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武

IP:124.227.14.*
2022-8-27 16:03:28
《祐公碑记》之吴昉
《祐公碑记》之吴昉

目前为止,吴昉是常山桐门吴氏见载史籍较多的历史人物。前些日子网上有谈论宋高宗赵构、宰相李纲、江南经制使翁彦国等的文章,其中有涉及吴昉的内容,所以特地重阅了一下《宋史本记》、《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兴小记》、《宋史记事本末》等相关内容。笔者觉得有必要以当时的历史环境还原史实来说句公道话,或者说对相关事件予以辩护,还一个非常不幸的朝庭命官以清白。
其一,宋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第二天下诏在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修缮城池和营建行宫,为迁都作打算。如此重任交给谁呢?宋高宗想到了江南东路西路经制使翁彦国,命他兼知江宁府。高宗赵构非常信任和器重翁彦国,是因为金国把北宋灭亡以后,扶植张邦昌建立伪楚政权。张邦昌自命与翁彦国的关系,便想招降他。但是翁彦国对大宋忠心耿耿,坚决不同流合污,第一时间向时任兵马大元帅的赵构效忠。
南宋初立,旧宗室重臣尽失,赵构面对的是国破家穷,因此对如此工程仅给十万贯的区区建设拨款。这哪能足够呢?结果,江宁百姓苦不堪言,击登闻鼓以诉翁彦国压榨。为此,翁彦国申请、宰相李纲追加拨款40万贯。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顺利了结,翁彦国被指暴赋敛财,而其心腹属下转运判官吴昉被指助虐。虽然宰相李纲为资金来源和使用上奏说情“创修宫室,一新城池,鸠工聚材,计置砖灰,工料浩大,集事之初,其势不得无忧”。重臣叶梦得也知道主事者的难处,奏议说翁彦国之所以压榨民力,是因为他按照东京(今河南开封)的标准来营缮南京。工程浩大啊。
物论沸腾,有人拿李纲和翁彦国的姻亲关系说事,说宰相为事开脱或包庇。宋高宗大怒,下诏免职翁、吴两人。而此时翁彦国因病亡、不究,吴昉成了唯一的惩处对象。
此事引起了中书舍人朱胜非的不平,上书言:翁彦国是主犯,不追究主犯责任,反而严惩从犯,这事臣没听说过。人虽已逝,但也不能从轻。于是,翁彦国被重惩。而吴昉没有去官回乡,依然履职竟成了他最坏的一件事。
    其二,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胜捷军校陈通等见杭州富实甲东南,借口杭州知府叶梦得不按时发放粮饷,军士以衣粮不足有怨言,结约谋叛、作乱于杭州。因欲杀之人转运副使顾彦成当时巡检吴兴(今浙江湖州),故等了一个多月到他回来之日动手。至时军士纵火,杀上司士曹参军及副将白均等十二人。翼日,执守臣龙图阁直学士叶梦得,诣金紫光禄大夫致仕薛昂家,杀两浙转运判官吴昉。顾彦成一家人因当晚泊船在城外寺庙作法事,闻乱后上船返回吴兴得以逃脱。当时的转运司虽说掌握着财经和军需大权,但是南宋初的局面一团糟、物资紧缺,哪能处处满足、事事准时呢?据钦定四库全书《忠惠集》附录《孙繁重刊瞿氏公巽埋铭》记载“转运使吴昉劾公擅放钱帛,诏降官两等”。可见当时吴昉为了管控物资合理发放,不惜参劾浙东安抚使瞿汝文,令其官降两等(该墓志铭称吴昉为转运使而非转运判官)。另外,根据近年来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宋代那时段转运使的地位越来越高,而武将的地位却不断下降,由此导致武将心态的失衡,双方在军需问题上的冲突日益加剧。不幸的吴昉为南宋皇朝的艰难处境命丧黄泉。后来浙西提刑赵叔近招降了陈通,且请宋高宗授以官,遭到朝官反对,其中御史中丞许景衡奏曰:“官吏无罪而受诛,叛卒有罪而蒙赏,赏罚倒置,莫此为甚”。左纬《会侄誉》中有诗写到:
及兹建炎始,叛卒起钱塘。
初闻杀长吏,寻亦及冠裳。
死者不为怪,生者反异常。
事已至此,宋高宗也就对赵叔近的提议不了了之。日后,御营使司都统制王渊用智诱捕并杀了陈通,算是慰冤亡安息,但一直没见还吴昉一个真实而公正的评说或褒奖。

吴 武
2022年8月27日
吴武

IP:124.227.14.*
2022-8-19 16:37:04
《祐公碑记》之常山桐门吴氏及后裔
《祐公碑记》之常山桐门吴氏及后裔
本族家谱称“桐门”为“洞门”,从附图来看其位置在今常山县九都乡以南与龙绕溪以北之间,吴族宅院北部有一条大路。笔者分析当地的天然石灰溶洞就在其不远处,故此地被称为“洞门”。后来由于明初袁敬所的诗而习惯称之为“桐门”。也有早年县志典籍因木刻方便而称“同门”。
现存的《常山县志》、《衢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关于桐门人可查到的资料显示:
1.        最著名的官宧是吴祐,后唐清泰二年(935年)以进士任衢州刺史、节度使,授御史中丞(正四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检校工部尚书(从二品)、上柱国(正二品)。
2.        最早的官宧是吴㮚,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知高州(即现在的四川省高县,笔者注),(据《常山县志》徐烈云考证)。
3.        进士:庆历六年(1046年)吴瑊,皇祐元年(1047年)吴涛(太常寺卿、正议大夫,赐紫金鱼袋),元丰二年(1079年)吴亮(史部郎中、观文殿修撰、开封少尹)、吴明(枢密院同佥),崇宁五年(1106年)吴沆(中奉大夫)。
4.        职官:吴禄(兵部尚书),吴茂高(直殿副使),吴待用(史部郎中),吴谨(漳州府尹),吴溉(湖州府尹),吴晛(汀州知府),吴昉(两淮转运使),吴隆(两淮司运)。
5.        乡饮宾:淳祐年间(1241-1252年)吴琛,清乾隆年间,吴舜亮(这是最后一名出现在清代及以前地方志记载中的桐门人)。
6.        后裔:《衢州府志》称桐门吴氏为桐门吴族,估计是编者认为五代十国时期,桐门地处偏僻,院落和人口不多,其吴氏人员应该为同一族人吧。据家谱记载,(北)宋讫録,子孙相继而难,亡者比比。意思是(北)宋朝终结时,子孙相继遇到灾难,亡者很多。(北宋亡于1127年,吴昉正是该年被叛将陈通所杀,笔者在《祐公碑记》之浯溪吴氏中,曾认为这事件是桐门吴氏退出宋朝官场的原因之一)。据此可以推测,经此劫,桐门吴氏在当地已走向没落。好在吴祐公的玄孙辈在此难之前已经开枝散叶到了(现在的)衢州江山,江西玉山和广丰,以致桐门吴氏得以延续发展、兴盛不息。
从清代的《江山县志》、《玉山县志》、《广丰县志》、《衢县志》、《衢州府志》可以查找出以下记载。
1)        江山:吴嘉进(吴祐八世孙,元江山县教谕),吴禄应(吴祐后裔,至元二十四年江山县训导),吴彦宗(明知县,梧峰人),吴朋(明洪武年贡生),吴梦端(清同治举人,监府照磨,梧峰人),吴宗国(清同治举人,梧峰人)。
2)        衢县:吴卯金(清嘉庆十八年举人,教谕,衢县小南乡人)。
3)        广丰:吴珍(宋开禧乙丑科进士,授上骑都尉、容州节度使),吴宗晃(宋宝祐乙卯科举人,灜州同知),吴(仲)价(宋景定辛酉科举人,闽州司马),吴仲任(大理寺评事),吴一中(吉安府教谕),吴都魁(元大德丙午科举人),吴文魁(元大德丙午科举人),吴泽(明洪武年间进士,衢州知府),吴中瓛(工科给事),吴英山(教谕),吴旦(清乾隆戊午科举人,开封府洧川县县令),吴必高(清广丰绿营把总)。

吴 武 
2022年8月19日
吴武

IP:124.227.14.*
2022-8-17 9:46:15
《祐公碑记》之桐门福田寺
《祐公碑记》之桐门福田寺
   “一涓清净水,肯与洗尘烦。”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自浙江省常山县桐门福田寺。该寺城西三十里,背靠青山,地处开常古道,九都龙绕。寺前一涓清泉,滋润了千多年川流不息的古代徽商到江西、去福建,见证了景德镇瓷器销往沿海各地以及经此出海。寺周边景色喜人,“山列锦屏秀,水流翰墨香”。
   本族家谱记载始祖后唐同光年进士吴祐,简命来守三衢,致仕卜居常山桐门,置东园胜壤建福田名刹,卒后赐葬梧峰,而随居桐门先祖列瘗东园寺内。光绪十二年《常山县志》记载福田寺在县西三十里吴祐建,俗称桐门寺,岁久,圮。淳化二年(991年)三世孙君德(重)建,熙宁九年(1076年)六世孙(以下17个字字迹不清、句意不明)近山田地埂付住持(以下3个字字迹不清)以奉香火。宋嘉泰三年(1203年)复建(据《衢州府志》)。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僧元幖重修。
   明永乐年间,寓居常山的江西诗人袁敬所游该寺后,欣然留诗:
闻说桐门寺,高僧尽日闲。
有轩皆种竹,无户不看山。
杖锡凌空碧,袈裟点露斑,
一涓清净水,肯与洗尘烦。
   家谱还记载始祖吴祐去世后,吴越王敕墓额,曾孙君肃奉祀建中丞宅,撰文立碑(本文标题中的《祐公碑记》指的就是此碑文)。
   五代十国时期,常山地处偏远山区,佛教的兴盛,一方面是唐末大环境影响的延伸,另一方面与吴越王崇佛政策密不可分。当时天下纷争,兵火连天,民不聊生,平民百姓祈求安康,心向乐土,而佛教描绘的正是人们所渴望的慈悲、清净、极乐的世界。吴祐公功成名就流寓常山桐门,设庙建寺为宗人积德,为国祈福,以期子孙兴盛,国泰民安。
   吴祐公于建隆壬戌年(962年)离丗,今年是逝世1060周年,故以此文纪念之。

吴 武
2022年8月17日


吴明锋

作者QQ:175926958 IP:171.93.209.*
2022-7-22 8:26:39
泸州市合江县榕山镇点灯山村大菜园和小沟吴氏
您好,我是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榕山镇点灯山村8社,(大菜园)和(小沟)宗支的,是24个字辈的,现只记得着谐音20个字辈:不知道是:(前面缺4个辈份?),参学政朝,(还是这个位置?缺4个辈份),玉文仁庭,世启光明,思洪乃祖,一心守城!族谱也没得,希望在这能寻根问祖
吴文忠

作者QQ:563160776 IP:1.204.33.*
2022-7-13 12:47:25
休宁寻根记
休宁寻根记
文峰宇   2020-02-14 19:20
木本水源;报本追远,我族第四次续谱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重建宗祠工程也紧张而有序地施工中。追根溯源,我们又开启了寻根问祖的旅程。
2019年4月16日清晨,我们驱车前往我祖“鸾公”祖居地(休宁),有忠来、新生一同前往,车至南陵时忠煊也加入了同行,一路风驰电掣,下午一点多到达休宁县城。四人随意在外用餐后,来到之前由我联系好的吴氏宗亲志贤(左台吴氏大宗谱编委会-会长)家。会长热情接待了我们,一并详细分析了我祖在休宁与各支的有关的可能性。由于会长临时公差到合肥,所以我们和会长道别就此离开。
 
在志贤会长家探讨查阅资料
在会长为我们安排好了行程路线后,又联系好金竹村(金竺派始地)那里的阿十宗亲。来到金竹村后,宗亲阿十接待了我们。首先他介绍了金竹村吴姓的情况,现吴姓在本村只有几户人家,大部分早已外迁。于后宗亲带我们来到金竺派始祖“琇公”陵墓之地,琇公墓就坐落在金竹村前约1.5华里之处的小山上,据阿十宗亲介绍,在琇公墓的山腰中一处平地就是当时琇公的居住地,由于当时烽烟四起、战火不断,先辈为了躲避战役的灾难,纷纷逃离了家园。现如今还能看到一些瓦砾碎片。
 
 
大塘遗址
我们沿着已修好的水泥台阶约二十分钟才到达墓地,陵墓气势磅礴、占地约有3-4亩地面积。琇公陵墓于2017年6月由宗亲“志贤会长”主持募集资金进行重修的(尚未全面完工)。伫立在墓前久久不语;此时也不知是不是我们的先祖,但还我们是要行礼朝拜。事毕我们与阿十宗亲挥手道别。 
 
商山村委会
随后驱车前行又来到我祖“鸾公”原祖居地“三山大塘吴村”即现在的“商山”村;[因我祖辈们可能在一修谱时对当地的方言认识不清,对休宁人说的(商)和(三)读音相似,误读为“三山”;故也就写成了(三山)]。商山村委会主任吴氏宗亲吴意囡早已准备好等待我们的到来;这也是志贤会长事先安排好了的,在那里当地宗亲带我来到了大塘遗址处。大塘早已不在了,用石头垒筑的塘埂还依稀可见,塘中所建的房屋也有一佰多来年了,据宗亲们说原来的大塘可以行船,外接一条兰水河道,大塘便是一个小码头;而这个大塘便是商山人对外商贸进出的水路通道。由于时代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塘在二佰多年前逐渐浸没至今现状。过后也来到了商山(吴氏宗祠)旧址;在三十多年前一场浩劫席卷了皖江大地,大部分的宗祠被拆毁;修建学校,现如今成了商山村的敬老院。吴意囡主任还带我看了商山一些的历史文物古迹;老宅、老街、双子井以及孙起孟旧居,并讲述了商山村一些风土人情及现在的发展情况。
 
宗亲介绍大塘遗址的历史
此时夕阳西下,天色已暮,我们本想邀请吴意囡主任和宗亲一起;找家饭店好好致谢主任在百忙之中抽空来陪同我们,以表对主任和宗亲们热情接待及感激之情;在主任的带领下,开车好几公里,来到了一处依山傍水、雅致、幽静的商山比较有档次的农家山庄,岂知这又是志贤会长的早已为我们安排好了。丰盛的晚宴、幽雅的环境,席间大家洋溢着的热情、谈论两边经济和发展,像亲人们一般的笑声不断……。
时间又到了我们该离开的时候了,此时我百感交集,感激涕零。大家握手道别!再见了主任!再见了宗亲们! 
 
孙起孟故居前与宗亲合影
此时心里久久不能平复,带着一种较为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商山,驱车到黄山市,夜宿如家酒店。
次日清晨;我们在黄山学院门前用完早餐又返回休宁,来到地处凤凰山皖南野生动物园,少微墓就这里;也是志贤会长联系好人带我们进到公园内,少微墓也是志贤会长发起募集资金重新修复。
行礼、祭拜完毕,我们按原定计划一路返回,绕道驱车到江村“江氏宗祠”去参观。江祠宏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已到中午时分,草草结束此行,就近在一处小饭店填饱了肚子,即返程回巢湖……。            
 
                    凤凰山少微墓
结语
本次寻根问祖旅程告一段落,虽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我可以认定商山就是我们要找的鸾公祖居之地,也认定那里的大塘就是所谓大塘吴村。“大塘”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标志,在那里有码头、船运而较为出名。因此吴村就依偎在大塘边而得名(大塘吴村),又如:靠山黄村、小山窦村、小山许村等。
同时也发现在商山谱中有“福绿、福兴、福悬”三兄弟;他们的后裔,在若字辈中有“凤、凰、麟、鹏、鹤等都以飞禽取名,而我祖鸾公“鸾”也是凤凰一类的,而且他们的出生年代也很接近,所以认为这不可能是一种巧合,而福兴公极有可能就是鸾公的祖父。现在还不完全确定,有待商山其他支谱出现……。需要继续考证!
期待!! 
  江氏宗祠
 
 
2019年5月

吴文忠

作者QQ:563160776 IP:1.204.33.*
2022-7-9 9:15:52
字辈
     巢湖市庙集涧吴村(至德堂)。字辈;振家愈孝友、定邦尚忠良、安守崇先哲、宽宏启繁昌
、肇德献祥瑞、世泽庆盛隆。
   我始祖鸾公生于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携六子(涧、夺、泗、淮、滨、培)由休宁三山大塘吴迁巢邑(巢县)西门。由于时代的变迁,现散居在巢湖多地(庙集、烔炀、柘皋、夏阁)。
吴武

IP:124.227.14.*
2022-7-6 10:15:31
《祐公碑记》之安重诲事件
《祐公碑记》之安重诲事件

历史上对于安重诲事件(即后唐皇帝李嗣源赐乌昭遇死,并削钱谬王爵等职)有不同的解读。对于导致该事件的发生,主要有三重观点:
1) 安重诲不满钱谬自大,以“不礼君命“为借口,且恼怒乌昭遇对钱谬称臣,认为“有失使臣之体”。这观点来自于《吴越备史》,其作者钱俨是钱谬后裔,他暗指安重诲是向吴越王勒索不成,公报私怨。
2)吴越王给安重诲书信中,缺少问寒问暖,且副使韩玫汇报乌昭遇出使吴越国私下见钱谬时泄密,并自称臣行臣之舞蹈礼。这出自《旧五代史.钱谬传》,作者薛居正。
3)后唐明宗即位,吴越王遣使到京,带书信给安重诲。安重诲不满意,并派心腹韩玫等随乌昭遇出使吴越国。在吴越国,韩玫自持是安重诲亲信,喝醉酒时凌辱和用马鞭击打乌昭遇。吴越王想秉告此事,被乌昭遇阻止。可是回朝后,韩玫却向安重诲告密说,乌昭遇向吴越王私下泄密,且自称臣和行臣之舞蹈礼。这是《新五代史.安重诲传》的记载。该书作者欧阳修认为安重诲恼怒被钱谬怠慢,所以才派使臣去吴越国,目的是找机会报复。
现在,我们来看看《祐公碑记》的相关内容“明宗时安重诲用事,从使入吴。吴越王问天下病故,对曰:人主为苍生立命,且昔人有言,国无小,小国能事大国。乃宽留询数月。”(标点为作者所加)。从中可见,吴越王能够向朝庭使团随员征询天下百姓的疾苦,比后唐庄宗李存勖更体恤民情和更有抱负。本人推测钱谬既看不起李存勖,也不看好刚继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也没有把位高权重的枢密使安重诲太放在心里。于是,司马光在《资治通签》里认为钱谬自大。但后来的岁月证明了吴越王并非盲目自大,因为吴越国励精图治,它的存在比后唐皇朝久得多。从碑记接下来的内容看,吴越王对祐公的见解显然是满意的,于是挽留祐公多呆了几个月,以进一步倾听祐公的看法。若干年后,吴越国接纳了祐公为衢州刺史、节度使,其后祐公一直为吴越国开疆拓土到退休。这期中,我们看到吴越王是个不惜机会了解民情寻求治国良策,爱人才的王者。吴越王钱谬并非完全是司马光《资治通签》所说的那种国主,即朝庭的使者曲意奉承他,他就赠以厚礼,否则就礼遇疏薄。历史也证明了,五代时期的十国中,吴越国是最稳定和发展的,直到后来以和平的方式融入了北宋皇朝,这与各代钱氏吴越国主的贤明是分不开的。
从《祐公碑记》的相关内容,我们还可以看出,安重诲派使者去吴越国,主要目的是因为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了,需要得到各藩属国对中央皇朝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当他获报使臣乌昭遇反而对吴越王称臣,便无法容忍而杀了乌昭遇,并后续削了钱谬王爵等职。这些举动对一个掌管朝庭极权、事关皇朝兴衰的枢密使来说是必须采取的。祐公在从使其间与吴越王钱谬也有互动,且应邀多呆了数月,也没见安重诲降罪于他,可见,说安重诲对吴越国勒索不成,派使臣找机会公报私怨,笔者是有存疑的。后唐君皇和重臣都是沙陀族人,从历史上来看,他们对汉族或其他民族的藩属国是充分包容的,他们一直自认是中原皇朝大唐的继任者,对中国从没落的大唐帝国过度到北宋皇朝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北宋初期以后,沙陀族已开始完全融入到汉民族中去了。
一篇碑记,若能有助于理清历史事件,那是弥足珍贵的。

吴 武
2022.07.06
云翔

作者QQ:27656408 IP:49.66.61.*
2020-3-23 1:22:11
无锡吴氏后人
民国五年家谱,到我113世了。1        泰伯、仲雍
2        季简
3        叔达
4        周章
5        熊遂
6        柯相
7        彊鸠夷
8        馀桥疑吾
9        柯盧
10        周谣
11        屈羽
12        夷吾
13        禽处
14        转
15        颇高
16        句卑
17        去齐
18        寿梦
19        季札
20        徴生
21        啟蕃
22        诩
23        售
24        弥庸
25        句馀
26        蹶由
27        申
28        芮
29        臣
30        回
31        右
32        羌
33        衍陵
34        全
35        隆
36        复兴
37        章
38        汉
39        成
40        亘
41        如胜
42        允承
43        偳
44        熊庆
45        康年
46        英延
47        之则
48        式
49        皋猛
50        佶
51        始泰
52        符隽
53        豫
54        戢
55        薈
56        琨
57        襄
58        洵文
59        鬷
60        盾
61        奎
62        承休
63        若遠
64        世伟
65        佐
66        可博
67        舜咨
68        翥
69        融
70        元三
71        彪
72        良二
73        亨一
74        遵路
75        瑛
76        宗惇
77        元基
78        權
79        師旦
80        應诚
81        文彬
82        湻
83        德禄
84        淵
85        钰
86        富一
87        德三
88        璊
89        倫
90        湘
91        鎡
92        滔
93        枋
94        鱼荗
95        承化
96        應徴
97        重薪
98        建业
99        天瑞
100        士魁
101        益秀
102        茂庆
103        永祥
104        文炳
105        天锡
106        茂兴
107        凤瑞
108        桂馨
109        世正
110        锡根
111        俊益
吴绪陵: (2022-6-18 21:23:04) 作者QQ:1058331773 IP:112.93.226.*
Re:

请问吴淑-吴遵路-吴瑛-宗惇(是吴中起吗?或是吴升吗?还有弟吴奕呢
?)。吴淑世系到底是子玉后裔还是征生后裔?吴鼒是吴彪吗?吴瑛知郴州(遗爱郴人想
共歌)1144-1146任桂阳州监使的吴铎是吴瑛后裔吗?请帮忙关注!因为我是吴淑后裔,但吴铎至吴淑的几代无资料查证!谢谢!
吴俊成

作者QQ:122369025 IP:223.85.226.*
2022-4-28 14:13:53
寻找吴氏念一郎宗亲。
一世祖开基公念一郎;二世祖吴公十三郎;三世祖福彛吴公;四世祖恩赐寿官,讳谦吴公;五世祖讳爵吴公;六世祖讳春孺吴公,号百一郎;七世祖讳顺昌吴公,号千九郎;八世祖讳志演吴公,号万一郎;九世祖讳裕公,谥德叟善创;十世祖讳兆祥吴公,谥纯创端直;十一世祖,字明略吴公,讳石泉;十二世祖思仲吴公,讳祖任;十三世祖云从吴公,讳道行;十四世祖友丁公,讳逢丙;十五世祖,讳锡叚,字来凤;十六世祖,讳景盛,字曰元,谥勒创吴公;十七世祖克荣;
有以上同宗吴氏请联系QQ122369025。
吴俊成: (2022-4-28 14:15:16) 作者QQ:122369025 IP:223.85.226.*
Re:

老字辈为:曰克方朝、明显永正、家兴大启、世代荣昌
吴安志

IP:59.51.225.*
2022-4-19 20:27:23
明、清时期《思南府志》记载吴姓人物
           明、清时期《思南府志》记载吴姓人物
1.吴骖,江南宜兴人,官生,嘉靖二十五年(1546)以都督府经历升任,以被论去。(注:吴骖,江南宜兴人,系官员之子任职,嘉靖二十五年(1546)以都督府工作人员升任思南府知府。因遭受别人的议论而免职)
2.吴谷,归安人(浙江湖州人),进士,清雍正间任思南府知府。
3.吴以仁,偏桥人(施秉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任思南教授(府一级主管教育机构的官职)。
4.吴凤鸣,遵义县人,举人,道光十四年(1834)任思南府安化县训导(县一级主管教育机构的官职)。
5.吴文风,毕节人,举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思南府安化县教谕(县一级主管教育机构的官职)。
6.吴廷献,贵阳府人,举人,道光二年(1822)任思南府安化县教谕(县一级主管教育机构的官职)。
7.吴楷,清镇县人,恩贡,乾隆二十六年(1761)任思南府安化县教谕(县一级主管教育机构的官职)。
8.吴擢,永宁州人(安顺关岭),恩贡,乾隆四十三年(1778)任思南府安化县教谕(县一级主管教育机构的官职)。
9.吴缙,江南吴县人,明朝任印江县知县。
10.吴坪,河南温县人,监生,恩贡,乾隆二十六年(1779)任印江县知县。
11.吴光銮,四川綦江县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思南知府。其精于听断,当时治理卓有循声。

        明、清时期思南县、印江县在外吴姓人员
1.吴溥,印江司人(印江县),明丙午(1486)科举人,官四川大邑县知县。
2.吴应魁,蛮夷司人(思南县),明甲午(1534)科,中式十二名举人,官云南罗雄州知州。

        联系人:贵州省思南县  吴安志  15308566029  QQ:878047189.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