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坤明

作者QQ:253172025 IP:223.104.91.*
2017-6-11 1:28:02
吴氏资料
有一本中华姓氏通书  吴姓
蓝山吴志敏

作者QQ:123518898 IP:113.74.187.*
2017-6-8 23:05:05
桂阳井头吴氏宗谱【道希公】

【吳氏源流】

高辛氏商嚳之妃,有邰氏,名姜源,出郊禖,以求有子,見巨人跡,而履其拇,如有人道之感,而震動有娠,生后稷,乃周所由,以生之始也,舜帝舉稷,教民稼穡有功,封於邰。稷生子不屈,不屈生鞠陶,陶生公劉,公劉能修后稷之業,民以富實乃相士,地之宜而國於幽。大王繼公叔祖類而立,嗣后稷公劉而興。亶父生三子:泰伯、仲雍、季歷是也。歷有聖子昌,大王欲立季歷以昌是以,泰伯偕仲雍托采藥于衡山,避而去之荊蠻,號曰句吳,五世至周章。武王克商,求泰伯仲雍之後得周章,章以君吳而襲封之。先是子爵本姬姓,至十四世壽夢,始稱大王。夢生諸樊、季札、季札乃諸樊少弟也,諸樊居長當立,以季札為賢而遜之,季札辭而不立,棄其室而耕,後當余昧立時,使往聘各國,因請觀魯樂,知六國之音。因讓國有功,封延陵,即今江南常州府,故號延陵公,世居江南之蘇州,派衍徽州之休寧,厥后派居各省,悉推延陵公為始祖。季札次子名誠,字征生,因遷家於吳縣,其後咸以吳為氏,自此而定。誠生實、實生榮、榮生亨、亨生道、道生東、東生經、經生和、和生元、元生大平、平生慶、慶生瑞、瑞生春、春生兆、兆生尚明、明生華、華生君重、重生福大。辰歲任川開縣教論,偕夫人杭氏,擇居於江西之泰和縣鵝頸塘,自此與兄長分居兩省,各立基業。
雲望生子祝三,祝三生子次十二郎,次十二郎生三子:長子春山,學名孝光;次子秦山,學名孝明;三子奉山,學名孝仁。元初貞元三年,丁酉歲,春山公偕夫人杜氏,秦山公偕夫人封氏,昆季均由江西泰和縣直征桂陽西北鄉竹溪坊定居,開創基業。奉山公留居江西泰和縣鵝頸塘,繼承祖業,至今閥閱宏開,孝光公后嗣失考。孝明公生四子:長子十三郎,次子十八郎,四子五十一郎,三公后嗣均失考。三子三十一郎(嫩鴻)生二子:長子高叟,更遷大溪下,次子興叟,戶派羅塘。四世宜祥叔公,派居新邑之周家洞。五世祖均顯公派居蛟龍塘,據傳說,其后裔已遷徒廣西恭城縣龍虎關。閱七世祖益忠公,派居石門頭。玉忠公派居荷家嶺以及新邑西溪源;惟忠公派居井家塘以及梅樹下、大富安、新邑賀賜嶺;林忠公派居屋仔。閱八世祖從新公,派居小下嶺;從周公派白水洞及小洋泉;從杰公派對門江。
追源溯本,當推道希公為我族桂陽一支之始祖雲。


合族共識

民國十九年十二月撰

二零零零年十月略改


【石门山族谱序】
(庆敏注:以小三公【普照公】为一世祖)
谱牒不必定言欧苏也,乡里合族联宗分支别派遵王章而述祖德,续成先人家乘,亦自有仁人孝子之意。余族谱牒自乾隆乙亥(1775年)始刊刻成书,历令七十余年矣诸父老恐刊后之人久而就湮,于道光甲申岁(1824年)倡义续修时余司铎(庆敏注:读音sī duó 意思是掌管文教)醴陵不能归事铅椠(庆敏注:读音qiān qiàn 是古人书写文字的工具)僅嘱其谨遵前谱添入新丁注明生殁配葬,而已非欧苏之著作比也,考前谱自仲雍十九世至延陵公,延陵公五十四世至余族始。

【族谱序】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水本乎源,木本乎根,水无源则长流涸,木无根则枝叶枯,人无本亦犹是耳,可知本立道生君子之首务也,明矣余吴氏自宋末年间徒居石门山,大十一郎徒居东庄至今六百七十余年矣,其间派衍各州县等处,前人述之屡矣,而余族始祖荣可公系大十一郎十二世孙明伯公之裔也,自东庄李家迁徒居泗水司前中街名井头,取源泉滚匕之意称为有本。先是九姓十三户共处斯土,谚云一龙不发地一姓况九姓乎,终非谋远裕后之计,嘉靖年间徒居黄泥塘即今之井头,雨距今四百余年矣,前人虽有宗谱遁传究未邦刻成书,丙午有修谱之议事未果,行父老瞿族属之不妆无以示后人,民国丙辰夏倡刻宗谱,择族之秀而文者主之,是年草创就越明年丁巳冬付诸棘梨夫是谱也,溯源寻本分支别派合远近亲疏联为一派,譬诸一人之身分之,则有耳目口鼻手足其实皆一体也,展而阅之了如指掌而木本水源之意,遵祖敬宗之典,胥在矣吾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当思创始之难,而纂绩斯谱者宜如何审慎也,因敢述其原委载诸简编以为后之绳武者有所观感也夫  
时 民国六年(1917年)下巳仲冬月
谱局同事撰 钟秀、光斗、雨卿、采臣、纯武、景星、秀贤



【道希公】
吴氏家谱字辈

旧字辈:

泰国添甫启文章

叟卿生伯可远扬
仕敏毓从良善海
大宗绍祖德荣昌



续排行:

朝廷显耀光昭日
世有英贤佐治邦
志尚仁忠存正道

定贻厚泽永传芳



四修改五言诗,
以大十一郎排头:

大泰国添甫
文叟卿伯可

远仕敏毓从

良善海大宗

绍祖德荣昌

朝廷显耀光



新字辈排行:

我宗班辈琛今补两代伦

晥赣繁道望希公育时云

应运建鸿业清操立典型

诗书垂谟训炳烺昭日星

雍熙留厚泽绵继定连元

积庆隆先达光辉功烈宣

楚南承周嗣万代守家传

修齐崇恭俭平治尚精诚

敦睦餘福瑞笃敬兆衿徵

贻谋欣燕翼绳武树奇勋


今将以上信息发布于此,望同宗同祖联系,以商共修族谱之事。
联系人:吴志敏【庆字辈】
联系电话:18608881820 | 13160580880 | 15975437188
联系QQ:123518898  邮箱:waley@waley.net
蓝山吴志敏: (2017-6-9 22:23:16) 作者QQ:123518898 IP:14.159.56.*
Re:

欢迎访问,里面有本宗世系图
吴廷海

作者QQ:32331901 IP:117.179.224.*
2017-6-9 16:58:23
吴氏寻根
我爷爷辈是从辽宁建昌过来的。叫吴元生其他具体的东西我还要问问我的叔叔们
吴魁

作者QQ:850216053 IP:36.4.150.*
2017-6-7 0:09:12
吴氏寻亲,铜陵吴氏
大家好!我是铜陵人!请问有没有从铜陵迁出去的吴氏宗亲?家谱字辈是:大学道德新,邦家必永兴,定有贤良启,承先致玉成!!如果有和这个相同字辈的请与我联系!!QQ:850216053
吴魁: (2017-6-7 0:14:17) 作者QQ:850216053 IP:36.4.150.*
安徽铜陵吴氏寻亲

宗亲们好!我是安徽铜陵人!家谱字辈是:大学道德新,邦家必永兴,定有贤良启,承先致玉成!!如果有和这个字辈相同的,请与我联系QQ850216053
吳其軒

IP:180.217.207.*
2017-5-17 4:34:19
海南萬寧萬城鎮吳氏
父親年輕時來台,現已90歲,我為鐘字輩,已回家四次海南祭祖,有翻閱族譜鐘毓挺英奇,,,后塘吳氏是否為吳賢秀先先祖後代,請問,。
吴兵兵: (2017-6-6 20:49:44) 作者QQ:413692784 IP:113.129.197.*
Re:

一世祖吴志刚,二世祖吴英奇,王,张氏,三世祖天周,我们是同根吗
吴兵兵

作者QQ:413692784 IP:113.129.124.*
2017-6-3 22:07:11
寻根续辈找祖先
一世祖吴志刚,刘氏,二世祖英奇,三世祖天周,四世祖尧才,辈分依次是,志,英,天,尧,朝,炎,光,福,景,玉,美,德,文,连,来,忠,友,厚,明朝,从山西大槐树老灌窝迁到山东青岛即墨,永乐年间,从山东青岛即墨,牵至山东德州市,我是来字辈,有同根请联系我
吴敢成

作者QQ:2574793624 IP:183.61.11.*
2013-6-23 14:18:49
关于吴姓世系中季札系与夫差系的感想
当今吴人绝大多数以延陵正宗自居,但本人不敢苟同。季札是贤人,但并非吴氏正宗,其后裔应该没有帝王之裔繁盛。史料记载季札的子孙有许多改为他姓(延、延陵) ,据载有一支改吴为濮姓,1800年后又复姓吴。这些足以说明其后裔不是吴氏正宗,夫差系才是泰伯正宗。
吴之成姓原因非常单一,皆因夫差亡国后,吴国子孙逃往四方,他们感念故国,不忘血缘,遂以国为姓。因为夫差失国,吴氏后人以为耻,而季札有贤明,为了追求血统出身的高贵,并藉此获得高官和美好的姻缘,后人攀附而已。
夫差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后期听信奸言,实行暴政,将忠相伍子胥“鸱夷浮江” 使得历代帝王望而生畏,以至历史资料很少记载其后裔的事迹及繁衍情况。而季札的名望使得后世吴氏纷纷攀附。如胜公创谱之时为了迎合宋皇帝的心意,而将自己攀附于季札系也未可知。因为历代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大力宣扬季札让国的美德,如果如胜公是夫差系则不可能得到宋皇帝的嘉奖而封侯,夫差的失国对历代帝王来说是莫大的忌讳,所以,《锡谱》只能证明如胜公是泰伯仲雍之后,不能证明其为季札之后裔。
各地吴氏族谱,不管是季札系还是夫差系,从泰伯到泰伯六十世之间基本相同,其原因不得而知,这也说明后世有攀附之疑。季札系后裔并不多于夫差系后裔,总不能说是季札后裔来攀附夫差吧!夫差系分布之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河南、福建、广东以及云、贵、川、陕等等,江苏、浙江等地也有少数支系为夫差系) 也说明其为泰伯正宗。兹为一家之谬言,仅供参考。
公元二零一三年癸巳四月
后裔吴敢成谨撰
【注】撰者郑重申明:此文是我在《望江吴氏族谱资料》的编撰过程中的一点感想,不能证明什么也不想证明什么。不怕宗亲们笑话,我也为自己是夫差后裔而产生过怀疑,认为自己应为季札后裔。通过近两年时间的资料收集整理和对各种史料的查阅后认为:夫差为亡国之君人人引以为耻,家族先贤不可能避季札而攀附于夫差。由此可知家族先贤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敬宗尊祖,也告诉后人,不论贫富尊贵,祖宗不可忘记和乱攀,家谱统宗世系为夫差系是实事求是的!
吴家彬: (2015-2-23 15:46:57) IP:60.190.144.*
谈季札及其他

宗亲:你好!
今天才看见你的交流信息,也想来谈几句。
先来自报家门:如果说我的族谱开头,是“谱例”“家规”“序”(有宋朝的真德秀、朱熹、文天祥、王十朋作的序,后面是后人修谱作的序。因为当时我们家的几蔡公被皇帝招了驸马。但文天祥是南宋时人,我没有从文集中找到序。序后开始是正谱系:“世系考”(一代黄帝至二十五代古公亶父);“封建考”(吴氏始祖:一位泰伯至二十一位夫差,夫差名下记:光长子,  亡仇容越,失国。在位二十三年。生二子:长友、次地);“吴氏源流”(新安始祖:一世祖友公 夫差长子 即姑曹 避难新安 以国为氏  生四子  墓在婺源)。
我的祖父告诉我、祖先作序的也是说:皇帝也好,诸侯也好,不可乱攀。但要弄清楚来源,必定要从黄帝开始记账。我们的族谱一再讲明,从夫差长子友公开始才能算姓吴的,谱的编排很清楚。
很多年来,我脑子里装的这个概念,让我始终怀疑把季札列到吴家的所谓“延陵”开头总觉得不大对头。季札从泰伯算是第十九代,二十代是夫差的父亲光,即是历史上的阖庐,被勾践射伤了足死掉的那位祖先。传说他的坟墓在苏州虎丘的那个水池下面,好像有人想(还是实际行动过不清楚)抽干水要去挖,我去年到苏州,听到导游还在给游人讲。夫差和季札的关系是祖孙辈,但吴姓中有人言说:吴姓有两支,季札是“延陵”,夫差是“渤海”,这让我有点晕头转向。远的不说,从泰伯到夫差二十一代都是姓姬,是周文王姬昌的一系,从夫差的儿子,我们的友公开始因“避难新安 以国为氏”,才开始有了吴姓,(当然还有其他姓吴的,姑且不论)。现在你要来谈这个问题,好象有点危险,认季札(也是我们的叔祖先,是光的父亲遏(诸樊)的四弟)的人数比我们这一支大得多,要骂起你来了,一人一口吐沫,足可以把你淹死!        
另外一个问题:我曾把族谱的辈分排了一下,发现《史记》和我们的族谱对不上来,错了好几辈,当然,司马迁写《史记》,必有所本,不会乱来,几千年学者也好,历代政府也好,都认他的账,我们算老几。我曾提笔写了一段,还是放弃了。我总觉得司马迁所本,未必然比我们的族谱靠得住。族谱在族人来说,比性命还重要,决不可以乱来,何况又是黄帝以下的各代,在历史学家看来多几代少几代,或者有点颠倒无所谓,在我族中后人要这样就是“死有余辜”了!但那是有文字记录之前的年代,恐怕谁也说不清楚,谁也不敢打包票。
我已年届八十,可能会颠三倒四,如果说得不对,请指正。于此预为致谢!
专此布达,敬祈近安! 
2015/2/23
吴建红: (2015-2-23 21:26:21) 作者QQ:554886870 IP:182.96.66.*
Re:如胜公确实非季扎公后裔

宗亲好,从我们的家谱上明确的看到如胜公的确不是季扎公的后裔,而是诸樊的后裔,我们家谱上很清楚的
吴敢成: (2016-3-7 9:54:44) IP:118.196.230.*
Re:各位宗亲你们好

各位宗亲好
吴自金: (2017-6-1 15:55:47) IP:221.2.102.*
Re:

延陵吴氏宗谱辩


    吴氏世谱系东汉灌阳侯季札二十三世孙如胜公修葺至唐贞观时伯高公又复修时汉永兴二年吴郡太守糜豹始建泰伯庙于阊门外封允承为奉祀侯其谱真传纤毫无误比之史记文犹胜焉受姓迄今历千百禩目击指陈系出延陵王季札之后一无所谬所紊者吾徽州之谱也徽州之谱往往矜托延陵而系实出弑逆渤海之后徽族有言曰黄墩不避难徽州谱不成黄墩者黄茅先生也黄茅先生避难黄墩而修赝谱以觅愚瞽之利假延陵王之后无论考覈未真惟于史策中有著名者拾成编冀光于谱妄生枝叶舛谬无稽既如芮公延陵之十世孙援为诸樊公后亦如汉公延陵二十世孙妄扯之为夫差之后以致世数乖于甲子义理涉于鄙俚曾不足以供职者一哂嗟嗟异哉此其可耻可羞不啻拜汾阳之墓云是以不得不为之辩


    译文:吴氏世谱是东汉灈阳侯季札第二十三世如胜公修辑,至唐贞观二十三年伯高公又重新修辑。时为吴氏第二次修谱,东汉永兴二年(公元一百五十四年)吴郡太守糜豹始建泰伯庙于阊门外,封允承为奉祀侯,主持泰伯庙祭祀。其谱真传,丝毫无误,比之《史记》所载更胜一筹,我族受姓至今,历经千百祭祀。所见谱系均出自延陵王季札之后,是一点都没有差错的,而出现紊乱的是徽州谱。
徽州谱往往骄傲的假托是延陵王的后代,而实际上是弑君叛逆的阖闾后代。徽州吴姓族人常言道:黄墩不避难,徽州谱不成。黄墩是指黄茅先生避难之地。黄茅先生避难黄墩专以代人修谱为生,骗取吴氏中谱学上缺知少识者的钱财。(他为吴族人)打着延陵王之后的名义,无论真假核实与否,只将史料中的著名人物拾来编入,以此作为该谱光宗耀祖之记载。故妄生枝叶,舛谬俯拾即是,如把季札十世孙吴芮牵附到诸樊之后,又将季札二十世孙汉公妄扯为夫差之后,导致世系混乱,年代差错。如此义理,沦为鄙俗,有违德行,对此只能讥叹其怪逆哉,这种不顾羞耻的行为,一如宋郭崇韬唐之郭子仪墓那般可笑,故不得不为此而争辩!


注:1:灈阳:《汉书新注》曰:西周为房子国,春秋改吴房,汉置吴房,灈阳二县,今河南遂平石羊河。
       灌阳:汉为零陵县,后汉建安中孙氏置观阳县,以观水为名,仍属零陵郡,晋以后因之,梁,陈间诈曰灌阳。
2:禩(si):通祀:年
3:徽州为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由歙州置。
4:托: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无此字,见于南梁时《玉篇》
5:覈(he):通核
吴大德

作者QQ:99537465 IP:58.23.9.*
2017-5-29 21:16:09
宣公后代寻根
我们是宣公的后代,宣公-纶公-宝公-举公-渊公-四五公-泰公-辛十公-明四公-文信公-长进公-景顺公-贤庆公-尚连公-太真公-浩清公-胜启公-万彬公-清河公-彦荣公-朗耀公-大郎(阎郎)公-三六公-光兴公-公纪公-吉郎公-官柱(流柱)公-善庆公-?不详-?不详-良保公(福建宁化湖村官塅)-仲兴(其弟仲炳出宁都另谱)公-世凤公-朝祖公-显众公-隆容公-祖臻公-泽盛公-发其公-祥沾公-长兴公-仕荣公-登辉公-大德,我们的字派是:祖泽发祥长,仕登大吉昌,家传宗泰伯,国外永叢光。中间断了两代人的信息,现欲重修家谱,望知情人士、和我们同宗的及时与我联系,谢谢!联系人:吴大德,qq99537465,微信:wdd13860430369。
吴兵兵

作者QQ:413692784 IP:223.80.233.*
2017-5-28 9:38:55
山东省德州市吴氏家族
(无内容)
吴德全

作者QQ:295533011 IP:175.189.127.*
2017-5-21 18:25:58
寻清末罗山吴家店(现属湖北大悟宣化店吴家店)下江南宗亲
寻清末罗山吴家店(现属湖北大悟宣化店吴家店)下江南宗亲,字辈:登文正永(克)宗,德(保)善成忠厚。登文正永宗辈于清末下江南,大约在广德,长兴,潥阳,潥水,江西一带。2006年江苏南京吴开纹在吴氏在线发过贴,说出字辈登,永,宗,德字辈,应该是本族人。现无法联系。
本族系吴万七支系,吴万七后代大都住大悟县、黄陂、红安、麻城、新县、光山、罗山。清乾隆年间吴泽远(吴继)、吴纯兄弟二人由光山县(新县)千斤堡吴家洼迁入罗山吴家店(现属大悟宣化吴家店)。如有知情人士请联系吴德全QQ295533011,邮箱wudequan061@163.com
谢谢!
吴万七后代字辈:
四姑墩字辈:万(1世)长(2)荣(3)德(4)暹(5)瀚(6)崇(7)福(8)铜(9)子(10)周(11)惇(12)玉(13)培(14)锡(15)泽(16)本(17)熙(18)德(19)绍(20)基(21)隆(22)茂(23)绩(24)光(25)高(30)代(31)宏(32)名(33)万(34)世(35)同(36)
荣三公千斤堡吴家洼字辈:懋(21)德(22)昭(23)发(24)绪(25)文(26)华(27)集(28)大(29)成(30)继(31)兴(32)定(33)法(34)守(35)来(36)世(37)永(38)遵(39)型(40)

荣三公宣化店吴家店字辈:士(同之22)一(同成23)登(24)文(同廷25)正(26)永(同克27)宗(28)德(同保29)善(30)成(31)忠(32)厚(33)怀(34)志(35)德(36)礼(37)义(38)耀(39)先(40)行(41)
四荣统一字辈:爰(26)思(27)宗(28)子(29)秉(30)正(31)从(32)忠(33)永(34)联(35)孝(36)友(37)相(38)庆(39)时(40)雍(41)弘(42)扬(43)祖(44)志(45)长(46)发(47)其(48)祥(49)宽(50)厚(51)仁(52)义(53)高(54)尚(55)为(56)方(57)
大悟县宣化店镇吴家店吴万七后裔29世吴德全整理于2017年夏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