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武

IP:223.104.72.*
2024-4-27 18:51:48
《桐门人吴亮与吴玠吴璘的交集》
             《桐门人吴亮与吴玠吴璘的交集》
“睍”和“晛”在古时候通用,以致我在研究和查证家族史过程中一度陷入困境。例如,目前史料中看到的“吴晛”和“吴睍”是不是同一个人呢?让我深思和探究。
前些年查找衢州常山县桐门人吴睍资料时,查阅到阌乡县王浚旧居题诗人吴睍。笔者曾在《祐公碑记》之吴睍中推测这可能是吴璘孙子吴曦的堂弟吴晛。尽管当时首先想到的是桐门人吴睍,但是由于那时没有佐证可以支持为何桐门人吴睍会出现在偏远的西北阌乡县,所以也就在文章中没有写出来。
今年以来,查证到桐门人吴亮晚年在陕西路、熙河路任转运使和发运使,才意识到王浚旧居题诗人也可能是桐门人吴睍,因为他可能在那期间拜访或追随过他的堂兄吴亮。按《常山县志》和宗谱,桐门人吴睍,汀州知府(这个信息目前还没有得到汀州府志印证),不过宗谱记载的乐平县令,笔者在查阅饶州府《乐平县志》中得以证实,且县志中记载“吴睍,绍兴十八年(1148年)八月任”。
在宋代,全国划分若干“路”作为府、州、军、监以上中央派出监察的辖区。如陕西路,北宋至道三年(997年)置,东尽淆函,西包汧陇,南运商洛,北控萧关。政和五年(1115年)初,吴亮任陕西路转运使,后根据开拓边疆需要,任计度发运使,兼管军民、核心为军,统领六路。期间皇上发诏指定他专一熙河路粮草。熙河路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置,治所在熙州(今甘肃临洮县)。在当时转运使和发运使均直接听从皇帝吩咐,转运使主要承担本路责任,发运使则负责各路通融、移用,保证上供,同时荐举官员、按策地方,权力更大、权威更甚。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在北宋最后10来年时间里,在如今的陕甘地区开边事务中,桐门人吴亮在军队后勤保障和地方财政物资调拨方面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所以才获得了皇上“宣力陕右、职事修举,岁计足办”的评价。
另外,从现在可查阅到的史料来看,同时期同区域的吴氏人物仅有吴玠吴璘兄弟,这就是他俩与吴亮的交集。吴玠生于宋元祐八年(1093),未及弱冠,约在政和元年(1111)以“良家子”投军;宣和元年(1119),吴璘年十八,亦“以良家子从泾原军,战西边。日后吴玠、吴璘为代表的吴家军成为西北“抗金”的精锐之旅,先后三世代表南宋政权与“一意睨蜀”的金国缠斗和保卫大宋江山,其中,和尚原、仙人关大捷成为吴氏兄弟彪炳史册的经典战例。
笔者从年龄上对他们作了个比较,桐门人吴睍吴亮比吴玠吴璘年长了一到两代,且就算假设吴睍任乐平县令时30岁,那到吴曦被杀的1207年,他也89岁了。按史记,那年吴曦46岁,因此可以排除桐门人吴睍不是吴曦的堂弟吴晛。同时从吴曦的堂弟吴晛的年龄和短短人生来看,他也不可能去过阌乡县王浚旧居,因此桐门人吴睍更可能就是王浚旧居的题诗人。
到西北开边之前,吴亮曾经在福建为官。其中元符庚辰年(1100年)十月十八日福州通判军州事,大观五年(1111年)知建州军事。
笔者最近也阅读到《三衢信安龙泉头吴氏宗谱》的记载,其中有“宋至式微金元扰,燹兵欲洗吴家居,吾族避难各散处,寄迹他邑者甚多,桐门故土无一住”,隐约感觉到灭了北宋的金国对桐门吴氏有刻骨仇恨。这让我好奇,桐门吴氏或者吴亮与吴玠吴璘兄弟之间会不会有啥关联?这一命题,敬请大家研究和考证。

     吴武,作于2024年4月27日
吴武

IP:113.73.145.*
2024-4-16 21:41:34
后唐衢州刺史吴祐祖源探讨
后唐衢州刺史吴祐祖源探讨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查证,本族始祖吴祐的生平及其部分后裔的史料相继被发现,笔者也写了一系列《祐公碑记》之文章。本文将对吴祐的祖源作些抛转引玉的探讨,期待大家提供更多的史料线索加以佐证。
从解读《祐公碑记》开始,笔者就推定祐公来自一个大家族,却一直没有发现说明其家族背景的史料。直到这两年,在衢州文化研究会朱灵会长的大力帮助下,查找到了《濲西长乐吴氏宗谱》和《三衢信安龙泉头吴氏宗谱》,才有了点眉目。
这两部宗谱在祐公祖源的信息上有一个共同点,即吴祐的父亲吴符,且属于唐翰林学士吴武陵家族。《濲西长乐吴氏宗谱》把祐公的父亲吴符和叔叔吴节列为吴武陵儿子吴初云的第四和第五个儿子。为此,笔者曾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他们是初云公两房夫人其中一房所生,尽管当时有个疑惑,即为何其他宗谱没有提到初云公有五个儿子,以及他们为何会都居住在饶州白塔村?
而这个疑惑在《三衢信安龙泉头吴氏宗谱》中找到了答案。
据《三衢信安龙泉头吴氏宗谱》记载,吴符和吴节是吴桓的儿子。吴桓是吴武陵弟弟吴鄴的长子(谱中也记载吴武陵的小弟弟吴襄,笔者注)。按谱中记载,桓公,开成四年耀进士,大中二年任饶州守。所以他的两儿子居住在饶州就比较合理了。桓公的弟弟桂公,谱中记载居淮南。至于武陵公,谱中只标注元和初耀进士第,赋东都后源未续。
在此,把《三衢信安龙泉头吴氏宗谱》中武陵公、桓公、襄公以上几代的祖源列出来,供大家参考研究:
吴蒞(唐西川御史),子吴秀(吴县令)、吴困;吴困(汀州刺史),子吴兢;吴兢(唐太史),子伯大(名泰,御史中丞)、伯苪;伯苪,子徊;徊,子武陵、鄴、襄;鄴,子桓、桂;桓,子符、节;符,子祐(致仕后居衢州常山县桐门)、禄(居衢州常山县桐门)、褀(居饶州)

                    吴武,作于2024年4月16日
吴武

IP:113.73.145.*
2024-4-4 18:41:20
《清明节忆祖父祖母》
《清明节忆祖父祖母》
吴武
今年清明节无法回故乡扫墓,就写篇文章吧,追忆祖父祖母的在天之灵。
祖父善持,祖母玫瑰,我的孩童和少年时期基本上都是在他们的精心照料和陪伴下成长的,恩重如山。
祖父先辈在清乾隆年间中举并出任开封府洧川县知县(逝于任上)。随着大清国运的衰弱,我族家道也日渐中落起伏,子孙便开枝散叶离家发展。祖父的曾祖父因待人有道、经营有方,在新居住地成了交税纳捐的头名大户,家族再次兴旺了起来。家族一直延续书香门第学风,祖父的祖父清岁贡生,侯补训导。虽然如此,家里依然不满意子孙学业成就,暂停了扩建家宅第2期工程的计划,把资金用来供祖父其父亲四兄弟读书,以期进士及第。甚至家宅第1期工程大门上的门匾也留待日后补挂,可见决心和期望之大。无奈清末停止了科举制度,祖父的大伯、二伯及其父亲无缘金榜题名,仅四叔进了新式学堂,后在黄浦军校军械科担任教官,后期在傅作义部队任职军械署长,直至随之起义。
祖父的学业、事业同样随朝代变迁、国家时局动乱而大受影响。初级中学毕业后,祖父助其父亲经营瓷器店,生意颇为兴隆。直至日本侵华战争改变了一切。祖父曾告诉我,那年他满载瓷器的货船在半途中遭日本巡逻艇拦截,船货被收,人员被带到一个操场列队。日本军官审查后把我祖父留下,其他人被货车拉走。祖父说他被留在日本兵营里为办公室打扫卫生和做杂务。可能是我祖父姓吴的原因,日本人并未太多刁难他,因为有个说法,日本天皇的祖上也姓吴,算是天皇宗亲。后来有一天,日本领头的军官告诉祖父说,他们要撤走了,叫我祖父回家吧。
祖父回家后获知,我们的家宅,其间也被日本人强驻,且在撤走前放火烧宅。好在有留守家人,把棉被浸透井水,盖在大门上,才保住了后院天井及厅堂以前的大部分宅院,而沿街的店铺则全部烧毁。家中经济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我父亲也因战乱才读了小学三年书,严重影响了他后来的仕途发展,止于公安一级警督。
祖父如其名,心地善良,见家中部分长辈孤老因战乱生计陷入困境,主动把自己名下的田地家产分发给家中长辈,让他们有经济保障安度晚年。自己则去重庆投奔四叔,并在四川天府煤矿上班,以养家糊口。
祖父的毛笔小楷字写的很好,加上有点文化,我儿时经常看到有人请他写合约等文书。祖父对我这个长孙呵护有加,也寄托莫大的期望。当地人戏称,像放羊一样照顾我,几乎寸步不离。
有一年家里街前的丰溪河发大水,而我母亲却在河对岸的小学当老师教书,因为我吵闹着要见母亲,祖父竟然抱着不足3岁的我,花高价钱请船家冒着危险,搏击涛涛洪水,安全的横渡到河对岸。每每想起此事,感恩和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难以言语。好在我中学毕业时,以全校第1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到上海开始了人生新征程,总算让祖父有了欣慰,也算报答了祖父16年的养育之恩。
祖母是位大家闺秀,她父亲是安徽旌德人,在江西做布匹生意,她家的商铺与我们家隔街相望,离得不远,也是当地的大户。祖母在宋氏三姐妹中排行老三,下面有一个弟弟。战乱期间她家也遭受到巨大损失,解放后弟弟家还被定为地主身份,且其弟弟被下放到远离市镇的乡下。在我小时候,舅公每每家中遇到困难时总会在我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来向我爷爷求援。因为我父亲是公安,舅公知道自己的地主身份会影响到我父亲的仕途,所以刻意避开我父母。舅公是个乐观的人,浓而长的眉毛,一张小圆脸,总是乐呵呵的。当年的公子哥能熬过那段岁月也真不容易,很欣慰的是,他的孙子目前在杭州开再生资源公司,年产值过亿,生意中兴时期。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往事如云烟,而我等后辈当承前启后,不负先祖厚望。

吴武,作于2024年4月4日龙年清明节
吴海利

作者QQ:2197631856 IP:114.112.35.*
2014-4-26 15:45:43
寻南京宗亲
明初,我始祖【仲芳公】迁居山东滨州里则岔子吴村。生子【九皋,九思,九成】,二世【九思】生二子【从礼,从周】迁居南京北瓦村。南京瓦村宗亲请联系。【2179631856】
吴新征: (2024-4-2 18:48:25)
Re:

你好,本家,我想问一下,里则岔吴,先祖开谱第一世祖(仲芳)公是泰伯多少世?在哪里能找到确切答案,谢谢!
吴武

IP:113.73.144.*
2024-3-31 10:12:39
《醉石诗》与吴亮
《醉石诗》与吴亮
挹水濯缨池,
渊明醉不知。
征战君欲速,
石上我忘机。
这是宋元祐三年(1088年),三衢吴亮与禅林徐彻游庐山南麓般若峰虎爪岩时留下的诗句。此处,瀑布从山涧跳跃而出,汇成小溪。溪间有从山崖上滚落的一巨石,石面平整如桌。传说陶渊明归隐后,时常酒后醉卧在该巨石上,故后人称其为“醉石”。溪水在巨石傍集水成池,世人称“濯缨池”。
后人把吴亮的以上诗句刻在了醉石上,因此命其名为《醉石诗》。
读过笔者《祐公碑记》系列文章的,都知道吴亮(字君采)是本族始祖吴祐的后裔,也是目前能查证到史记文字最多的桐门吴氏后裔。结合《全宋文》和《宋会要辑稿》,笔者进一步把吴亮的史记资料补充整理如下:
1.        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及第
2.        元丰五年(1082年)二月武昌主薄(从九品)
(当时正值元祐党争期间,苏东坡被贬黄州任从八品的散官团练副使,笔者注)。苏东坡同前来拜访自己的蕲水县令李婴乘舟过江游武昌西山,武昌主簿吴亮、赵安节、王齐愈、潘丙等闻讯携酒前来同游,东坡甚喜之,于山壁题“苏轼、李婴、吴亮、赵安节、王齐愈、潘丙,元丰五年二月二十一日游。”作为纪念。
3.        元丰六年(1083年)三月武昌主薄(从九品)
此年寒食节,苏东坡与郭兴宗等人一起乘舟过江游西山寒溪(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寒溪,笔者注),武昌主薄吴亮置酒,郭兴宗喜作挽歌,郭对东坡说可惜没有好词,东坡听罢,略改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请歌之: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路。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4.        元丰六年(1083年)闰6月武昌主薄(从九品)
吴亮携友人沈君、高斋、及高斋两个儿子到黄州见苏东坡,并一起论十二琴之说。苏东坡作七言绝句《琴》赠予吴亮: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5.        元丰九年(1089年)武昌主薄(从九品)
       张舜民(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提点秦凤路刑狱、陕西转运使,知陕、潭、青三州。后入元祐党籍,贬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复集贤殿修撰。文学家、画家。笔者注)记载:丙寅,招苏子瞻游武昌樊山。
山之巅有郊天台,即孙权即位郊天之处。
食罢,移舟离黄州,泊对岸樊溪口,苏子瞻以舟涉江,同诣武昌县。
县在樊溪之东,隔樊山五里许,即吴之西都,有吴王城。
同县令李观、佐吴亮、严𡵓及子瞻诸人游武昌樊山,步出西门,涉寒溪,迤逦步上。凡两寺,在山中景致幽邃,下寺有观音泉,澄澈可爱。
6.        观文殿修撰(从六品)
7.        开封府少尹(从六品)
8.        崇宁二年(1103年)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正六品,正值王安石变法期间)
吴亮《乞量能授市易官奏》
窃见天下州县推行市易之法,而市易之官皆授于吏部。法行之初,要在择官。欲乞令诸路提举官量能干之才与风力稍弱者,得具闻奏,繁简对移,庶使各称其职。
9.        崇宁五年(1106年)与蔡佃一起接宋徽宗
《诫约监司体量公事怀奸御笔手诏》
监司分按诸路,为耳目之任。
近降指挥,体量公事,而观望顾避,附下罔上,隐庇灭裂,变乱事实,于吴亮则以无为有,于蔡佃则以有为无,使朝廷刑罚失误,其罪莫大。
除已究正、量行黜责外,自今敢有怀奸挟情、不实不尽者,流二千里,斥之远方,永不收叙,仍不以去官赦降原减。
10.        大观二年(1108年)吏部司右郎中(正六品,从平级回京履新职来看,1106年遭受的皇上训斥,经调查确认并非事实,笔者注。)
11.        大观四年(1110年)司农卿(正六品)
遭送吏部。以言者论亮昨为都司,贪功冒赏,超蹭崇资,不顾廉耻故也。
12.        大观五年(1111年)知建州军事(正五品,此职后改称知府,笔者注。从这一新职来推论,1110年送吏部后,经查实并无所责之罪。)
13.        政和五年(1115年)中大夫、直龙图阁、陕西路转运使/计度发运使(正五品)。
五月吴亮《乞拨茶司诸般钱应副熙河路籴买奏》
奉朝旨于茶马司封桩钱内支一百万贯,应副熙河路籴买,仍令具籴到数目、支破钱本闻奏。
准榷茶司支到商、虢等处钱一十万馀贯,散在诸处,难以收簇。
兼其馀七十馀万贯,称已关牒永兴、秦凤两路,若等候两路提举司旋行刬刷,必恐后时。
望特降睿旨下榷茶司,于近便熙河路去处,逐急拨茶司诸般钱,依准指挥支降一百万贯,趁时籴买,不致有误边用。
五月宋徽宗发《吴亮专一应副熙河粮草诏》
熙河重地,当罢兵无事之际,尚尔阙乏,缓急何以枝梧?漕臣不可暂阙。
仰吴亮专一应副本路,限指挥到日下,起发兼程前去,多方刬刷籴本,措画籴买。赵佺已起发钱钞一百五十八万贯,仰吴亮交割督促,措画施行,具次第应付过斛斗籴本数奏。
九月吴亮陈乞宫祠(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请求赐予“奉祠”之职,以享受其俸禄,笔者注)。皇上回诏:亮宣力陕右,职事修举,岁计足办,以疾有陈,诚可恻悯。宜依所请,授集贤阁修撰、提举兖州太极观。

吴武,作于2024年3月31日
吴武

IP:113.73.144.*
2024-3-30 9:19:48
《七绝 .清明抒怀》
《七绝 .清明抒怀》
      吴武
众祖有知笑在天,
子孙世上各拔尖。
每逢时节清明到,
祭拜纷纷比领先。

作于2024年3月30日 
吴武

IP:116.28.141.*
2024-2-24 16:36:32
《欢庆元宵佳节》
《欢庆元宵佳节》
     吴武
金龙送福满十五,
幸福团圆万家户。
清风月夜吴家人,
爆竹声中共良辰。

作于2024年龙年元宵佳节
吴武

IP:116.28.140.*
2024-1-27 9:28:07
《忆儿时过年》
《忆儿时过年》
我们家乡把春节前一天叫“过年”。
相比于现在的过年,好吃的多,买东西方便,玩的地方也多,但儿时的记忆却更深刻,更有乐趣。
差不多这个时候,家里就会请2到3个裁缝师傅来为家人做新衣服以备过年穿。尽管布料和颜色的选项不多,但裁缝师傅总会让款式更贴近时尚。大家总在一起说说笑笑,一派祥和,乐融融的。
过年(农历30)前几天,大人们都在准备过年和正月15前吃的,磨豆浆做豆腐,炒花生、炒豆子、炒红薯片,磨米粉蒸年糕(有加红糖和不加红糖的两种),还要给外面的人做爆米花(一种是玉米的,一种是大米的)。另外就是买猪肉和到乡下买池塘养的鱼,鸡、鸭、鹅都自己早早养好的,再就是买一些萝卜、芋头、冬笋、粉丝、粉皮、青菜、大蒜、生姜、辣椒等等。
过年这一天上午是最忙的,大人们要把过年的食物基本都准备好,杀鸡、杀鸭、杀鱼之类,我们小孩主要是帮忙拔毛,或者在大人写春联时帮忙磨墨。中午饭简简单单吃一下,下午3点左右开始祭祖先,桌上很多菜,也有酒,家里的男性长子或长孙洗脸洗手后开始点香,到大门外邀请列祖列宗回家吃饭。同时会交待家里的孩子们不能摸饭桌边上的凳子。其间,家里大小一一拜祖先们,并祈求祖先们保佑。一个小时后将在屋内天井开始烧纸钱和纸银元,然后,男性长子或长孙拿着香送祖先们出大门,并放鞭炮送行。
年夜饭基本在天黑后开始,非常丰盛,大家都是一边吃一边聊天,大人们喝酒互敬,一团和气。
年夜饭后,有聊天、看电视、打牌、讲故事、或各自喜欢的活动,但都不出门,在家过年守岁。直到过零点互道新年快乐后,才开始放鞭炮、开门贴春联,再放鞭炮。然后,就回房洗脸、洗脚或洗澡,把新衣服之类放在床边,然后就开始睡觉了。
过年这一夜,家里所有的灯都亮着。

           吴武,作于2024年1月26日
吴武

IP:113.73.146.*
2024-1-5 20:44:18
《祐公碑记》之吴茂高
《常山县志》记载吴茂高为直殿副使,我们宗谱中也有同样记载,并且进一步记载了茂高公是吴祐公弟弟吴禄公的长子,从小跟随祐公守三衢。祐公因自己无子而视茂高公为己出。按宗谱世系表,茂高公过继给祐公为子。因为北宋历史上并无直殿使官职,所以笔者在其他文章中曾推测可能是守卫“直殿(衢州郊区一地名)”的副指挥使。直到前段时间看到《濲西长乐吴氏宗谱》,才明白“直”原来是“值”的木刻印刷错误。《濲西长乐吴氏宗谱》记载茂高公为吴越王值殿御史,宋太宗二年(978年)吴越王归舆图,公与同僚江景防护吴越王归宋,太宗诏封原职还乡,还赠父祐公中丞紫金鱼袋。公与叔禄公侨居同门(即常山县桐门,笔者注)时,称同门世家。茂高公有子一,仁遇(我们宗谱记载自幼失怙)。
江景防,常山县源口人,时任殿中侍御史,因沉图籍于河而名留史记。
吴越王归宋以后,宋太宗非常高兴,厚封/待吴越王和吴越国官员,并且要求吴越王钱俶及其官员与家属一起移居当时的首都开封。
从以上史料,可以获知桐门吴氏在北宋时期自祐公算起共八代非常兴旺,一方面得益于祐公和禄公,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茂高公,这两代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以及第四代肃公的发扬光大。

                                                    吴 武,作于2024年1月5日
版主(吴氏)回复: (2024-1-8 12:58:22)  版主QQ:395730168
十分感谢吴武。已经发布到《吴氏在线》网站:http://www.cnwu.net/renwuchuanshuo/3071.html 
并收集到你的个人文集中了:http://www.cnwu.net/member/myhome/init/userid/168.html
吴武

IP:116.28.143.*
2023-12-2 18:46:29
《初云公与相甫公及子嗣辨析》
《初云公与相甫公及子嗣辨析》
江西省吴氏文化研究会等曾发起“初云公与相甫公及子嗣关系辨析征文”,本人以此文与各位吴氏宗亲分享个人看法。
1.            吴武陵公(784 - 835年),信州(今上饶)贵溪(今贵溪市)人。见载于正史《新唐书》,以及《全唐文》、《全唐诗》、《唐诗纪事》、《通鉴》和柳宗元为武陵公父亲勔公(字弱龄,延陵人,先祖自濮阳鄄城徙江左,勔公自江左徙贵溪)作《濮阳吴君文集序》等,其人其事世人无异议,但是,其后裔信息以笔者所知,均来自各谱记,并未见之于正史、或其它第三方佐证。
武陵公曾流配永州、出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迁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刺史、被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司户参军。
2.            谱记的武陵公有子一,有的记为初(即初云)公,有的记为相(字相甫)公。其中记述相甫公的谱记资料有乐朋龟的《刺史吴翁相甫先生传》。
从笔者看到的文章或资料来判断,大家认为初云公或相甫公是同一个人的依据,主要是其儿子瑞、常、简(相关谱记三者同名,但排序有异)。然而,笔者也看到有谱记载其儿子是瑞、篪、简、守;或者是简、瑞、常、守;又或者是简、瑞、常、符、節(节的繁体字)。其中符、節居饶州白塔村。
3.            按网上的谱记资料《刺史吴翁相甫先生传》,相甫公(851 - 913)为苏州吴县人,乾符三年(876),用荐授虔州(今赣州)刺史,赴官途中,遇王仙芝造反攻陷了洪州(今南昌),以及黄巢叛唐。(笔者认为,此等事件以致相甫公实际上并未到任)。后寓居吉州吉水蟾溪,妻宋氏,次室夏氏。
4.            按《吴氏始祖泰伯世系》,初云公(811-892),号相甫,苏州唐阳(应该是丹阳,古属延陵辖区,笔者注)人。乾符三年876年任虔州(今赣州)刺史。其父吴武陵,唐文宗年间任礼部尚书。
5.            网上资料,初云次子常公(生于826年),初云三子简公(生于843年)。
6.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初云公和相甫公为同一个人,并推断谱记转录《刺史吴翁相甫先生传》时,可能把相甫公的生卒年弄错了,而苏州吴县也是指古延陵(不同时期,称谓之别)。另外,因为初云公的祖父勔公被柳宗元称为延陵人,所以,后人也称初云公为延陵人(根据成文时期不同,分别写成苏州唐阳或苏州吴县)。
7.            笔者也认为,初云/相甫公,至少有两房夫人(宋氏、夏氏)和五个儿子(瑞、篪、简、符、節)。且按照古时取名习惯,篪、简、符、節为同一母亲所生。

                                        注:吴武,作于2023年12月2日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