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 网站首页 | 姓氏新闻 | 吴氏历史 | 吴氏族谱 | 吴氏文化 | 吴氏人物 | 寻根问祖 | 寻根知识 | 姓氏书籍 | 吴氏分布 | 吴氏大统宗谱 | 吴氏世系 | 吴氏习俗 | 吴氏传说 |
首页 > 吴氏文化 > 吴氏文艺 ◇吴氏在线为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石碓声声,记忆深处的悠悠乡愁
作者:吴展团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4-15 收藏|留言|微博|交流|字体:

清明节从老家挂亲回县城住,第二天,我一个人悠闲地去小城散步,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知青园。

园内芳草萋萋,幽静舒适,一切如旧。这里看看,那里坐坐,看着犁耙、石磨、石碓、粑粑椎、吹谷机等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农具,让我久久沉浸在回忆里,还忍不住在石碓上踏了几脚,体验当年“踏米”的时光。

往事历历在目,乡愁阵阵泛滥,“嘞——咚哐”“嘞——咚哐”,石碓之声又在记忆深处响起,把我带回了难忘的从前,带到了遥远的故乡。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出生的农村人,对石碓应该并不陌生(碓,读duì,木石做成的捣米器具),我们基本上或使用过或看到过,也许家里现在还陈摆着。

以前,生活条件落后,生活物质匮乏,要吃到米饭必须先进行舂米。舂米的工具有点像捣药罐,叫石碓,我们那里叫“碓款”。

石碓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用棒槌砸谷子,把谷壳砸掉,这个过程就是舂米,我们那里叫“踏米”。把谷子去壳,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便成白米。

石碓,是农耕时代劳动人民常用的一个生活用品,也是一种最简单而且最耐用的工具。据说,石碓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和使用下来。

石碓,由碓窝和踏椎两部分组成。碓窝是一块方形或圆形青石中间凿出的一个小圆窝,可以用来放糙米、杂粮等,深约40厘米左右,上粗下细,非常光滑;踏椎是用木头制成的,人站在踏椎上用力踏,在舂锤一上一下的冲击下,使碓窝里的米糠和白米渐渐分离。

整个石碓的石头部分自然全由石块制作而成,是石匠用钢凿一凿一凿凿出来的,内凹,圆锥体,就是碓窝,多称为石臼。挖个坑,把石臼埋在地里固牢,上口与地面一样平。

这块石料的选择很有讲究,要刚柔相济。太刚太脆,加工难度大;太柔和,则不耐用,还易产生石粉。

另一部分是木质结构,也就是踏椎,要选择一根长约二、三米,直径十多公分的硬木条块,在它前端装置一个舂锤,根据杠杆原理制成。

工作时,人在尾端用力脚踏,犹如一个虔诚老者面佛作揖,舂锤落进石臼,使谷粒与石臼磨擦脱壳,踏一下,舂一下,“咣咣”一下,唱着古老的歌谣!

有的石碓还设计有支撑架,也就是在硬木条块边上安装两根小柱子,再用一根木棒连接起来,当舂米踩踏时,把手抓住木棒,便于发力,且能稳控身体。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必备石碓,它是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什。由于没碾米机,大米加工全凭人工脚力,把晒干的稻谷倒入石碓中舂击脱壳,才有米下锅。

舂米时,常常由一至三人协力配合,除一人主力外,还需有人做辅助性工作,即把石臼里的谷粒均匀翻动,做到粒粒受击,直至基本脱壳,再把米与糠用竹筛纷扬分离出来。

踏碓舂米是繁重的体力活。从前,一个四、五口人的普通农家,每月要舂三、四次米,每次要踏几箩谷。每次舂米时,脚踏腿蹲,碓头起落,浑身用劲。

好一臼米,最少要踩踏三百多下,花近一个钟头。不少人累得大汗淋漓,喘气不已。而且,这样的家务活还多半是女人做,真是辛苦。

记忆中,我家“踏米”都是母亲一个人完成的。尤其在农忙时节,天还没亮,母亲就起来“踏米”了,点上枞光,在熊熊的火光中,“嘞——咚哐”“嘞——咚哐”的声音就此起彼伏。当我们起床,米也舂好了!

当然,“踏米”通常在农闲之际的白天,只是往往也仅母亲一人操劳。她一只手抓住支撑架上的木棒,另一只手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一边踩踏石碓的硬木身尾,一边用竹竿捅石臼里面的谷粒。当看到石臼外面溅出了不少谷粒或米粒,就停下来,用扫把扫进去,接着再踏……

为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母亲不知受了多少累,流了多少汗。至今想来,她仍心有余悸,经常感慨:“那个时候踏米,真是太吃亏(受累的意思)!踏一次米下来,走路打捞蹿(浑身无力、摇摇晃晃的样子

每当大人“踏米”时,我们这些捣蛋的小孩也会来凑热闹,嘻嘻哈哈地帮着踹几下。但是,更多时候,我们却不用力,而是站在硬木条上一动不动的偷懒,在一上一下中寻开心。

这样,就增加了重量,大人踏得更加吃力了。于是,一旦发现后,大人就会不高兴地骂道:“剁脑壳的,滚远玩去!”孩子们便不好意思地笑着跑开去。那个时候的我们,哪里知道大人们的苦处。

过去,每到逢年过节,许多人还用石碓来舂米粉、花生、芝麻、藤叶等,做成各式各样的粑粑,丰富艰苦的生活。可以说,石碓就是旧时农家的生命之碓,见证了无数代人的生存史、辛酸史、兴衰史!

后来,随着碾米机、打粉机等机器的出现,石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许多村庄连粉碎机都不需要了,吃米吃面直接到超市或粮店购买。甚至连烙大饼、蒸馒头、做粑粑,也不用自家干了,要吃的话干脆买现成的。昔日在农村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位置的石碓不经意间便消失了。

但是,在屋檐下,石碓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还有一些文化人没有冷落石碓,将它放到民俗风情馆里,让它休息,让世人念想。

石碓,记载着生活,无论艰辛还是荣光,都是一段难忘的历史;石碓声声,无论动听还是难听,都传唱着过往,传播着生命,传递着乡愁!

此时此刻,静静地站在石碓前,我能不感怀、不感恩吗?



吴氏在线二维码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氏    责任编辑:吴氏在线  |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荆坪古村里的那些古树古井古建筑
    苗族汉子真奇怪,婚礼现场“讨花带”
    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棵最美古树
    有一类婚姻叫“倒插门”,有一种新郎叫
    宜宾吴文化研究会召开工作会
    有一种乡愁叫故乡的杨梅
    杨梅红了,我在想你
    迎丰公园,改变的是模样,不变的是情怀
    思情赋
    千锤百炼的味道——凤凰木锤酥
    漫游黔阳古城,“慢时光”里才有浪漫
    我们渐渐成为了故乡的客人
    神奇四月八,耕牛休息姑娘回家
    云照走出来的书画能手吴锡森
    行走在古城古镇古村
    走进大自然,享受静时光
    高脚马,童年的快乐神器
    始祖泰伯庚子清明祭
    美丽的家乡,童年的野菌
    张贴在村口的“请柬”
    “乔迁之喜”为何选择在三更半夜?
    有一种人情往来叫“随客”
    泰伯吴氏祖地宗亲总会(第四届)会员代表
    留言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打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留言
    内容:
    留言:(管理员审核后才能发布,只显示最新10条。)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