录的。

077号石屋是出租私房,在这里,记者邂逅了来自江西上饶的唐立金师傅。他是位水电工,在温岭有20多年了,在这房子里租住也有五六年了,在温岭的年头长了,也会说温岭本地方言了。

据其自述,房租以前是1200元一年,2018年涨到1600元一年,他觉得有点贵,因为房子会漏雨。

唐立金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上海,小儿子在身边。唐立金说,这个077号石屋院子里的主人们大多姓陈,另有一家姓林的。

民丰路077号石屋及东兴村碉楼。

正月半夜打财神

还是在民丰路,记者在一排石屋的其中一间屋内,见到了时年82岁的李家阿婆。阿婆姓杨,娘家石塘,20多岁嫁到这里,已有60年左右了。她说,箬山有七月七过“小人节”“烧金”的习俗,也有九月九“烧金”的习俗。过去,正月半夜,还有跨火盆和打财神的风俗,其中打财神,是将财神老爷从打爿岙庙里用轿扛出来,由四个壮男扛着,像扛台阁一样,这四人每人都戴着一顶尖顶的簦,身穿栲树汁染成的服装。当扛财神的人在街上巡游时,店家都要准备鞭炮,有的等扛财神的经过,点燃鞭炮后,从二楼整串扔下去,扔在扛财神的人的头上、财神身上,因为有簦防护,扛财神的人也不怕。

正月半夜打财神这一风俗习惯,现在在箬山好像没有了,只留下了闹元宵扛台阁的习俗,为人所熟知。其实,正月半夜打财神这一习俗,在1992年版《温岭县志》中“石塘正月半”一条中有记载:“由科头跣足四大汉抬轿,财神塑像坐轿出巡,鸣锣开道,鼓乐随行,所经街市,商家、船东大放鞭炮迎接,让财神清醒,多降财气,鞭炮在抬舆者头上炸响,而抬舆者故意欲行不行,以显示其大无畏精神。”只是不清楚这习俗是何时式微了的。

永远缅怀糊亭老艺人

众所周知,在箬山,每年农历七月七,当地相信佛教的人家,都要为家里16岁以下(含16岁)的孩子过“小人节”。“小人节”祭拜,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彩亭、彩轿。兴建村梁安奶就是比较有名的一位糊亭老艺人,不过,他已在2016年1月24日早上去世。

梁安奶生前在糊彩亭。

梁安奶生于1931年,生前和他的儿子梁定招租住在箬山上街,记者曾多次采访过他。据其自述,他小时候家里贫穷,9岁时,才被父亲送到“春友先(生)”的私馆(私塾)读书,读的是《三字经》《大学》《论语》等,教学用语是闽南话。他生前一次接受采访时,向记者展示了他70多年前读过的那本《三字经》,这是当年他读的第—本课本。这本保存下来的《三字经》图文并茂,每页上边是绣像木版画,下边是《三字经》及注解,其中的中国历史部分,记载有元明清民国等阶段历史,“元灭金,绝宋世。莅中国,兼戎狄。九十载,国祚废。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七世,至崇祯。权奄(阉)肆,寇如林。李闯叛,朝政紊。乞援师,吴总兵,满入关,据神京,传十世,国号清,至宣统,大宝倾……”

梁安奶做的纸亭(右为满金亭)。

暑假时,父亲送他去石塘金花师傅那里学做彩亭,到七月七前结束时,自己拿一个彩亭回家过节。学了三年出师,掌握了糊亭技艺。

14岁时,他和伙伴一起合作开了家小作坊扎纸亭卖。到16岁,他就去讨海了。19岁时,温岭解放。此后,他曾在箬山的业余剧团演老旦,扮过《狸猫换太子》戏中的李太后等角色,这个剧团的所有演员都是男的。

梁安奶育有七个子女,依次为梁定良、梁彩花、梁香花、梁定德、梁定招、梁菊花、梁定富,受家庭影响,这些儿女都会糊亭。他生前还做过“福建道士”,“福建道士”有别于温岭本地道士,记者曾看过他手抄的《太上洞玄救苦妙经》等经书及投词等。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氏    责任编辑:吴氏在线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荆坪古村里的那些古树古井古建筑
    苗族汉子真奇怪,婚礼现场“讨花带”
    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棵最美古树
    有一类婚姻叫“倒插门”,有一种新郎叫
    宜宾吴文化研究会召开工作会
    有一种乡愁叫故乡的杨梅
    杨梅红了,我在想你
    迎丰公园,改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情怀
    思情赋
    千锤百炼的味道——凤凰木锤酥
    漫游黔阳古城,“慢时光”里才有浪漫
    我们渐渐成为了故乡的客人
    神奇四月八,耕牛休息姑娘回家
    云照走出来的书画能手吴锡森
    行走在古城古镇古村
    走进大自然,享受静时光
    高脚马,童年的快乐神器
    始祖泰伯庚子清明祭
    美丽的家乡,童年的野菌
    张贴在村口的“请柬”
    “乔迁之喜”为何选择在三更半夜?
    有一种人情往来叫“随客”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总会(第四届)会员代表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