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起旭

2013-2-4 17:32:25
寻找族谱
(无内容)
吴大伟

IP:117.131.236.*
2013-1-29 11:22:32
原在苏州,清末搬迁天津,太平天国在四川任过县官,求源
原在苏州,清末搬迁天津任盐吏,太平天国时在四川任过县官并逃逸,有位叔祖在开滦煤矿当过总工,求源
吴敢成

IP:183.61.71.*
2012-12-28 12:13:15
吴姓精神——谦让与开拓
                                          谦让与开拓――吴姓精神

    世人论吴姓的谦让,都爱提泰伯•仲雍、季札,其实还可远溯到其姬姓高祖。当后稷的儿子姬不窋从夏国逃到西戎时,就是从放弃夏代农官开始的。当泰伯的父亲古公亶父受到戎狄的威胁时,他的人民都要求开战,但古公却决定南迁周源。请听听这位伟大的姬人酋长是怎么说的吧:“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这是一种多么搏大的胸怀与崇高的“让”啊!难道我们从这“让”的精神中,体会不到当今文明世界最高需要的那种令人有净化之感的爱吗!
    然而,正是这种“让”的精神,才又导至了吴姓“开拓”的传统。因为“让”的结果,势必重新“开拓”。可见吴姓的“开拓”是“让”的结果,而“让”中就包含着“开拓”。没有古公的让国迁周,也就不会有周人;没有泰伯•仲雍的让位,就不会有向东南开拓新天地之举,也就没有吴国,没有今日的吴姓了。“让”是吴人产生的基因,也是天下吴人与吴姓的标志所在。
    孔子谓泰伯:“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能得孔老夫子如此盛赞,怕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如此,人们将泰伯称为“让王”,泰伯庙称为“让王庙”。也就是说,天下讲“让”,没有超过吴姓宗族的了。所以泰伯庙有联云:“让国亦称王,从此荆蛮沾德化;兴吴应作祖,顿叫草昩启文明”。泰伯庙又叫“至德庙”。“至德”源于孔老夫子所题,就是“让”的代名词,吴国、吴人因以“让”为特色。“泰伯庙”前的石牌坊上就有“至德名邦”四个大字。
    古公的“让”被泰伯•仲雍继承,而将此发扬到至善的,却是季札。季札被称为“至德第三人”,在江阴申港的延陵季子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五个字的庙额。两广总督张树声赞季子曰:“让国能传泰伯风”。后世吴姓子孙无不乐道祖先的这一美德,并以此为荣。各种吴姓族谱中,没有哪一部不先称泰伯、季札的,正如同治壬申长沙至德堂《吴氏族谱》卷首所说:“《史记》‘列传’伯夷第一,‘世家’泰伯第一,表其‘让’也。泰伯开于前,季札嗣于后,让德之光,诚世家中所未有者。”世人把泰伯、季札的谦让称之为“南国高风”、“延陵高风,”并论为,正是靠始祖们恩德的荫庇,才能在冥冥中保佑吴氏族姓后代昌盛。光绪十二年至德堂《吴氏世谱•序》云:“夫千古以让著者,唐虞而后更有夷齐,惟以让传其世者,亘古以来惟泰伯与季子耳。所谓明德之后有达人,盛德必有百世祀者,信不诬也。”又宋淳熙十五年张釜《吴氏族谱•序》云:“非季子之高风垂亘千载,安能世系如斯之盛哉”。
    “让”的另一面就是开拓精神。吴姓是一支勇敢富有冒险和开拓精神的宗族。吴人从森林地带的狩猎民族,到与江河大海搏斗的海滨民族,都需要勇敢冒险与开拓精神。古公南迁,既是让,同时也是新的开拓。泰伯•仲雍从周原一带跋涉千里,披荆斩棘,重新开拓天地,才有了东方的吴国文明。正是这种开拓创新、勇敢冒险的精神,赋予吴姓特别强的生命力,使他们在国破家亡后,能向四方拓展,然后重新崛起,最后发展到今日欣欣向荣之局面。
        
   泰伯下第100世裔孙 吴敢成录自《吴氏通书》 
吴肇彬: (2013-1-26 22:19:19) 作者QQ:353603453 IP:113.204.1.*
Re:吴氏起源

你可能和我们是一支人,联系我
吴士军

作者QQ:948365801 IP:113.2.212.*
2013-1-22 12:42:28
找同宗吴氏族人
辈分可能是,修士立晋等,过年都不吃荤馅饺子的,
吴士东

2013-1-20 20:08:01
(给版主的悄悄话...)
(给版主的悄悄话...)
版主(吴氏)回复: (2013-1-21 16:10:39)  版主QQ:395730168
发来看看。
吴红刚

作者QQ:1019410583 IP:218.58.156.*
2013-1-20 12:06:09
我是湖北汉川马口七吴庙湾的


湖北汉川马口白石湖吴氏





吴氏辈分表

 

源钦楚彬国莱士珍天佑良吉光昌绪遵复修崇先克家维贤本善传世学成名全儒业大振功垂万年周则益继祖徳长延
吴氏家训

IP:110.81.249.*
2013-1-12 11:44:24
吴氏家训
吴氏家训
重孝悌  凡我族吴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和睦族人.是为至上.祖宗功德.天高地厚.无所用其补报.我吴氏后裔.务于岁时节序.瞻仰祭祀.念祖怀宗.
孝顺之道.重在养亲.贵在顺亲.于内事亲一片爱心.于外为父母争光.免除父母惦忧.兄弟友爱.兄友弟恭.团结互助.勿因毫末起争端.勿因内室起萧墙.务使三让至德家风源远流长.
重修身  恶不可积.善不可失.成人之美.不成人只恶.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择友而交.敬人者.人恒敬之.勿以贵轻贱.富骄贫.强凌弱.智欺愚.勿以谗言伤手足.勿以细节伤大体.勿以势力逐高低.
务本业  人有常业不至于饥寒.富贵有业不至于为非.凡我族人须节俭持家.勤劳致富.无论何业.均应专心致志.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治身之道.务本为先..勿追逐于浮名.勿孜孜于末利.
尚读书  吴氏崇尚读书.不止为造就人才.博取功名.更重要是变化气质.提高素质.社会进步.财富固然重要.而人才更为重要.凡我族人.欲求子孙屹立于社会.事业发达.繁荣昌盛.务必崇尚读书.把造就人才视为百韬之首.大事之大.
吴勇

IP:121.41.244.*
2012-12-8 21:26:14
寻根
守,荣,华,富士是那一支分出
版主(吴氏)回复: (2012-12-9 1:00:39)  版主QQ:395730168
能否尽量写详细些:祖源,现在的地址等,把能知道的本族情况都写上来,方便大家帮您寻根。
吴福昌: (2013-1-3 23:08:12)
Re:我村族谱供参考

上杭泮境院康千八郎公次子三十郎公宗派
入闽,五四郎公八子
五世祖 圆墩前开基 始祖千八郎公配李 马婆太 ,原居广东大浦新村,公葬新村大芨上,母坟右摆边,李婆太葬永定丰田考富坪水口墩上,按老富坪谱载,又立公坟于葫?美女献花形,又立马婆太坟于赤竹坑对面。大清乾隆戊申年八月念四日卯时移葬葫?山公坟。按上杭院康谱载又立公名号同马婆太合葬上杭白砂里圆墩前末山兼坤,坟一穴周围无异性杂坟。生四子。长子:万一郎配陈 传永定老富坪;次子:三十郎配邱 传上杭黄莲科、院坑、竹马坑;三子:万二郎配? 移居广东隔子所;四子:万三郎配? 原居广东大浦新村。

六世(上杭黄莲科、院康、竹马坑)开基二世祖千八郎公次子 三十郎公配邓婆太,公殁同妣合葬上杭竹马坑大山头寅兼,生子:三七郎  三八郎

七世本支三世祖  三十郎长子 三七郎配巫氏 公同弟三八郎合葬黄莲科土段戊山蛇形 妣葬塘子坑鹧鸪地,生五子: 长四十郎配邱, 次四十一郎配张移江西龙南信丰,三子四十二郎配邱在黄莲科开基,四子四十四郎配张,五子四十五郎。

八世本支四世祖 三七郎公五子四十五郎配曾、罗,公葬黄连科溪背,曾妣葬院康抓蓝菓,罗妣葬郭公塘马鞍山校树菓; 生四子:长五二郎配廖失详,次五十五郎移院康开基,三得金配阿失详,四仲三郎配温移竹马坑开基。

九世本支五世祖 四十五郎次子五十五郎配吕 公葬圆墩前大路背西山昔年住屋阳坪改造,周围无别来住坟,生子:养哥、二哥止、三哥止。

十世本支六世祖  五十五郎长子养哥配苗、邱、江,公随父由黄连科至圆墩前大路背暂居数年后至院康开基,创建丑癸缝针祠宇祠后,契置横屏山土名陈和寨种植树木,原属后龙山上下左右俱有火路为界,又水口杉山峡二岸种植树木为一乡开锁至岗下至溪内至田外至艮坝有火路为界;生子:自生、细满配王传至十八止、友缘。

十一世本支七世祖  养哥长子自生配王,公葬黄坭乾丑山兼艮书眉跳架形,妣葬黄竹塘艮山兼丑;生五子:江成、马孙、隆公、清公配凌止、渊公配李止。
                  养哥三子友缘配王,生子:荣、华、富、贵。

十二世本支八世祖  友缘长子荣公配萧,张生五子:兰、瑞止、祯、林富止、林贵止。
                  友缘次子华公配邱,生二子:元洞、元用配罗传至十八代止。
                  友缘三子富公配饶,生四子:延昂、延才、延義、延?俱移江西吉安地方。
                  友缘四子贵公配李,生子邱宁。

QQ949630092

IP:119.100.230.*
2013-1-3 9:07:32
寻世万公1世至15世世系名单
我支宗族族普即将付梓,急寻世万公1世至15世世系名单,谢谢各位宗族人员提供。我们将这15世世系,及您的大名一起载入普书,谢谢。
明末清初,四川省战争不断,瘟疫和天灾频发。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发出“移民垦荒”的诏令,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农民入川安家落户,湖北、湖南(两地当时属湖广省)进川的最多,故称这次移民为“湖广填四川”。本宗族人员在此期间迁入宣恩县。相关资料:1、牛鼻洞吴子明家保存《吴氏宗源》载:吴胜万,妻杨氏;吴胜贵,妻杨氏。吴晚华,妻杨氏。吴通喜,妻潘氏;吴通强,妻杨氏;吴通良,妻□氏;吴通仕,妻杨氏。长房:吴秀海,妻姚氏。二房:吴秀乐,妻杨氏。子吴再朝、吴再先;吴秀刁,妻姚氏;吴秀旷,妻杨氏;吴秀臣。三房:吴秀良,妻杨氏。三房:吴秀学,妻姚氏。四房:吴秀归,妻杨氏。房:吴再柒。房:吴再若/岩/碧,妻周氏。生吴正科吴正奇,字荣彩,妻罗氏。吴正福,妻龙氏。吴正礼,妻杨氏。吴正举,妻罗氏。吴正明,妻王氏。吴正爵,妻李氏。吴正琏......吴秀乐(1672—1740),牛鼻洞吴氏启祖。长子吴再朝,字子臣。二子吴再先,字子龙。1724年六月初三戍时生于四川省顺庆府岳池县高桥坝,1775年润十月十八日戍时故于牛鼻洞。妻姚氏1732年生于思州府龙鳌里下坝,1769年故于牛鼻洞。妻余氏1743年生于来凤县老茶口,1820年故于牛鼻洞。2、世世代代以摆火炉常等方式口传。吴秀乐、吴秀全等从湖南搬到贵州省玉屏老县衙门后方一带,再搬到四川省顺庆府岳池县高桥坝,再搬到湖北省宣恩县椒园龙洞村横坡耳子场一带。最后搬到宣恩县晓关乡牛鼻洞、桐子营格闸和干榜上、覃家坪磨打沟和堰上定居。“世”字辈中年长的同志曾随长辈到椒园龙洞村横坡耳子场一带去给已故地祖人挂清、送亮。3、1993年1月宣恩出版《姓氏考》第51页记载:康熙四十八年(1709),龙再林(后定居铜锣坪)、龙再福(后定居将科)、龙再朝(1636.1.8—1712.3.8,后定居杉木岭)三兄弟与吴秀乐、姚、杨、谢、七户二十余口,自贵州思州府青溪县兴家堡后山洞雁沟寨迁出,结伴迁来宣恩。4、《姓氏考》(同前)第82页、83页记载:吴龙氏与子吴再爵、吴再仁等自贵州青溪县梨子树鲁家坝,迁到宣恩县椒园镇耳子场,后到桐子营干榜上、格闸、覃家坪堰上、磨打沟)、牛鼻洞等地。5、《宣恩侗族文化》记载:清乾隆年间,吴通道、吴秀乐、刘必福等由湖南芷江县平一里长应坡(现玉屏县垅坪乡小溪村),迁至宣恩牛鼻洞。覃家坪刘家河刘氏族谱载刘必福碑帖:刘必福乾隆乙酉(1753)年正月出生于湖南省芷江县小溪长应坡,嘉庆己巳(1809)年去世。而牛鼻洞吴秀乐1672年出生,1740年去世。故此项资料有瑕疵。

牛鼻洞保存《吴氏宗源》载:
吴胜万,妻杨氏。吴胜贵,妻杨氏。
吴晚华,妻杨氏。
吴通喜,妻潘氏。吴通强,妻杨氏。吴通良,妻□氏。吴通仕,妻杨氏。
长房:吴秀海,妻姚氏。
二房:吴秀乐,妻杨氏。子吴再朝、吴再先。
      吴秀刁,妻姚氏。
      吴秀旷,妻杨氏。
      吴秀臣。
三房:吴秀良,妻杨氏。
      吴秀学,妻姚氏。
四房:吴秀归,妻杨氏。
□房:吴再柒/柴。
□房:吴再若/岩/碧,妻周氏。生吴正科
□房:吴正奇,字荣彩,妻罗氏。
□房:吴正福,妻龙氏。
□房:吴正礼,妻杨氏。
□房:吴正举,妻罗氏。
□房:吴正明,妻王氏。
□房:吴正爵,妻李氏。
□房:吴正琏。
吴敢成

IP:183.61.244.*
2012-12-30 21:43:13
鸦滩吴氏祝《吴氏在线》越办越好
管理员﹕你好!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祝贵站全体员工万事如意,合家安康!
    本人受族人所托.为本族收集谱系资料,在贵站也看到不少全国各地谱系和历史文献,不知可信值为几,如是一般网友所传可信度肯定不高。修编族谱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特别是族谱世系和历代祖先简历介绍,非由族中德高望重且精通族谱知识者参与不可。所以恳请您在百忙中为我指点一二(本人族谱世系于2012.5.8.上传贵站.)
    在贵站看到湖北鄂州莲花吴氏世系与本族世系基本相同,恳请贵站转告其联系方式,在此表示感谢!
    在贵站留言本栏目内看到不少留言,大部分对族谱很尊重.非常积极上进. ,对吴氏文化的发扬光大能起到一定作用。也有少数网友的留言有如儿戏之言,对族谱非常不尊重。望贵站严加管理,别让儿戏之言在栏目出现。
    真诚感谢贵站全体员工辛勤的工作,祝贵网站越办越好,祝所有吴氏族人兴旺发达枝繁叶茂,祝吴氏文化永远繁荣昌盛!
     吴敢成
版主(吴氏)回复: (2013-1-1 10:51:31)  版主QQ:395730168
请敢成多多指点,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把吴氏公益事业发扬光大。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