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华峰

2017-1-31 19:52:50
邯郸磁县观台镇吴姓族谱
今年过年在拜年时偶遇同姓族人中的一位老人,得到本地吴姓的族谱,共20字,

庭州敬大尔,思庆凤心吉。同福林东江,轩辕叔季昌。
我是东字悲,按这个推算至少应该能推算到200年前, 据说应该是从山西过来的,
吴健

作者QQ:1292492726 IP:222.93.145.*
2017-1-24 10:25:38
寻祖
我们听老人说·我们是崇明搬到启东的 请问崇明吴姓知道吗
吴昊天

作者QQ:497675756 IP:221.232.59.*
2010-3-6 14:10:11
湖北汉津城西吴家集吴氏寻根
我是湖北汉津城西吴家集吴氏,族谱记载,始祖惟固;恺固;怀固兄弟三人于明永乐初年由江西龙虎山霸林沟迁至汉津(沙洋)地区,现发展人户已有数百余家,已至二十三代人也.请问族亲是否有江西龙虎山霸林沟地区的族亲和族谱信息?
电话15997436768
吴清平: (2015-3-2 18:31:13) IP:115.194.150.*

我听父辈讲我们也是从江西迁出的不知是否同系,我们这里字辈是:四学庭家,大帮文元,承述前光,,,,
吴: (2017-1-22 13:26:29) 作者QQ:1732300867 IP:42.199.55.*
Re:你的字辈跟我们当地是一样的,我们这边是湖北,你是哪里的?

你的字辈跟我们当地是一样的,我们这边是湖北,你是哪里的?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14.*
2017-1-20 10:06:43
吴氏寻宗记略
    吴氏寻宗记略
  瑞吴会 吴义者/2016.8
  一、访闽之行
  为了理顺瑞安吴氏各宗源支系,2014年8月27日,“瑞吴会”代表:吴义者、吴中文、吴福秋、吴松金、吴荣奎、吴虎新等10多人赴闽福鼎、霞浦赤岸、宁德福安一带寻宗访祖,寻访瑞吴支祖:达一、华、远、允、盛宇、太乙、畦、则茂等祖源及宗系。上午到“福鼎吴会”驻地,由福鼎吴开标宗长迎接召开座谈会,大家了解福鼎吴氏详情及听取编辑《通志》的经历,翻阅《福鼎吴氏通志》。且带回通志一套,发现则茂公(泰伯公第八十六世)后裔时雍公(泰伯公第九十六世)长子宗周公派下迁居福鼎選城,次子宗禹公迁居福建南湖竹坪等地。
  下午同行人赴长溪赤岸,寻访相关宗源。长溪赤岸在哪里?泉州与长溪赤岸不同吗?长溪赤岸今处福建省霞浦县城东之地,长溪县赤岸即泉州赤岸。唐时的赤岸,地域广阔,包括今赤岸村,桥头村,江边村,古岭下村,是福宁府的天然避风港,乃天然良港也。赤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唐宋时代,就成为长溪县的海滨重镇。赤岸村中“人烟蚁聚”,有四横二纵的道路,有十八口水井,出过“十八进士”,人民生活颇为富裕。据说还出过十八美女,这里曾经居住着十八户大家族。唐武德六年(西方纪元623年)置长溪县(县治在今岭尾庵,后迁连江),属泉州(州治在今福州)。有人说,祖宗是从福建泉州赤岸迁移来的,殊不知泉州赤岸与长溪县赤岸乃同一个地方也。唐朝时的泉州,就是今天的福州。闽王兄弟之乱后,泉州归附吴越国之吴越王钱镠,改泉州为福州。原来地域这么广,并且现在的赤岸这地方,居住吴氏族人很少,大全部早已外迁,根本无法查访瑞安吴氏祖源。
  2014年8月28日上午,同行人到“福安吴会”驻地,由福安吴氏会长和宗亲们热情接待,经介绍福安吴氏详情及编辑《通志》的成功经验。查阅《福安吴氏通志》,又带回通志一套,经认真探索,发现马屿玉岙始祖“达一公”的祖源。经过反复推理论证,得出结论,瑞安玉岙始祖达一公,属泰顺库村畦公后裔,是福建长溪长汀吴氏后代。玉岙宗谱记录赤岸(赤岸没有吴氏,附近只有长汀),吴德慈与长汀支派,这条支系就是玉岙达一太公的祖源支系。根据辈份排行表,可查找同辈余愍公系孙内(泰伯公第93世),有“达”字行辈。亲房余悹公系孙内(泰伯公第93世),有晓阳岭下、谭头大庄、重金城内等7个支系同行辈的都有“一”字名行,由此判断玉岙始祖“达一”取名就这样而来。经多方核对考证,玉岙吴氏确属畦公后裔,终于解开“达一公”祖源之谜。
  二、二次寻宗
 (一)凤林族认祖
  瑞安吴氏凤林宗支始祖华公,字必诚,号易庵(1017—1089)是闽省莆田人。公于宋庆历三年(1043)癸未科进士,任御使递升礼部左侍郎。子:彦、字纯脩(1049—1116)。宋神宗元丰元年壬戌科(1082)进士。任凤阳府正堂,升江西转运使。孙:德辉、德耀、德荣。均庠生。及其曾孙森、林、景、晃、朂、斐、旻、长、永九人,也多是国学生、郡生。华公至今近千年历史,后裔宗支由瑞安东山、沈岙、金岙、吴界山、东山长巷等,衍传34世(至泰伯公110世)。
  华公后人--汀田金岙吴顺录前辈,年已90岁高龄,是“瑞吴会”发起人、《瑞吴通志》编辑顾问、金岙宗长。他为华公祖源问题,终日挂记在心。据《瑞安凤林吴氏宗谱》记载:华公原籍闽省莆田,且华公至后四代坟墓都在莆田“合山”。华公迁居昆阳,后裔移迁瑞安东山凤林桥。但《平阳吴氏通志》2009版记载:华公居福建长溪赤岸,系远公之孙,宝公之子,迁居平阳镜川、麻步棋盘桥等地,后裔移居瑞安东山凤林桥。
  2016年5月27日,吴义者带领吴顺录前辈、吴中文先生、吴存益副会长等,赴闽莆田、漳州一带寻宗访祖。下午四点,四人至福建莆田城厢区月塘南街559号,“莆吴会”驻地,与莆田吴氏吴剑锋会长联系,当晚在旅馆联系“莆田吴会”吴新堂宗长。28日早上8时,到驻地办公室,查阅核对双方宗谱和相关吴氏资料。华公系吴祭公第八代孙(祭公生烈,烈公生缘,缘公生羽,羽公生清,清公生坰,坰公生成,成公生华)。由吴新堂宗长带领瑞吴4人,到黄石镇重兴路祭公祠堂,众人尊拜祭公灵位及坟墓,召开座谈交流会。据了解:祭公、字孝先、号道成、行十二,系中华吴氏开姓始祖泰伯公第七十世孙,唐末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生唐德宗贞元十年甲辰(公元824年),唐武宗会昌五年乙丑(公元845年)21岁应举乡魁;唐宣宗大中二年戊辰(公元848年)24岁再应漕举,授浙江主簿;唐懿宗咸通元年庚辰(公元860年)36岁任知工部屯田员外郎;唐僖宗乾符元年乙未(874)50岁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唐僖宗中和四年甲辰(公元884年)60岁避僭伪之乱奔难至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后举家由建经侯官入莆,初居莆田县北隅灵岩山华严寺,后卜居莆田县黄石水南沈埔(后称钱坡)。秉承德孝家风,开拓进取,督导黎民开垦屯田,兴修水利,开沟挖渠,广种五谷,遍植林果,开发莆田南洋,使民得以生聚,其功不可没。又在黄石潜心办学,开设书院,传播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卓有贡献。享年83岁,葬鼓楼山下林严屋后坐甲向庚。原妣阮氏、次妣倪氏皆封一品夫人,生二子:侃、攒,俩夫人随二子居任所。三妣江州陈氏封恭人居莆田,葬耕坝坐乙向辛。陈恭人生子四:凤、嗣、烈、育。凤居漳浦承嗣,归固始善进乡看守祠墓。烈、育兄弟居莆田黄石水南钱坡。烈公次子史,第四子养,唐未迁居长溪。公之兄弟发、兴、瑞、良、斌与屯田公本人,合称开闽六祖。
  祭公坟墓建于唐代,历代均有重修。坐落于重兴寺南侧,系功德墓。今保持宋代形制,坐东向西,由龟背形坟堆和祭台等组成,墓丘平面呈“风”字形。坟堆前立墓碑,圭首,高1.8米,宽1米,上刻朱熹笔迹“唐工部员外郎吴公墓”。前有五级墓埕(三合土地面),半月形莲池,周围树木苍翠,景致清幽,乃莆田一大胜境。相传该墓系螃蟹穴,风水好,子孙繁衍兴旺,且多偏居海边,令人羡慕不已。墓园有一口唐井,人称吴墓井,井水甘甜,久旱不干,供人饮用。是海内外吴氏后裔瞻仰、朝拜的重要场所,为涉台文物,已成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祭文物”保护单位法人、世界“至德”总会常务副主席、“黄石吴会”理事长吴国林介绍:祭公坟墓称“台山”圣地(原称鼓楼山),当时祭公后代坟墓都在此地。《瑞安凤林吴氏宗谱》记载:华公至后四代坟墓都在莆田“合山”。台山与合山只一字区别,困扰吴顺录前辈半辈子精神情绪!经过体现证实,使“瑞安凤林支系”找到宗源,解脱90高龄的吴顺录前辈多年的精神枷锁,又受到吴国林宗长与祖地宗亲们的热情招待。
  (二)归宗“种德堂”
  渤海郡瑞安吴氏寻宗。按《中华吴氏大统世系谱》则茂公为祖公之子,岳公之孙,为泰伯公第八十七世。查《一脉相承的漳浦与台湾吴姓》资料:入漳吴姓始祖念二郎、名岳、字猥元、号石庵。原居汀州永定县,宋度宗咸淳年间,移居漳州海澄白埕吴养(浯漾)山(今龙海市东园镇)。岳公生三子:长子则贤守祖传衍海澄一带;次子则惠分衍南靖一带;三子则茂分衍漳浦县南浦乡粪箕湖,后裔再分衍漳浦县石榴镇山城村。祖妣合葬在龙溪鳌仔林、号老婆缚脚(今南浦乡兴旺村),在山城村吴氏祠堂里,有一副对联:浯漾开基绵世泽,鳌林衍派振宗风。
  阅《漳州吴姓开发台湾的故事》、《漳州平和吴江流后裔,寻吴氏本家和族谱》、《漳州吴姓各支系》、《吴岳(念二郎)世系资料》等等。则茂公,元英宗至治年间(约公元1320年),居闽漳州漳浦南浦。生子二:种德、重成。《福建省彰州市漳浦县石榴镇则茂公世系》记载,则茂公长子种德,号饮宾。台湾台北市政治知名人士吴敦义,是漳浦种德公第廿一世孙。查阅诸多资料证实:则茂公为吴岳公(念二郎)第三子,十四郎公之孙,柏公之曾孙,为泰伯公第八十六世孙。《中华吴氏大统世系谱》,则茂公为祖子、泰伯公第八十七世孙,确是有误。
  为了考证瑞安渤海郡祖源,2016年5月28日下午,“瑞吴会”吴义者、吴中文、吴顺录、吴存益等从莆田赴漳州漳浦。下午六点,四人到达漳浦县金浦路,住富源宾馆查访则茂公后裔下落,与“漳洲吴会”吴华会长联系,当晚11点又与漳浦县石榴镇、崎溪村吴开云宗长(则茂公第卄三世孙)联系。5月29日早上9时,宗长们带漳浦吴氏世系资料,双方在宾馆查阅核对无误,系同宗共源。由宗亲们带领到石榴镇崎溪村顶溪社吴氏“种德堂”。经了解:崎溪在清雍正十三年前属南靖县管辖,此后一直归漳州市漳浦县管辖,是漳浦吴姓聚族而居,也是吴氏后裔最多的一个行政村。
  据介绍:入浦始祖则茂公,系吴岳公第三子,妣黄氏,生子二:长子种德、次子重成。种德公、号饮宾生子二:迈卿、进卿,传漳浦县山城、崎溪等地,后裔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纷纷迁居台湾。重成公生子三:纯齐、纯洪、晚达。重成公长子,纯齐公传漳浦小山城,部分后裔迁居台湾桃园、嘉义等地;重成公次子,纯洪公、字懋洪,传南靖焦山社(今属漳浦县南浦乡);重成公第三子,晚达公、名伯卿、字宗弘,生子五:德成、德安、德享、德明、德焦。分衍漳浦羅山,部分后裔迁居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
  经证实,瑞安渤海吴氏属重成公第二子纯洪后裔。纯洪公、字懋洪生应时,应时公生辈,辈公生理齐,理齐公生景宣,景宣公生宏器,宏器公生子二:甫,甫祥。
  经过宗亲的挚诚交谈,又得到祖地长辈们的热情招待,真是同宗共源、血浓于水。
  三、三访闽吴
 (一)远公支系认祖
  编纂《瑞安吴氏通志》即将尾声,仍有二支祖源世系不清。也就是:上望、莘塍、仙降等地始祖远公祖源;陶山、湖岭等地始祖允公祖源。为此,编委会及相关宗支负责人,心情万分焦急。2016年8月5日,吴义者再次带领“瑞吴会”成员:吴中文、吴松金,远公后裔吴定荣、吴荣奎,允公后裔吴炳光、吴邺、吴加棉等8人。冒着烈日高温,赴闽莆田、南平一带寻找远公、允公祖源。首先与“莆吴会”吴瑞堂宗长联系,下午五点,8人到达福建莆田黄石祭公纪念堂。受到莆田“文物保护单位”法人、世界“至德”总会常务副主席、“黄石吴会”吴国林理事长,还有吴瑞堂等十多位长辈宗亲们的热情接待!首先,拜祭先祖灵位和祭公墓,随后,浙闽双方宗亲在祭公堂前召开交流会,核对祭公后裔相关资料。经核对,瑞吴始祖远公,确属祭公第十二世孙。
  祭公妣阮氏、次妣倪氏,生二子:侃、攒;三妣陈恭人生子四:凤、嗣、烈、育。祭公第六子育,育公生要,要公生偃,偃公生香,香公生翰,翰公生志实,志实公生庆孙,庆孙公生子二:长子师常、次子文用,师常公生宪,宪公生简,简公生远。远公是泰伯公第八十一世,系上望,莘塍南垟,仙降梅林等宗祖。经过一番的考查核对,使两地宗亲无比高兴,特别是瑞安远公后裔,终于解开祖宗祖源之谜。同时,“莆吴会”吴国林会长,向“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赠送“祭公图案”绣旗一幅、“祭公纪念像”礼品每人一份。晚餐受到莆田吴氏宗长与宗亲们的热情招待。当晚与福建“南平吴会”吴民友会长联系,并约好次日上午去南平继续寻访瑞吴允公祖源。
  (二)允公支系归宗
  8月6日早上7点,瑞安吴氏8人从黄石镇出发,上午9点半到达“南平吴会”驻地,早由吴民友会长及全体委员会成员等候接待。随后,在办公室召开交流会。同时,南平吴氏特意安排吴氏著名画家吴如桂宗长(南平吴会顾问),现场作画“富贵牡丹花开”彩图一幅,赠送“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惠存”。经过浙闽双方宗亲核对结果,瑞安允公系泰伯公第七十二世、可博公第七世、南平始祖穟公第五世孙。可博公生子二:长舜咨、次舜诩;舜诩公生五:长稀,次穗,三穟,四穫、五程;穟公生子三:长旷,次卓,三浚;旷公生子三:长玲,次佩,三珣;玲公生子四;长究,次安,三康,四宁;安公生子七:长元,次铎,三允之,四绍,五章,六仕廉,七追昌。安公第五子允之公就是瑞安陶山、湖岭等地的宗祖。允公生子六;长拾得,次养,三万,四事,五亨伍,六通陆。经过核实,瑞吴允公宗族渊源清楚、昭穆明序,两地宗亲无限高兴,时隔千年宗族宗亲终于有望团聚。中午得到南平吴会宗贤长辈们的热情招待!
  下午由南平宗长吴香光的带领,一起到南平市南山镇。早在等候的“南山吴氏委员会”班子及宗亲们。在南山吴氏驻地召开两地宗亲会,交流相关世系情况与查阅相关资料,带回一套“南山吴氏宗谱”。然后,大家参观南山宗祠,拜祭南山太祖墓。在南山宗长宗亲们热情强留之下,又在吴泰球理事长家“泰球酒店”欢宴晚餐。
  经过以上寻宗走访,直至认祖归宗,瑞安吴氏各支系,终于理顺祖源、世系清晰。最庆幸的就是:与浙闽及各地宗族宗亲的今后往来搭建新的历史平台,充分体现“天下吴氏一家亲”宗族感情!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及推进吴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26.*
2017-1-18 14:19:29
远公瑞安吴氏--演公南垟支系简略
   远公瑞安吴氏--演公南垟支系简略
          吴义者/整理 编撰
   瑞安莘塍南垟始祖远公、名简子、字远缵,行五一、称五一翁(泰伯公第81世、莆田祭公第13世孙),约生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居莆田水南钱坡,后徙迁浙东昆阳镜川,为昆阳吴氏肇基始祖。  
传至演公、名瑱子、字旭仁、号育斋(泰伯公96世),生于明成化十二年(1475-1506)乙未八月十一日丑时。于明弘治年间,从瑞邑鸣珂里(今瑞安东门外柏屏),迁居九都为南垟肇基始祖。卒于正德二年丙寅六月廿九午时,墓在万松山辛乙兼戊辰分金。生子二,义胜,义宦,分为乾坤两房。乾房祖,义胜、号迪齐,生弘治癸亥(1503)七月三十寅时,卒失考,配木氏生弘治壬戌(1502)十月初二辰时,卒逸,生子二,坟在父侧同向;坤房祖,义宦、号樸齐,配冯氏,生卒皆失考,生子三。
  泰伯公第100世:乾房派下传第五世登廊,字诚笃,邑庠生,生万历癸酉(1573)五月初三未时,卒天啓甲子(1624)五月初五午时,配何氏,生万历癸酉(1573)三月十八午时,卒天啟丙寅年(1626)九月二十二子时,生子四,分四房。坟在四十三都甲鹅山(土名梁后山)坐乙向辛兼辰戌分金。
  泰伯公第101世:乾房大派第六世馨山,字一峰、号小玉,生万历癸卯(1603)四月初七未时,卒顺治甲申(1644)二月初一子时,配刘氏,生万历戊申(1608)八月二十日戌时,卒失考,繁衍至今丁育200多。
  泰伯公第101世:乾房二派第六世嵩山,字仰之,生于万历乙已年(1605)三月十七未时,卒顺治丙戌(1646)六月初三已时,配朱氏,生万历丙午年(1606)四月十七戌时,卒顺治乙酉年(1645)六月十八辰时。繁衍至今丁育1000多。
  泰伯公第101世:乾房三派第六世桂山、字一林,生于万历丙午年(1606)六月三十日戌时,卒顺治丁亥(1647)九月二十三已时。配林氏,生万历丙午年(1606)三月十三辰时,卒逸,繁衍至今丁育2000多。
  泰伯公第101世:第乾房四派六世奉山、字一元,生于万历戊申(1608)九月十九未时,卒顺治乙丑(1649)正月十二子时配孔氏,生于万历己酉(1609)正月二十日丑时,卒顺治壬辰(1652)三月十四子时,繁衍至今丁育500多。
     历史名人(泰伯代序)
  92世:应观公、字景滨、号岘峰。明洪武间以茂才荐授江西抚州府照磨,升湖广黄陂县知县。
  94世:吴祚公、字仕德、号退叟、晚年更号东岩老逸。少嗜读书,十五岁入县庠。景泰八年丙子(1456)中举人,次年会试得乙榜。成化五年铨选任常州通判,曾代理常州知府,为官廉明公正、断冤狱、修河道、赈饥荒,颇有政声。在任七年,以微疾致仕,时年四十八。返乡后因厌城南市心街旧宅喧杂,遂置地于东廓外丰湖之南、文峰之下营宅筑园。足不踏公门,以修先茔、建祠宇、严祭祀、续世谱,为睦本族。
  96世:吴镇公、字公定、号虚白。明隆庆元年丙寅(1566)岁贡,次年以明经试礼部第一,授业北京国子监,奉旨监造卤簿。工竣后于隆庆五年考选广西思恩(今环江县)知县。立学教民,使壮、瑶等少数民族得受教育;施恩信以结民心,捐俸资以充粮饷,深得百姓拥戴。朝廷出内币白金十两旌奖。并调任饶州淮王府任职,公谢绝而返故乡。后百姓为思恩镇公、惠安人张宓、晋江人肖腾凤三人立祠竖碑。
  100世:登廊,邑庠生。
  107世:子善,皇恩任赉粟。
  107世:吴子魁(1708-1795),字世珍,号乐川,人称乡贤。康熙四十七年(1708),南垟乾三房文义公家诞生了一位聪明伶俐的男孩,取名子魁。长大成家立业,初娶薛氏,几年病故。继娶孙氏,比子魁年轻20岁,贤惠、能干,人称“银涨济”。
 夫妻共同经营,沿海大力开发涂头产业及晒盐业等。由孙氏内助的智慧,如虎添翼,他们不怕辛苦,做起了盐贩的生意,销售至县内外各地。开办盐坦,名“三开坦”(三开坦地名至今在流传)。他结交了一批商人,把山区出产的茶叶、棕衣、香菇等土特产转运温瑞销售,生意越做越大。乾隆三十年(1765),子魁在南垟建造七间三退屋一座和七间一座。三退屋之东又建五间二楼,连横轩十多间,交儿子元禄办书院。
 子魁发迹后,慷慨解囊,修桥铺路, 围垦堤塘、造水闸。乾隆二年(1737)秋,大台风过境,田园淹没,乡里饥荒,子魁分发粮食,救济百姓。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海溢,潮水倒灌,陆地水深五六尺,行舟于陆。八月飓风、海溢,害稼漂屋,潮退,僵尸蔽野。饥民成群流窜,见之悲绝,子魁和孙氏亲手拿千上大米煮粥,解饥民燃眉之急。乾隆四十八年(1783)夏,疫病流行,在缺医短药的情况下,他带头捐钱,将自己从闽地山区带来的茶叶、药物,煮汤熬药,大疫得到控制,使百姓得到了安定。
  子魁和孙氏热心布施的善举功德,名闻遐迩。乾隆三十五年(1770),邑主(县令)带人敲锣打鼓,把“齿德俱尊”大匾额送至七间三退屋挂在中堂。乾隆四十二年(1777),县令陆鸣梧下乡调查,里人齐赞子魁和孙氏的功德。经县府申报,朝廷批准予以表彰:“恩例乡耆,正八品重赉粟帛”。圣旨颁发下旨,赐他朝服随身,并在七间三退屋前竖起旗杆夹。乾隆五十年(1785),邑主(县令)阜昌公,以“盛世耆英”匾额旌之。乾隆五十一年(1786),双穗盐场大使戈廷南以“福与年齐”匾额旌之。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廿八日辰时,子魁无疾而逝,享年88岁。
  108世:元达,字承发,嘉庆壬戌年,恩例乡饮賓。
  108世:元禄,乾隆乙酉年,登仕郎,道光辛己年修职郎。
  109世:启丰,邑庠生。
  109世:启凤,国子生。
  110世:瑞睦,武庠生。
  113世:普桢,榜名湘,贡元。
  113世:吴学畴, 生1895年。1930年参加革命,1936年入党,任村党支部委员。1941年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关在文成大峃中美合作所,后光荣牺牲。年仅42岁。
迁徙情况
    乾房五世祖,讳登廊,生四子:长馨山,次嵩山,三桂山,四奉山,分立四房。
  112世,二房:十七世--庆递迁东山上埠;庆娣迁董田;庆宽移居上望林宅;庆禧迁莘塍南镇;庆泉迁周岙;庆进移居瑞安虹桥头;庆延移居海安东门;庆葆移居莘塍前埠;庆芳移居莘塍直洛老余。
  113世,二房:十八世--普娒移居董九村;碎池移居飞云江农场;岩铭移居汀田后里;普荣移居新疆;普金移居莘塍上村。
  114世,二房:十九世--万水移居瑞安北长巷;万金移居九里九一村。
  115世,二房:二十世方林侨居西班牙。
  104世,三房:九世君隆迁居瑞邑滕岙河头;其派下圣安转迁银顶田底山;君隆公派下,十七世孙(泰伯公第112世)分居清垟五仁山村,庆顺分居平阳坑龙潭。
  108世,三房:十三世元茂迁居上玛,其派下十六世立弟(泰伯公第111世)分迁飞云镇桥里斗门头(南港村)。
  111世,三房:十六世--立顺移居上望南隅。元封迁居上望薛里。
  109世,三房:十四世啓恒迁居丽水,其派下长子分迁苍南龙港。
  110世,三房:十五世瑞池迁居西岙,其派下二房长孙分居穗丰,二房次孙分居横山。
  111世,三房:十六世立廊迁居瑞安东门。
  112世,三房:十七世--庆诠移居董田华表;庆德移居温州九三;庆监移居莘塍仙浃季,其派下次孙连忠、四孙连进分居瑞安城关;庆良移居瑞安城关;庆钦移居上望北隅。
  113世,三房:十八世--普余移居飞云江农场;学辅移居上望九三村;普福移居飞云江农场;普旺移居瑞安城关,其子孙朱详分居莘塍南镇;普樑移居瑞安城关;普枢移居上沙塘;学陛移居台湾;普金移居上沙塘。
  114世,三房:十九世--万升移居瑞安舍舖后;万彩移居瑞安城关;万和移居莘塍渔墩;万锡同弟寿连移居瑞安城关;万令移居阁巷柏树,弟寿贵分居薛泊。
  105世,四房:十世圣祝迁居莘塍下店桥头,其后裔分衍莘塍、下村、中村、油车桥等地。现红丁230多人。
  108世,四房:十三世元孙迁居东山中埠,其后裔分衍瑞安外滩、安阳、东山上埠等地。
  110世,四房:十五世瑞霖居莘塍前埠,后裔庆乾、乾木迁九里东安。
  112世,四房:十七世--庆隆移居前埠七坦;庆明移居温州小南门。
  113世,四房:十八世--普法移居温州仓桥街;普高移居飞云江农场。
  109世,坤房:十四世启魁移居上岸池。
  111世,坤房:十六世立时移居东山上埠。
  112世,坤房:十七世庆棠居仙岩岩一村,其第三子德强居意大利。
  113世,坤房:十八世--学锦迁塘下南山;学池、学启居飞云江农场。
  另有散居外乡镇、市外、省外、国外等地不一一列举,详情由南垟谱载。
    宗谱修撰、目前代序情况
首修于清同治癸酉(1873)、重修于民国十七年(1928)、
民国35年(1946)、 共和1985、1994、2004、2014共七次。
目前代序:立 庆 普 万 方 继 世 维(族长“立”字辈--裔孙“維”字辈)
    人口、当代知名人士
  莘塍南垟吴氏自演公迄今541年,宗支繁衍,人才辈出,一门八代。总人口3700多,900多户。其中,本地2000人,散居外地1700人。现有:四世同堂25房;科级、连级以上干部17名;硕、博士生23位;教授、专家9名;名人手工艺、武师8位。
     吴荣奎 题诗一首
       丙申冬月
  罗阳东南古村庄,东临海堤西旁河;上下两楼风水树,南星楼搂塘河桥;
  龙光桥迎七铺水,凤翔闸通东海潮;绿水环村风光美,镇南寺传暮鼓钟。
吴松金

作者QQ:2909681091 IP:112.14.99.*
2017-1-16 19:06:03
浙吴会首届吴氏谱牒与吴文化研讨会的缘起和几点体会
浙吴会首届吴氏谱牒与吴文化研讨会的缘起和几点体会
浙江省吴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吴松金   2017.1.15
近几年吴氏宗亲联谊活动和各种文化节、文化论坛等活动方兴未艾,频次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动辄几百人、上千人甚至几千人,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场景十分感人。这对联络海内外吴氏宗亲感情,唤起族人对祖宗的认同感和对宗族事务的积极参与,扩大吴氏宗族的社会影响力,推动宗亲活动的蓬勃发展,增强宗族凝聚力和团结族人,促进社会和谐均起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参加会议次数的不断增加,本人逐渐产生了对此类会议的一些不同看法。参会的人大多会有这种感觉:“会议热热闹闹两三天,大家聚在一起叙叙旧、聊聊天,喝个酒、合个影,然后互相道别走了人。”而会议组织者则是迎来送往疲于奔命,且花销不菲(往往要花费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元,这些钱大多是宗亲们捐资或赞助,均来之不易),至于会议的实效却有点差强人意,务虚的成分较大。当然举办宗亲联谊活动是无可厚非的,她要的就是接地气、赚人气、为了联络宗族感情。而文化研究与论坛之类的会议我认为规模不宜过大,以往的会议模式是几百人坐在会场里,台上在宣讲论文,台下能听懂的人却不是很多,交头接耳的不在少数,还时不时地有人中途离席,会场变的稀稀拉拉,最后其总体效果不是很好,往往没有留下多少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或文化层面的沉淀。我经常与一些有志于吴文化研究的宗亲交换意见,是否能把文化研讨会的会议规模尽可能搞小一点,务实一点,更专业一点,其广度更大一点,深度更深一点?但具体怎么做因没有先例而颇有难度,不过总得有人去尝试、去创新吧!2016年10月初,我借参加广东南雄吴氏宗亲会会议回程之机,到杭州向浙吴会道富会长提出建议,浙吴会是否在近期召开一个小型的吴文化专题研讨会,人数以控制在40人左右为好,道富会长听了之后十分赞同,当场拍板会议定在杭州召开。我们俩也作了具体分工:会议场地和食宿等问题由他来安排解决,与会人员的筛选和时间则委托我来进行召集和决定。经与各地宗长们商议,时间以2017年元旦之后的周末为好,我即向道富会长汇报请示,并把会议时间定在2017年1月6日至8日召开。
由于我参加吴氏宗亲活动仅两三年时间,认识的人较少,对各地的宗亲从事吴文化研究的情况不了解,该如何去筛选有代表性的人来参会心中也没底数,于是向东阳健生宗长了解浙江各地都有那些对谱牒和吴文化有研究、有较高知名度的宗亲?他是个万事通,从事吴氏宗亲活动时间长人头熟,交际能力强,在他的推荐下初步拟定了省内代表人选。考虑到与兄弟省市的交流,又邀请了几位在国内有影响度、对吴文化研究颇有建树的宗长参会。但限于人数有限,邀请谁却成了难题,特别是后来好多外省的宗长来电询问,我不知该如何回答。平时他们对我都很照顾,大家相处的也很好,我只好违心地拒绝他们参会的心意,对此我只能说对不起,也在此向各位宗长表示深深的歉意!而在省内,也同样面临着代表名额分配难的问题,为此并招致不少非议。这也是开展宗族活动的一个痼疾和难题,你如果什么都不做,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但宗族的事务总得有人去做,你不做、他不做,大家都不去做,又何来的宗亲联谊和文化研究活动及今天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所以宗族的事必须有人脚踏实地的做,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去做,这是为祖宗尽心尽责的事。而作为会议组织者只能本着尊祖敬宗的朴素感情,回报祖恩的初心去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不能瞻前顾后,举措不定。只要出以公心、无愧于心,就按自己的思路来做,不要顾及对错,一切自有后人会去评说。如果左顾右瞻,前怕狼后怕虎,那就什么事都干不了。做事情必须有所当担,也要能够去当担。应有所为有所不为,魄力也是一种能力,必要时要不怕得罪人(当然也不要轻易地去得罪人,特别是那些斤斤计较的人)。由于我长期客居沪上,对浙江吴氏的情况不甚了解,在参会人选的落实上确实存在顾此失彼和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也是在所难免的。比如这次会议上就没有舟山和湖州地区的代表出席,因为我确实不认识这两个地区从事谱牒和吴文化研究的宗亲,这是我的局限性所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此我只能对相关的宗亲们说声对不起了,也请舟山湖州的宗亲们谅解,期望今后能与大家多多增加交往。
2017年1月6日,参加研讨会的省内外嘉宾如期到杭州大关苑汉马精品酒店报到(注:这次会议食宿等开销均由吴道放宗亲独力赞助,他的热情款待和酒店的温馨服务,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在此一并致谢!)本次会议与会嘉宾共计43人,收到论文和发言稿23篇。7日上午8点半,会议准点开始,道富会长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随后嘉宾们宣读各自的论文或发言稿,会场气氛热烈而浓厚,大家都认真地听着或用笔记着,一直延续到12点钟才结束。午餐席间,代表和嘉宾们交谈甚欢,对这种小型会议的模式纷纷予以赞同,下午2点会议继续举行,发言踊跃,会场里安静祥和而融洽。晚上许多嘉宾到我住的客房中喝茶聊天,就这种会议模式和内容多方位地展开交流和探讨,都说浙吴会这次开了个好头,值得推广,这种小型会议模式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肯定,心里真的很开心。直聊到夜里11点多才各自回客房休息。8日上午继续按议程进行发言讨论,然后道富会长作了精彩与高度概括的会议小结,他充分肯定了会议的成果:这是一次务实的、有内涵的、精干的会议。对兄弟省市嘉宾莅临和传经送宝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肯定了本次会议模式,并把这种会议模式定名为“项目负责制下的专题研讨会”,今后要继续不断地搞下去。可以根据需要不定期地在省内各地区轮流召开,浙吴会只负责牵头和协调,具体由所在地宗亲组织作为会议发起人而全程负责。并谈了浙吴会今后的发展之路和殷切的期望,他务实客观的小结得到与会代表和嘉宾的一致赞扬。
回顾这次会议,作为会议组织者和经办人,我有以下几点肤浅的体会和感想:一、这次小型的谱牒与吴文化研讨会确是一个很好的成功的尝试,首先是投入少,花费两三万元即可成功举办。其组织方式可灵活多变,不需要设立会务组,一至两个人就可以基本搞定。先期投入成本少,不需要住高档宾馆酒店,住普通的快捷酒店就行,因为与会宗亲们追求的是文化层次上的交流而不是物质上的享受。因受条件的限制也不搞迎来送往,只要选一个交通便捷,来去方便的地方就行,是一种自助型会议新模式的尝试,并得到与会者的一致认同,都说这是一种创新,值得向各地推广,特别适合在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推广,因为两三万元的举办经费在当下都是可以承受的,他们戏说“这是浙江会议模式”(我感到很汗颜)。二、要进一步完善会议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大信息流的优势,平时和会前会后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参加专题研讨会的与会者文化层次和修养都比较高,大家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爱好,是属于志同道合的一群人,是为了弘扬吴文化大家才聚集在一起,追求的是彼此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课题(每次会议均可选一个专项命题),所以选一个好的题目很关键、很重要,也是会议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并要借会议之机,切实有效地解决本课题的问题,至少要有一个结果或结论。三、参会者人选的确定是很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左右会议的成败和决定会议的整体质量,所以必须设置一定的进入门槛和要求,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随便参加的,哪怕是所在地宗亲组织的领导,如果不符合参会要求也不行,应设置相应的条件。另外专题会议也要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其论文或发言稿要按命题范围和内容要求来写,要有时间和字数上的限定,一般发言时间以不超过15分钟为好,文章字数应控制在3000至3500字为宜,确有需要的也不要超过4000字。在会议召开前,至少要提前一个月收集文稿,汇编成论文集付印,然后根据所收文稿的选定再发放邀请函,以保障会议的整体质量和有序进行。召开会议期间以阅读论文为主,可以选个别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章宣读,留更多的时间给大家交流、讨论和互动,应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四、为了使吴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后继有人,我建议利用召开专题研讨会期间专家学者和学有所长的宗亲们聚集的难得机会,适时安排半天或一天时间,展开谱牒和吴文化基础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组织一定数量的宗亲和年轻人来听课,传播吴文化知识,弘扬泰伯公谦让、和谐、开拓、创新的至德精神,激发他们对祖宗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培养他们对吴文化的认知和热爱,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吴文化的传承和研究队伍中来,为传承吴氏家风,深入开展吴文化研究工作而有意识、有目的、有规划地储备后备力量和传承人才,努力组建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宗族事务活动和吴文化研究队伍。应要达成共识,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制定制度和规划、有近期目标和中远期计划,要用制度来保障,以确保吴氏家风和至德精神千秋万代传承和延续下去。
总的来讲,本次浙吴会首届吴氏谱牒与吴文化研讨会开的很成功,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毕竟是初次举办此类会议,没有经验和可借鉴之处,所以一开始对会议文稿的命题就比较模糊,对来稿的内容和篇幅长度把控不严,质量也参差不齐,致使会议文集的整体水平质和量不是很高,这责任主要在我。希望宗亲们能多加谅解,我相信在今后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以上是我对本次会议举办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仅是个人的有感而发,只是一家之说,不一定正确,但肯定是我的肺腑之言,在此仅作为抛砖引玉之用,以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吴庭用

作者QQ:1164828602 IP:1.207.41.*
2016-3-9 21:42:59
寻根寻谱!认祖归宗
你好!我们这一支是约1900-1920年间曾祖吴重伦从原四川省涪陵县长里上二甲马武场搬迁出来的(估计是逃难)到贵州省正安州城区后故于正安州,曾祖生于1883年四川省重庆府涪陵县长里上二甲马武场,曾祖母李氏,生于涪陵县长里上二甲贞(真)武场。高祖是吴国帝,其余不详。祖上留下的字辈:显应嘉凤骑,诗仙光耀宗,廷国重仁义,文昌永崇祯。其余家谱信息丢失
(留言待查阅...)
(留言待查阅...)
吴凯

2017-1-9 14:29:27
(给版主的悄悄话...)
(给版主的悄悄话...)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12.*
2017-1-9 16:32:27
弘扬“至德”精神推进浙江吴氏发展
  弘扬“至德”精神推进浙江吴氏发展
    瑞吴会/吴义者
     2017年1月7日

各位吴氏长辈、宗亲代表大家好!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新春即将来临之际,2017开局之时,浙江吴氏隆重召开“首届吴氏谱牒与吴文化研讨会”。作为瑞安吴氏代表,心情非常激动,来到浙吴驻地--美丽杭城,能与各位吴氏领导、宗亲长辈们共讨浙吴发展大计,是我的荣幸。在此背景下召开浙吴文化研讨会,说明本次会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借此大好时机,我简单地讲三句话:
   一、感谢和祝贺;二、弘扬“至德”精神推进浙江吴氏发展;三、祝愿和建议。望宗亲长辈们多多指教!
   一,感谢和祝贺
   首先非常感谢“浙吴会”的领导班子及宗亲长辈们和“汉马精品酒店”老总!由你们的精心筹备、赞助和热情招待,使各地宗亲代表能参加本次舒心的活动。我谨代表瑞安吴氏向你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今天出席的各地长辈、宗亲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最热情的祝贺!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自泰伯、仲雍公三让天下,奔拓江南,创立勾吴,迄今三千多年历史。子孙后裔尊宗敬祖、弘扬祖德,今天在此举办“浙吴文化研讨会”,来研究、讨论吴氏宗族千年文化,是我们祖先的荫德, 也是大家的缘分,我觉得非常高兴和自豪。
    二,弘扬“至德”精神、推进浙江吴氏发展
    1.扬“至德”促发展。弘扬“至德”精神推进浙江吴氏发展不单要热情,要有实力、有能力,还要有奉献精神。就要积极开展各项宗谊活动,加强沟通、共同进取,发挥好浙江吴氏族人的优势,挖掘各方面的资源共享,不管在哪里,都要树立浙江吴氏的形象。孔子先生把祖先称为“至德”(就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内中包涵着德才兼备、忠孝礼让、仁义廉耻等及其丰富的含义。不是打着吴氏祖先的旗号胡作非为,严重损坏吴氏族人的形象。所以说,我们要把“至德”精神宣传好、继承好、发扬好!
   早在20多年前,以吴伟勋宗贤为代表的老一辈宗长们牵头,聚集全国吴氏宗贤及海内外有识之士,委员会成员百上人,千百前辈代表深入各地吴氏宗族,对谱牒进行调查、搜集、研究,历时十几年的千辛万苦,编纂一部史无前例的《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使中华吴氏文化的发展有了新的推进作用,为海内外吴氏族人搭建寻宗访祖的良好平台,真是功不可没,利在千秋。由于当时交通、信息、互联网还是不通畅,给编辑谱牒带来很大的困难,内中的误差在所难免。今后需要大家设法完善与修整,决不能辜负老前辈们的多年心血与汗水,下辈们必须将其“至德精髓”发扬光大。
   2.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要发展文化必须以经济为基础,如果没有经济实力,就无法发展文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就必须有崇高的道德文化。一个成功者,必定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假如没了文化灵魂,就是有最好的经济基础,也无法生存的。推进浙江吴氏发展,就要发挥好族人的作用,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发展一批德才兼备的“老、中、青”三结合的精锐的队伍。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走出浙江,面向世界。能有一批热心于公益事业、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德高望重的贤人,来带领浙江吴氏文化发展。
   如:“2016海峡两岸吴文化节”在福建南平市举办,其他省、县、市吴氏宗族,搞得非常好,纷纷向大会赠献花篮、诗画、牌匾、钱物等等,同时他们还积极地上“论坛会”演讲。浙江省有这么多的吴氏历史名后裔,更有这么多的仁人志士及书法家,可以说是人才辈出,经济、文化的大省,“浙吴会”没有一点表示动静。说明浙江吴氏没有战斗力和凝聚力,缺少交流沟通和统一安排。因此,浙江吴氏在国内外各类宗谊活动中,远远落后于其他县、市宗族单位。世吴会、恳亲会、论坛会等,其他省、市、区,每年都在有声有色地举办,我们“浙吴会”成立至今,本次研讨会才是首届。所以说,浙江吴文化发展方面,有待于加强与推进。
   三,祝愿和建议
   非常感恩“浙吴会”领导班子及长辈、宗亲们为本次活动的辛勤付出。祝愿本次“吴氏谱牒与吴文化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对今后浙江吴氏的发展起更大的促进作用!
   建议,大家要积极参与各项宗谊活动,将浙江吴氏文化的发展推上新的台阶。在“浙吴会”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多多开展吴文化研讨活动,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浙江吴氏繁荣与昌盛,为“至德”精神的伟大复兴,为推进浙江吴文化的发展,人人都献一份爱心!
   最后,向大家和您们的家人拜个早年,祝全体吴氏族人,新年快乐、幸福安康!
吴广迎

作者QQ:840802069 IP:112.36.131.*
2017-1-8 14:05:06
寻找族亲
由于族谱在文革期间丢失,故现在以不能知道我支系族人的来源,现只有一族碑可以知道一部分字辈,望有知情宗亲告悉。以下为族碑辈分;
一世祖      运
二世祖      志
三世祖      俊(此世祖有兄弟7人:玉俊 禄俊 福俊....等)
四世祖      从
五世祖      勤
六世祖      如
七世祖      克
八世祖      思(自此世祖迁现在居住地)
九世祖      存 (存才,存良)
十世祖      兴 (兴元,兴旺)
十一世祖    立(立修,立仁)
十二世祖    春(此辈分为我爷爷辈)
我父亲是庆字辈,我是光(广)字辈,到我这一辈分就没了。
希望有知情的宗亲能告知联系方式:QQ840802069 吴广迎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