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佛山聚边《吴氏宗祠》的尽头,神主的上端,高悬的横匾,上书《绍德堂》三字,这是佛山聚边《吴氏宗祠》的《堂号》。而两则的对联,左联:“植本培基家祥永锡”;右联:“显仁茂德美荫长绵”,这是佛山聚边《吴氏宗祠》的《字辈联》。

郡望与堂号是历史上常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也是表示姓氏文化的内涵的专用术语。所谓“郡望”就是某郡中名门望族的意思,堂号,就是厅堂的名号,两者与姓氏联系起来,表示某世系或某支派的来源和血统所出,因而也就被赋予了某一姓氏的特殊标志。
郡望一词的出现,与郡的设立有关。早在秦朝统一以后,废封建置郡县,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到了汉朝,进一步把天下的郡增加到103个郡,每郡统辖几个到十几个县。在各郡中,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都会有几个著名的家族存在,也就是名门望族了。吴姓的名门望族主要有:延陵郡(江苏常州)、渤海郡(河北吴桥)、濮阳郡(河南濮阳)、陈留郡(河南陈留)、汝南郡((河南上蔡)、吴兴郡(浙江吴兴)、长沙郡(湖南长沙)、武昌郡(湖北鄂城)等等。
在张槎聚边吴氏族谱里,有“粤自季扎肇启延陵,后嗣遂因之以为氏,遥遥华胄,莫得而详纪矣。”等语,说我吴姓,不用细说,肯定是属延陵郡季扎后裔,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
堂号最初与厅堂名号有关,后来也把家族相关的重大事件、典故、传说等联系起来,当作堂号,作为标榜和炫耀本族的特殊标志。吴姓多以“至德堂”为堂号,还有让德堂,仲德堂、让德堂、尚德堂、树德堂、仁德堂等等,其中不离一个“德”字,主要是颂扬太伯公三让天下的高风亮节。孔子曰:“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见”论语”太伯篇第八) 。在太伯庙前树有“至德名邦”牌坊,延陵季子被誉为“至德第三人”。故“至德堂”即源于此。从此,吴氏后裔及其分支均称为至德宗亲,在世界各地均有“吴氏至德宗亲会”。
在堂号使用方面,范围比较窄,在同一个郡望中、同一个支派中,甚至在不同的房系中,都可以有不同的堂号。我族自“移居西隆堡岗头吴边乡开基。本族支派繁盛,列地分居。”(族谱语)根据1933年佛山八房(岗头、总排、旺边、聚边、石狮、释褐、云路、吴边)公益会资料看,总堂号还是叫“至德堂”,而下面各房还有:荫善堂、绍德堂、植桂堂、英玉堂、留馀堂、润馀堂、焕然堂、胜日堂、光裕堂和时和堂。。。。。。。等。
佛山聚边吴姓堂号为“绍德堂”,如聚边族谱序所言:“堂号曰:‘绍德堂’取其世世相传修德於勿替矣,庶知我祖开族皆以仁德教化子孙之致意也。”即取其 “谦逊、礼让”的美德,要世世代代传下去,因为,我吴姓祖宗自开族以来,都是这样教导我们子子孙孙的意思。
所谓字辈,就是指姓名中用以表示辈分的“字”。同一家族的成员,如果姓名中含有相同的辈分“字”,则必定是同辈中人。例如,张槎聚边吴绍德堂大塘涌分支,其字辈排列为:贤、士、尚、汉、云、丕、广、世、奕、官、普、国、祁、湛、兆、应、爵、新、炳、连、然、伯、利。。。。。。。。显然,其字辈排列与聚边本支排列又有所不同,与祠堂的字辈联更是相差甚远。原因正如重修聚边乡吴绍德堂族谱序所言:“原夫谱谍(记述世系的史册)之设,所以序昭穆(宗族的辈分),明尊卑也。昭穆无序,尊卑不明,于是有疏间亲少凌,长其敝,即由此而生焉。”,为了“明尊卑”,使“昭穆有序”,所以,在光绪十五年重修族谱之时,才有了祠堂之“字辈联”,并规定自从23世开始使用“植”字,24世使用“本”,以后,依此类推。后停止使用了。还有,聚边的吴氏字辈联,也仅限于聚边本支采用,而大塘涌分支和岗头吴氏原支,也没有采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