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笃萌

作者QQ:3250727317 IP:106.39.189.*
2016-12-10 4:20:02
祖籍原山西老鸹窝明末定居山东单县
一世祖  隐   二世祖 三奇。。。。。。中间不记得了  最后世祖为克  后世辈分 自,初,培,毓,厚,本,笃,赵,绵,芝,。。。。等等  单县有两个吴  一个本地吴  一个就是我们这一支由山西老鸹窝迁来的  想知道祖上属于哪分支
吴光发: (2018-8-19 13:16:29) 作者QQ:1191947618 IP:120.230.102.*
Re:

我们这里可能是
吴业纲

2018-8-17 16:32:57
(给版主的悄悄话...)
(给版主的悄悄话...)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60.180.70.*
2018-8-3 10:58:15
祠堂文化


祠堂文化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宗祠、祖祠)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当然,也有些人通常把祠堂简单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在河南殷墟巳发现目前最早的宗庙祭坛遗址,历史上早在商周时的青铜器时代,就开始有祠庙祭祀之制,大量遗留至今的青铜器中,许多就是属于祭器之类。追远报本、祠祀为大,当时是有很严格的规制的: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普通老百姓是不能随便建庙立祠的,即通常所称“庶人无庙,祭于其寝”,他们只能在自己的居室内祭祀祖先。
每姓必建柯堂,必安先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如杨、顾、朱、吴、王诸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
二、祠堂的主要功能
 (一)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那么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祠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
 (二)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宗谱是一种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以为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
 (三)祠堂的助学育才功能。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学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祖,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四)祠堂又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祠堂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专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定时读家法族规,宣讲劝戒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
 (五)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族中遇订重大兴革事宜,关系全族之厉害者,如推选族长、兴建祠堂、维修家变、购置大片族产、同邻族打官司等等,都由族长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
 (六)祠堂又是家族的法庭,如果说家法族规是家族的法律。那么家法也是封建国法的补充。族长就是家族法官,可以在祠堂执行家族的法律。在祠堂里判族中违反家法或族长认定违反家法的民刑案件,从公处分惩治。
 (七)其他,祠堂里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大一些的祠堂,通常有戏台建筑。好戏连台,既是唱给先祖们听的,更是演给宗族内男女老少们看的。
农忙收获季节,大大小小的祠堂,都成了丰收的库房或临时堆栈。
还有在战乱或应急突然事件时,祠堂里也就成了本族应急指挥的中心。
由此可见,祠堂是一个地域里家族的活动中心。通过祠堂祭祖和封建宗法等其他活动,用血缘关系作纽带,把族众牢固地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组织。
三、祠堂的管理
各地宗祠中比较大而完整的管理设置通常由:
宗长——主全族事;
宗子——管祭祀;
宗正——宗长协理:
宗直——处理纠纷;
宗史——掌宗族史;
宗课——掌经济:
宗守——宗祠管理;
此外,古代的还有坟亲(守墓人)等等很多的杂役。祠堂设置的管理机构是比较严密齐全。
四、祠堂的现实意义
(一)教化意义:祠堂,以宗族血缘为基础,建构的目的是通过对先祖的祭祀供奉收宗睦族,增强本宗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以求宗族的兴旺发达,通过祠堂之筑、堂号堂联、仪式活动、配以宗谱家谱的修订和族规民约的制定严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辩尊卑的目的,向后人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提倡了子女对父母、子孙对祖先的孝道。这样家族的儿童成员从幼年起,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礼仪就在其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为后人树立起效法的楷模,以激励后人奋发努力,耀祖光宗。
(二)规范意义:指祠堂文化对族众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起的约束作用。其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有祖先对子孙的审视,族长在这里代祖宗立言,对犯错子孙进行惩罚,同时也对其他子孙有警示告诫的作用。祠堂是传统伦理道德的载体,对社会越轨行为起控制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是一种“规训和惩罚”的空间。
(三)维系亲情意义:指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凝聚力。 祠堂就这样把不同地域的有血缘的族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祠堂祭祖有季祭、节祭、生辰忌日祭等。一般来说,无论巨族或寒族,对祠祭都十分郑重。如精心安排日期,定有庄严司祭仪式,一般要读族谱,使族众了解家族的光荣历史,讲述先祖的“光辉业绩”,以励族人;还要宣读族规、家训,以教育族众;参加祭祀的人要思念祖宗遗训及其遗范,以教育自己下一代,祭毕,族人间还要行礼,后辈向前辈行礼。可见,祠堂祭祀是一个精神联系的韧带。通过祠堂祭祖活动,加强了血缘关系,联系了族属感情,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把祠堂文化建设作为引领家文化的发展重要内容,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补充,祠堂文化也被赋于了新的内涵。
五、文化礼堂与祠堂
随着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们安居乐业。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对宗族文化、寻根谒祖的迫切追求。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欣起落实中央文明办“厅堂悬挂家训”的要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晒家风诵家训”活动,全国各地乡村开展轰轰烈烈的“文化礼堂”建设。政府开展“文化礼堂”建设工程,是符合民情、宗情、社情。
祠堂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规模型。一些经济富裕宗族,宗族经济实力也非常雄厚,祠堂建造的非常壮观庞大,建筑占地面积达到二三十亩,最大的甚至达到五六十亩,专门用于宗族的族规族训、家风家规、家教家训、宗谊文化等活动。
二、经济型。部分地区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缺,宗族集体资金薄弱,原有祠堂建筑占地面积两三亩,为了开展宗族各项联谊活动增加经费来源,将祠堂建造五.六层,祖宗神位摆放顶层,其他几层出租给企业生产或经营场所。但是,整天吵吵闹闹,也是对祖宗的不尊,限制了祖族活动的场地空间。合理利用资源、增加经济收入,这种方式沿海一带宗族祠堂普遍存在,必须要做好各类安全防范工作。
三、多姓型。村情复杂、一村多姓(村居有几十个姓氏组成),村级经济及土地资源有限。大家都是千方百计要建造自己的小祠堂(宗祠、祖祠)。
四、单一型。比较单一的姓氏村居,以“文化礼堂”的名义,向政府部门审批建造,将宗族祠堂冠名为“文化礼堂”。这样一举两得:既有“文化礼堂”可以落实国家政府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又有宗族祠堂,可以“晒家风诵家训”开展各项宗族宗谊活动。
总之,新时代宗族祠堂五花八门、形式多样。今后,各族人们对于尊宗敬祖及宗族文化的追求与弘扬,是一项热门趋势,特别注重对姓氏宗族“祠堂”的建设。国家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加强引导“文化礼堂”与“祠堂”建设,使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落到实处,让社会更加和谐、民族更加繁荣,使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落到深处!!
吴义者  整理         
公元二0一八年(戊戌年荷月)
吴德时

2018-7-20 1:57:06
(给版主的悄悄话...)
(给版主的悄悄话...)
姓氏研究

IP:112.12.138.*
2018-7-7 14:59:36
吴氏征生公族系源流世系表
吴氏征生公族系源流世系表
http://www.nfwang.org/dispbbs.asp?boardid=26&;id=5467
姓氏研究: (2018-7-12 10:15:48) IP:112.12.139.*
Re:

吴氏征生公族系源流世系表
http://www.nfwang.org/dispbbs.asp?boardid=26&;Id=5467
有三张征生公世系表
吴林勇

作者QQ:1364321106 IP:125.39.132.*
2018-7-8 21:35:44
吴氏寻根问祖
我吴氏家族,原贵州省黔西县黔西管辖的小地名化窝锅士梁子木作底李家寨。现代官方正式地址名称为;百里杜鹃管理委员会,大水乡,炉山村,平江组。听说毕节有我吴氏族人曾经寻根来过我们这里,可是没有得到证实,就回去了。如今我辈想寻根问祖,却又无从寻起,故想借助网络平台,看能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不,特留言寻起
吴祖孝

作者QQ:105289082 IP:117.150.166.*
2018-6-24 16:20:56
湖北滠水吴氏寻亲
    湖北滠水吴氏始祖于明洪武初自江西临川迁徙滠源,已历六百余载,经过七次续谱,与吴氏始祖泰伯已衔接。现已有116代。滠水吴氏自八十九世开始,但仍有不少宗亲无法取得联系。现将迁到四川的部分宗亲的一些情况发布如下,有与之有相近的的可与我联系。吴祖孝 联系电话:13247286208
   十七世:宗泗、宗川         迁出到四川
   十四世: 大杞、大罄        迁出到四川
   十四世: 桑林、桑萸        迁出到四川
   十六世:云驹               迁出到四川
   十八世:后华 十九世昌春    迁出到四川
   十四世:正元               迁出到四川忠州
   十五世:业逢               迁出到四川
   十四世:大椇、大椳         迁出到四川万县大竹溪
   十五世:业焰、业灿         迁出到四川泸州纳溪县观音
   十五世:业贲、业祑         迁出到四川 万县大竹溪    
   十三世:兆律               迁出到四川
   十五世:业元、业福         迁出到四川
   十六世:业珍               迁出到四川
   十三世:兆川               迁出到四川璧山
吳文忠

作者QQ:563160776 IP:114.102.162.*
2018-6-23 12:36:06
求解及尋上支譜源
      本族的一世祖“鸾公”生于宣德年丙午正月(1426年);生六子为(涧、夺、泗、淮、滨、培)。六兄弟由休邑(休宁)三山大塘吴迁至巢邑(巢县),我族(至德堂)正在第四次续谱,因上支不明,也不明我这一支系为泰伯老祖的多少世,欲想查明上支来源。
      在本次續譜中有一詞不解;在配氏中”衛籍“,望 有識之仕給賜教!謝謝!
  也望有知晓本族和相关的联系下,QQ563160776。谢谢!
姓氏研究

IP:112.12.138.*
2018-6-8 14:48:34
关于吴国太子友与王孙弥庸的关系
  
      据史书记载已知吴王阖闾生卒(前559年—前496年)—夫差生卒(前528年—前473年)—太子友(?-前482),如果夫差20岁生太子友,可以推算太子友出生时间大约是公元前508年左右,另据《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吴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太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馀,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太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可知

      王孙弥庸也是同时间被俘,假如当时不低于20岁,出生时间最低也在公元前502年,说明太子友比王孙弥庸年龄最高不会大于6岁。这样推算他们肯定不是父子关系。从《左传·哀公十三年》该段意思:弥庸见到姑蔑的旗帜,说:“那是我父亲的旗帜。我不能见到仇人而不杀死他们。”太子友说:“如果作战不能取胜,将会亡国,请等一等。”这时弥庸和太子友的对话看出他们也非父子关系。

      关于“姑蔑之旗”,可以作两种释读。一是:姑蔑人举着缴获的弥庸父之旗;二是:越军举着缴获的弥庸父姑蔑之旗。关于姑蔑的记载见《国语·越语》:“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广运百里”,越之西鄙的姑蔑,韦昭《越语注》谓:姑蔑,今太湖是也。对此同样道理也可以看出王孙弥庸和寿于姚二人均是吴国一员大将。
 
注:寿梦生卒年(前632—前561)、诸樊生卒年(前596—前548)、余昧生卒年(前581—前527)、季札生卒年(前576—前485)  

姓氏研究

IP:112.12.139.*
2018-6-7 14:30:37
关于太子友于王孙关系论
据史书记载已知吴王阖闾生卒(前559年—前496年)—夫差生卒(前528年—前473年)—太子友(?-前482),如果夫差20岁生太子友,可以推算太子友出生时间大约是公元前508年左右,另据《左传·哀公十三年》记载:“吴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太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馀,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太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可知
王孙弥庸也是同时间被俘,假如当时不低于20岁,出生时间最低也在公元前502年,说明太子友比王孙弥庸年龄最高不会大于6岁。这样推算他们肯定不是父子关系。
关于“姑蔑之旗”,可以作两种释读。一是:姑蔑人举着缴获的弥庸父之旗;二是:越军举着缴获的弥庸父姑蔑之旗。关于姑蔑的记载见《国语·越语》:“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广运百里”,越之西鄙的姑蔑,韦昭《越语注》谓:姑蔑,今太湖是也。对此同样道理也可以看出王孙弥庸只是吴国一员大将。
姓氏研究: (2018-6-7 14:31:55) IP:112.12.139.*
Re:请问本论坛图片怎么上传?

Re:请问本论坛图片怎么上传?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