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高翔

2025-6-23 15:09:17
安徽怀远芡河(沙水)南岸吴老畈三让堂吴氏谱系
安徽怀远芡河(沙水)南岸吴老畈三让堂吴氏谱系

三让堂”是吴氏宗族的重要堂号之一,源于吴姓始祖泰伯(太伯)和仲雍“三让天下”的典故,承载着谦让、仁德的家族文化,‌属于延陵世家和吴太伯世家‌。
一、起源与历史典故
1.“三让”含义:源于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为成全父亲传位幼子季历(周文王之父)的意愿,三次主动让出王位,远奔吴越地区建立吴国。孔子赞其为“至德”,后世吴氏宗族以“三让堂”为堂号纪念这一美德
2.黄帝与周室血脉:据族谱记载,三让堂吴氏为轩辕黄帝第15世孙古公亶父的后裔,属周祖后稷一脉,兼具政治与道德典范意义。
二、淮河流域的迁徙与分支
1.吴老畈吴氏:发祥于江苏吴县,沿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迁徙至皖北芡河(沙水)南岸的吴老畈地区。明末清初时,部分族人因避吴三桂(御赐三让堂名)的牵连,为了避开“三让堂名”与“三让堂号”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迁徙到凤阳府治下芡河南岸落峰岭一带隐居,形成地方分支。
2.其他分支:湖北黄冈、江苏常州等地也有三让堂吴氏分布,如常州横林镇的“三让堂”宗祠,强调泰伯与季札(春秋吴国贤臣)的“谦和礼让”精神
三、文化与宗族特征
堂联与家风:以“平治世泽,至德家声”为堂联,注重“礼让德忠义”的处世信条。
盐业世家:部分分支如四川五通桥的“吴景让堂”,将先祖崇拜与商业结合,形成显赫的地方家族。
三、堂号的使用
 沙水吴老畈吴氏“三让堂”是姓氏起源的堂号延续,据仔细研究“三让堂”吴氏字辈谱,发现与祖辈传言“用的是吴三桂堂号”没有交接点、也没有重合处,历史上曾清晰的记载吴三桂的堂号并不是“三让堂”而是“延陵堂”。‌三让堂是吴姓宗族为纪念始祖“泰伯三让天下”的至德精神而设立的宗祠堂号,其名称源自《史记》 记载的周太王长子泰伯三次辞让王位的历史典故。‌
1、吴三桂的堂号并非三让堂,而是与其家族历史和背景相关。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历史人物,曾因“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入关,导致明朝亡国。他的家族在仪征陈集双圩村聚居,修订的“三让堂”家谱中记载了吴三桂的后代信息‌
2、尽管吴三桂的后代使用了“三让堂”家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堂号就是“三让堂”。堂号通常与家族的历史、文化或地域联系紧密,而吴三桂的家族背景与泰伯的三让精神并无直接关联;因顺治皇帝认为吴三桂并无篡位野心,遂加封吴三桂“三让堂”堂名。
四 、迁徙历程
沙水之阴;吴老畈三让堂吴氏谱系探源:安徽省怀远县沙水之阴——吴老畈三让堂吴氏谱系宗亲主要来自“江宁府、徽州府”移民“凤阳府”区域,具体包括怀远县、凤阳县等地。‌
1、出自明朝移民: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凤阳府地区人口稀少,明王朝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这些移民主要来自苏南 、浙江 、安徽南部等地,其中就包括怀远县的吴氏宗亲。‌这些移民在凤阳府开垦荒地,逐渐形成了新的聚落。
吴氏宗亲在凤阳府的聚居地形成了独特的宗族文化,辈字传承也体现了家族的延续和发展。例如,辈字“凤(中)、帮、国、典、翠、秀”等字辈,这些辈字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历史,也象征着家族的繁荣和希望。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在其家乡临濠设立中都,临濠府改名中立府。洪武七年(l374年)割临淮县地立凤阳县, 府迁于风阳,遂改府名为风阳。风阳府辖毫州、颖州、太和、颖上、霍邱、寿州、怀远、蒙城、宿州、灵璧、天长、盱眙、泗州、虹县、五河、定远、凤阳和临淮等18个州县,是一个跨淮河两岸, 占地广大的行政区越。
公元(1366年),朱元璋返回故里,曾感概地说:“兵兴以来,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都,不得以归乡,骨肉离散,生业荡尽。”至洪武改元,凤阳已是“十年之间,耕桑之地变为草莽,长准以北鞠为茂草”。洪武十一年(1378 年),凤阳县的“土著旧民仅有3324户,不过16620人”。洪武十四年(1391年),整个凤阳府,人口不超过13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为5人。在这种情况下,明王朝组织了对凤阳府的移民。
 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上谕中书省臣曰:苏、松、嘉、湖、杭五郡,地狭民众,细民无田以耕,往往逐末利而食不给。临濠,朕故乡也,田多未辟,土有遗利,宜令五郡民无田产者往临濠开种,就以所种田为己业 ,于是徙者凡四千余户,约合2万余人”。显然,战争结束以后,朱元璋开始实施一般经济意义上的移民垦荒运动,也就是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狭乡迁宽乡 。 仅2万余移民散布在空旷的淮河平原不可能解决地荒人稀的状况,于是,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策划了一次更大规模的移民。朱元璋对太师李善长说:“临濠吾乡里,兵革之后,人烟稀少,田土荒芜。天下无田耕种村民尽多,于富庶处起取数十万,散于濠州乡村居,给予耕牛、谷种,使之开荒成田,永为己业,数年之后,岂不富庶。”于是,徙江南民十四万实中都,“以善长同列候吴良,周德兴督之”。
 《明史 食货志》也记载了这次移民。实际上,这些移民定居于凤阳及其周围各县,由此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江南移民社会。这些县份是指风阳、临淮、怀远、定远、五河、五州县,实际的移民分布不会这么均匀,有些县会多一些,有些县会少一些。以上种种迹象表明,我支系始迁祖来源徽州北岸村可能性比较大。
2、“三让堂”吴氏支系
安徽省怀远县吴氏三让堂的后裔主要包括吴文正、吴本九、吴本十、吴支开、吴怀仁等主要先祖包括以下人物及相关迁徙脉络:‌核心先祖及迁徙脉络‌;‌吴文正‌‌唐代‌由江苏梅里(今无锡)迁至浙江杭州,为衡阳吴氏的南迁始祖。其后裔‌吴本九、吴本十‌于‌宋代‌从杭州迁至湖南衡阳,成为当地始迁祖。‌吴本九、吴本十‌:二人为吴文正后裔,宋代入湘定居衡阳,后裔形成衡阳吴氏主支,堂号为“三让堂”。‌分支迁徙‌:部分后裔向周边扩散,其中一支迁至安徽地区(包括怀远)。‌吴支开、吴怀仁‌:‌邵东百丈山支系‌:元代至明初,吴支开(字玉衡)由杭州迁至武昌,其子‌吴怀仁‌(字敬玄)再由武昌迁至湖南邵东百丈山。该支后裔在明清时期进一步扩散至安徽北部,与怀远吴氏存在同宗分支的可能。
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在临濠(今凤阳、怀远一带)设立中都,推动江淮地区的人口流动,吴氏族人可能在此时期迁入怀远。蚌埠淮上区发现的‌明清吴氏家族墓‌(邻近怀远),佐证了吴氏在淮河流域的聚居历史。‌字辈对照‌:怀远吴氏遵循全国吴氏统一字派(如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与三让堂各地分支保持一致。
与‌‌‌吴良家族墓也有关联‌。蚌埠淮上区吴小街镇的‌明清吴氏家族墓‌(市级文保单位),可能包含怀远吴氏支系成员,进一步印证当地吴氏的宗族规模。‌邵东与怀远的谱系衔接‌:吴支开、吴怀仁的邵东支系后裔,在明清时期向安徽扩散,与怀远吴氏存在谱牒衔接的可能性。综上,怀远县吴氏三让堂后裔以‌吴文正—“吴本九”——“吴本十”——“吴支开”——吴怀仁‌为主干脉络,结合历史迁徙与堂号传承,形成自江浙经湖广至皖北的宗族分布。怀远县吴氏三让堂后裔以“‌吴文正”——“吴本九”——“吴本十”——“吴支开”——“吴怀仁”‌为主干脉络:怀远吴氏明确属于“三让堂”皖北、豫东、苏北、鲁、赣分支。
3、 迁徙与分支
历史迁徙:沙水南吴老畈三让堂吴氏祖籍江苏吴县,后因战乱(如明末清初避吴三桂牵连)分散至安徽凤阳、浙江浦江等地,形成多个支系,尔后因避乱迁徙到怀远、淮南、凤台、蒙城、颍上等沿淮流域诸县。
4、支系宗亲
(1)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泰伯-季札?)辈字:起、国、茂、怀、永,开、学、定、洪、邦,宗、培、铭、毓、秀,正、治、裕、祯、祥。
(2)山东寿光市营里镇吴家营(庄)一支,迁始祖原名吴国兴,因朱元璋名国瑞而易名“种和”发祥江阴,朱元璋赐名良,赐封江阴侯。自明初迁居青州府传承二十七世。其各支字辈:远、思、(部首:日、王、金、木、水、火、土、心、山、辶、 亻、力、纟、言、忄、)尚、龙、之、生、振、天、象、咸、宏、才、梦、廷、桂、冠、存、圃、长、和、文、汉、道(导)、传、堂、万、田、云、芳、莲、益、亭、良、联、国、铭、训、儒、世、徒、智、信、仁、德、坤、震、艮、离、坎、兑、巽、鼎、殿、先、心、蛟、师、孔、念、复、建、步、金、胤、于、化、然、邦、忠、玉、元、克、伯、延、一、景、祥、作、章、清、明、安、三、光、振、修、典、举、宪、之、兰、守、庭、希、乐、俊、其、中、烈、凤、泮、士、之、子、际、淑、学、林、阁、丕、全、九、鸣、春、占、华、绍、京、相、树、全、维、可、行、东、奎、魁、栋、百、业、孟、为、存、宗、继、先、可、曰、基、海、生、善、怀、本、殿、永、泰、即、成、法、江、河、积、卿、敦、义、承、群、崇、顕、印、传、鼎、新、献、慕、尊、如、领、朝、福、珍、同、峯、锡、琴、棋、书、廉、让、武。注:自洪武初年吴氏始祖二世开始
(3)安徽省肥东县大吴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邦、家、有、道,长、裕、贤、良,进、修、德、业,世、代、永、昌,克、成、先、志,积、善、传、芳,忠、孝、仁、爱,光、茂、书、香。 注:从大吴岗吴氏一世祖吴京10代孙开始。 
(4)安徽省青阳县老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永、宗、景、仕、文、大、世,国、泰、庆、民、生,忠、诚、期、克、纯,承、家、先、以、义,光、裕、充、宜、增,祖、系、周、之、德,元、来、礼、让、敦,欣、奉、享、盛、日,嗣、美、益、新、城。注:自老田吴氏始祖吴栋材的59代开始。 
(5)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吴氏一支家谱字派:乾、元、享、利、贞、仁、义、礼、智、信,保、世、宗、廉、让、传、家、体、惠、和。 注:自六家畈吴氏始祖吴七三的13代开始。 
(6)肥东县八斗镇吴巷吴氏(三让堂)字辈:彦、(△)、景、志、从、国、世、吉、宗、起、盛、兆、高、廷、朝、文、玉、德、丰、兴、隆、祖、武、永、昌、光、华。注:自该支始祖彦童公始  
5、堂号渊源
吴姓三让堂源于周代吴国始祖太伯、仲雍的“三让天下”典故。太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周文王之父),三次谦让王位,孔子赞其为“至德”后世吴氏为纪念这一美德,以“三让”为堂号,堂联多为“平治世泽,至德家声”。黄帝世系传承据族谱记载,三让堂吴氏为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周太王)第15世孙,属延陵郡,发祥于江苏吴县,后沿长江、淮河迁徙
6、怀远吴氏分布区域
1.迁徙区域:怀远县吴老畈三让堂吴氏从江苏吴县迁至凤阳府怀远县芡河南岸,后分支芡河北岸吴咀子,开枝散叶。另一支:吴桥村吴氏据传从山东德州(老贯巷)迁至淮西,来祖为吴國球,辈分包括“國、志、仕、相、廷、天、正、文、元、喜、兆、强、明、宝、仁、和、德”等,属延陵郡三让堂
2、居住地:怀远县吴氏主要聚居在沙水之阴:吴老畈(荆山镇、门朝东吴家)、吴桥(白莲坡镇)、吴庙(兰桥镇);沙水之阳:吴咀孖(河溜镇)、吴巷(徐圩)。涡水之阴:吴台子(荆山镇)、淝水之阴:南大田、吴沟沿、吴小庙(淝南镇)、吴海子(榴城镇),清河沟:吴家老庄户(鲍集镇),部分分支可能扩散至安徽金寨、固始等地。
五、“三让堂吴氏”族谱祖训
1、家风祖训。以“三让”(禅让、谦让、礼让)为核心,强调“至德博学、上善勤劳”,注重“家规”“祖训”的口传身教
2、字辈与族谱
沙水从吴老畈自西向东经茨淮新河流入淮河,吴氏后人秉承沙水川流不息的习性,主动融入宗亲续谱、联谊获得,并根据自己的郡望特点,编排了传世:敦、学、德、殿、凤(中),帮、国、典、翠、秀,后续:玉、乃、化、少、成,儒、玖、家、保、会,怀、桂、福、广、廷;字辈。
六、“三让堂宗亲”分布
1. 江苏常州:常州经开区横林镇崔桥村:这里是“三让堂”吴氏宗祠的所在地,已有200多年历史,得名于泰伯三让王位和季札三让贤的故事。该祠堂是常州宗祠道德讲堂的首讲地,弘扬“谦和礼让”的家风
2、无锡:曾发现刻有“三让堂吴界”字样的界石,推测为吴家祠堂或寺庙的遗存
 3、安徽:安庆冶塘:明末安庆文坛吴氏三杰(吴应钟、吴应鎡、吴应铉)出自冶塘三让堂吴氏
4、皖北淮河流域:如怀远县吴老畈一带,有吴氏后裔传承“世家第一、至德让三”的门规,祖系可能源自江苏吴县
5、浙江苍南:灵溪镇宕顶村,吴氏宗祠名为“三让堂”,源于泰伯、仲雍三让王位的故事,是当地移民文化的重要标志,每年举办“小过年”民俗活动
6、四川五通桥:盐业世家“吴景让堂”:虽名称略有差异,但同样源于吴姓对泰伯、季札等先祖的崇拜,属于“三让”文化的衍生堂号
7、其他地区;吴姓堂号众多,“三让堂”作为代表性堂号之一,可能广泛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苏、安徽、浙江等吴姓聚居地
七、考证依据
1.查阅吴氏“三让堂”迁徙途径,对比山东德州与江苏吴县的宗谱迁徙录。
2.通过天下吴氏宗亲交流群等平台,与其他“三让堂”分支完整字辈或迁徙细节相互衔接。
3、与“三让堂”吴氏宗亲在线交流,参考大明王朝移民志及迁徙备忘录。
八、系族传世札记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山镇吴老畈(吴郢子)吴氏乃正统“三让堂”后裔,全族1100多口人同根同源同一血脉,为守护一门三兄弟“三让堂正统血脉”,以“民吴”传世。分为槐树底下、椿树下底、榆树底下三个支脉,共修祖庙(吴小庙)、同开香堂。其一分支落户山怀福地外(又分迁徙江苏徐州贾汪),一分支落户合肥、一分支逃荒流落在外至今下落不明外,后人仍然生活在同一个村落,坚守着“民吴”衣钵。沙水吴家老畈字辈从“泰伯”到“季子”的传承脉络清晰可见,即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荣耀,还彰显了吴氏子孙的品性与抱负。
九、(附:蚌埠、怀远吴氏三让堂辈字考)
安徽省蚌埠市吴小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玘、廷、得、天、一、世、自、文、德、登、以、星、绪、若、锡、昌、延、子、本、传。 注:自吴小街吴氏始祖吴良的5代开始。
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梅桥镇吴氏字辈:添、仁、如、梁、兆、廷、庚、由、茂、朝、光、良、纯、盛、道、孝、友、绍、家、声、源、遠、通、華、贵、德、隆、永、泰、享。
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马城镇草寺村吴氏字辈:志、必、友、邦、国、九、山、然、火、日、月、同、光、宗、传、明、德、家、道、克、兴、承、继、统、绪、保、守、万、年。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山镇吴郢子(吴老畈)字辈:敦、学、德、殿、凤(中),帮、国、典、翠、秀,后续:玉、乃、化、少、成,儒、玖、家、保、会,怀、桂、福、广、廷。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白莲坡镇吴桥村吴氏字辈:国、志、仕、相、廷、天、正、文、元、喜、兆、强、明、宝、仁、和、德。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兰桥镇吴庙村字辈:存、占、永、凤、春,习、云、志、兆、强,民、保、仁、和、德,常、守、忠、伺、堂。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淝河乡邵楼吴氏字辈:天、三、大(文)、学、万(锦、景、井)、法(发、化)、明、华(兴、新)。
后  记
明代以后,周边如寿县、凤阳等地的吴姓或因垦荒、经商迁至怀远,形成吴郢居住地。由于年代久远 ,手头资料有限,且中间有断代,一时难以衔接,还需吴氏族人加以完善,以告慰祖上阴德。‌
吴正富

作者QQ:13500384685 作者MSN:888 IP:59.60.133.*
2017-5-14 14:49:07
重庆市开县本支吴姓谱序(自钟家沟繁衍而来,湖广入川后)
昨天辈序未写完,今天补上。请本家人与我联系,电话13500384685。先用短信联系。谱序如下
启(起)日高升,一举成名,正立圣(盛)朝显耀家庭,宗得远大,运际宏享,瑞应贤嗣,品上清纯,声自敦本,必定学文,孝友传美,富贵崇兴,景祚艮发,世代昌荣,延陵恢绪,以后从昆
吴海波: (2025-6-21 10:12:24) 作者QQ:1287431474 IP:180.100.250.*
查询学字辈根源?

已统计6代最上一代学字辈?老老太爷吴学翠不知根源在哪,想再往上查查?
门泊东吴

2025-6-17 8:02:14
(给版主的悄悄话...)
(给版主的悄悄话...)
吴氏: (2025-6-17 9:30:38) IP:103.85.144.*
Re:不能公开吗

这么好的吴氏资料,不能公开大家分享吗?
吴武

IP:117.162.133.*
2025-6-4 12:11:49
《基因说故事:我与苗族的血脉缘分》
   《基因说故事:我与苗族的血脉缘分》
         吴武
    现代技术真是日新月异,基因父系祖源检测可以追溯自己的前世今生,其中的常染色体民族血统成分加上母系类别分析,还可以了解自己历史上祖先的婚配痕迹。比如说,我有7.3%的苗族和0.94%的壮傣族血统成份,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北方父系与南方苗瑶族母系结合的结果,其中苗族血统的来源明确于桂黔湘,而且祖上有一到两代人有与苗族人通婚。
    为此,笔者翻阅家谱和查找史料,发现“明代《广西通志》仅简记祖先吴珍其名,而清代雍正、嘉庆《广西通志》均明确记载‘吴珍,信州人,知容州’。人工智能进一步推测吴珍可能于嘉定(1208—1224年)或绍定(1228—1233年)年间任职,当时,正值南宋与西南夷摩擦频发期”。同时“ 嘉靖《广信府志》(江西上饶)卷12《选举》记载吴珍为‘开禧乙丑进士’”。另外“ 清代《广丰县志》记载‘吴珍,开禧进士,官容州节度使’(节度使为虚衔,实职为知容州军州事,简称知容州,笔者注)”。这些史料与家谱记载的吴珍“宋开禧乙丑榜进士,容州节度使”一致。
    从以上事例来看,现代基因技术是寻祖追源的可靠帮手,在我们通过家谱来追觅祖源文化认同脉路以外,多了一种科学的确认血脉的科学工具。

         注:吴武,作于2025年6月4日
远口吴: (2025-6-4 14:05:41) IP:103.85.144.*
Re:我们老祖就是南宋时从吉安迁到湖广苗族地区的

我们老祖就是南宋时从吉安迁到湖广苗族地区的。我们也就自然成了苗族,一些迁到侗族地区,自然也就成了侗族。
吴武

IP:117.162.133.*
2025-5-28 7:46:14
基因说故事:本支吴姓来源再分析
    基因说故事:本支吴姓来源再分析
在《基因说故事:吴姓,黄帝部落后裔之一》一文中已经论述了笔者的男性父系单倍体N-M1819属于黄帝部落后裔之一,下面根据23魔方父系祖源深度检测结果,对本支吴姓来源再作进一步的分析。
本宗谱祖源叙事,从帝妃姜嫄之子“弃”(即后稷)好种树及长逐好耕农、能相地之宜民皆利,帝荛知其贤举为农师开始,这一时期与我们基因分化树上相对应节点是N-M1819下游N-Y24193,此处有两个基因突变分支,而下一个节点N-Y24190为夏末时期,则有五个平行分支,说明祖先部落或族人在这近500年时间内有了好的社会地位以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人口爆发。接下去的节点分别是N-Y72712(夏桀/商成汤时期)、N-Y5555(商武丁时期)、N-Y67308(商武丁时期),夏桀/成汤时期两个平行分支,而武丁时期共有七个分支,且这三个节点的时间间隔非常短,在10到20年之间,这说明那短短的50来年间祖先部落或族人曾有过基因突变的极大爆发。根据目前的基因检测结果,商朝帝王的父系不属于N系,那么我们支系的祖先是什么原因有如此大的资源导致基因突变大爆发呢?
大家知道,耕种农业的出现,要丰收和发展就离不开好天气,于是乎就出现了求雨祭天的祭司,逐渐的就有了与天神交流和沟通的巫师阶层,按史料记载,自颛顼前后,巫者为王和王者兼巫,构成了巫王传统。到商王武丁时期祭祀活动达到了顶峰,巫师地位也盛空前。根据研究人员得出的结论,祭祀活动也包括巫师和巫女的交配环节。按照吴越文化研究者傅先生的文章,N-M1819继续留在中原的支系就是巫师阶层。行文至此,笔者也同意,我们的祖先至少自成汤时期起就属于巫师阶层(地位高于各类贵族),他们借频繁的祭祀活动和大量的巫女达到了基因突变的大爆发。这一过程到了商太戌时期走向式微,我们的基因节点为N-MF176758,有三个平行分支。在周朝初期,祭祀活动依然存在、巫师地位依然崇高,这也解析了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墓会以陪葬墓的形式出现在姬周王室的墓葬群里。随着周礼的完善和普及,巫师阶层也就淡出了舞台,我们的祖先也趋于沉寂。直到后来的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多国多民族混战,英雄四起,我们的祖先也曾有不俗的表现,其后表现为基因节点N-MF332929,其相应突变节点有十几个,笔者在《基因说故事:吴姓,黄帝部落后裔之一》一文中推测为与东汉建国功臣吴汉的儿子或孙子时期相吻合。
到了唐朝科举制度的确立和普及,我们的祖先表现出使用文字的优势,仕途顺畅。就如笔者在《基因说故事:吴金两姓之关联》一文所说的,出现了唐章敬皇后家族。大唐盛世周边国家和民族来朝来归不计其数,包括契丹也纳入了唐朝版图并进行汉化。而其中耶律家族虽然与唐朝深度关联,但保留了契丹姓氏且在唐末契丹分裂时,凭自身实力建立了辽朝。
从目前史料来看吴溆儿子吴士矩好诗文,与元稹、白居易均有诗对和,但仕途则一再受贬,不过,蒙恩于吴家的姨表兄弟元稹后来官拜宰相,笔者推测,吴家家境也照样能保持富贵,后裔就算凭祖荫也能在朝中为官。
这次基因的父系祖源深度检测(高通)结果也纠正了以前(中通)检测后,笔者得出的错误推断。在《基因说故事:吴祐与辽国耶律皇族》一文中,笔者提出我们的吴姓来自吴王耶律稍,以及同基因节点宗亲的李、朱、金的得姓与耶律倍有关的说法,现在看来是不正确的,以及在耶律阿保机纳唐之前,我们祖先也不太可能与耶律部落生活在一起。我们与耶律家族在基因节点N-Y24191共祖,那还是颛顼时期,那时候大家同属皇帝部落,一起在辽河流域。但是,有可能我们的祖先在耶律家族与唐朝深度关联时期被派到辽地为官,并且,后来随耶律倍投奔后唐时,一起回到了中原。因此,《基因说故事:吴祐与辽国耶律皇族》一文中,后半部的情况还是可能存在的。基因检测是科学的现代祖源分析手段,相信有足够多的检测数据以后,我们的祖源脉路将更加清晰、合理。
             注:吴武,作于2025年5月28日
吴武

IP:117.162.133.*
2025-5-26 18:13:49
《基因说故事 -- 吴、金两姓之关联》
《基因说故事 -- 吴、金两姓之关联》
        吴武
    拜基因检测深度祖源分析之技术,剥开了千年迷雾,让历史回归现实,让家族人得以重逢。
    话说大唐盛世至武周时期,政治更新、社会风气良好,经济发展,科举制度让知书达礼的吴家持续小康之幸,其时吴神泉入仕县令,其儿子令珪也仕县丞。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令畦因罪为囚,女儿被没入掖庭为宫女。
    上苍有眼,吴家有福。令珪女儿吴氏聪慧貌美,深得唐皇喜爱,产下儿子李豫,后登基是为唐代宗。代宗念生身之恩,追封母亲吴氏为章敬皇后,授舅吴溆为盛王府参军。唐建中四年,吴溆官至左金吾大将军,前往劝降叛将朱泚,惨遭杀害,获赠太子太傅,谥号为忠。
     吴溆族人,主流继续以吴为姓,部分按其官职取姓金吾,后逐渐简化为金姓。吴、金两姓宗亲延续千年, 也终于相见。

注:作于2025年5月26日
吴传军

作者QQ:395042423 IP:222.209.189.*
2025-4-28 15:09:05
四川荣县吴氏族谱
四川荣县吴氏,始祖吴洪道、吴仁道于1376年入川,落基于四川自贡贡井妖滩子,后迁荣县乐德镇。道光三年吴卓撰谱,20字辈:让国怀明德,敦伦大义全,承星文继启,万世定宗传。我是传字辈,目前没有找到稍远点的族人。
吴武

IP:183.216.158.*
2025-4-8 10:34:03
《浙江江山吴氏与清末“罗平国”》
《浙江江山吴氏与清末“罗平国”》
        吴武
    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浙江江山县一带遭遇大旱,商家富绅囤粮居奇,抬高米价,民怨积聚,延至光绪二十六年夏,正逢当时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原籍江山县的刘家福,在福建浦城县积极参与反清的“终南会”活动,于当年农历六月十四日聚众头裹红巾起义,从福建九牧一路攻克浙江江山的枫岭关、仙霞关,直下峡口、凤林等地,一时队伍增至数千人。
    而此时,江山县佛堂乡的刘家福义弟吴嘉猷也带领千余人西来汇合,义军声势大振。吴嘉猷的父亲吴洪星为江山终南会首领,刘家福拜他为义父。刘家福和吴嘉猷均拜福建九牧终南会的程铁龙为师练武。吴嘉猷因头顶患皮肤病被后人丑称“吴瘌头”。顺应民心的义军吸引了多地民众组织和人士的加入,队伍速速壮大到数万人,且先后攻下或占领了江山县城,衢州郊区、玉山、龙游等部分地方,以及进攻衢州城未果。期间宣告成立“罗平国”, 吴嘉猷被推举为“皇帝”,并封百官。“罗平国”称号最早见于唐朝末董昌,其后是元朝大德元年陈空崖与其嫂苏锦娘。“罗平国”的主要宗旨是要建立平等的民众国家,其地理范围均在浙江。
   “罗平国”的起事与当时的衢州教案交织在一起,极大地震惊了清廷,内外压力下,清廷调动浙江、江西、福建等数省兵力加以围剿,最终因为没有等到预期的外部援军,近两个月后,轰轰烈烈的这一清末农民起义失败了。
根据现今的相关资料,吴嘉猷撤退到现在的玉山县境内被剿杀,家人除一名儿子幸存外其他均遇难或被清算,吴嘉猷在玉山的宗亲也受到连累或牵连。吴嘉猷的后人此后一直比较低调,仅前些年在江山电视台的采访中稍有露面。刘家福据当时官方宣告也在围剿中被杀害,但前些年有一位称是刘家福后代的人写了一本书,书中陈述刘家福当时逃脱了,并隐居下来娶妻生子。
    笔者近些年研究家族史,从中发现江山县佛堂乡的吴姓人家最早是北宋时期由衢州常山而来,他们是后唐衢州刺史吴祐的后代或家族人员,在元朝末明朝初该族人口居住在本地已经不多了,而从其他地方却迁移来了不少吴姓居民开枝散叶,成为当地吴姓主力军。所以,领导起义的吴嘉猷属于哪个家族尚有待研究。
    按本家族谱,我们是后唐衢州刺史吴祐的后裔,在宋开禧三年(即1207年)由容州节度使的迁始祖吴珍开始从衢州移居现在的上饶市广丰区。另据谱记,吴嘉猷“罗平国”的部分人员当时也来到广丰的排山乡地区,本家族人员吴国士(号香如)招集众人参于平定立功,受到清朝廷嘉奖。香如公后来参加同盟会,也加入了反袁称帝活动。由此可见,在江西广丰的吴祐后裔并没有受到“罗平国”事件的连累。

      注:吴武,作于2025年4月5日
吴武

IP:117.162.133.*
2025-4-2 16:44:51
《传承》
 《传承》
  吴武
几天的阴寒过去,春天的景象又回到了故乡,生机盎然、艳阳高照。
“花棚底”是儿时记忆里最难忘的地名,因为当年每到这个时候,爷爷就会带上我去为他父亲扫墓做清明了。
出了镇汽车站沿左边山脚的小路前行,右手边是一条小溪流,水不算多但很清澈,溪堤上时常有一些小黄花,在春风中摇曳。约莫走出三里地,有一个路亭,我们会坐下来歇一会儿,爷爷抽一会烟,我趁机问一些家中过去的事儿。那个时代,我身有公职的父母是不适合做清明这类事的,我和爷爷很简单,也就带上一点香纸给前辈尽点孝心,爷爷的家境在日本人烧掉商铺之前很富裕,又是独生子,生活丰富多彩、衣食无忧,从爷爷对我说的家事中可见他对我太爷爷的感情非常的深。
再走那么三里多相对荒芜的小路就到“花棚底”了,这沿路两旁的农田山林应该是“花棚底”的地盘。从村口走入一条窄窄的小巷,左手边一栋不大的土房子,是我们爷孙俩必到的地方,那是我爷爷伯父女儿女婿的家。堂姑奶奶记忆中只见过一两次,她热情地为我们泡茶。堂姑爷爷相对长寿,在我去上大学时还健在,印象深刻的是他与我爷爷总有说不尽的家常话题。堂姑爷爷有个儿子,当时是当地的生产大队长,但我从来没见过他。他的家在堂姑爷爷土房子的对面。
喝好茶歇息好,爷爷就领着我去为太爷爷上坟敬香了,那是在离村不远的半山腰,我们走过直直的一条田间小道,跨过一条小溪流,往上走100多米就到了。这里早前是黄泥山,后来种了一些枫树,清明时节正是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大好春光的景象,这也就是人们眼里的风水宝地。
上大学以后,种种原因,回家给太爷爷扫墓的次数很少,现在想来很是内疚。
时光流逝、岁月不停,爷爷奶奶、父亲都已过世,历史传承的担子落到了我的肩上,我当不负祖祖辈辈,与孩子们接下家族薪火,使之更加燎原,更加辉煌灿烂。

    吴武,作于2025年4月2日
吴华峰

2017-1-31 19:52:50
邯郸磁县观台镇吴姓族谱
今年过年在拜年时偶遇同姓族人中的一位老人,得到本地吴姓的族谱,共20字,

庭州敬大尔,思庆凤心吉。同福林东江,轩辕叔季昌。
我是东字悲,按这个推算至少应该能推算到200年前, 据说应该是从山西过来的,
草根: (2025-3-6 21:26:12) IP:183.197.78.*
Re:

磁县观台吴氏,分南北两族,您提供的资料是北吴资料,南吴分布在观台村的三街、二街村和一街村部分,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