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开全

IP:110.184.182.*
2017-8-26 17:33:50
吴伯通简介
吴伯通简介
生于明正统六年(1441),卒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少聪明,过目成诵。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大理右评事,授河南按察佥事,成化十一年(1475)任河南学政,创办辉县百泉书院,洛阳伊洛书院,汝宁汝南书院,并参酌白鹿书院规章,令各院遵行。十三年(1477)监试浙闱,任浙江学政,主讲杭州贡院,从学者数百人。十九年(1483)丁父忧,居家八年,其间亦起院讲学,从学者众,有司为建甘棠书院,以供学者住读,后官云南按察使。弘治十一年(1498)上疏请归。十五年(1502)卒于家。
伯通为政三十八年,大兴书院,从学者两千人。后王守仁谓浙人云:“理学作人如吴石谷者,不立庙祀何也?”浙人无以为答。可见其兴办书院之影响。后浙人为之建坊,称为“当代真儒”。著有《石谷韵语》十二卷,《闻见录》二十卷,《策问答》七卷,《甘棠文稿》四卷,《十斋铭》一卷。《四川通志》有传。
吴伯通为浙省提学副使,士子专取功夫,时初学作文,多不根,为其罢出者众。群往御史台求试,御史复发吴公,吴出题《鼋(yuan)鼍蛟龙鱼鳖生焉论》,题乃一滚出来,文难措辞,而论又涉于性理,取者无几,甚为吴所辱。有嘲之者曰:“三年王制选英才,督学无名告柏台。谁知又落吴公网,鱼鳖蛟龙滚出来。”闻者绝倒。
吴兴

2017-8-24 17:20:30
广东省葵潭镇吴氏石溪公派下

直良开功德 曰秉习锦昌 善世宗兴远 成名祖业昌 敬启肇先志 庆余育后行 家声崇茂盛 自可耀安邦
吴少

作者QQ:283397417 IP:183.42.65.*
2017-8-16 9:34:47
大德昌祚至 诚善庆自天 人伦正家国 芳名世远传
我在湖北竹山,有同室宗亲的联系我。
大德昌祚至
诚善庆自天
人伦正家国
芳名世远传
吴兴刚

作者QQ:842001341 IP:112.19.184.*
2017-8-14 17:21:18
寻根问祖
吴氏,四川省攀枝花米易、盐边均有分布,祖传清初从贵州遵义县唐村入川,入川后先后在高县、珙县、云南昭通大关牛街等地居住,乾隆年间迁移至四川西昌县(现为四川攀枝花市米易县)松坪子。字辈为12个字,分别为兴、邦、应、国、镕、天、开、洪、安、志、正、荣。贵州遵义起祖为吴兴隆,历代后人分别为吴邦阳、吴国衍、吴镕伦、吴天成、吴开林、吴洪富……,
    有关联者可私聊。
吴远国

IP:27.8.222.*
2017-7-18 22:18:54
四川省武胜县吴氏
听爷爷说:湖南省麻阳县辰龙(音),当时三弟兄进川,老大在合川,老二在四川武胜鸣钟乡,老三在四川武胜石盘乡。现在老二和老三的后人都有联系。不知楼主是否是老大的后人。
版主(吴氏)回复: (2017-7-25 19:48:41)  版主QQ:395730168
我有一本麻阳吴氏族谱。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23.*
2017-7-16 19:47:29
泰伯至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典范
  泰伯至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典范

   至德文化 源远流长 德泽中华 引领世界
一 、至德文化
泰伯三让天下、让国奔吴的伟大壮举千百年来始终在民间流传,有声有色,经久不衰。初秋时代的《论语》一书有专章《太伯篇》,圣人孔子盛赞泰伯三让为“至德”,别人姓氏祖先无人能比。西汉司马迁的绝唱《史记》一共收录30世家,泰伯世家为首。泰伯父亲古公亶父是黄帝的二十五世孙,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周原部族首领,曾居戎、狄之间,以其德望感化着各部落,致使天下归心而肇基歧山,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周太王。泰伯三让天下和开辟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泰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姓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姓文化是堪称天下第一姓氏文化,在所有姓氏文化中影响最大,“至德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典范。
二 、源远流长
从黄帝姬姓一代,传到第二十五代古公亶父,无不以民为本,以民为重,广施仁义,实行德政。几千年来崇德、尚德、美德生生不息,一脉相传,好德基因,世代传承。时至泰伯三让奔吴,德性、德行、德政、德治,达到尽善尽美、登峰造极,所谓“至德无上”,从此开创了至德文化伟大历史的鸿篇巨章。至德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最早的源头活水,它流淌在华夏文化的百花园里,滋润着百花齐放,开花结果。至德精神的理论实践,滋养丰富了多种文化、多种学派的内涵外延,最终形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兴旺局面。以谦和礼让、开发拓展为实质的泰伯精神,尽显君子之道的最高风范,堪称“至德”,乃为君子“进德修业”之楷模。泰伯精神、至德文化,关键在“德”,“有德,必有行;有德行,即可行仁政;行仁政,就可得民心;得民心,终可得天下”。这是一条经泰伯实践验证,并由多家认同的铁定规律。有“德” 就有“得”,“德天下”就能“得天下”。纵然百家争鸣各自说法纷纭,但对“德”字的首肯,非但从无疑义,而且成为各家各派自觉争鸣呼声的主旋律。“德”字基因,被各家各派(包括道家、法家、兵家、墨家乃至儒家)的广泛“嫁接”、“克隆”,这是至德文化为各家各派打上的“德”字烙印,各家各派,各种文化,无不经受“德”字鉴定而后畅行。 
    “德”的核心价值,并非仅属功利得失,主要在于通过高风亮节的展示,获得德高望重的影响,凭借人格魅力的感染,促进精神世界的改善,从而达到心灵深处的慰藉与满足。但功利得失也往往是施德者需要的另一重要因素。
施德施恩,不管君子小人、凡夫俗子,无论为义为利,只要有利民众、有利社会,通过恩德形式,比起血腥掠夺,当属高尚之举、文明之举,值得提倡,值得欢迎。即使君子为利,也称得上取之有道,无可非议。正因为:德得相通、德得相亲;加之泰伯三让,青史典范,至德无上,中华民族之好德、崇德,万年传德、生生不息;德学文化,也便成为中华有史以来的主流文化。而泰伯开创的至德文化,则由当代学术界开发、传承,并对其内涵将不断挖掘、不断深化、不断诠释、不断丰富,从而推动其辉煌理念,引领潮流,并促进现实世界的飞跃发展。
三 、德泽中华
谦让开拓至德流芳。谦让开拓,作为泰伯精神、至德文化核心理念,它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验证其功德无量。
    第一:让出了周朝八百多年江山基业。泰伯王室的礼仪三让,促使周王朝权力交接平安过渡,成就了古公亶父的翦商之志。泰伯的王室礼让、奔吴远让、功成再让之时空三让,展示了泰伯开拓发展的雄心壮志,无论是王室谦和礼让、奔吴当仁不让,均是肩负历史使命,应顺历史潮流,为国为民、审时度势,作出的选择决策,都是牺牲一切,奉献一生的至德精神的伟大壮举。“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范了君子的道德标准和奋斗方向。
第二:开辟了锦绣万古江南吴地。是泰伯将先进的中原文化技术,带到历经千百年洪荒重创的江南蛮夷之地。泰伯纹身断发,带领荆蛮土著,发奋国强重建家园。泰伯开发江南,实际上是为周王朝在东南沿海开辟一个“经济特区”。三千多年前的无锡,相当于上世纪的深圳,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引进先进文化技术,很快实现经济腾飞。“无锡特区”的开发成功,为周王朝化服蛮夷,拓展疆域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贯串了中华一万年德字传统。在贯串中华一万年德字传统方面,泰伯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人物,他继承发扬了先贤伏羲、女娲,黄帝、尧舜,大禹、后稷,公刘、古公等优秀品质,并通过艰苦卓绝的身体力行,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将先贤德性、德行、德治,发挥到极致,开创了至德文化、至德文明的伟大局面。同时泰伯以伟大实践,行胜于言,教化子孙,培育出世代优秀的后裔传人。促使泰伯至德精神,铸就民族基因,得以万年传承。
泰伯三让王位,开辟江南、贯串德字传统之丰功伟绩,是他穷尽一生精力,作出牺牲一切的结果。他不仅牺牲了至高无上的王权名利;甚至牺牲了平民百姓的天伦乐趣。为了保持旺盛精力,全身心投入开发事业;为了保持安定团结,避免王室节外生枝,泰伯终身不娶,没有妻妾,没有子息。“食色,性也”,饮食男女,是人类延续生命,繁衍后代的自然规律。泰伯让出了九五之尊的名利王权,已经殊为不易,难能可贵;泰伯还让出了普通百姓的天伦人权,更是空前绝后!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空前绝后”,为社稷安定,为黎民福祉,他空前妻妾,后绝子息,甘愿清心寡欲,作出莫大牺牲。
四 、引领世界
    世界上最早的原生文化,有“四大文化体系”,即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的欧美文化体系。上述诸文化大都沿着“中断—演变”的轨迹跳跃式地演进成现代文明。唯独中国文化古今绵延,连续发展,从未中断过,堪称“连续性文化”的典型。无论是汉族人执政,还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华民族都以德字基因强大的同化力和凝聚力维持着一贯的德文化传统。
    世界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一路光辉灿烂。泰伯创立的至德文化,历经沧桑变迁、社会变革、人类浩劫,但与世界其他古老文化不同,不仅没有衰败,而是经受考验,与时俱进,并在不断丰富完善中,永葆青春活力。直到15世纪末,在欧洲人发现新航路走出西方之前,中国文化一直位居世界领先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公元3世纪到15世纪,中国科技发明保持了西方望尘莫及的水平,拥有世界上最早并在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70多项。可以说,15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引领世界的发展中心。 
至德文化具有开放吸纳、包容扬弃的特性,吸精华,弃糟粕,经过千锤百炼,达到炉火纯青。作为至德文化精髓实质:谦让、开拓,几千年来经由泱泱大国亿万民众的实践检验,这是四海皆准的永恒真理,是泰伯留给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明确启示:人类如要更好生存繁衍,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而至德文化就是通向和平发展,走向世界大同,奔向理想乐土的必由之路。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与泰伯精神、孔子思想分不开。中华民族讲道德的文明传统,宽厚恢宏的伟大气派与扶倾持危、见义勇为、杀身成仁的崇高道德风范,都源于泰伯精神、孔子思想的精华。泰伯、孔子唯物的自然观,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以人民意志为本,普遍提高人民文化的政治观,以至维护社会秩序的伦理道德观、教育观、和平共处亲睦相助的民族观、国际观等,无不附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这种理论影响下的民族精神和浩然正气,在中国历史上陶冶培养了一代代有骨气的志士仁人、英雄豪杰,业绩光照千秋;如今在实现祖国统一、振兴中华大业、和平发展中,它也是砥砺炎黄子孙激励世界人民奋勇前进的伟大精神力量。
    在全球这个大舞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得在冲突中将多种先进的、合理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对人类历史和物质世界有推动力的、对人类和平与发展能起到巨大促进作用的先进文化保留和发展起来,达到意识对物质的推动作用。
    因此,至德人首先必须做学习研究至德文化的表率,做勇于实践至德精神的表率,做宣传交流至德文明的表率,在至德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当好排头兵,做好小学生,当好服务员,在国际大交流、大冲突中,敢做弄潮儿,勇立潮头,身体力行,以达到融合贯通、兼容发展。要用至德文化团结人气,用至德精神凝聚人心,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为中华民族文化增光添彩,让“至德文化”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 
公元2017年7月(共和丁酉年 丁未月)
      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    
    泰伯公第110世  吴义者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3.*
2017-7-13 17:08:47
吴重成后裔传衍情况考略
     吴重成后裔传衍情况考略
原文:福建漳浦则茂公21世孙 吴开云
    重成公24世孙 吴义者/整理
吴重成系吴则茂次子,吴岳之孙。
吴则茂系吴岳第三子,于宋末元初,因避白莲教之乱(有说红巾军之乱),从漳州府海澄县白埕吴坪山,徙居至龙溪县锦田里海洋尾,开基并建立祠堂于粪箕湖(已废),楹联:“渤海家声旧,延陵世泽长”,墓葬小龙溪顶巷鳌仔林,号“老婆缚脚”。则茂生二子,长子饮宾、名种德,次子重成、名仲成。分衍于双坪、火烧埔、粪箕湖及小龙溪、新楼、蕉山(上述这些地方于元至治二年划归南靖县管辖,1957年后属漳浦县南浦乡)。可以推断,粪箕湖(南浦乡马苑村)是则茂公真实的发祥地。因为,则茂公是长于斯、逝于斯、葬于斯。
建于象牙庄的则茂公派祖祠--“象牙吴氏祖祠”,祠堂供奉的神位为:一世则茂,二世饮宾,三世迈卿、进卿,四世云堂、雪堂、秀实。祠堂中没有供奉重成神位。由此可见,象牙祖祠应是种德公的后裔所建,是种德裔孙兴旺发达的集中体现。上世纪50年代祖祠被粮食部门拆除改粮仓,2011年县政府批准退还,现正在重建。重建落成后,应供奉则茂公及种德、重成派下至三世祖先。
2002年,漳浦县吴氏宗谱编委会在编纂《漳浦吴氏宗谱》时,由于诸多历史原因,对于吴则茂后裔的传衍情况,只记载了长子饮宾(种德)的传衍情况,而对于次子重成(仲成)的传衍情况只提到有后裔传衍台湾桃园,此外,没有任何记载。甚至把当时认为祖源不明的象牙村内角、后坑、顶楼社的吴姓族裔及周围村社的吴氏也都认为是种德长子迈卿的裔孙,便无意地将其纳入迈卿的后裔列入宗谱。直至2005年初,台湾吴金璋撰编的《台湾吴氏族谱》一书在漳浦县亮相,吴重成后裔传衍情况的谜底终于揭开。
据《台湾吴氏族谱》79页、88页记载:吴重成生三子,长子纯齐,传漳浦小山城,次子纯洪,传南靖蕉山社,第三子晚达,传南靖箕湖社,后迁居台湾桃园。
2005年以后,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传衍于海内外的吴重成后裔,到漳浦探源寻根者,接踵而至,多达一百多人次。他们在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吴位西、《漳浦吴氏宗谱》编委会主任吴开云和“崎溪吴氏祖祠”理事长吴清海、副理事长吴德炼、秘书长吴志明等吴氏宗亲的热情接待和帮助下,通过实地查访和族谱对接,纷纷在祖地漳浦寻找到“根”和“源”,遂了心愿。如:台湾桃园吴致祥(则茂公24世孙),继2002年和2003年到南靖寻找祖地未果之后,2010年冬第三次登上漳浦之途,在漳浦吴氏宗亲的多方协助下,终于找到其入迁台湾桃园先祖光断公(则茂公17世孙)的祖籍地--南靖县小龙溪桥头蕉山(今属漳浦县南浦乡桥头村),确认光断公系重成次子纯洪公派下裔孙,并于2017年6月25日,带领桃园市区、中福、内坜吴氏宗亲16人到祖地漳浦县“崎溪吴氏祖祠”祭拜则茂公、重成公祖先。广东省陆丰市西南镇安书村“壬侯堂”开基祖吴兴荣派下裔孙,为探源寻根,由远林、陆聪、汉饮、远洲组成的寻访组,根据明代《壬侯堂吴氏族谱》所记载的祖籍地旧址,从2009年至2013年先后六次返闽寻根,配置专车,走遍漳州、厦门、泉州三市共二十多个县区的近百个村庄,历时近五年,耗资二十多万元,终于2013年1月4日在今漳州市漳浦县石榴镇象牙村及平和县五寨乡侯门村,找到了“旧族谱”所记载的石头湾、头口、三角径、径头亭、石出水等旧址,圆了寻找五百多年的“故乡梦”。并通过族谱对接,确认吴兴荣就是吴重成长子纯齐的裔孙。2016年3月5日,台盟中央副主席、新华大学教授吴国祯(台湾桃园大溪人),在漳州市人大、市台盟领导陪同下,到祖地漳浦寻根认祖。根据其带来的手抄“入桃园大溪始祖远生公世系”,通过族谱对接,确认其入桃园大溪始祖远生公(则茂公18世孙)系吴重成三子晚达派下裔孙,祖籍地为南靖县粪箕湖社(今属漳浦县南浦乡马苑村),吴国祯(则茂公24世孙)满意而归。2016年5月28日,浙江省瑞安吴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吴义者(则茂公25世孙)带领吴存益(则茂公23世孙)、吴中文、吴顺录等四人赴漳浦探源寻根,于次日在漳浦“崎溪吴氏祖祠”大厅与吴开云、吴清海座谈,并详细互阅两地宗谱后,两地代表共同确认:瑞安族谱资料中的世系源流与漳浦宗谱中的则茂公世系源流吻合,从而确定,瑞安吴氏系吴重成次子纯洪公后裔,终于解开历史祖源之谜。
则茂公次子重成传衍在海内外的裔孙,据初步考查多达数万人,比则茂公长子种德传衍海内外后裔多达数倍。鉴于重成宗支繁衍、枝茂业盛,应将“吴重成后裔传衍情况初考”,经广东、浙江、福建、台湾桃园等各支派宗长审定后印制为《漳浦吴氏宗谱》附件,以弥补《宗谱》对吴重成后裔传衍情况没有任何记载的缺陷。
现将吴重成后裔传衍情况分述如下:
一、吴重成长子纯齐的传衍情况
对祖源不明、聚族而居的象牙村内角、顶楼、内坑社的吴氏族裔,经近几年来的深入细查,正本清源,确认系纯齐于宋末元初从蕉山迁小山城再迁象牙庄,传衍头口(又名泉坑)、内角、后坑、顶楼的后裔,至今已传衍至25世,现有人口600多人。
广东省陆丰市西南镇安书村吴氏“壬侯堂”开基祖吴兴荣,于明嘉靖年间,因三饶贼反,民不聊生,不得已带着老母和妻、子及侄儿,从漳州石头湾乡头口社南下,途经广东潮阳和平溪头,把两个侄儿安置在溪头建业。嗣后,而带领老母及妻、子,肇基陆丰西南镇安书村定居,创建祖祠“壬侯堂”。传衍安书村、下厝村、湖畔村,分传海丰、恩平、惠东、香港。至今已传衍24世,人口四千多人。其世系:则茂--重成--纯齐--国深--子仪--兴荣--伯通、伯魁、伯饮(则茂公七世)。
据台湾吴金璋编《台湾吴氏族谱》79页载:渡台始祖吴文、吴整(则茂公15世)系吴重成长子纯齐派下裔孙,于清代入迁台湾后,已传至23世。其世系:则茂--重成--纯齐………吴文、吴整(则茂公15世)--长兴、石佛、三期(则茂公16世)。
另据陆丰安书村《吴氏壬侯堂族谱》第93页、107页、602页记载:广东潮阳溪头下厝开基祖吴廷尊、吴廷宾(则茂公7世),于明嘉靖年间,随叔父吴兴荣从漳州石头湾头口社南下广东潮阳县和平镇,在溪头下厝定居,至今已传至26世,人口近5万人。其世系:则茂--重成--纯齐、国深--子仪--兴政--廷尊、廷宾……
二、吴重成次子纯洪的传衍情况
浙江省瑞安吴氏,系重成次子纯洪后裔,约于宋末元初,从祖籍地蕉山社(今属漳浦县南浦乡桥头村)北上入迁浙江平阳、瑞安。传衍平阳高沙(麻步),福鼎选城、南湖竹坪,瑞安马屿五甲、陶山沙洲、莘滕前埠,苍南灵溪,台湾,泰顺,温州永强三甲,瑞安高楼林山、岩头,平阳水头等地。至今传衍27世,单瑞安人口一万二千多。其世系:则茂--重成--纯洪--应时--辈--理齐--景宣—宏器--甫祥、甫瑞(则茂公9世)。
据《台湾桃园族谱》记载:入桃园始祖吴光断(则茂公17世)于清乾隆年间从福建省南靖县桥头蕉山(今属漳浦县南浦乡桥头村)迁居台湾桃园,传衍桃园市区、中福、内坜等地,已传衍至26世,人口三千多人。其世系:则茂--重成--纯洪--光断……(则茂公17世)。
三、吴重成三子晚达的传衍情况
据台湾吴金璋撰编《台湾吴氏族谱》第88页记载:吴重成第三子晚达后裔德明,从南靖县粪箕湖(今漳浦县南浦乡马苑村)迁居台湾桃园,传衍桃园等地,至今已传衍至26世。其世系:则茂--重成--晚达--伯卿--宗弘--德明--良哲--隐镒--宗章--孔列--茂载--卜数--纯默、纯朴、纯直(则茂公13世)。
    2017年7月13日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25.*
2017-7-10 18:08:46
江南巨族始祖吴宣公纪略
  江南巨族始祖吴宣公纪略
宣公第四十二世孙吴义者/搜整

这支家族于1100多年前同一个始祖,在众多吴氏家族中,是人口众多、人才辈出。始祖名讳宣,字守德,后世普称其“宣公”(泰伯公第六十九世)。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四月十五日未時,随父亲简公居西蜀阆中巫锡山,是唐太史吴兢第七世孙,娶时任剑南节度副使孟知祥之女为妻。孟氏夫人为宣公育有三子:纶、经、绍。孟知祥在西蜀称帝后(史称后蜀),封吴宣为“驸马宣城公”。不一年,孟知祥去世,其三子孟昶继位,欲加封吴宣为“王”,宣公义辞,遂举家南迁。
一、义辞南迁
唐末,黄巢之乱被平定后,唐王朝已经失去了对各地的控制,各大藩镇纷纷拥兵自重,或者自立为王,甚者称帝。为了争夺地盘,割据势力相互倾轧,战争频仍,短短的六七十年间,历经了五个朝代,前后建立了十个国家,史称五代十国。古人感叹其时“礼乐崩坏,文献俱亡”、“三纲五常扫地尽矣”,社会秩序大乱,背叛与杀戮是家常便饭,政权更替让人眼花缭乱,民不聊生,人命如草芥,全国人口急剧下降,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魏晋以来兴盛的门阀士族政治,至五代十国时,急剧衰弱,基本被军人强权政治所取代,而这些政权大多数都比较短视,缺乏远大的理想。
据族谱记载,宣公之父简公在唐僖宗时期为西川节度使,宣公随父任居阆州巫锡山,即今阆中市,他也成为了一名军人,这一点从族谱一直传下来的宣公军人画像可知。五代时,子承父业的事情比比皆是,简公去世后,宣公继承了镇守阆州的职权。阆州是连接西川与东川的咽喉要道,三国时,刘备派张飞镇守阆中,可见其地理位置之重要。盘踞这么重要的地方,对于孟知祥日后无论称蜀王还是称帝来说,宣公都有拉拢的必要,孟知祥将女儿嫁给宣公,很让人直觉这是一桩政治联姻。夹在西川的孟知祥和东川的董璋之间,阆中的守将并无太多的选择,对于这桩婚姻,宣公是欣然接受的,有两点可以佐证:一是孟知祥与宣公是同年生人,即便古时生育子女较早,宣公至少也要大过孟氏夫人十六岁,宣公与孟氏夫人恩爱有加,显然是很满意的;二是,宣公在孟知祥历任剑南节度副使、西川节度使、蜀王直至称帝后,都没有离开阆中,而且还接受了孟知祥称帝后对其加封的“驸马宣城公”称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宣公是孟知祥的属臣,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孟知祥,他都一直镇守在阆中。
孟知祥称帝后不满一年即离世,孟昶继位,这一年为公元934年,宣公六十一岁。孟昶称帝第二年,欲加封宣公王爵,并纶、经、绍三子以公辅爵,按理这对宣公家族来说,是件大好事,但宣公“乃昼夜恐惧”,为何要恐惧呢?虑富贵不长久也。此前不久,孟昶就曾杀大臣以立威:孟知祥宽厚,对老臣比较优容,一些将相大臣欺孟昶年少,对他骄惰不驯,做事出格,不尊法度,这对孟昶来说是不可容忍的,即位数月,即捕杀了尤其骄横的李仁罕,并夷灭其全族,以此拉开了他铲除旧将故臣的序幕。凭数十年的政治经验,宣公已经看出了不祥的征兆。事实上,此后的几年,孟昶确实基本上把孟知祥时期的故臣旧将们或杀或免了个干干净净。
孟昶授宣公以王爵,要么是想继续笼络阆中的老臣,争取缓冲的时间;要么是测试其忠诚度,以决定将来是杀是免;要么就是准备安排自己的亲信去接管阆中。他对这个年长他很多且握有关键位置兵权的姐夫没有信心。孟昶这样做显然是上策,这同三十几年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做法如出一辙。球踢给了宣公,彼时,宣公三个儿子基本都已成年,他们召开了多次家庭会议,长子纶公“促其父曰:至此不去祸将及矣”,宣公不得不在他六十二岁时作出无奈的选择:离开后蜀!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不得不决定背井离乡,可见其内心的煎熬!
离开后蜀,往哪去呢?怎么走?这是接踵而来的难题。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孟昶能轻易地放你走吗?在当时,这些问题一定困扰了宣公家庭很久,讨论了很久。其实,据史书记载,孟昶初即位时,还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皇帝,励精图治,与民休息,后蜀在他的统治下,一度国富民强。他也能听劝纳谏,选拔人才;在文化方面也有所贡献,他曾经刊刻了“十一经”,第一次把《孟子》列为经典,据说我国最早的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也是出自他手,他还写过一篇振奋人心的“官箴”,其中不乏名句:“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族谱中说孟昶初即位就荒淫无度,是有失公允的,至于他的胡闹,那是后话了。宣公虽是旧属,但并不是骄臣悍将,相反,他谦厚仁慈的品性,小舅子皇帝应该是心知肚明的。在一个恰当时间以一个恰当的理由请辞王爵并远走他乡,理应是年轻皇帝所乐见的:如果说李仁罕作为反面典型被镇压表达了皇帝的雷霆震怒,那么放宣公远走则正好体现皇帝的宽宏大量。从政治上考量,这个时候安定人心是首要的,为难一个忠厚的长者似乎没有必要,何况他还是自己的姐夫呢。因此,宣公举家去蜀,应是得到了孟昶默许的,说不定还得到了放行的关防文书呢。那么,既然不跟后蜀皇帝合作了,去哪安身好呢?最后的家庭会议上,大家把目光一致投向了南唐国控制的江西。只此一念,西蜀走了一个老驸马,江南却迎来了一个巨大望族!
为什么会选择南迁江西呢?前面讲过,五代时期,天下大乱,长江以北,尤其是黄河流域更是各种势力争夺的焦点,频繁的战争把那片沃土碾成了焦土。而长江流域的后蜀、南平、楚、后唐等国反而相对安定一些,五代后期,这几个国家的版图相对比较稳定,相互间已经很少发生战争。南唐的版图是这几个国家中最大的,涵盖了今天江西全境,在名相宋齐丘的治理下,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得到恢复,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其南部大量土地有待开垦,且人口稀少。对于饱经沧桑的宣公来说,这是一块比较合适的休憩之地。既然打算远离政治漩涡,那就不妨干脆选择一个隐居之所,以为久长之计。在这种考量之下,迁居江西南部就成了宣公的上选,其时,这个选择最初也许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并未准确到具体在哪里落脚。
方向已经明确,决心就好下了。宣公思虑周全,在全家出发前,他派人去探好了路,并“卜居石井”,也就是最终选择了江西临川石井作为全家的落脚点。他在石井购置好了山田、宅基地等不动产,甚至看了风水,营造了居所。考虑到当时的交通状况,这段路途还是比较遥远的,它需要从后蜀国跨过南平国,再进入南唐。古时水路交通远较陆路方便快捷,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就写道:“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两句诗描写了他从成都回洛阳几乎全程走水路的路线和畅快的心情。宣公选择了这样一条水路南下:从阆中顺嘉陵江往南,在重庆进入长江,沿江东下,穿过三峡出后蜀国,跨南平国境的长江中游,进入南唐国属地,过九江,转入鄱阳湖,然后溯抚河而上到达临川石井。鉴于宣公是举家南迁,又是一个官宦之家,除家人外,他们应当还带了一些管家、仆役和适当的保卫人员,携带的辎重细软也不在少数,估计是一个船队南来。南迁的时间为公元936年,那年宣公六十三岁,家人包括孟氏夫人、长子纶公、次子经公、幼子绍公,以及五个已经出生的孙子:宏公、宥公、华公、福公、和公。我推测应当还有未出嫁的女儿和已出生的孙女,可惜族谱只记载男丁未记载她们,这也是我们至今连孟氏夫人的名讳都不得而知的原因。宣公的两个弟弟宜公和完公并未随行,仍然留居阆中。宣公当时在石井买了不少田地,考虑到家族发展需要,后来又在南丰县购置了大量土地,并携长子纶公和幼子绍公迁居南丰,留下中子经公继续在石井经营。这个西蜀驸马家族从此开始了在江南隐居耕读的生活。后汉乾祐三年庚戍(公元950年)九月,宣公逝世,享年七十七岁,次年九月,下葬南丰县从周乡九都染源耆土名青鱼潭华家中窠(即今南丰县莱溪乡九联村青铜山东青鱼潭之上的山丘),墓穴坐东向西,孟氏夫人去世后,葬其右侧。
二、传世家乘
江西在南唐过渡到北宋时,没有发生战乱,社会秩序一直很稳定。宣公南迁江西后,陆续购置了大量土地,家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宣公之后有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三百多元孙,这三百多元孙开枝散叶出去之后,该形成多么大的一个家族啊!宣公去世时,已有十个孙子,其后还有八个孙子陆续出生。考虑到家族传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宣公七十四岁时,命年仅十六岁的第四孙——福公撰修家谱,这是宣公家族的第一套族谱,后续各支族谱均源于此。令人惋惜的是七十几年后的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火焚其居”,一把大火把位于南丰金斗窠的祖居全部烧毁了,这第一套族谱未及抢救,也在火中罹难。庆幸的是他们抢出了一个文契匣子,于文契匣中检出福公当年亲笔修撰的部分族谱草稿。这把大火烧掉了祖居,但也促使宣公的曾孙和元孙们开始向周边各郡县迁徙,它也给了宣公子孙们以极其深刻的教训,所以,后世子孙们一般都选择靠水而居,即族谱里叮嘱的“逢塘逢井逢源而居”。
由于福公留下的草稿“年深楮敝”,(楮者,纸也,也就是草稿有些已经烂了,有些则涣漫不清晰)福公长子——忠敏公花了五年时间照录出来,于北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编修成一本图谱,使福公修的谱终得以传世。忠敏公虽说花了很大精力照录出首谱,但他和忠庆公(忠敏公之弟)合力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内容,这实际上是宣公族自迁居江南后的第二次修谱,离福公修成首谱已过八十多年。在这八十多年里,宣公十八孙大多已进入耄耋之年,有的已相继作古,其七十七曾孙也已经散居各地,三百多元孙则陆续出生,发展快的支系,甚至已经有第六代的长大成人或呱呱坠地了。鉴于首谱被焚毁的教训,加之子孙众多又散居各处等原因,忠敏公在重修谱序中,对后世子孙们提出来了几点要求:第一,族谱是传家至宝,所有族人都要特别爱惜珍重,并要继续流传下去;第二,任何人不得对族谱损伤一字,否则就是不孝;第三,每隔三十年要重修一次族谱,否则族谱容易失传;第四,要后世子孙们将泰伯公传记至宣公实录,乃至宣公三子行实都务必熟读,并留存于心,这样,他自然就会被先祖的仁德所感动,而起敬仰、孝顺、睦族、周贫之心。这次重修,把泰伯公、季子公等远祖的传记和宣公实录、宣公三子十八孙的实录放在了族谱之首,为后世宣公各支系修谱规定了谱首的格式。是故,宣公后世大小各支系都极其珍重家谱,且每隔二十五年至三十年必修一次族谱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忠敏公、忠庆公等历时五年多所作的这第二次修谱,也许是宣公族历史上最后一次统修族谱了,它的意义在于:首先,这次统修基本厘清了宣公以上的世系源流,结合国史材料,整理出了宣公上世诸多名贤传记,并撰写了部分近祖的传记,如宣公实录、纶经绍三公实录等;其次,铺排了以宣公为第一世至当时已出生的第五世、第六世的派行,详细记录了他们的生辰和已去世的先祖卒年,让我们今天有幸得以目睹这些珍贵的史料;第三,宣扬了先祖们谦让仁义、济困恤贫、急难救危、耕读传家的精神和思想,以为后世垂范;第四,当时各支已经散居赣、闽、粤诸省,虽然社会稳定,但统谱还是存在相当大困难的,因此,这次统修族谱为后世子孙们做出了榜样,这使后来族中许多贤达一直以统修宣公族谱为念,即便后来族支太多太大,无法修成统谱,但他们还是尽量把可能纠集的支系联成一谱。
此后,恰逢欧阳修及苏轼二公,规范了修谱体制,加之当时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普及,家族修谱蔚然成风。宣公支系开始各自修谱,但大多都遵从了忠敏公、忠庆公二修谱的原则,并传承了其源流世系的记载,新增了本支包括世系、谱序、赞、传记、荣登榜、诰封、分迁表、凡例、祠堂、家庙、公田、坟茔、跋等在内的继述,有的还请到名人作序和撰写墓铭,自然更增添了家族的荣耀。宣公三百多元孙散居各地之后,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交通不便、信息沟通不畅,统一修谱基本上失去了可能性,大多数情况是,地理位置就近的几支联修族谱,或者世系较近的支系会修族谱。这样一来,宣公各族族谱的格式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其内容也随各支系繁衍、壮大、迁徙和变化,较之前更为丰富。当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族谱对原本共同的源流和世系等很多方面的记载也发生较大的差异。
鉴于宣公各支系族谱的差异日剧,许多族中先贤都有志于统修一谱,以期理顺源流世系,丰富从世系、谱序到祖坟等的各项记载。但或者是因为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动荡,或者是因为财力、才力不逮,加之宣公族支太多、太大,分布太广,自北宋至明朝中期,宣公族谱就再也没有被统修过。
直到明朝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以临川进士吴一澜公、吴撝谦公、金溪进士吴灏公、南城进士吴鑑公、广昌进士吴思学公、南丰举人吴文星公等为代表的抚州府、建昌府(史称“抚建”)宣公诸族先贤,齐聚抚州望台楼,商议会修宣公统谱,各族取得了一致意见,并拟请藩镇建昌府的明益王作序(当时金溪吴灏公之姊为益王祖母)。益王对宣公及宣公族的人文之盛敬仰有加,遂欣然命序,通篇不吝溢美之词,且罕见地用了益王印,故后世许多宣公族谱刊刻有益王印鉴,此即其由来。当时抚建宣公各族的进士、举人很多,一时可谓人才济济,上述六公只是向益王请序时各县的代表,这些先贤有的已经息宦居家,有的还在任上,有的正在进取之中,他们在厘清源流、考证支系迁徙、编校世系、文章等方面,皆是好手,加上各族财力也似乎比较丰盈,因此,统谱过程比较顺利。不过数月,雕版即告竣,只待印刷了。可惜的是,正当此时,南丰的文郁公等似乎与临川诸贤发生龃龉,故而将雕版悉数拿走,致使这次抚建宣公族统谱未竟全功。这个事件发生后,经公十八族遂决定只统修经公支的族谱,好在抚州望台楼还留有文稿,在诸贤努力下,统修得以继续,其修谱原则、格式、凡例等等都仍一如前版。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年)秋,经公十八族统谱告竣,并举行了隆重的发谱仪式,族史称“抚州望台楼会修”或“万历丁亥会修”。
虽然这次统谱结局不太完满,但,这次统修却极有价值、极具深远意义。第一,这是自忠敏公、忠庆公等重修族谱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有较多抚建族支参与的宣公族谱统修,先贤们的志向和精神,给宣公后人的示范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第二,这次统修梳理了宣公以上的源流世系,修改、矫正和添加了先贤的传记,统一整理和充实了从北宋至万历十三年期间各族族谱的谱序、赞、墓铭等内容,使宣公族谱的谱头非常丰富而有价值。第三,收集、整理并统一编排了各支系历史上荣登进士、举人、恩科等先贤名表,及其所历任官职,以为激励后人的楷模。第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收集、整理和编排了从第一世祖宣公至第十世祖的世系,详细记载了他们的生卒年、排行、迁徙地和墓地,有的还附有传记,这项当时非常浩繁的工作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极为难得的资料。第五,在这次统修过程中,先贤们对各个支系的分迁和繁衍情况,进行了缜密的考证,详细记载了各支系的迁徙路线图及各地始迁祖,并对非宣公后裔作了辨析和说明。第六,这次统修,基本上统一了抚建宣公各支系的族谱格式,后世续谱大多都是按照这个格式来修撰的,它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我们今天阅读抚建宣公各支族谱时,都会觉得非常眼熟和亲切。
当然,这次会修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憾。首先,它并没有涵盖宣公的所有族支,像迁徙闽粤浙湘鄂等地的大量支系就没有参与,即便是江西各地的宣公支系,也有一些没有参与,有关这些支系的记载均以“远不及详”了事,个中缘由也未说明。其次,对宣公南迁第一站临川石井的描述,只有寥寥数字,没有详细记载,也许当时无法考证?致使包括经公在内葬于石井的先祖墓地至今更难以找寻。再者,未借统谱之机,安排人、财、物力修缮宣公宗祠、宗庙和墓地。直至多年以后,宣公祠、墓才得以整理。
这次会修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但其留下的许多极有价值的文化和史料,仍令我们后人击节赞叹,尤其是他们那种不畏艰难的统谱精神更值得铭记。此后,宣公各族也有过联十几族会修族谱的盛况,但无论其族支的代表性、规模和人文之盛,都赶不上“抚州望台楼会修”了。
 三、文化符号
“不膺王爵孟家封,跋涉云山几万重,来向江南为始祖,后人千载仰高风!”这是南宋丞相包恢(号宏斋)为宣公像题的诗。包恢是南宋著名廉吏,这位廉吏且仰宣公“高风”,则宣公的品德和行为,必定是令人赞叹的。
宣公还在蜀中时,就仿效始祖泰伯公逊让,周恤鳏寡孤独,经常给他们粮食而不立债券,更不要他们偿还,蜀中耆老都称赞宣公为长者。他在迁居南丰金斗窠之后,更是积德行仁,一直没有间断过周恤贫困的乡邻。当时,有曝尸野外、无人收殓的,宣公让人给他穿上寿衣,采购棺材装殓安葬;有的家庭因为赋役重而一时难以筹措钱粮,宣公即时给以资助替他向官府完税;有的乡邻因为没钱娶不起亲,宣公则帮他置办好财礼,使之能够顺利完婚;还有的因为债主逼上门来而一时又无法筹措钱物,宣公也给他钱财让他好还债救急。
对于孙子们的婚娶对象,宣公往往选择贫困家庭里贤淑温良的女儿,结成姻亲后,他会多给姻亲家钱财和粮食,另外还送一些田地给他们耕种,让姻亲家里渐渐殷实富裕起来。宣公买田地的时候,往往会给以高价,碰到有争田界的,也都迁就让着他们。迎来送往的宾客,无论上下、贵贱,宣公都一样恭敬对待,唯恐对人失了礼数。
当时,南丰有个乡例:入斛大、出斛小,也就是大斗进、小斗出。宣公深切痛恨这种陋习,他把自家的升、斗、斛、称等量器,都拿去官府校核,使之出入都一样公平。碰到有人用银子来买稻谷,宣公交待柜台上不看银子成色也不称量,就按他说的多少如数收下,量谷的时候,斛面都是满满尖尖的多出来才给得别人。宣公常常教育子孙们说,我们家是因为祖宗积德富厚才有余谷卖给别人,来买谷子的人要几多艰辛才换得钱,他的父母妻儿在家里饿着等他买米回去下锅呢,我们若是同他计较银子成色轻重,留难他,这会获罪于老天爷的。如果出谷的斛面平而不满,他回去后量过,觉得吃亏了,全家都会埋怨我们;如果斛面满尖,他回家量过有多余的,则全家都欢喜,岂不是我们贫富人家都高兴啊。遇到旱涝歉收的年份,宣公家卖谷,不问老少,都比照时价双倍给别人谷子,助贫穷人家度过荒年。宣公还教人耕读,对贫困的家庭,租给他田种,又助他耕牛,过了一年后,才征收其田租;他还办学校开义馆,召集远近各姓子弟入学读书,教书先生的俸禄食宿都由他管待。每逢春、秋两祭时,宣公都设坛祭拜后稷、太王(古公亶父)、泰伯、仲雍、寿梦王、季子、兢公等远祖以及孟知祥;在家庙里,则祭祀高祖、曾祖、祖父和父亲。当时,南丰县不论老少都称赞宣公是忠厚长者,他的恩德“惠及于多方”,而且敦厚孝顺,所以,当时人们都认为他“固宜美名播于天下也”。
“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肥遯于江西南丰的宣公,低调地践行着他的忠孝仁义,“后人千载仰高风”包恢的赞叹并非恭维之辞。元代名臣翰林学士程钜夫(号雪楼)也题诗宣公墓,赞叹:“汉寝唐陵高接天,几成沟浍几成田,曾如吴氏碑三尺,五百余年尚屹然!”并亲绘“吴宣公葬青鱼潭图”,他认为宣公的三尺碑,远高于汉唐皇陵。与程钜夫同门的元代理学大师、自称宣公耳孙的翰林学士草庐先生吴澄,为宣公墓题的诗:“翠鸟青鱼俨若初,断烟衰草笏碑孤,季季荆棘须亲剪,勿使空看纸上图。”则是提醒后辈勿忘始祖仁德,比照始祖去剪除内心的荆棘,后两句已然是很浓的理学意味了。与宣公几乎同时期人的五代吴越国丞相元德昭(公元890年-967年),为宣公和孟氏夫人题写了墓铭,用的是四四骈文,赞扬宣公“劳躬以卑,孝于父母,施及穷黎,维见之卓,教其子孙,终化乡邦”;赞扬孟氏夫人以帝胄嫔吴宗、以贤淑相夫教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元德昭是当时建昌府南城县东兴乡(现属黎川县)人,小宣公16岁,晚宣公17年去世,他老家离南丰金斗窠很近,对宣公和孟氏夫人及其来由是非常了解的,这两篇墓铭应是他致仕后在南城时所作,在孟氏夫人墓铭中有“蜀帝其舅,蜀王其夫,卿士其子”的表述,这三句出自他笔下的史料,应当是说清楚了宣公及孟氏夫人与孟昶之间的关系。
宣公以谦让仁义、敦厚孝顺、善于持家、救困济危的品行名称乡里,也以其品德为整个家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去世之后,三子十八孙秉承他的遗训,孝顺有加,布施乡里,为宣公家族积淀了厚厚的德泽。这厚积的德泽随着七十七曾孙三百多元孙的迁徙而四散传播开去,经千百年的日积月累,“宣公”就成了代表他本人及其高尚品行的代名词,从而浓缩成一个靓丽的文化符号,铭刻在所有宣公后裔的心里。我们也许记不得自己高祖以上的名讳,但却罕有不知道始祖宣公及其三子名讳的,陌路相逢,宣公后裔的问候习惯多是“我是宣公第某世,你是宣公第几代呢?”答得出自己是宣公第几世者,相互间往往倍感亲切。“宣公”,他其实还成了代表这个家族的文化符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他都让这个家族的每个成员引以为豪。
宣公之后,家族发展之快,家业发展之大,令人乍舌,当时,邑人有“抚建氏族之蕃,吴氏为最”和“业连抚建”的感叹。家族的迅速发展,自然带动了人文的兴盛。宣公十八孙中的福公(行四)和仁公(行十三)为地方官所举荐,朝廷赐予同进士出身,福公被授予观文殿学士,数次请辞未出仕,仁公则“仕至学士”。从此,宣公家族在宋、元、明、清历代至今,涌现出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理学大宗和教育家——康斋先生吴与弼公,他在继承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天道观、性善观、践行观和苦乐观的理学思想,是“崇仁学派”的创立者,同时,他又是著名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的人,后世众多专家学者认为,他所创立的“崇仁之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文化下移的发端,他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了名人学者。宣公族为历代朝廷输送的人才更是不胜枚举,光《明史》记载的便有十多人,如明初洪武辛未开科状元、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天文学家——金溪县的吴伯宗公,明永乐时期官至右通政、书法家——宜黄县的吴余庆公,明万历己丑榜眼、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仁县的吴道南公,明隆庆时期刑部侍郎、“理学名臣”——金溪县的“疏山先生”吴悌公。如此等等,有的父子俱名,有的兄弟同登。各府县地方志记载的,就更多了,诚如明益王序宣公族谱中所言:“其德业并茂,赫然盛大,举世莫及”、“今诗书之泽,绵绵延延,愈久不替,冠裳之士,漫不可考”。近现代,宣公后裔中也涌现了许多名人大家、学者巨贾,更重要的是,许多宣公后裔秉承先祖遗训,在各行各业辛勤耕耘,开拓进取。
千百年后的今天,宣公族裔早已遍及赣闽台粤桂黔川湘渝鄂豫皖浙等诸省,借助现代便捷的通讯和交通工具,各地宗亲相继有了联系,许多宣公支系族谱纷纷面世,使我们对宣公及宣公家族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和认识。随着探索、挖掘和研究的深入,“宣公”必将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我们吴氏族人乃至学界所认同、传播和发扬。

    公元二0一七年六月  
吴锋

IP:42.49.109.*
2017-7-6 13:25:16
寻根问祖
福建龙岩兴甫公八房裔孙迁来江西.湖南十县(即原长沙星沙祠81支后裔),看到有意者,烦请联系 QQ:3496328272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21.*
2017-7-5 15:23:23
瑞安与瑞安吴氏纪略
  瑞安与瑞安吴氏纪略
      吴义者
     瑞安简略
    一.瑞安概况
    瑞安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是浙江重要的现代工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和温州大都市南翼中心城市。全市陆域面积127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37平方公里。2015年12月25日,瑞安市行政区辖,设置一核、四区(功能区),12个街道、9个镇、2个乡,28个社区、18个居民区,覆盖910个行政村。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129.16万人。
    瑞安历史悠久,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开始置县,有着“理学名邦”、“东南小邹鲁”之美称,二十五史正式立传的瑞安人就有22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陈傅良、“南戏鼻祖”高则诚、清代朴学大师孙诒让、叶适等就是瑞安历史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瑞安为东瓯古邑。最早于新石器晚期,飞云江下游两岸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建立聚落。夏、商、西周、春秋为扬州之域瓯地。其后受时局变化,朝代更迭,行政所属动荡变化,直到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始建县治,迄今为止已有177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析永宁县大罗山(泉山)南境置罗阳县,属会稽郡,设县治于北湖鲁岙(西岙、河埭桥一带),为瑞安建县之始。
    太平二年    (公元257年),罗阳县属临海郡。
    宝鼎三年     (公元268年),改罗阳为安阳县。
    西晋太康元年 (公元280年),改安阳为安固县。
    太康四年     (公元283年),析安固境南横屿船屯及其南境为始阳县(今平阳、 苍南、泰顺一部)。
    东晋太宁元年 (公元323年),安固县治迁邵公屿。
    隋开皇九年   (公元589年),省横阳入安固县,县属之。
    开皇十二年   (公元592年),省安固县入永嘉县。
    武德五年     (公元622年),以永嘉县置东嘉州,析永嘉县置安固、横阳等4县。
    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省横阳入安固。
    大足元年     (公元701年),复析安固置横阳县。
    唐天复二年   (公元902年),安固改瑞安县。
    南宋咸淳元年 (1265),改温州为瑞安府,统瑞安县。
    元至元十三年 (1276),两浙东路改江淮行省,瑞安府改为温州路,县属之。
    元贞元年     (1295),以瑞安县超五万户升州。
    明洪武二年   (1369),降瑞安州为县。
    景泰三年     (1452),置泰顺县,割瑞安义翔乡5都12里属之。中华民国35年(1946),置文成县,析瑞安西部大峃、龙凤、金樟、峃口等10乡属之。
    1949年5月10日,瑞安解放;5月14日,成立瑞安县人民政府筹备委员会;9月5日,瑞安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55年10月,改瑞安县人民政府为瑞安县人民委员会。
    1955~1957年,北麂、北龙二乡曾—度划属洞头县。
    1958年10月14日,文成县并入瑞安县。
    1961年8月10日,文成县从瑞安县内析出。
    1958年县人民委员会(县人民政府)迁到仓前街134号。
    1969年1月,改瑞安县人民委员会为瑞安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6月,撤瑞安县革委员会复置瑞安县人民政府。
    1987年4月15日(国务院文件4月15日下达,7月1日召开撤县设市庆祝会,全市即日启用新印鉴)撤县设市(县级),管辖范围不变。
    1949—1996年,瑞安市(县)先后隶属温州军事管制。
    1999年1月,市人民政府从仓前街搬迁到安阳新区新市政大院办公。
    2001年仙岩镇、丽岙镇划属温州市瓯海区,塘下梅头办事处划属温州龙湾区。
    2011年4月15日,瑞安市行政区辖,设置一核、四区(功能区),5个镇、10个街道,111个社区、37个居民区、910个行政村。(以瑞安为核心:安阳新区、滨海新区、江南新区、北市区,为4个功能区。原有37个乡镇街道,调整为5镇,10街道:即塘下、陶山、湖岭、马屿、高楼5个镇;安阳、玉海、锦湖、东山、上望、莘塍、汀田、飞云、仙降、南滨10个街道)。
    2015年12月25日,瑞安市行政区辖,改设一核、四区(功能区),12个街道、9个镇、2个乡,28个社区、18个居民区、910个行政村。(以瑞安为核心:安阳新区、滨海新区、江南新区、北市区,为4个功能区。瑞安市辖,安阳、玉海、锦湖、潘岱、东山、上望、莘塍、汀田、飞云、仙降、南滨、云周12个街道;塘下、陶山、桐浦、湖岭、林川、马屿、曹村、高楼、平阳坑9个镇;芳庄、北麂2个乡)。
    二.瑞安至灾
    “乾道大水”致“浮尸蔽江”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农历八月十七,狂风暴雨袭击浙江南部,与天文大潮形成风、暴、潮三碰头,灾害之烈,损失之巨,在温州、瑞安等多个地方的史志上均有记载。
    据《宋史•孝宗纪》和《宋史•五行志》记载,乾道二年八月丁亥,温州大风驾海潮,杀人、覆舟、坏庐舍,溺死2万余人,江滨一带还有7000余具尸体。
明《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八月十七日,台风挟带大暴雨,山洪暴发,夜潮倒涌入城,四望如海,漂盐场,覆海舟,拔树倒屋。潮退浮尸蔽江,稻禾不留一颗,幸存者十之一。”
    《乾隆瑞安县志》卷十《杂志•灾变》记载:“乾道元年饥,二年秋八月海大溢,人溺死殆尽。先是温州海门有蛟出,既而塔头陡门吼三日,海上浮钱。有一父老识之曰:‘海将鬻人,风潮必作矣’,已而果然。”《灾变》里说:天要惩罚人,人也没办法。
现在温州永中街道坦头村峰门山坡的石壁上,还有一艘阴刻帆船,下刻隶书“乾道二年水满此地”8个字,就是这次大灾难的见证。民间尚有“水满炎亭坳,江南只留十八家”的俗语,说的也是这次大水灾。
    如果用现代气象术语,这次大水灾是狂风、暴雨、天文大潮同时遭遇的风、暴、潮三碰头,是一起特大自然灾害。这次特大水灾对平民百姓的影响如何呢?我们仍可以从文献资料中找到大概。据《叶适年谱》的记载,少年时叶适住在瑞安,乾道二年,叶适正17岁。这期间,“两浙大水、旱蝗,江东大水”,叶适一家因大水家产荡尽,叶适无定居,飘泊于瑞安、永嘉之间。
    乾道二年大水发生之后,瑞安沿海一带荒无人烟,西部幸存百姓居无定所,漂泊过日子。尽管如此,瑞安的受灾情况比起浙南的其他地方,可能还略微好些。数年后,外地各姓人口陆续迁入瑞安,闽莆田、漳州、长溪赤岸大量迁入。也是历史之最的从福建长溪赤岸大迁徙。
      瑞安吴氏简略
    一.瑞安吴氏情况
瑞安吴氏迄今一千多年历史, 绝大部分从长溪、赤岸一带,陆续入瑞繁衍生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唐末至五代时期,黄巢起义和闽王争夺,相互攻杀,闽人纷纷避乱北迁;第二阶段: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海溢,温州沿海一带遭大海溢,死者甚众,温州知州传檄福建移民,以后数年,闽人北迁甚众;第三阶段,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福建霞浦、莆田、漳州(古称闽长溪赤岸)一带入瑞较多。瑞安吴氏由延陵、渤海两大郡望。延陵郡人口占五分之四、渤海郡人口占五分之一。祖源有五大支系:延陵郡畦公系、祭公系(华公、远公后裔)、允公系、进公系,渤海郡则茂公等支系。其他宗支:伦清公、太乙公等。共40多支宗族,吴氏宗祠34座,分谱70多份,分居100多自然村,人口五万二千八百多。
    二. 建吴会编通志
    1.创建“瑞安吴会”
    瑞安吴氏族人,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先的丰功伟绩,自2012年1月7日,宗族代表自发组织成立“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筹备)委员会”。由于各种条件、思想等因素的限制,无法正常运转。直至2013年11月9日,各地吴氏宗亲代表在汀田街道金后吴氏宗祠,正式成立“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自“筹备会”成立之日起,历时六年多时间,通过宗族走访、大小会议及座谈会100多次。宗亲们从陌生到相识,从不理解转为关心与支持,步伐快速发展,大大挖掘吴氏族人的财力、智力。启动编修《吴氏通志》的相关程序,制订捐资入册档次等方案。编辑《通志》资金筹集问题,研究会班子人员带头捐资,充分表现感恩祖德、共祖同源的浓厚宗情。宗亲们慷慨解囊,不但解决编辑《吴氏通志》资金问题,并为瑞安吴氏办公活动场所也提供良好的资金基础。并建立“瑞安吴氏宗亲微信群”,通过微信群聊的平台,使大家对瑞安吴氏的发展、财务收支等情况,有充分认识和了解,深受大家支持与配合,增强了吴氏族人的深厚感情。
    2. 编纂《吴氏通志》
2014年6月22日成立《吴氏通志》编委员,6月28日正式开工编纂。编委成员每逢双休日,没有其他特殊情况,都到汀田金后办公室上班。大家都无偿奉献,上班午餐15-20元/餐,所有参与搜集资料的人员,都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严禁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费用,尽量控制不必要的外出参加各类会议,大家一心一意、集中精力、千方百计将《通志》编写成功。资金支出都有经手人、证明人,财务收支有监督成员。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随时接受研究会、宗亲代表和财政部门监督,定期公开财务收支情况,任何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2017年5月底止,共收捐资人民币130多万元,70万元银行存定期。2012年1月至今,六年多来开支40多万元(其中,大、小会议餐费、资料费、办公用品、上班午餐、慰问、匾额、外出搜集资料路差费、赞助费、一期《吴氏通志》印刷费、赴各地竭祖归宗车油费、香油赞助费、六年多来个人参加编纂《通志》旅差费等等)。由于费用的节省,资金筹集将大大超出预计目标。除完成二期4000套《吴氏通志》印刷费外,仍多余资金在70万元以上,准备购买瑞安吴氏办公及活动场所,计划在《通志》落成后实现,到时候量力而行。
    三.明宗系扬祖德
    “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的建立,标志着:瑞安吴氏族人找到了祖源、拥有了自己的家族、拥有了宗族活动团体。象征着:千百年来“瑞安吴氏文化”发展步上历史的台阶。历来皇朝、政府或党派,都有改朝换代盛衰时期,唯姓氏宗族的血缘,永远与世长存。编修《吴氏通志》的宗旨是:对吴氏的渊源、世系、迁徙、文化、人口等情况,进行大普查、大疏理、明昭穆,将瑞安吴氏代序统一排行。编修《通志》就是尊宗敬祖,承前启后,具有深远历史意义!通志的问世,再现吴氏先贤崇高品德和丰功伟绩。更加增强宗族向心力,凝聚力,更好地将吴氏祖先三千多年至德文化发扬光大。
    四.沥艰辛垂青史
    编辑《吴氏通志》期间,编委成员对瑞安各地吴氏宗族资料搜集,本着尊宗敬祖,对照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及相关网络文献资料,尊古详今、认真考究、订正,慎重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历史名人辈出,宏扬前辈们辉煌业绩和光辉形象;查县志近代名人,为中华民族作出很大的贡献;看今朝有更多从政、从医、从教、工农兵、商企等社会各界人士。瑞安吴氏族人在古今史上,有很高的声望,大家觉得非常自豪!也发现部分宗谱中存在不足,如:世系混乱、代序误差、祖地不明、无源宗谱、年龄颠倒、一谱多祖等等现象,都要逐个推理审次。针对部分误差的宗支,“编委会”组织相关宗族代表,到闽省相关祖地及温州相关县市宗族进行核对、取经、学习,并带来相关信息资料。办公室几位编委成员,认真、反复进行探索。特别是年已90岁高龄的吴顺录前辈,老当益壮、无私奉献。还有瑞安吴氏各片长、宗长、代表等。大家都不计报酬辛勤付出,这些宗族观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远载入史册,名垂青史。
    经过三年多编委成员共同努力,汇集其他省(县、市)已编成的通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益求精。《瑞安吴氏通志》编成一部,精致的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引人注目一流和独特著作,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在瑞安吴氏宗族中,大部分宗谱续修,有少数宗谱年久失修。为了理顺各宗支的祖源,“编委会”多次组织相关宗族代表,赴闽省相关县市及温州相关县市区进行寻宗访祖。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共找回在唐宋元明清时迁徙失联的五支祖源,瑞安吴氏各宗支系,终于理清祖源,系顺序明。全满完成《瑞安吴氏通志》编辑的目标和任务。于2017年1月底,完成第一期《通志》印刷出版(核对版200本),供各地吴氏宗族宗亲核对、补遗、修整。共收回近70份需要修改的《瑞安吴氏通志》,又收到“瑞安吴氏宗亲微信群”中个人需要修改、增加的资料由:捐资、增资、简历、照片、图片等等微信的资料。吴义者在家利用早、中、晚及双休日时间,半年多来(不分昼夜)进行汇总、整理、重新排版。还在2017年6月10日--6月24日,再次召集相关宗族代表,在瑞安市万松东路207号(罗阳大厦)汉庭酒店309房间(设立临时办公室)二次组织审稿,各宗各村进行一一核对,得到相关宗族宗长、宗亲代表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使《瑞安吴氏通志》更加完美。计划在2017年10月前正式出版,于2018月元月(农历丁酉年十一月)举行落成庆典……。
      2017年6月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