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武

IP:183.216.158.*
2025-4-8 10:34:03
《浙江江山吴氏与清末“罗平国”》
《浙江江山吴氏与清末“罗平国”》
        吴武
    大清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浙江江山县一带遭遇大旱,商家富绅囤粮居奇,抬高米价,民怨积聚,延至光绪二十六年夏,正逢当时中国北方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原籍江山县的刘家福,在福建浦城县积极参与反清的“终南会”活动,于当年农历六月十四日聚众头裹红巾起义,从福建九牧一路攻克浙江江山的枫岭关、仙霞关,直下峡口、凤林等地,一时队伍增至数千人。
    而此时,江山县佛堂乡的刘家福义弟吴嘉猷也带领千余人西来汇合,义军声势大振。吴嘉猷的父亲吴洪星为江山终南会首领,刘家福拜他为义父。刘家福和吴嘉猷均拜福建九牧终南会的程铁龙为师练武。吴嘉猷因头顶患皮肤病被后人丑称“吴瘌头”。顺应民心的义军吸引了多地民众组织和人士的加入,队伍速速壮大到数万人,且先后攻下或占领了江山县城,衢州郊区、玉山、龙游等部分地方,以及进攻衢州城未果。期间宣告成立“罗平国”, 吴嘉猷被推举为“皇帝”,并封百官。“罗平国”称号最早见于唐朝末董昌,其后是元朝大德元年陈空崖与其嫂苏锦娘。“罗平国”的主要宗旨是要建立平等的民众国家,其地理范围均在浙江。
   “罗平国”的起事与当时的衢州教案交织在一起,极大地震惊了清廷,内外压力下,清廷调动浙江、江西、福建等数省兵力加以围剿,最终因为没有等到预期的外部援军,近两个月后,轰轰烈烈的这一清末农民起义失败了。
根据现今的相关资料,吴嘉猷撤退到现在的玉山县境内被剿杀,家人除一名儿子幸存外其他均遇难或被清算,吴嘉猷在玉山的宗亲也受到连累或牵连。吴嘉猷的后人此后一直比较低调,仅前些年在江山电视台的采访中稍有露面。刘家福据当时官方宣告也在围剿中被杀害,但前些年有一位称是刘家福后代的人写了一本书,书中陈述刘家福当时逃脱了,并隐居下来娶妻生子。
    笔者近些年研究家族史,从中发现江山县佛堂乡的吴姓人家最早是北宋时期由衢州常山而来,他们是后唐衢州刺史吴祐的后代或家族人员,在元朝末明朝初该族人口居住在本地已经不多了,而从其他地方却迁移来了不少吴姓居民开枝散叶,成为当地吴姓主力军。所以,领导起义的吴嘉猷属于哪个家族尚有待研究。
    按本家族谱,我们是后唐衢州刺史吴祐的后裔,在宋开禧三年(即1207年)由容州节度使的迁始祖吴珍开始从衢州移居现在的上饶市广丰区。另据谱记,吴嘉猷“罗平国”的部分人员当时也来到广丰的排山乡地区,本家族人员吴国士(号香如)招集众人参于平定立功,受到清朝廷嘉奖。香如公后来参加同盟会,也加入了反袁称帝活动。由此可见,在江西广丰的吴祐后裔并没有受到“罗平国”事件的连累。

      注:吴武,作于2025年4月5日
吴武

IP:117.162.133.*
2025-4-2 16:44:51
《传承》
 《传承》
  吴武
几天的阴寒过去,春天的景象又回到了故乡,生机盎然、艳阳高照。
“花棚底”是儿时记忆里最难忘的地名,因为当年每到这个时候,爷爷就会带上我去为他父亲扫墓做清明了。
出了镇汽车站沿左边山脚的小路前行,右手边是一条小溪流,水不算多但很清澈,溪堤上时常有一些小黄花,在春风中摇曳。约莫走出三里地,有一个路亭,我们会坐下来歇一会儿,爷爷抽一会烟,我趁机问一些家中过去的事儿。那个时代,我身有公职的父母是不适合做清明这类事的,我和爷爷很简单,也就带上一点香纸给前辈尽点孝心,爷爷的家境在日本人烧掉商铺之前很富裕,又是独生子,生活丰富多彩、衣食无忧,从爷爷对我说的家事中可见他对我太爷爷的感情非常的深。
再走那么三里多相对荒芜的小路就到“花棚底”了,这沿路两旁的农田山林应该是“花棚底”的地盘。从村口走入一条窄窄的小巷,左手边一栋不大的土房子,是我们爷孙俩必到的地方,那是我爷爷伯父女儿女婿的家。堂姑奶奶记忆中只见过一两次,她热情地为我们泡茶。堂姑爷爷相对长寿,在我去上大学时还健在,印象深刻的是他与我爷爷总有说不尽的家常话题。堂姑爷爷有个儿子,当时是当地的生产大队长,但我从来没见过他。他的家在堂姑爷爷土房子的对面。
喝好茶歇息好,爷爷就领着我去为太爷爷上坟敬香了,那是在离村不远的半山腰,我们走过直直的一条田间小道,跨过一条小溪流,往上走100多米就到了。这里早前是黄泥山,后来种了一些枫树,清明时节正是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大好春光的景象,这也就是人们眼里的风水宝地。
上大学以后,种种原因,回家给太爷爷扫墓的次数很少,现在想来很是内疚。
时光流逝、岁月不停,爷爷奶奶、父亲都已过世,历史传承的担子落到了我的肩上,我当不负祖祖辈辈,与孩子们接下家族薪火,使之更加燎原,更加辉煌灿烂。

    吴武,作于2025年4月2日
吴华峰

2017-1-31 19:52:50
邯郸磁县观台镇吴姓族谱
今年过年在拜年时偶遇同姓族人中的一位老人,得到本地吴姓的族谱,共20字,

庭州敬大尔,思庆凤心吉。同福林东江,轩辕叔季昌。
我是东字悲,按这个推算至少应该能推算到200年前, 据说应该是从山西过来的,
草根: (2025-3-6 21:26:12) IP:183.197.78.*
Re:

磁县观台吴氏,分南北两族,您提供的资料是北吴资料,南吴分布在观台村的三街、二街村和一街村部分,
吴武

IP:117.162.133.*
2025-2-7 16:06:18
基因说故事—日本皇室历史上姓吴吗?
《基因说故事—日本皇室历史上姓吴吗?》
按照现在的日本官方说法,日本天皇是神,没有姓氏、没有户籍。然而为什么吴姓书籍,如吴姓迁徙史,和不少中日学者会认为日本天皇历史上姓吴呢?其实这一说法主要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自汉代开始强盛了。在汉魏到隋唐时期,日本有人说自己是春秋吴国人的后代,当年吴国被越国灭掉以后,他们一批遗民东渡到了日本,给当时落后的日本带来文明的种子,且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为当地民众的首领。这一批优秀的吴姓族人,在日本备极兴旺,其中的一支演变成了日本皇室。由于怀念祖先故土,他们多次派使者到中原王朝,并郑重表明说“日本皇室是吴太伯的后人”。但是到了近代,特别是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不提这事了,在甲午战争打败满清以后,更是自认自己高人一等了。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当初的日本人只是攀附高枝罢了。现如今的人类分子学,男性基因单倍体检测结果也证明了这一事实。
按照中国古文献,吴太(泰)伯家族与姬周王室是一家人(或者至少是同一个部落),他们的男性基因单倍体属于N系。其他以国为姓的吴氏后人也以O系占绝大多数(N、O系同源于NO系,尽管是在数万年前)。而根据现有公开的资料,日本东山天皇(1675 - 1710年,灵元天皇的第五皇子),其后裔进行了Y染色体测序,全部属于D1b-Z1504类型。这一D系男性基因单倍体诞生于距今1800年前,最近共祖于距今1800年前。按照日本天皇一脉相传的说法,那么,日本皇室男性基因单倍体属于D系。另外,基因检测也表明了日本人主要由绳文人和从朝鲜半岛迁移而来的弥生人或他们的混血而成,而绳文人很可能通过海路从东南亚经中国台湾、琉球传播到日本列岛,他们携带了D系男性基因单倍体。由此可见,从血缘方面来说日本皇室历史上姓吴的可能性很少。但是,从文化方面来说,日本与吴国和吴越国隔海相望,历史上的日本皇室对吴文化的接受和认同是很可能且是非常正常的,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不断吸取新的先进文化的民族。
       注:吴武,作于2025年2月7日
吴武

IP:117.162.133.*
2025-1-31 11:41:08
《初三大吉》
《蛇年大吉》
    吴武

新春来到年初三,
登场吉星先文昌。
吴家儿女好运程,
金蛇科考美名扬。

明日财神也临门,
福禄寿翁随相同。
天时地理人和齐,
辉煌荣耀与以共。

注:作于2025年1月31日 
吴武

IP:183.216.159.*
2025-1-13 23:09:09
基因说故事—黄帝部落后裔
《基因说故事—黄帝部落后裔》
目前为止的考古和人类分子学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黄帝一族的部落男性单倍体Y为N南(即N-M1819或N-n1b)。(也有认为是O系的,笔者注,黄帝也很可能是部落的首领名称,且有很多个人同被称为黄帝)。历史上黄帝部落受到了蚩尤部落的讨伐,逐鹿中原,尽管最后与炎帝部落(O系)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但黄帝部落九死一生,牺牲巨大,以至得以留传到今天的男性单倍体Y主要为N-M1819,且男性人口锐减。研究结果也表明夏朝为黄帝部落的直接后裔(其中包括N-Y72712),他们在夏朝末,受到商朝的打击落败而散。夏桀等少数王室成员被遣送到杞国,贵族主体则带着大部分人口南逃。朝西南方向逃的部分人口成了羌人的一部分,他们是最惨的,在整个商朝一直受到追杀,是商朝人祭的主要来源,大多分支被灭绝,仅N-M1877在四川、缅藏地区得以发展。
在商灭夏的时候,有一支夏部落被派去北方与北狄有熊氏打仗,因战败一部份融入了北狄(即后来的姬周部落,N-n1b2出现在姬周后裔陪葬墓中,证明了这一融合。史记“周本记”也提到姬周曾与西戎在一起),而另一部分逃到辽河流域融入了游牧部落,这其中就有N-Y72712分支。在杞国的夏部落后裔和融入姬周部落的夏部落后裔,后期在今天的华东地区得以发展,其中N-Y72712分支后裔占比较高。
姬周部落N-F1998(N北)进入华夏地盘比夏朝的N南迟了约1千来年,他们原本是个为商朝服务的小部落,后来在羌人的姜部落帮助下灭了商朝,姬周接受了夏的文明和礼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更具周朝特色的文化和文明,以及治理国家的方法。正因为如此,姬周王室也以黄帝后人自居,但这实际上是文化和文明方面的继承,并非血脉方面的传承,尽管后世的史书把黄帝与姬周王室写成同一世系。事实上,姬周王室部落本身也不是由单一的血缘组成的,因为在姬亶公时代,其部落基本还是母系社会,“姬”本身就是传自一位女性的姓。因此,这也与西周各宗室诸侯国的男性单倍体Y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相吻合。例如,如果按照史记,春秋战国时代的吴国,其传代人仲雍及其后裔也应该属于N-F1998(N北),但是,目前的基因检测,在吴姓人家N-F1998并未出现高频现象,反而是另一个N南分支在古吴国区域占比较高。
辽河流域成为游牧部落的夏部落后裔,后期成了匈奴、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一部分,其中N-Y72712下游的N-MF332929在东汉、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相继进入中原,其中包括随辽国耶律倍部落投靠后唐的人员,以及随元朝统治者进入中原和下江南的人员。游牧部落的夏部落后裔N-MF332929,进入中原后的汉姓主要有金、侯、吴、李、朱、刘。
        注:吴武,作于2025年1月13日
吴武

IP:117.162.119.*
2025-1-8 23:40:26
基因说故事--吴姓后裔的两个问题探讨
基因说故事--吴姓后裔的两个问题探讨
人类分子学的基因科学给考古、历史、家族史的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准确性,特别是男性单倍体Y传男不传女、且永远不变的的独特特征,为研究男性一脉相传注入了科学依据。笔者借此机会,探讨吴姓后裔的两个问题:
一、吴千秋后裔
根据现有各类家谱资料,凡是认定为吴芮后裔的吴姓宗亲,均自认是便顷侯吴浅曾孙吴千秋的后裔。如果事实真是如此,那么,这些吴姓宗亲的男性单倍体基因检测结果的Y标记将会高度一致,但现实情况是目前尚未出现高频的Y标记。这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参加检测的吴姓宗亲范围不够全面,人数不足够多,无法得出统计学结论;其二,就是这些宗亲只是在文化认同上属于吴千秋后裔,而在血脉上并非一脉相承。这种结果是几百上千年的历史原因造成的,笔者认为也属正常。但是,为了从科学上找出吴芮的男性单倍体Y标记,笔者希望有相关宗亲委员会出面组织进行深化研究。首先从家谱方面着手,筛选最可能的吴芮后裔,然后从这些后裔中筛选最可能其间一直传承未变的人员进行基因检测,最后通过对足够多的检测结果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得出较为公认的结论。这一成果将对吴芮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现有吴姓的大部分可能来源
   由于《史记 .吴世家》的历史影响力,导致后世吴姓宗亲绝大多数自认为吴泰伯/仲雍后代,以及在夫差吴国灭亡后,分导出两支重要后裔,大部分的说辞是吴国百姓以国为姓。笔者认为,吴国被勾践灭亡以后,吴国上至王室贵族、下至贫民百姓,隐姓埋名避祸都来不及,哪敢主动标榜是吴国人呢。而真正以国为姓,大量姓吴的情况出现应该是发生在隋末唐初的“吴国”。该“吴国”是由汪世华(公元587-649年)趁隋末天下大乱,起兵建立的。国土范围包括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州、婺州。后来吴国归唐,汪世华避李世民名讳改名汪华。在成为大唐子民以后,为表明来源,因此该“吴国”百姓选择姓吴(在唐之前,普通百姓大多数还没有姓)。笔者认为这是今天安徽、浙江、江西区域大量吴姓人家、同姓且不同血脉的主要原因。
    注:吴武,作于2025年1月8日
吴武

IP:27.54.61.*
2024-12-17 10:48:54
基因说故事--吴祐与辽国耶律皇族
基因说故事--吴祐与辽国耶律皇族
最近读到一篇吴越文化研究的文章,提到辽国皇族墓的古骨基因检测结果,有一例为N1b(即N南),另根据天津、陕西、云南、等地耶律家族基因检测和耶律羽墓志铭内容,进一步确定了耶律皇族成员当中有男性遗传基因Y单倍体为N-M1819-CTS4714-Y24191,至此为止,与笔者的男性基因Y单倍体完全一致。这说明,笔者祖先与耶律皇族祖先在这个遗传节点是共祖的。该文章说耶律家族下一个共祖2000年的节点是N-MF605881,而笔者共祖2000年的节点是N-MF332929,说明两者的后代已经分支了,不过笔者认为他们的后代也存在继续生活在同一个部落的可能性。
基因检测结果,在节点N-MF332929有五位在1600年到2000年前共祖的男性,其中笔者姓吴,另外一位姓李、一位姓朱、两位姓金。这个情况让我们纠结了很久,不知道怎么回事。直到耶律皇族基因检测结果的文章出现,笔者查阅了耶律倍的资料,才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耶律倍(899-937年),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兄,辽世宗耶律阮的父亲。自幼聪颖好学,深得耶律阿保机的喜爱和器重,916年被立为皇太子。926年渤海国被辽国征服后改名为东丹国,耶律倍被封为东丹国王、称“人皇王”。926年辽太祖病逝后,在箫太后的干政后,耶律倍被迫让出皇位继承权,由其同父异母弟弟耶律德光继位为帝,并受到耶律德光的控制和监视。930年耶律倍带着自己心爱的妾室与珍藏的图书从辽东渡海弃国投奔后唐,其第三个儿子耶律稍被封为吴王,936年后唐发生朱温政变,耶律倍遇害。耶律倍被后唐皇帝开始赐姓刘,后来赐姓李,名赞华,由于让出皇位的原因耶律倍自称“吴泰伯”。
 
结合笔者迁始祖吴祐也是后唐时期人物,以及基因的相关性,笔者由此推测我们的吴姓来自吴王耶律稍,而同基因节点的李姓来自耶律倍被后唐皇帝赐姓李,而朱姓是耶律后代被朱温赐姓,另外两位金姓是因为耶律倍在辽国的居住地叫“金州”所致。当然同基因节点N-MF332929的这五位均与耶律家族有关,但不一定是直系后裔,应该说至少是长期在同一个部落的人员,他们随耶律倍来到了后唐皇朝。
笔者的宗谱字派写得非常含蓄,内容如下:
雨走水车,鸟言山木,火心土力,文页贝玉,草见金马,手方丝竹。
依据汉字百科,本人翻译如下:
(1)“雨”含义为“密集”, “走”为“移动、运行”, “水车”有“船舶”的意思,那么“雨走水车”可译为“众多行驶的船舶”。
(2)“鸟言”也就是“鸟鸣”, “山木”指“山林树木”,那么“鸟言山木”可译为“百鸟和鸣的山林树木”。
(3)“土力”意思是“肥沃的土地”, “火”这里指“军队”,因为古时军事组织十人为一火,“心”有“谋划”的含义,那么 “火心土力” 可译为 “军队按照谋划来到了肥沃的土地”。
(4)“贝玉”指“珍宝财物”, “文页”有“书页或图书”的意思,那么“文页贝玉” 可译为“图书钱财珍宝”。
(5) “金马”指“朝庭”, “草”有“匆忙、急促”的意思,“见”意思为“朝见、投靠”,那么“草见金马” 可译为 “匆忙中投靠了朝廷”。
(6) “丝竹”是古时乐器,这里指 “音乐”,“手”身体的一部分,“方”有 “周围”的意思,“手方” 指身处的周围,那么“手方丝竹”就是周身处在音乐歌舞的环境之中。
总结起来就是:
统领着数量众多的船舶,穿过百鸟和鸣的山林树木,带着图书钱财珍宝,军队按照谋划来到了肥沃的土地,急促中投靠了朝廷,过上了歌舞升平的美好生活。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段文字像是描述耶律倍投靠后唐的过程描述呢?
另外,目前以吴祐为始祖的吴氏宗谱有江西广丰、玉山,浙江衢州、江山、兰溪共六种,其中广丰的源自明朝初版本,没有吴祐以前的世系内容。玉山版与广丰版较相近,虽然也没有吴祐以前的世系,但在谱序中有提到长沙王吴芮的后代在驻兵地养出了龙马献给朝廷的故事,由此获封官司徒。小司徒吴遜之孙吴衡在闽做官居光泽县三山。吴祐的祖父在唐末时减其名号迁家到饶州白塔村。然后吴祐于后唐时期登进士入吴越国守三衢。衢州、兰溪的版本较相似,有吴祐以前的世系,虽然稍有不同,但那些早期世系与江西的一些吴氏宗谱高度相似,而江山的版本没有吴祐以前世系,也没有吴祐前几代子孙的世系。
笔者仔细比较了以上提到的现有几种吴氏家谱,可以确定吴祐及其儿子、孙子、玄孙这四代人的信息是基本相同的。第五代起就有所不同了,其中江山的属于为吴祐守墓的后代,衢州的为长玄孙的后代,常山桐门的为长玄孙和三玄孙的后代,广丰、玉山、兰溪的为四玄孙的后代。二玄孙后代和居闽的五玄孙后代尚未发现资料或族谱。再经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吴祐以上世系很可能是在清末或民国时期重修宗谱或联谱时与当时较通行的谱头对接上去的,并非真正的世系。并且,谱序中所说的饶州人也可能是出于对长沙王吴芮的敬仰而联系上去的。从吴祐玄孙吴肃写的吴祐生平碑记,看得出来吴祐十几岁时来到中原、对中原皇朝的感观,以及后来登进士第和出使吴越国,并被吴越国王留下再被委任三衢刺史等开疆卫土的历程来看,都没有饶州的痕迹。结合本文前面的内容,所以笔者有个新的大胆推测,吴祐是随耶律倍一起来到后唐的耶律家族成员,在吴越国做官后直到退休也定居在了吴越国的衢州。由于吴祐的儿子吴茂高陪伴吴越国王钱俶纳土归宋获厚待,进入宋朝以后吴祐家族成员非常兴旺,有六进士的佳话。但是在北宋末,金国对宋的入侵,作为金国世仇的辽国后裔吴祐家族为战争付出了极大代价,以致损丁严重,人口稀少。到了南宋末,辽国的另一个世仇蒙古人来了,于是乎,辽国后裔吴祐家族成员就四散避祸离开了衢州常山县桐门居住地。
明朝的常山县人徐釜写下了如此诗句:
《吊吴金紫墓》
衰草凄凉古墓间,
墓前犹是旧僧田。
中丞久矣无消息,
野外沙弥尚有烟。
(说明:吴祐官居御史中丞,带金鱼袋穿紫衣袍,被民间俗称为吴金紫。)
现在,吴祐的后裔们再次日益兴盛起来了,有诗为证:
吴武《游衢州市记》
咏桐门福田寺

后唐风云及三衢,
剌史吴祐衔命守。
卫土拓疆抵福州,
安邦助国英名留。

紫气常山降云头,
球川龙绕停九都。
背依青峰桐门寺,
子孙万民享福田。
                  
                   注:吴武,作于2024年12月17日
吴映

作者QQ:584236695 IP:113.87.92.*
2024-11-20 9:14:09
湖北利川谋道支罗吴氏寻根

我先祖在湖北支罗修有吴家祠堂,建宗祠记如下:

自公侯至于大夫士,虽分位不同,莫不欲营宗庙以奉其先祖。岁时祭祀,则集族中之子姓兄弟肃拜于堂下,雍雍然,秩秩然,非所以敦一本之谊而思先泽于勿谖乎?吾吴氏派衍南京,族起句容,越成坤公生五子:长有恒,次有德,次有恭,次有祖,次有启。诸季仍居原郡,惟我恒祖生应芳公,自洪武十六年迁湖广施州卫,生迎利、迎息,于隆庆元年落业支罗屯,卜居大院子,实为迁越始祖息公派下子姓繁衍,将数百余年矣!迄清道光庚戌冬,十世孙宗珊公,本敬宗之至意,将朝珍、朝贡、朝举三房后嗣所积清明会钱约四百余金,得买虎头寨之田业,以供春秋祭祀之需。十一孙先钊遵父宗文公遗命,合天长、天书二公之后,更积一会,约有百金。咸丰癸丑春,先珍弟乏嗣,将弟业入公会,亦值百余金。是年,崇柏之子先珩、先栋、先传将受分救人洞之陆地付之,故钱谷虽不甚丰而祭祀可云小备。不有宗祠,则祖宗无凭依之所,子孙无骏奔之区,春露秋霜,徒生太息!戊午秋,族首宗珊公协十二世孙世挽、世瀛、世方等,遂谋及族人创建祠宇,众皆踊跃,醵全相囗囗,原度地于始基之右四方田,阅两寒暑而告厥成功焉。夫人,当念其先,而事必有待乎继后之人。赞承祖德,光大前规,祠易轮换之崇产,增阡陌之广,如义簿学舍诸大端以次而兴举焉,是则吾族之幸也夫!

祖辈字派为:
世德钟周代,伦常孟仲登,孝慈成季叔,章寿振家声观乐昭衡监,尊亲重典型,攀光遗泽远,统系继南京。

有南京的宗亲看到请联系我:136****6376
吴映

作者QQ:584236695 IP:113.87.92.*
2024-11-20 9:09:59
湖北利川谋道支罗吴氏寻根
我祖辈在支罗建有有吴家祠堂,原文如下: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