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育滨

作者QQ:676743580 IP:113.82.237.*
2017-9-16 22:46:07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可塘镇埔陇村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可塘镇埔陇村是姓吴的。在汕尾地区传出十一个吴氏小村。
吴太国

作者QQ:1359676245 IP:219.138.127.*
2017-9-11 14:51:13
湖北荆门牌楼吴姓族谱
洪兴开太运 继盛照荣芳 光耀传明德 家道必久长
吴让洲

2017-9-7 17:02:42
我有光绪二十三的老谱
我想找我谱上以前的宗亲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16.*
2017-9-1 17:02:49
瑞安吴氏通志 后记
  瑞安吴氏通志 后记
      吴义者
    自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筹备会)至《瑞安吴氏通志》编纂、完工出版,历时六年多时间。首先,有赖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太平盛世,族人安居乐业。其次,依靠各宗支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在编纂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都是在各宗族负责人的共同商讨大力支持下进行解决。许多在外地工作的宗亲,都纷纷寄来资料,积极配合。编委人员、宗亲长辈们,不计报酬、无偿奉献地参加编纂通志工程,共投入误工1900多工(有登记的所有搜集资料工数),另有部分宗亲没有登记的。有50多个宗族及770多位宗亲慷慨解囊,至2017年7月底止,宗族宗亲捐资141.4876万元;银行利息等其他收入4.8639万元。六年多来办公用品、餐费、旅差费、捐赠、慰问、主编先生工资、打字员工资等支出22.4210万元;大型会议餐费16万元;寻祖访宗旅差费、香油费、捐赠费等8.7915万元;办公用具1.0957万元;一期通志1.2万元。合计:收入146.3515万元,支出49.5082万元,银行总余额96.8433万元。不但解决编纂《通志》出版的经费难题,而且为瑞安吴氏宗亲的活动场所,也提供了初步资金基础。同时编纂《通志》还得到闽福鼎、福安、莆田、漳州、南平,温州泰顺、平阳、苍南、乐清等吴氏宗亲的大力支持,提供重要的历史相关资料。编委人员不怕严寒酷暑,不顾年老体衰,为了《瑞安吴氏通志》早日成功,日夜操劳及辛勤付出……。
    从瑞安吴氏研究会(筹备会)开始,宗亲们从不认识、不理解,转为配合、关心与支持。宗族之间从陌生,变成同宗共祖,许多宗族迁离几百年、上千年在本次通志编写中宗亲团聚。通过《通志》编纂,理顺了瑞安吴氏五大宗族祖源及其他宗支祖源,98%以上族人的世系直至三千多年——泰伯公。
    在编辑《通志》期间,查阅瑞安吴氏四十多支宗谱,七十多份分谱,只有少部分宗族支系完整,大部分宗族谱源只有始迁祖,甚至部分宗族始迁祖也无法考证。
    为了深入了解和理顺瑞安吴氏各宗支祖源,通过电脑网络信息及谱源资料,搜索到所有瑞安吴氏历史祖源线索,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组织相关宗族成员,去浙闽各地进行寻宗访祖。
    2014年8月27日,吴义者带领“瑞吴会”代表10多人赴闽福鼎、霞浦长溪赤岸、宁德福安一带寻宗访祖,到处寻访瑞安吴氏相关祖源及支系。当天下午,在福鼎发现则茂公派下支系。
    28日上午,同行人到“福安吴会”驻地,对相关宗支谱源进行世系核对,经过一番认真探索,找到马屿玉岙始祖“达一公”的祖源。
    2016年5月27日,吴义者第二次带领“编委会”代表4人赴闽莆田、漳州一带寻宗访祖。使瑞安吴氏“华公”凤林支系找到宗源,了却90岁高龄吴顺录前辈多年来的心愿。
    5月29日上午,4人继续访族,又在福建漳州漳浦崎溪“种德堂”找到瑞安渤海郡则茂公祖源,并了解则茂公所有的后裔宗支世系情况。
    在修编《通志》将近尾声时,仍有二支祖源世系不清。就是上望、南垟、仙降等地始祖远公祖源;陶山、湖岭等地始祖允公祖源。
    2016年8月5日,吴义者第三次带领“瑞吴会”代表8人冒着烈日高温,赴闽莆田、南平一带寻找瑞安吴氏相关祖源。在莆田找到远公的祖源(远公属莆田祭公第12代、泰伯公第81代孙)。
    8月6日,8人又从莆田出发,一路寻宗到达福建“南平吴会”驻地,经过校对核实,允公属南平南山始祖穟公派下(穟公第五世、可博公第7世、泰伯公第72世孙),世系清晰,两地宗亲无比高兴,时隔千年宗族终于宗亲团聚。
    经过以上寻宗走访,直至认祖归宗,瑞安吴氏各支系,终于理顺祖源、世系清晰。为各地宗族宗亲的今后往来搭建了新的历史平台,与闽浙各地吴氏宗亲建立深厚宗族感情,充分体现“千年房族百年亲”的宗情氛围!为浙、闽吴氏文化发展起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传承弘扬吴文化的精髓,作出很大的贡献!
    本《通志》编纂完成,归功于吴氏各支派提供的宗谱及相关资料。同时,参考《史记》、《辞源》、《苍南吴氏通志》、《平阳吴氏通志》、《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无锡史志》、《泰顺库村吴氏谱源》、《福鼎吴氏通志》、《福安吴氏通志》、《莆田吴氏谱源》、《漳浦吴氏谱源》、《南平吴氏谱源》等。吴氏源远流长,跨越时空三千多年,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失和谱牒残缺不全,这次收编入志的40多宗族(70多分支)中,只有其个别宗支外纪始祖、祖源世系无法理清,而不敢无据妄为衔接,只好留待后人考证。
    编纂姓氏《通志》是一项新的课题,由于缺乏经验,又缺少编纂人手,同时编纂者水平有限,大家只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此项浩大的工程,其中肯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及误差、遗缺,希望广大宗亲与读者谅解,并期待吴氏后贤修正、补遗。

《瑞安吴氏通志》编辑委员会    
公元 二0一七年七月三十一日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16.*
2017-9-1 16:48:39
瑞安吴氏通志 前言
 瑞安吴氏通志 前言
     吴义者
    瑞安吴氏族人,为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丰功伟绩,2012年1月7日,宗族代表自发组织成立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筹备委员会”。由于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无处着手、难以运转。直至2013年11月9日,召集瑞安各地吴氏宗亲代表,在汀田街道金后吴氏祠堂,召开吴氏宗亲代表大会,正式成立“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宗族(村)联络员等,聘任名誉会长。2014年5月3日,在塘下沈岙吴氏祠堂,召开编辑《瑞安吴氏通志》捐资动员大会。2014年6月22日,成立《通志》编纂委员会。2014年6月28日正式开始研究编纂《瑞安吴氏通志》。
    编写姓氏通志是一项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工作。
    孙中山先生的宗族组织论述: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敬宗睦族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脑筋,若遇到亡国灭族的危机,他就怕祖宗血缘断继不由得不拼命奋斗,有了民族的团结还怕什么外患,还怕不能兴邦吗?
    1957年伟大领袖毛泽东谈及历史问题时指出:“收集宗谱、祖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会上与淮安代表座谈会上讲话:一个爱祖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我经常想家、想家乡,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纪念孔子先生诞辰2565周年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以上伟人的论述,都说明整理和研究姓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宗谱总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有待发掘的一部资源,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当前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极需利用宗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
    编纂《瑞安吴氏通志》。编委成员对千百年来瑞安吴氏的渊源、世系、迁徙、文化、人口等进行一次大发掘、大普查、大疏理,昭穆明序。发现宗谱中存问题逐个推理审次,并组织相关宗族代表赴闽浙等地进行核对、取经、学习,并带来大量相关信息资料,进一步进行探索、研究、校正。
    瑞安吴氏迄今千年历史, 绝大部分从福建长溪、赤岸一带,陆续入瑞繁衍生息。瑞安吴氏祖源基本都于季札公后裔,由延陵、渤海两大郡望。延陵郡人口占五分之四、渤海郡人口占五分之一,现有吴氏宗祠35座,共分40多支宗族,分居100多自然村,总人口五万二千八百多,主要来自五大祖源支系组成。
    中华吴氏在民族姓氏中是一支大姓族。瑞安吴氏族人在历朝史上,有很高的地位与声望。历史名人辈出,宏扬前辈辉煌业绩,树立他们的光辉形象。近现代吴氏族人,为中华民族作出很大的贡献。每逢国难当头,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无数的吴氏先驱和革命烈士。为瑞安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推翻列强侵略和人类解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瑞安吴氏的源流、世系、迁徙情况,使后人知其所出,同时,有助于寻根问祖;记述瑞安吴氏业绩等情况,知古明今,承前启后,再创辉煌。
    在编纂吴氏通志的过程中,得到瑞安有关单位和仁人志士的帮助,得到广大宗亲的热心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纂者的水平有限,难免有疏遗和误差,谨请读者批评指正。 

        二0一七年六月    
吴开全

IP:110.184.182.*
2017-8-26 17:33:50
吴伯通简介
吴伯通简介
生于明正统六年(1441),卒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少聪明,过目成诵。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大理右评事,授河南按察佥事,成化十一年(1475)任河南学政,创办辉县百泉书院,洛阳伊洛书院,汝宁汝南书院,并参酌白鹿书院规章,令各院遵行。十三年(1477)监试浙闱,任浙江学政,主讲杭州贡院,从学者数百人。十九年(1483)丁父忧,居家八年,其间亦起院讲学,从学者众,有司为建甘棠书院,以供学者住读,后官云南按察使。弘治十一年(1498)上疏请归。十五年(1502)卒于家。
伯通为政三十八年,大兴书院,从学者两千人。后王守仁谓浙人云:“理学作人如吴石谷者,不立庙祀何也?”浙人无以为答。可见其兴办书院之影响。后浙人为之建坊,称为“当代真儒”。著有《石谷韵语》十二卷,《闻见录》二十卷,《策问答》七卷,《甘棠文稿》四卷,《十斋铭》一卷。《四川通志》有传。
吴伯通为浙省提学副使,士子专取功夫,时初学作文,多不根,为其罢出者众。群往御史台求试,御史复发吴公,吴出题《鼋(yuan)鼍蛟龙鱼鳖生焉论》,题乃一滚出来,文难措辞,而论又涉于性理,取者无几,甚为吴所辱。有嘲之者曰:“三年王制选英才,督学无名告柏台。谁知又落吴公网,鱼鳖蛟龙滚出来。”闻者绝倒。
吴兴

2017-8-24 17:20:30
广东省葵潭镇吴氏石溪公派下

直良开功德 曰秉习锦昌 善世宗兴远 成名祖业昌 敬启肇先志 庆余育后行 家声崇茂盛 自可耀安邦
吴少

作者QQ:283397417 IP:183.42.65.*
2017-8-16 9:34:47
大德昌祚至 诚善庆自天 人伦正家国 芳名世远传
我在湖北竹山,有同室宗亲的联系我。
大德昌祚至
诚善庆自天
人伦正家国
芳名世远传
吴兴刚

作者QQ:842001341 IP:112.19.184.*
2017-8-14 17:21:18
寻根问祖
吴氏,四川省攀枝花米易、盐边均有分布,祖传清初从贵州遵义县唐村入川,入川后先后在高县、珙县、云南昭通大关牛街等地居住,乾隆年间迁移至四川西昌县(现为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松坪子。字辈为12个字,分别为兴、邦、应、国、镕、天、开、洪、安、志、正、荣。贵州遵义起祖为吴兴隆,历代后人分别为吴邦阳、吴国衍、吴镕伦、吴天成、吴开林、吴洪富……,
    有关联者可私聊。
吴远国

IP:27.8.222.*
2017-7-18 22:18:54
四川省武胜县吴氏
听爷爷说:湖南省麻阳县辰龙(音),当时三弟兄进川,老大在合川,老二在四川武胜鸣钟乡,老三在四川武胜石盘乡。现在老二和老三的后人都有联系。不知楼主是否是老大的后人。
版主(吴氏)回复: (2017-7-25 19:48:41)  版主QQ:395730168
我有一本麻阳吴氏族谱。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