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平常人家如能吃上一餐肉,就好像过年。时下,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菜肴发生了不小变化,大鱼大肉、鸡鸭禽类等已不再是招牌菜,很多人对这些东西似乎有点吃腻了。
倒是诸如植物性的绿色食品和传统的家常小炒,逐渐多起来,深受人们青睐,餐桌上出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现象和情怀。
上个周末,爱人在菜市场买了芒粑,平时很少炒菜的我主动请缨,亲自下厨。先把芒粑切成方块片,黑溜溜的,光滑滑的,甚是好看。热锅滚油,炸得金黄,拌上辣椒加工,再放点大蒜,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就出锅了!
馋涎欲滴,还未上桌,我便忍不住徒手抓了一块熟透的芒粑,也顾不得烫,狼吞虎咽起来......
柔丝丝的,软绵绵的,香喷喷的,还带几分与生俱来的泥土芬芳,简直令我如同小孩一般,兴奋得手舞足蹈、啧啧称妙。
这餐饭,我们吃得津津有味,也情不自禁地陷入深深的怀旧之中,母亲更是有一段永远挥之不去的芒粑情结,平日里少言寡语的她,滔滔不绝地忆苦思甜说了许多往事。
这种久违的食物乡下人称芒粑,城里人叫蕨粑,以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多见。
但我更愿称它为芒粑,因为在我老家南山苗寨一直流传着这样不堪回首的民谣——“结亲莫结南山乡,山又高来路又长;有女莫嫁南山郎,九龙山脚好挖芒。”交通不便、坡陡路远,粮食奇缺、芒粑果腹,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曾经的南山完全就是“难山”。
芒粑是通过将生长在丛林中的蕨菜根人工挖出来,清洗干净后,用农村独有的芒粑石和芒粑锤打碎,再通过芒粑桶滤渣、沉淀后的最终产物。
蕨根是一种草药,富含铁、锌、硒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及多种氨基酸,具有滑肠通便、消脂降压、通经活络、改善睡眠、补五脏不足等功效。
芒粑韧性特强,味道香醇,口感细腻,营养丰富,除含淀粉、脂肪、蛋白质外,还含有维生素A、C和磷、钙等,具有健脾养脾、补血养血、补气益气、调理肠胃、排毒解毒、开胃消食、清热祛火、补充体力、润肤美颜、延年益寿等效果。
前些年,这个美味还上了《舌尖上的中国2——心传》,我也曾在《春来打蕨菜,乡愁上心头》一文中作过介绍。
实际上,芒粑的历史非常悠久。据欧洲考古发现表明,最古老的面包就是用蕨类植物根中提取的淀粉制作而成。
我们苗乡侗寨的先辈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从蕨根中获得原料,制成一种原始的中式糕点——蕨菜糍粑,即芒粑。在历史进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先民们一直是靠芒粑帮忙解决口粮、战胜饥饿。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用智慧的眼睛和勤劳的双手,发掘和制作了各种各样的食物。正是芒粑等微不足道的“美食”,让人们度过了粮食紧缺的难关。
这些朴素的味道,历久弥香,回味无穷,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过去多久,只要看到、想起、品尝,都会让人心生感恩,无比怀念。
母亲不无感慨地跟我们讲过往、诉苦难。她说,以前真是太苦了,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那时吃过各种各样的食物,很多都是你们现在眼里的野菜,觉得是一种美味佳肴。可是,那个时候我们天天吃,都吃烦了,吃怕了,有时一看到就没胃口,甚至想吐......当然,也得感谢这些其貌不扬、味道一般的宝贝疙瘩,它们功不可没,却是多少家庭的救命口粮,如果没有它们命都难保。
苦尽甘来,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才感同身受,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由于我的家庭曾经一度很贫困,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自己不太幸运,日子过得艰辛,但是与母亲这辈人相比,还好意思叫苦吗?
说实话,自己从来没有饿过肚子。那时虽然打过蕨菜,却没挖过蕨根;虽然家里非常穷,但是把芒粑等野菜当饭吃的情况却并未有过,有什么好吃的,父母都省着给我吃。
“俗话说,芒粑好吃根难挖。挖蕨根可是一个体力活,舂蕨根也一样劳心费力,想吃芒粑非常不容易啊!”
母亲意犹未尽,继续回忆,“挖蕨在农历九月到次年二月。最好的是生长在黄泥巴里的顺蕨,淀粉多,浅土的蕨根水分多、淀粉少。一个劳力一天只能挖几十斤,制成蕨粉十斤不到。蕨根挖回家了,还要进行挑选、清洗、晾干,在石碓里用木椎捶烂,在木桶里反复洗,再过滤,待淀粉结硬,倒掉水取粉......”
一坨坨看似极其普通的芒粑,想不到制作起来原来如此繁琐和劳累,该花费多少的心血!
过去,粮食产量有限,芒粑是过冬的主食,人们不得已而为之,如果衣食无忧、酒足饭饱,谁会去费那个劲?
如今,尽管依然还有人制作芒粑,我想这不仅是对美味的留恋,更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不要忘了艰难时日,必须牢记:有苦难,才有辉煌!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们几乎不再需要靠芒粑来解决温饱问题了,而是把芒粑当作了一种珍贵的特色美食,即使是在农村,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有人专门弄一点来品味。
这也是非常可喜的。只要还有人坚持传承传统文化,不忘饮水思源,就是对历史最好的铭记,对未来最好的交代。
曾经的救命口粮,如今的美味佳肴!一段尘封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见证,几代人的酸甜苦辣......希望芒粑世世代代散发不灭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