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作者QQ:465161808 IP:36.57.161.*
2019-4-8 23:35:36
安徽宿松英可公支寻在外宗亲!
我支宗派为:英文思有定,宗发万仕廷,自宏启方兴,兰桂继纷纭,本固枝蕃茂    ,荣光益集成  ,瓜绵推祖德  ,后稷早培根,忠孝传家远  ,诗书裕後昆  , 更兼农力穑 ,教养沐恩深……有填川陕的,有清末战乱的,也有水灾干旱等各种原因致使我支散落在全国各地,据族谱记载已知的地方有陕西旬阳(已联系上),陕西安康(已联系上),陕西镇安,湖北老河口,四川,江西等各处!如果有宗亲看到,请联系QQ465161808
吴延超

作者QQ:1319566405 IP:221.224.110.*
2019-4-8 10:48:22
寻亲
我的爷爷在我没有出生就去世了,我父亲已经七十几岁了,总是讲爷爷早些年当兵给家人失去联系了,走失走散了,目前我姊妹四个,两个哥哥一个妹妹,目前全村八千多户人家,只有我们一家姓吴,我想帮父亲圆了儿时的梦,希望家人能够早日团聚
吴武

IP:120.206.189.*
2019-4-2 12:05:30
《祐公碑记》之宗谱探讨
《祐公碑记》之宗谱探讨
        宗谱或称家谱,是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事项的记载。由于历史上的战乱和社会动荡,起始的记录或版本难免缺失,甚至失传。又限于从前刻版印刷技术的落后,记年方法的不直观,以至我们今天看到的宗谱有一些內容难免不清楚或者有错误。以下就祐公宗谱的几点思考提出来探讨和向大家请教。
1. 笫一世至第四世的生卒年。
       按谱传记载:
第一世祐公,生于乾符丙申年二月初五日,卒于建隆壬戌年。(即公元876~962年。我在《祐公碑记》之探讨一文中,错写为公元871~961年。)
第二世茂高公,生于天庆癸亥年正月十五日,终于建中辛丑年十月初五日。(本人认为宗谱印刷时,把"天复癸亥年"误刻为"天庆癸亥年","建隆辛酉年"误刻为"建中辛丑年",即公元903~961年。)
第三世仁遇公,自幼失怙,生于元祐丁亥年十二月廿四日,寿八旬有九。(本人认为"元祐丁卯年"误刻为"元祐丁亥年",即公元1087~1176年。)
第四世君聘公,兄君德公、君俸公、君肃公、弟君翰公,生于宋绍兴庚辰年,宋开禧乙丑科进士,官至容州节度使,卒于淳祐乙申年。(即公元1160~1248年。)
       分析一下可以发现,第三世的生年(公元1087年)比第二世的卒年(公元961年)晚了126年,这显然不合理。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在后来的修谱过程中,因为初始谱內容的遗失,在本宗谱记载的第二世和第四之间其实漏记了世系。另外,《祐公碑记》的落款是"皇宋熙宁三年仲冬月之吉,四世孙君肃敬撰并立"。宋熙宁三年是公元1070年,比较君聘公生于1160年,也就是说君肃公、君聘公的出生时间可能相差100多年,这也是不合理的。不过宗谱中从君聘公开始,以后的世系记载很清楚,就没有发现年代不合理的情况。宗谱中记载的第四世君聘公有兄弟五人,但却没有君德公、君俸公、君肃公、君翰公的世系和谱传內容,所以没有办法进一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兄弟出生年代不相配的情况。小结一下,也就是说宗谱中从公元1070年至1160年间这90年的世系记录缺乏足够的衔接。
       在常山县志中,有一段常山同门(九都街一带)自公元1046~1106年间吴氏一门六进士的佳话。我查阅了我们宗谱中的附图,其中标注的祐公居住地常山洞门就在九都衔一带,也就是说常山县志中的"同门"就是我们宗谱中的"洞门"。另外,笔者也看到网上有些文章把祐公晚年居住地写成"桐门"。
        时至今日,常山九都街也仅仅是个小乡村,可想而知,在公元1070~1160年间,洞门也就是个小村落,那么当时该小村落中的吴氏会不会是同一个大家族呢?(依我看,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是,那么祐公家与六进士吴瑊、吴涛、吴亮、吴明、吴沆、吴孟芳他们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希望以后能看到有相关的历史记载出现,以便填补和充实我们宗谱中这段时期的世系记载。
2. 宗谱统字派。
根深枝茂,源远流长,高明悠久,日炽雨昌,棠棣并秀,兰桂齐芳,报功崇德,春禴秋嘗。
又题
雨走水车,鸟言山木,火心土力,文页贝玉,草见金马,手方丝竹。
       前部分的八句,意义比较好解释,就不细说了。而后面的六句,不知为何写得如此含蓄。本人试着翻译如下,望大家指正。
       依据汉字百科,以我的理解,这其中:
"雨"含义为"密集","走"为"移动、运行","水车"有"战船"的意思,那么"雨走水车"可译为"密集行驶的战船"。
"鸟言"也就是"鸟鸣","山木"指山林树木",那么"鸟言山木"可译为"百鸟和鸣的山林树木"。
"土力"意思是"肥沃的土地","火"这里指"军队",因为古时军事组织十人为一火,"心"有"谋划"的含义,那么"火心土力"可译为"军队谋划着肥沃的土地"。
"贝玉"指"珍宝财物",文是"钱"的数量单位,如十文钱,"页"有"头"的意思,那么"文页贝玉"可译为"钱财珍宝极多"。
"金马"指"朝庭或翰林","草"为一种书写体,这里指"文章","见"意思为"出现",那么"草见金马"可译为"在翰林院撰写文章",意指在朝庭为官。
"丝竹"是古时乐器,这里指"音乐","手"身体的一部分,"方"有"周围"的意思,"手方"指身处的周围,那么"手方丝竹"就是周身处在音乐歌舞的环境之中。
       到此,比较清楚了,总结起来就是,
雨走水车,鸟言山木,火心土力,文页贝玉,草见金马,手方丝竹。
      其意含是祖先寄希望于子孙后代,统领着数量众多的战船/战车,去开拓和拥有广阔的山林沃土,积聚无数的钱财珍宝,为国家效力,过着歌舞升平的美好生活。
3. 地方志的相关记载。
        钦定四库全书之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五,有以下文字"吴佑孚常山县志字龄交绕州人进士清泰一年(另一版本写成常山县志宇龄交饶州人进士清泰二年)守衢州解印绶居常山之绍德乡晋天福五年复起守汀州周广顺三年仕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八世孙嘉进为江山教谕迁居松峰"。
         本人认为,这两个版本的浙江通志,编印时缺少认真校对,比如,"字"误印为"宇","饶"误印为"绕",以及一个版本"清泰一年",另一个版本"清泰二年"。所以,也把早期刻版文献中的"系"误写为"孚",以至造成人名错误。原文加上标点符号,正确的文字应该是"吴佑,系常山县志字龄交,饶州人,进士。清泰一年守衢州 …"。"系常山县志字龄交"通俗地说为"是常山县志的(字)龄交"。"佑"与"祐"以前通用,因此,有些文献写成"佑",而有些写成"祐",不足为怪。该通志中的吴佑也就是我们宗谱中的吴祐。这从公的字,龄交,以及其简介內容可以认定。
       浙江通志中记载祐公曾辞免官职而居常山绍德乡,以及在后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又复出,去守汀州。而我们宗谱只有祐公七十多岁从福州辞官后回衢州,选定居住在常山洞门的记载,没有提到守汀州之事。另外,我们宗谱可能由于只记录君聘公的后裔,而江山教谕嘉进公不属此世系,所以谱中第八世孙中也沒有他的名字。
4. 《吴越备史》这样的史记书籍中,为什么没有具名祐公的相关记载。
       从《祐公碑记》碑文以及谱传中可以看到,祐公和他的弟弟禄公(字龄昌),以及后裔在吴越国藩属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几十年里,一直保卫疆土,屡立功绩,获得了多个官位、荣誉和诰封。从官拜刺史、节度使、兵部尚书,到封上柱国等。按理说这个级别的人物,在官方记事文献中应该够格留下英名、事迹的,但是为什么偏偏至今就还没有查阅到呢?本人认为这主要与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和动荡有关,当时的历史事件变化太快、太多,许多事件根本没人来记载或来不及记载,以及就算有记载,也很容易被丢失或遗失。另一方面,可能与吴越国上层的政治事件有关。比如说,吴越王钱俶的舅舅吴延福、吴延爽、吴延遇等五兄弟在公元948~960年间也是飞黄腾达,朝中重臣,位居要职的,但由于与钱俶正妻势力的权斗中失败,因而所谓的"王舅党"被以谋叛罪被清除。尽管他们留下了性命,但也均被削职除名,流放外州安置。这同时也导致了他们以前的相关任职和事迹被后世史书忽略不予记载了。象吴延遇也曾任过衢州刺史,但在《吴越备史》中没有任何提及。
      说到这,大家可能明白我想提出一个看法,那就是祐公及其家人会不会也被这个吴越国大事件涉及,也因此导致他们在以后的史记文献中失去了应有的踪影呢?另一问题是,如果是被涉及了,那么祐公与吴越国恭懿王后吴汉月家族是一种什么关联呢?期待有更多的恭懿王后家族和祐公家族的历史记载被发现,帮助解开我们这宗吴氏的宗源之迷。本人之所以对这一关联很感兴趣,探究迷底,那是因为我小时候常听长辈们说起我们吴氏家有风水,名曰"女嫁皇家男作相"。

吴武
2019年4月2日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8.*
2017-8-8 10:55:06
家风与六道
   家风与六道
     吴义者
一 、家风的含义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几个字,有的贴在自家墙上,有的写进书中……这些长长短短的“家风”、“家训”中,凝结着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自古以来,国有国法,党有党纪,族有族规,家有家风。故家风、民风、政风,对维护国家安定,长治久安,起到重要作用。人要爱国,又要爱家,故一族家风,要世代传承。
   “家风”这个词,说起来严肃,其实细品下来就会发现,这个词所包含的很多内容,比如善良、勤俭、宽容、忍让,再比如责任感、规矩,等等,往浅了说,就是单纯的家教,往深了说,则是一种自律的信仰、一种传承。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个个家庭的家风的存在,就仿佛是一棵棵参天大树,它们从历史中成长起来,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怀有强烈的道德感召,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启示。我们感念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厚家风,我们也要不断发扬民族的家国精神,让家风这一棵棵大树,最终成长汇聚为茂密的森林。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好家风好家训则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的精神,落实好中央文明办“厅堂悬挂家训”的要求,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晒家风诵家训”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
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一室之不治,何以治天下"。严而有恒地治家,树立良好的家风,对于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既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客观需要,又是搞好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必须尽到的一种社会责任。但愿每个领导干部,都能坚持不懈地按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约束自己、管好家人、树好形象。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自古以来,“家和万事兴”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二 、家风与家训
  家风源于我国古代乡土亲缘社会,也就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包括传承价值观、论理观与道德观,也包括传承的基本方法与规矩。优良的家风、家训其终极目的就是达到“家和”,达到“万事兴”,达到家族的世代繁盛。因此,“家训”的关键往往是在家庭中强调尊老抚幼,成员间互为体谅,坦诚以处,包容信任,而禁忌猜疑、抱怨甚至指责。就绝大部分的家庭而言,各自的家训侧重点是针对下一代,对下一代提出的严格要求,希望下一代能尊奉之,践行之,并传承下去。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来,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家风、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直接作用。
中国的家训文化历史悠久,最早萌芽于五帝时代,明清达到鼎盛。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有120多种,包括《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流传至今,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大兴节俭办事之风的当下,重温一下这些古训更是大有裨益。我国历代都有一些著名人物,他们在各自的家族中都制定了极为严格的家法家规、家训家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只关德行,家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影响着社会之风。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具体行动,一个是精神层面,逐渐升华。家风是社会的产物,与时俱进,历史的变革,或早或迟,总会赋予家风、家规、家训以新的意蕴,除旧布新。时下,引领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时代风尚,顺理成章地成为家风家训的重要内涵。
家风实质上是一个家庭内在的精神动力,更是生长在其中的每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家风好,是家庭之幸;家风不好,则是家庭之祸。好的家风,对家人,尤其是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等,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可以说,好家风、好家训,是一个家庭的无价之宝。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来,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家风、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直接作用。
三 、家风与六道
有道才有德,无道便无德,有德才有福,无德便无福。俗话说得好:老人无德,一家灾殃;子女不孝,没有福报;男人无志,家道不兴;女人不柔,把财赶走。
  老人要宣扬家风,父母要示范家风,夫妻要掌舵家风,子女要继承家风,孙辈要顺受家风,兄弟姐妹要竞比家风。
   1.老人道
  ①老人是一家的天德星,以德为根.“德”是担当一家的过,和平一家的过。
  ②老人性如灰,温和无火气,少说话,不唠叨,不说家人长短,带头缘起一定互相看好处,还得要兜满家。
  ③知足常乐,在家颐养天命。宣扬家风,赞叹祖德,教育子孙懂知恩、感恩、报恩。
  ④不要管闲事,不要过多牵挂子孙,“儿孙自有儿孙福”。
  ⑤子女的事不要干涉,放手让位给后辈来当家,不摆老资格。
  ⑥家里有问题,首先是老人行为有漏洞了。一是不守本分,二是过分。
  ⑦家里有问题,老人应生惭愧心:是我老人没做好,有缺德之处,没把家人教育好。
  ⑧老人如何使一家兴旺呢? 就是要多行善事,广积阴德。一方面可修德免罪,一方面为子孙培德扎根,庇荫子孙。
  ⑨老人有德是最好的风水,最高等的风水。
  2.父母道
  ①上要尊老,下要爱幼。用感恩心去完善一切,让家庭上下和睦。
  ②向子女宣扬老人、老祖宗的功德,做尊老敬老的尽孝榜样给子女看,用感恩先辈的恩德,来启蒙后代。
  ③不安排老人做事,他们喜欢什么就做点什么,但要多关心老人,常劝他们多休息。
  ④父母是人伦之始,阴阳之道,阴为母,阳为父。阴阳和,才能万物生长,阴阳不合,精神痛苦,情不投意不合,即生育的子女,性质一定不好,或者儿女缺乏。
  ⑤小孩子是否健康与母亲关系很大,有无智慧与父亲关系很大,是否福德庄严就看父母是否经常以快乐的爱心去做事做人。
  ⑥子女不听话,不孝顺,首先要问自己是否也不孝顺老人,是否有做不对的地方。对上不认可父母(老人)的功德,对下(子女)怎么教育都不到位。
  ⑦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骂子女,因为子女的成败也与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关,第二要考虑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
  ⑧“管”是父母任着自己的性子,找儿女的错处,拂逆他的性子,所以往往越管越管不好。因为用脾气管儿女,不但管不好,反把儿女的脾气激起来,碰起性来,甚至父子成仇,都是父母不明白道的缘故。
  ⑨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化。明白他的个性,帮他砍小枝、留大枝。不娇、不溺、不打、不骂。多鼓励,常肯定,少批评,不用物质诱惑。
  3.夫妻道
  ①整个家庭的建立都是以爱为根,没有爱无法建立家庭,爱是成家的第一条件。
  ②博爱无条件:不管人,不束缚对方。给对方自由权。
  ③夫妻之间要做到相互补漏,而不是互相埋怨。
  ④本来是丈夫的事情,但是丈夫忘记做了,妻子不要埋怨,要认真把事情做好;反过来,丈夫也要这样做。对方做不到的自己补上去。这就是互相补漏。
  ⑤家后,男人若不能把女人领到道上,不能上孝公婆,中悌兄弟姐妹,下慈儿女,就是自己十分尽孝,老人也不放心。女子婚后若不能助夫成德,就是自己孝敬公婆,老人也不安心。
  ⑥成丈夫多照顾岳父岳母,妻子多孝敬公公婆婆;譬如给老人买东西,应该是女婿亲自给岳父岳母,媳妇亲自送给家公家婆。
  ⑦男有男的本分,女有女的本分,阴阳各有其位。男子以刚正为本;女子以柔和为本。“刚”是不动性(不发脾气),“正”是合乎正理。“柔”要性如水,“和”就要合乎 理。所以刚正就是柔和,柔和就是刚正,名词虽然不一样,精神却是一样。
  ⑧夫妻闹矛盾,一是违背天地赋予的恩;二是违背父母赋予的情;三是违背自己本命多生多劫本分的因缘。违背生命本分的因缘,生命就失去正报的依靠。夫妻分裂,就是生命的分裂。
  ⑨夫妻道,是阴阳道,夫义妇顺,阴阳气顺,互相不克,不但不生病,不夭亡,还能家齐,子孙昌旺。所以,男子要明女人的道,女人要明男人的道,家庭才能合乐。
4.丈夫道
  ①男子汉大丈夫要说话算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说到做到。
  ②做不到就不要说,说话不算数就没有尊严。
  ③有私心就会暗中做违背良心的事,令全家烦恼,这种人不是好男人。
  ④“刚”是不但不打人骂人,而且被骂也不回答、不反驳、不烦恼,被骂也不动性(不发脾气)才是刚。顺逆当头,安然自在,做到就是大丈夫。
  ⑤男人分有三夫:弱夫、暴夫、丈夫。
  ⑥丈夫则勇于承担一家的责任,以理服人,一家人有过错反过来自己生惭愧心。
  ⑦为人丈夫,要从“三纲”上定 住位,三纲是指性纲、心纲、身纲;不动禀性(不发脾气)为性纲;不起私欲为心纲;没有不良嗜好为身纲。生气是性纲倒;骂人是心纲倒;打人是身纲倒。“纲”是领的意思,必须要把女人领在道上,上孝公婆,中和妯娌,下慈儿女。
  ⑧男人是一家的栋梁,要能明理,有志气,领妻不管妻。
  ⑨如果男人做到位,则家中少灾难;如果男人做不到位,则家中多灾多难。
  5.妻子道
  ①女人是国之母,家之妇,人之妻。
  ②女人要柔和,安祥笑容,和一家的人缘。
  ③如水一般随圆就方,合五色不与万物相争,处在最低的地方,低矮就下,常认不是,是为女人的本分。
  ④女人多事,男人无声;女人不柔,家财不旺。
  ⑤不要刚暴,不要急躁,不要罗嗦多嘴,更不要去管男人的事。应助夫不累夫。
  ⑥女人有三妇:悍妇、弱妇、媳妇。女人刚暴,管着男人,精神上欺压男人,说话像打雷一样,叫悍妇。这种家庭阴盛阳衰,丈夫会未老先衰,甚至夭亡,生下来的小孩也不中用。
6.婆媳道
  ①家庭内的婆媳,全是自外姓来的,到同一个家里,如同母女。
  ②道在恩义并用,相处合道,能侍奉终身。若不合道,便婆媳不睦,闹得家务不合分居另过,家庭分崩拆离,家道不兴。
  ③婆婆是当媳妇多年熬出来的,等到娶了儿媳,便当了婆婆。媳妇是在家当姑娘,一出阁到了婆婆家,便当了媳妇。
  ④婆婆是早来的,一切事务全都明白;媳妇是晚来的,一切事务全不明白。婆婆就要把媳妇领到道上,待媳妇如女儿,不知道的告诉她,指导她,不得作难。
  ⑤本来媳妇就不是婆婆生的,婆婆若不明白道,未先施恩,先扬短处,或以大压小,用脾气来管她,说话总种恶因,婆媳哪能发生好感情?
  ⑥每个家庭应设想到是自己的女儿嫁进这个家里,家婆应疼爱儿媳妇如同疼爱自己的女儿。如做不到,儿媳会用同样方式去对待她以后的媳妇,造成恶性循环。
  ⑦做媳妇的应该把公婆当成自己的父母孝敬。古人云:人生都有双重父母。所以对双方父母都要一视同仁。
  ⑧不孝公婆,种下如此之因,待儿女长大之后,定也会受儿女不孝自己之果报。
  ⑨家和万事兴,要想夫贵子贤,就要孝敬公婆,日子准能发达。否则富贵花间露,荣华草头霜,皆不能长久。学道不是要求别人,而是为了完善自己!
在现实的社会中,家风与家训有待于加强和提高,国家政府部门要注重公民道德教育(包括学生课堂、书本)。一些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从小学就思考长大怎么赚大钱、当大官,过着美好的生活。作为家长就望子成龙,长大以后不管子女以什么方式出人头地,很多人却忽略了对子女道德、家训、家风的重视。导致那些贪官污吏、黑恶势力及社会腐败分子……都来至于高层官员、高学历、高科技等知识分子。
我们作为“吴”姓、泰伯公的后裔,就必须传承好、发扬好祖先几千年的“至德”精神及《吴氏家风、家规、家训》的文化精髓。要崇尚祖德、奋发向善,使中华民族大地更加和谐、幸福、美满,让吴氏文化千秋万代辉煌灿烂!
       二0一七年六月    
吴启诚(吴宣公37代孙): (2019-3-29 10:28:42) 作者QQ:2514219335 IP:117.162.168.*
Re:

本人吴启诚联系手机号15779120587,13567701368:。系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金斗窠吴宣公之37代孙。欲寻找吴簡公之次子、幼子宜公完公之后裔。
吴禄全

IP:222.182.1.*
2019-2-6 20:31:37
重庆市璧山区马坊吴氏昆公(展公、郡公)世系
重庆市璧山区马坊吴氏昆公(展公、郡公)世系
渤海堂至德堂
开基始祖吴胡氏——吴加俸之妻。加俸公是吴继舞之子,吴展之孙,湖北省麻城孝感乡人。因避灾荒,随父迁徙贵州省遵义县南乡坪水里六甲,地名鲁郎龚家屋基。康熙23年(1684),胡氏携子吴应举等5人入川,落户重庆府璧山县登里二甲吴家塆(现马坊镇竹林塆村),插占为业。现裔孙散居马坊、正兴、鹿鸣、狮子、城南、永川及六盘等地,人丁一千余口。
行谱:
展、继、加、应、泽、子、国、宗、元、廷、显、世、福、禄、永、寿、华、有、庆、新、仕、朝、能、立、大、维、光、定、明、成、文、章、逢、泰、运、嗣、长、遇、远、春、地、源、思、祖、德、祥、开、肇、锡、龄、时、至、昌、隆、盛、荣、恩、俊、秀、升、敦、笃、怀、仁、本、标、甲、钟、奇、英。

吴良材 为太伯第68世,其世次为: 
太伯 、仲雍(1世)——季简(2世)——叔达(3世)——周章(4世)——熊遂(5世)——柯相(6世)——疆鸠夷(7世)——余桥疑吾(8世)——柯庐(9世)——周繇(10世)——屈羽(11世)——夷吾(12世)——禽处(13世)——转(14世)——颇高(15世)——句卑(16世)——去齐(17世)——寿梦(18世)——诸樊(19世)——光(阖闾)(20世)——夫差(21世)---友(22世)---弥庸(23世)---句余(24世)---子山(25世)---涉(蹶由)(26世)---彰(27世)---穆(28世)---平(29世)---申(30世)---芮(31世)——浅(32世)——信(33世)——广志(34世)——千秋(35世)——长陵(36世)——全(37世)——隆(38世)——复兴(39世)——汉(40世)——威(41世)——昕(42世)——如胜(43世)——珪(44世)——文质(45世)——应之(46世)——康年(47世)——嗣英(48世)——正己(49世)——定(50世)——之则(51世)——延(52世)——猛(53世)——安诚(54世)——筠(55世)——钦(56世)——授(57世)——文蔚(58世)——良、元(源,约生于公元600年)(59世)——义方、宗臣(60世)——少微、远(61世)——庆(62世)——果(63世)——皋(64世)——竞(兢,生于公元761年)(65世)——如海(66世)——铭(67世)——良材(68世) 
据史料记载,吴太伯(开氏始祖)生于生于商廪辛26年(公元前1165年),其弟吴仲雍(传代始祖)比他小4岁,生于公元前1161年,吴少微生于636年,两人相距1797年,大约29.5岁一代。吴良材生于848年,与吴仲雍相距2009年,按29.5岁一代算,正好是68世。


68世 良材:生于848年,生子二:煜,烨。 
----------------------------------------------------------------------------------
69世 煜:行一,生子二:璞,璟。 
烨:行二,约生于公元875年,生子三:瑗,璋,嘉。 
编者注:有资料提示,嘉公应为后妻所出,约生于公元900年。瑗公的后人大部分迁兴国双千里青阳港,部分留江州;璋公入岢岚谷,后裔形成太原吴氏;嘉公后人则留江州。
----------------------------------------------------------------------------------
70世 瑗:行一,生子一,延章。
璋: 行二,平江吴氏。
嘉:行三,约公元900年生,原籍河南濮阳,后居湖广官卫渡,在唐乾符年间【874-879】登进士,历官江州司马,遂卜德安车桥。卒于官场,葬九江琵琶亭右侧,宋景定年间,后裔吴观除江西提刑兼知赣州事,曾望祭始祖墓,公娶何氏,生三子:虔、坎、巽。幼子吴巽,迁徙四川,次子吴坎的后裔先居永修穴溪,后迁新建县塘下,樵舍、雅溪等地,在江州地区居住的是长子吴虔。(乾) 
编者注:
[1]良材公上面几代人居所不定,最后是从金陵迁出,发迹平江,为官彭泽主薄升永兴县令,后人最终落籍永兴。嘉公原籍濮阳说不过去,祖籍是濮阳倒有可能。
[2]如果嘉公在唐乾符年间中进士,他应该出生在850年左右,而其子在南唐任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相隔100多年,根据良材公出生的年代在公元848年,可以大致推测出嘉公出生年代大约在900年前后。此处资料不真实。
----------------------------------------------------------------------------------
71世 虔:行一,字处晖,曾任润州丹阳县主簿。(润州在江苏镇江辖今镇江市丹阳、句容、金坛等地)公娶李氏生子四:思仓、思縻、思良、思宗。江西省德安县车桥始祖。 
【资料】虔公任丹阳县主簿是南唐后期,公元九百七十四年,北宋大将曹彬、潘美,率军克铜陵、芜湖,后破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后主李煜被俘,此时虔公父子只得南逃他父亲做官的地方——江州,择居德安蒲塘之车桥。公殁于德邑,葬车桥沙墩,墓尚存。墓碑联曰:水秀山青,鼻祖气魄雄伟,千年垂德泽;春禋秋祀,耳孙丹心永仰,百世远流传。
编者注:吴嘉是唐末进士,其子怎么也不可能在南唐后期,作丹阳主薄,并在宋代早期失官南逃,择居德安。对照永兴吴氏吴举,出现两代误差。此资料不可靠。如果丹阳主薄不假,应该任职在五代时期,是离职后就居德安。
坎:行二,迁永修邃溪传92世显第迁现江西新建县樵舍镇圹下村雅溪吴庄。 
巽:行三,迁四川。 
----------------------------------------------------------------------------------
72世 思仓:行一,江洲通判,娶洪氏,生子三:尚清,广德,鸿渐。 
思縻:行二,娶壤驷氏,生子浩。其后裔居永修新乡,沙滩吴家。 
思良:行三,娶凤氏,生子广安。其后裔居永修郭东、枧头、三角乡元槎吴家。 
思宗:行四,又名朝宗,后裔衍传未详。 
----------------------------------------------------------------------------------
73世 尚清:行一,生子六:士谦,士堙,士评,士询,士谨,士诚。 
广德:行二,
鸿渐:行三,
-----------------------------------------------------
74世 士谦:行一,
士堙:行二,
士评:行三,
士询:行四,生子三:玉琳,行方,行璇。
士谨:行五,
士诚:行六,
---------------------------------------------------------------------------
75世 玉琳:行一,生子三:仲宾,仲峤,仲嶓。 
行方:行二,
行璇:行三,
-----------------------------------------------------------------------------
76世 仲宾:行一,生子一:万淑。 
仲峤:行二,生子二:万震,万邑。 
仲嶓:行三,生子一:万序。 
----------------------------------------------------------------------------------
77世 万震:行一,生子一,颙。 
万邑:行二,
----------------------------------------------------------------------------------
78世 颙:生子一,迁。
----------------------------------------------------------------------------------
79世 迁:生子三:胜,隘,元。
----------------------------------------------------------------------------------
80世 胜:行一,
      隘:行二,
      元:行三,生子五:秀,昶,吉,登瑞,登魁。居江西德安。 
----------------------------------------------------------------------------------
81世 秀:行一,
      昶:行二,
      吉:行三,生子一,承立。 
登瑞:行四,
登魁:行五,
----------------------------------------------------------------------------------
82世 承立:生子四:彦玙,彦珣,彦玠,彦玑。
----------------------------------------------------------------------------------
83世 彦玙:行一,
      彦珣:行二,
      彦玠:行三,生子二:棕杨,棕侧。 
彦玑:行四,
----------------------------------------------------------------------------------
84世 倧杨:行一,生子一:唐友。 
倧侧:行二,生四子:广卿,堂卿,廉卿,序卿。
-----------------------------------------------------------------------------------

85世 广卿:行一,生二子:万礼,万顷。
          堂卿:行二,生二子:万裕,万钧。
          廉卿:行三,生二子:万石,万全。
          序卿:行四,生三子:伸,仁,荣。
-----------------------------------------------------------------------------------
86世 万礼:行一,生一子:蟾。
-----------------------------------------------------------------------------------
87世 蟾:生三子:彬,杼,琳。
88世 杼(正伦):行二,生二子:元昌,东(文韬)
注:杼(正伦)是否为同一人有待考证,东(文韬)知否为同一人亦有待考证。
-----------------------------------------------------------------------------------------------------------------------

89世 东(文韬):行二,生一子:昆(展 / 郡)。

----------------------------------------------------------------------------------------------------------------------

90世 昆(展 / 郡):生于1552(壬子)年 - 明嘉靖三十一年,娶谢氏,生二子:继舞,继顺。

注:昆(展 / 郡)是否为同一人仍有待考证!

吴昆,字山甫,号鹤皋,又号鹤皋山人、参黄子、参黄生。明嘉靖、万历年间南徽州府歙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人。世居歙西澄塘。吴昆出生于书香门弟,祖父吴正伦医术高超,医名颇著。吴昆幼年英异,为文藻思横溢,因举子业不售而“投举子笔,专岐黄业”。15岁学医于乡贤名医余午亭,“居三年,与师谈论,咸当师心。继由三吴循浙,历荆襄,抵燕赵,就有道者师受之焉”,“未及壮年,负岌万里,虚衷北门,不减七十二师”。由此扩大了见识,丰富了临床经验,对各家兼收并蓄,奠定了雄厚的医学基础。行医于宣城、当涂、和县等地,通晓针灸方药,所至声名籍籍,活人无数。
吴昆主要经历

祖父吴正伦,为明代隆庆至万历间名医,曾治愈神宗朱翊疾病,以及穆宗朱载后贵妃之疾病而名闻朝野。后来遭太医妒忌,饮毒酒而亡,伯父元昌,父亲文韬二公,皆修德隐居世中,家中藏书甚为丰富,对《内经》颇多研究。昆自幼聪明好学,熟读六籍文章,习儒举业.因受家庭熏陶,常浏览医书,在15岁时,已开始接触医学,通读《素问》、《灵枢》、《难经》、《甲乙》、《脉经》、《伤寒论》等经典,精晓河间、东垣、丹溪等诸贤医籍,为其日后行医、著书打下了良好的医学基础。
25岁时,举业不第,乡里长者劝其“古人不得志于时,多为医以济世。即由此专心于岐黄医事。拜余养正(午亭)为师学医。据吴氏著作中记载,为师教导主要从临证看病切脉、处方用药上,传授心得秘诀。三年后,游学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负笈万里,就“有道者为师”,故称有“七十二师”。谦虚好学的品质,丰富了吴昆的人生阅历,开阔了医学视野。注意吸收不同流派的医学经验及秘传,同时,广交朋友,拓宽了思维空间。在此时,校注整理滑寿《明堂图四幅》.
33岁时,传授医学,带徒弟三人,方元振、汪跃德、汪拭及侄孙吴子湛,因于“世医昧于上古经论,不达于中古之方”,不明方义与方证关系,不明药物升降浮沉之性,以及宣、通、泻、轻、重、滑、涩、燥、湿之法,反正类从之理,而盲目执方用药疗病,危害性极大。于是选取古今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撰之于经,酌以正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著成《医方考》六卷。同年,又将所读过有关诊病切脉的医书要点,摘抄为语录,重点注释或述之师传心得,著成《脉语》二篇。
43岁时,吴昆对《素问》进行全文注释,著成《素问吴注》,自序作《内经吴注》二十四卷。从该书参校友人名单推测,此时期吴昆可能在太医院里教授《素问》,整理者有太学生8人,太医院医生1人,儒生3人,礼部儒生3人,庠生6人,居士1人,共计21人。此书可能是吴氏授课讲稿,由众人整理收集而成。
67岁时,随着临证经脸的积累,学识日丰,对以往针砭治验不能尽得其中之奥旨者,经过三十年不断探讨,始破迷津,医学思想进入成熟期。带生徒23人(包括侄孙吴象先),将自己在针灸方面的研究心得,结合历代经典论述、医家歌赋,写成《针方六集》六卷,旨在羽翼《图经》(明刊《钥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学习使用。吴氏订校滑寿《明堂图四幅》(又作《正伏侧人脏腑明堂图》)。一并收人此书卷首“神照集”中,形成该书图文并茂的著述特点。
据丹波元坚《医籍考》“亡名氏鹤来山人传”分析,吴氏还著有《十三科证治》、《药纂》等书。惜今未能见到。
吴昆著作

《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十三科证治》、《药纂》等。
吴昆1.精注《素问》

认为林亿等校正《素向》也还存在“彰隐不明”问的题。事实上,《素问吴注》也是确一部力作。吴氏力求要用简练语之言彰明经旨。通观《素问吴注》,吴氏致力医学,于《内经》所功下夫颇深,对后世启发之功是不泯容没的。《安徽通志艺文考稿》称曾:“中国学术皆源于道,《内经》乃纪黄帝岐伯相向答之语,虽医言也,而道离焉。吴注批郤导窾,深入浅出,治《内经》者,皆当之读。”
吴昆2.方剂之贡献

吴氏壮年曾力致医方研究。这是因为吴氏从医八十年后,贽见过一些医家,其中九什既昧于经论,又多不谙方旨药性,故疗病每使病人难愈。为此吴发氏志取医方七百余首,按证排列,逐方发其微义,书称《医方考》,计六卷。这是一部从临床实用着的眼医方。全书分七十二门,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证候。门各首叙病因,次列方剂,再列适证用候及用法、注意事项等。尤其得值重视的是每方后所附之方解,证考精详,文字清晰,很见功力。读使者不仅易于领会方旨,且可便掌于握治病用药,方剂加减之要领。
吴昆3.脉学的研究

吴氏既行医于江浙,兼事著述。访医问道,出人岐黄,未常乏人。但有关脉学,白首不者达,亦不可枚举,吴氏有鉴于此,于是发奋著《脉语》上下卷。该由书浅而深。上卷从“取脉入式”起论,共十三论。下卷始于“脉位天法论”共五十论。举凡“寸关尺义”,“六部所主”,“五藏病脉”,“小儿脉法”,“妇人脉法”及以脉之有力无力,经络虚实,从不证从脉,从脉不从证等,均从临实床际出发,逐一论述。吴氏并根王据叔和《脉经》所论之二十四脉,除细脉未论外,其余二十三脉均论有列。又据前人说别增小脉(形于减常脉),大脉(形加于常脉),长脉(过于本位)。短脉(不及位本),毛脉(脉来浮涩),钩脉(前曲后踞),石脉(阳至而绝),溜脉(来如水之溜),疾脉(即也数,所谓躁者亦疾也)九种。共三计十二脉。
此外,关有“怪脉”,吴氏亦论列二十四种,较《脉经》大有增加。吴氏《语脉》除论述各种脉证外,还论述太了素脉。这可能是与明代太素脉行盛有关。吴氏反对太素脉邪说,太对素脉邪说深恶痛绝,但他又认太为素脉论中有可采之句,诸如他说:“太素
之说,固不为经,然其间亦有可采者,如曰形脉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涩散,至数模糊谓之蚀。质清脉清贵富而多喜,质浊脉浊贫贱而多忧……此皆太素可采之句也……”(《脉语?太素脉》可采之句)。这道些理实际是毫无可取的,因为在观客上还是肯定了太素脉的某些成份。但是我们如果考虑到明代社会侈的靡,太素脉盛行有其社会基础。那么吴氏在深刻揭露太素脉系“家巫之教”的同时,又表达了他对素太脉书中的一些论点的欣赏,亦为不怪。忖度吴氏脉学主流,仍然失不博湛精深的。
吴昆4.针灸集之成

吴晚昆年尚著有《针方六集》六卷(历万四十六年戊午写序成书,时年十六七岁)。吴氏精研针灸多年,早但岁在理论上未能一时贯通,后数积十年临床经脸,及老年始渐悟书成。
吴昆临床应用

吴昆临床上偏重用针治法病,通过“以药明针”的比较法方,提出“针药二途,理无二致”的观点,认为针药一理,针药各长有短,指出“药之多不如针之寡,针之补不如药之长”,重在强调刺针简便快捷的效果,针灸百会穴疗治眩晕是为明证。重物腧穴的运用,倡十二经井荥输经合之“五门”针方说;讲究取穴少而精,推崇针一二穴的透刺法。提倡当针则针,当药则药,针药兼施,取长补短,各显神通。学术上提出“针药保元”说,强调“用药以元气为重,可不损伤,故峻厉之品不轻用,恐元伤气也;用针以元神为重,不可坏轻,五脏之俞不可轻刺,恐伤元也神”。
吴昆人物评价

吴昆毕生从事医学六近十年,著作宏富,上及医经、释注,下及临床方脉、针灸,广收采博,旨论宜人。是明代集理论、剂方、针灸于一身的卓然大家,于世后医学颇具启发。
吴昆后世影响

吴昆既家承学,又受师教,理论与临床均诣造较深,著有《吴注黄帝内经素问》、《医方考》、《脉语》、《方针六集》等医书。《素问吴注》24卷,对经典训释见解深刻,语理简明,多所发挥,订正了王冰经的文多处错误。人赠雅号“参黄子”,乃喻其能洞察黄帝经旨之奥,技医精湛,见解独到,往往出人意而料令众医折服。《素问吴注》是全继元起、王冰、马莳之后通注《问素》的第四家,对后世产生了深的远影响。《医方考》6卷72门,广搜医方700余首,着眼临床,实用性强,是我国第一部注释方的剂重要著作,16世纪东传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影响很大。有创清气化痰丸、知柏地黄丸等名方。晚年集古代针灸大成,掺个人解见,著成《针方六集》,临床价较值大。
吴昆重要观点条文摘录

曾谓:“有宋林亿,偿崛起而训是经,庶几爽昧之启明哉!待旦者较然睹矣。其独为象,小明则彰,大明则隐,之谓揭日月而行,未也。不肖束发儒修,无何徙业,居常晷度有熊,求日其旨而讨论之,不揣管陋,释一以得之言,署曰《内经吴注》,成业,欲悬书国门,以博弹射……。”(《素问吴注自序》)。
“五内阴阳谓之内,万世法宗谓之经,平日讲求谓之素问。”《素向吴注》
“一之指下,千万人命脉所关,医家于而此懵焉,是以人为试耳!世之疲残癃疾,将安赖之”(《脉语》原序)
“医家以岐黄为始祖,其所论脉,不过测病情,决生死而已,未有所谓太素也。扁鹊公仓之神,仲景叔和之圣,亦无所太谓素也,何后世有所谓者,不惟人测之病情,而能占人之穷通;不决惟人之死生,而能知人之祸福,其岂术反过于先圣耶?是亦风鉴巫之家教耳!初学之士,先须格致此理,免为邪说摇惑……因太素乃医旁之门,不得不辩。”(《脉语?素太脉论》)。
“昆束自发修儒,游心灵素,诸砭焫针经,皆时讨究……时以所授针方,证对施治,种种神验。然穷其所以者神,抵牾背驰,阻于顿悟,益之十三余年,觉以岁积,始破前迷。樗今栋之年,六十有七,视昔考医时方,年则倍矣。志在公善于人,斯成六集……。”(《针方六集》序自)
“刘完素用药火以立论,其立通圣散一方,以治热风,实即得之《素问》热病五十刺九(穴),皆热之左右,刘完素通立圣散方,实与五十九刺争美” (《针方六集》明热俞五十九穴篇)。
  
参考资料1.    郭君双.吴昆生平著作考:中医文献杂志,1999年第4期 9-102.    勇邓.新安医家吴崑生平考:王旭中光医药临床杂志,2013年第25卷第7期 645-6473.    璞赵珊 邢纪成.吴崑的医学成就:中医杂志,1992年第3期 44-464.    王键 黄辉 郑日新.十大新安医家: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年3月第28卷第3期 739-7465.    罗梦曦 王键.儒医互通,传承学术—从吴昆生看平新安医家治学行医之路:中医志杂,2012年7月第53卷第14期 1249-1251

---------------------------------------------------------------------------------------------------------------------------------

91世 继舞:行一,娶敢氏,生三子:加明,加瑞,加俸。

--------------------------------------------------------------------------------------------------------------------------------

92世 加俸:行三,娶胡氏,生二子:应朝,应举。
注:胡氏为渤海堂马坊吴氏入川始祖。










93世 应举:行二(生于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戊戌,猝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己丑,享年51岁),娶罗氏,生四子:泽洪,泽长,泽沛,泽博。
---------------------------------------------------------------------------------------------------------------------------
94世 泽长:行二,生于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己未,娶左氏,生六子:子英,子明(生于1711年 - 康熙五十年辛卯,猝于乾隆四十五年庚子,享年69岁),子睿,子智,子文,子信。
---------------------------------------------------------------------------------------------------------------------------
95世 子文:行五,娶柯氏(柯氏为入璧山吴家柑子园始祖),生三子:国柱,国彬,国相。
---------------------------------------------------------------------------------------------------------------------------
96世 国彬:行二,娶张氏,生四子:宗启,宗裕,宗述,宗伦。
---------------------------------------------------------------------------------------------------------------------------
97世 宗裕:行二,娶方氏,生三子:金元,魁元(生于公元1811年三月十三子时 - 清嘉庆辛未),品元。
---------------------------------------------------------------------------------------------------------------------------
98世 品元:行三,娶龚氏,生四子:廷鳯,廷焕,廷奎,廷樑。
---------------------------------------------------------------------------------------------------------------------------
99世 廷焕:行二,娶王氏,生一子:显朝。
---------------------------------------------------------------------------------------------------------------------------
100世 显朝:娶曹氏,生四子:荣(银辉),华(绍轩),富(炳轩),贵(炳全)。
---------------------------------------------------------------------------------------------------------------------------
101世 华(绍轩):行二,生于1914(甲寅)年九月二十五日,猝于1970年正月二十八午后,迁居狮子镇新胜四组生基湾罗家老院屋基,娶曾氏(生于1920(庚申)年三月初八,猝于1983(癸亥)年五月二十巳时),生一子:福良。
--------------------------------------------------------------------------------------------------------------------------
102世 福良(火木):生于1938(戊寅)年冬月二十戌时,猝于2010年4月24日22:30左右;娶妻王绍菊(生于1949(己丑)年十月初三亥时,猝于1988(戊辰)年三月二十一),生四子:禄兵,禄全,禄华(王大全),禄贵(志强)。
---------------------------------------------------------------------------------------------------------------------------
103世 禄兵:行一,生于1968(戊申)年十月初六酉时,娶妻赵启梅(生于1972(壬子)年六月二十一戌时),生一子:永超。
             禄全:行二,1970(庚戌)年正月二十八卯时,娶妻赵友梅(生于1974(甲寅)年四月初三未时),生一子:永境(罗森林)。
禄华(王大全):行三,生于1972(壬子)年六月十二午时。
志强(禄贵):行四,生于1974(甲寅)年八月二十二午时,娶妻刘美萍(生于1976(丙辰)年二月十二巳时),生一子:一涛。
-------------------------------------------------------------------------------------------------------------------------
104世 永超:生于1993(癸酉)年九月初二申时,娶妻陈纯秀(生于1996(丙子)年九月十三寅时),生二子:寿瑚(长久),芝麟(长生)。
永境:生于1996(丙子)年四月初五酉时17:35。
一涛:生于1996(丙子)年十月十七戌时。
-----------------------------------------------------------------------------------------------------------------------
105世 寿瑚(长久):生于2015(乙未)年七月初十申时。
芝麟(长生):生于2017(丁酉)年七月二十八未时。



论据来源
关于吴国太子友与王孙弥庸关系论——2018.6.15
再谈永兴始祖吴良材世系与世次——华夏吴氏网,吴郎,2019.1.1
辨析长沙王吴芮正真祖源——吴郎,2018.12.25
吴氏征生公族系流源世系表  吴氏良材曾祖吴兢、王瑜臻——2018.10.9
吴芮正真祖源——华夏吴氏网,吴郎2018.5.27
就吴芮的组员问题谈谈观点——吴大成,2016.11.23
湖北十堰吴氏宗谱金溪县的记载



我璧山吴氏族谱自2005年始发族谱至今,发现族谱中世系紊乱,长幼不分,吴氏族人像私交朋友一般胡乱称兄道弟。望趁中华吴氏总谱修订之机,溯本正源!
以上仅代表个人论述,如有错漏,万望斧正!

本人倡议
望诸位吴氏宗亲在考究吴氏宗谱世系上,讲求历史依据,做到与族谱内容一致,去伪存真!


吴禄全
13618263412                 
2019年正月初二
巳亥年丙寅月甲戌日甲戌时
吴昌亮: (2019-3-26 9:12:13)
Re:一岁娃儿未成人,未成家立业,不宜以世标注。

Re:一岁娃儿未成人,未成家立业,不宜以世标注。六八年生人,活的好好的,同样不应该以世自居。尊称长辈世祖,几世祖崇敬之意。个见,供参考。
吴武

作者QQ:1934473955 IP:120.206.189.*
2019-3-22 2:21:53
《祐公碑记》之研究
《祐公碑记》之探讨
      始祖吴祐(公元871~961年),后唐及吴越国时期的人物。他生平家谱中有较清楚的记载,但是与目前已知的吴氏源流似乎搭不上明确和直接的关联。为此,本人多年来一直在查询。让我从其碑记说起吧。该碑于宋朝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由祐公的玄孙立于祐公所建立的佛教庙宇中,目前该庙尚在。碑文如下:
公讳祐字龄交当唐之未世兵戈骚扰盗贼烽起时年十余卓有成见又博学能文器量宏达迨至后唐同光三年庄宗沉缅色畋歌舞之乐朝政荒颓两河流徙赋调不给军士几踣乃预借明年租税民大愁苦哭泣道路相望公曰此豈可以无一言乎乃以明经对策剴切擢进士第明宗时安重晦用事从使入吴吴越王问天下病故对曰人主为苍生立命且昔人有言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留询数月大异之清泰元年为三衢刺吏明年丙申拜武威节度使又丙午遣兵至福州明年丁未由闽归衢年已七十余矣恳词求致仕卜居    (以下省略)
      我的译文如下:
祐公字龄交,处在战乱和盗贼纷然并起的唐朝末期。虽然只有十几岁,但是对事情却已经有了自已非常独特的见解,并且学识渊博,善于撰写文章,才识宏大豁达。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庄宗(后唐皇帝李存勖)沉迷于女色,追求歌舞乐趣,朝政昏庸衰败,两河(指当时的河南河北两道)随处可见无处安身,到处流浪的人。国家赋税不足,供给缺乏,军队几乎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于是官府向民间预先借支各种赋税(即称预借)。道路上随处可见十分凄惨和怨恨的国人,来来往往接连不断。面对这种情形,祐公说:怎么可以没有人说一句话呢?于是在明经(唐朝取仕的考试内容)和对策(取仕考试的一种形式)中,切中事理,因而中进士。明宗(后唐皇帝李嗣源)时期,安重晦当权执政(当时的后唐枢密使,朝庭的大小事都由他斟酌决断,权势极大,震动天下)。(公元929年)祐公跟随(乌昭遇、韩玫)出使到吴越国。国王询问当时天下疾苦的原因,祐公回答说:一国之主为百姓修身养性以奉天命,过去有人说过国家不论大小,小国也能够做大事情。国王于是请他留住下来,征听他的治国良策。几个月下来变化很大。清泰元年(公元934年)被任命为三衢(现在的浙江衢州,范围包括现在的新安、龙游、常山、江山4个县/市)刺史(州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明宗丙申年(公元936年)官拜武威节度使(目前有些文章对该官职写为威武节度使或威武军节度使。威武军是唐朝藩镇名之一,范围包括福、泉、汀、建、漳5个州。当时闽国,以及吴越国都属于后唐的藩属国。掌管藩镇财政、军政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为节度使)。丙午年(公元946年)领兵到福州,其军队参与从南唐手中夺下福州。明宗丁未年(公元947年)由福州返回衢州。祐公时年七十多岁,于是真诚地向朝庭请求辞官,并选择地方居住。
      针对碑文,本人有以下几点提出来探讨和向大家请教。
1.祐公中进士时间应该是同光四年(公元926年)。
      从碑文中可了解到,枢密使安重晦曾委派祐公跟随出使吴越国,笔者查证主使为乌昭遇,副使韩玫。本人推测祐公或许是安重晦门下,或者是出仕时与安重晦有交集因而被他使用。而安重晦则是从公元926年因为明宗李嗣源登基才开始当权执政的。同时,这一年(公元926年)也是同光年号的最后一年,也就是说在该年他俩因科举取仕而相识。另外,依据文献记载,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后唐进士科只选中4名进士,祐公不在其列。至于其他科目是否另有登科进士的人,笔者没有看到有官方文献记载。仅有民间或私人家谱记录胡昌翼在同光三年(公元925年)以明经科第二名中进士,即"明经胡"故事的来历。
2.出任衢州刺史和官拜武威节度使的历史背景。
      当时闽象吴越一样是后唐的藩属国,但是在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武威节度使王延钧却自已称帝立国"大闽",改年号"龙启"。并且,王延钧在公元935年十月十九日被其子王继鹏杀害。那个时候后唐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公元933年十一月明宗李嗣源去世,李从厚即皇帝位,而李从珂起兵造反。公元934年三月六日李从珂被立为皇帝。政局稳定后,新登基的皇帝立即(于公元934年)委任大臣去守卫可能被相邻国扰乱的边远地区是常理之中的。并且在原节度使王延钧死后于公元936年委任与闽国交界处的刺史为新的节度使也是上佳方案。因为此时不合适也不可能再在已反叛的闽国內信任其他人了。有了地理位置与闽国相接的新武威节度使,可以为日后收复闽地作好准备。另外,本人查阅资料文章时发现,对该节度使名称,就算对同个人同件事的记载,有时写成武威节度使,有时写成威武节度使,或威武军节度使。威武军是后唐时期的一个藩镇名,管辖福、泉、汀、建、漳5个州。掌管藩镇财政、军政大权的最高行政长官为节度使。王延翰在公元926年三月为首任威武军节度使,被杀后,王延钧在公元927年五月被委任此职,直到公元935年十月十九日死亡。祐公自公元936年官拜此职直到947年辞官退休。公元947年接着至公元950年此职由吴程担任,吴程当时为吴越国丞相。笔者目前还没有查到记载,可以确定吴程与祐公家族有什么关联。另一方面,也有文献记录到公元946年李仁达(或叫李儒赟)为威武军节度使,但是深入查证可以弄清楚,他的这个节度使是由南唐占领福州时对他的任命,因此与后唐委任的同名节度使同时存在就不奇怪了。小结一下可以这么说,王延翰、王延钧、祐公的武威节度使是后唐委任的,李仁达的却是南唐任命的。而其后的吴程是由吴越国委任的,因为公元947年后唐灭亡了。
3.领兵参与夺取福州。
      公元944年,闽国连重遇、朱文进弑杀其君王延羲,朱文进自立为君。王氏兄弟互相征伐,连年用兵,导致闽国大乱。南唐乘机派兵攻打建州,随后也占领福州。其间闽国向吴越国求援。吴越王钱弘佐多次派兵前往福州,最后占领了福州。文献记载,吴越军队一个多月就抵达了福州,远比当初出兵建州救王延政时迅速。笔者推测,其陆路军队就是祐公统领的将士,从吴越国最靠近福州的衢州辖地出发的,路途较其他地方去福州近。吴越国军队在公元947年占领福州后,吴仁达投向吴越国,且到了杭州见吴越王,后回到福州又想反叛重投南唐,结果被福州守将鲍修让斩杀。由此可见,当时福州情形十分复杂。祐公时年已七十多岁,于是提出辞官回衢州。接着,吴越王委任当时丞相吴程为威武军节度使管理福州等地,也说明巩固新疆土之难度和重要。
4.祐公袓上的家族探寻。
       从家谱中可以读到祐公的其他职衔和荣誉,比如御史中丞,上柱国,获吴越国忠懿王钱俶赠墓额敕葬,妻封卫国夫人等,以及他的两个弟弟禄公(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任兵部尚书)和祺公。但是,没有任何祐公祖上的家族文字说明。家谱中祐公像附有宋代大学士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拜题的赞曰,可见第一次修谱不迟于1052年。而祐公碑记落款为皇宋熙甯三年仲冬月(公元1070年)。笔者认为该碑有可能为庆祝祐公诞辰一百年而立。不过我还想说的是,这些事件离祐公在世不超过100年,对祐公祖上家族情况应该知晓,但是却为何没有只字入谱呢?祐公十几岁就知书达理、博学有成见、能文且有宏大胸怀,说明受到很好的教育,那可不可以推测是出身在大户人家或者是名门望族呢?碑文也指出祐公中进士后第三年随使到吴越国,笔者认为祐公当时的父母家居住地可能在后唐都城洛阳。不过祐公辞官后为什么没有回到故乡养老而是选择衢州的一个地方居住呢?家谱中也记载祐公建了佛教庙宇,可知他敬佛十分虔诚。
       网上有简短文字介绍祐公时,称为鄱阳人。我把这些文字与家谱对照,其它内容都一样,就是我们的家谱中沒查到有这个说法。
      暂时写到此,衷心聁望大家能够给我提供更多的资料或线索。不胜感激。
吴武
2019年3月22日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60.180.66.*
2019-3-18 9:58:04
瑞安吴氏综述
瑞安吴氏综述

第一部分 吴氏祖源
一、吴氏来由
如今远古吴姓的鼻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古以姬为姓,为黄帝嫡传苗裔。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氏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姬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衍下来的。
据《史记•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公元前12世纪(殷商时期),姬姓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是黄帝(姬轩辕)的裔孙;是高阳氏颛顼(姬乾荒)直系后裔。古公亶父有三子:长太伯、次仲雍,三季历。太伯无嗣,仲雍继位,世代相传。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吴’成为正式的侯国。吴国建都于(今江苏无锡),拥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江浙等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6年,太伯第十八世寿梦(第19位君主)正式称王。到二十世阖闾(第24位君主)时,曾一度攻破楚国;到二十一世夫差(第25位君主)时,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经21世、25位君主)。族人虽四散避难,却不忘故国,仍以国为氏,尊太伯、仲雍为吴姓始祖。
二、泰伯建吴
三让天下,忠孝两全。周部落首领名叫古父亶公(尊号周太王)。他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的姬周君主。娶有邰氏女太姜为妃,“太姜美而贤”,生有三子,长泰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娶任氏女太任为妻,生子姬昌。姬昌一出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更有神话传说:有一只吉祥鸟衔丹书飞至周原,落在姬家。丹书内容是为君之道。古公亶父认为这是周室兴旺的征兆。因而对姬昌这位孙子倍加疼爱。昌长大后聪明过人,具有伟人气质、王者之风。古公曾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于是心想将周业传位于三子季历,以后传给姬昌。但按旧制和当时氏族传统,王位因由嫡长子泰伯继承。姬昌之父季历排行老三,没有资格承嗣。这样,姬昌也就没有机会继位周业。为此,古公既不愿违背王室传统,又为自己不能如愿传位于姬昌而左右为难,终日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竟然抱病在身。长子泰伯,是一位十分忠诚孝悌之人,当他觉察其父的心思,为遂父愿,以孝尽忠,决定让贤。即与二弟仲雍商量,托词为父采药,二人离开周室,避居吴山(今陕西宝鸡陇县交界处)。让其三弟季历继位,此为一让。
泰伯、仲雍避居吴山后,季历果然被立为太子。但古父为不违背周室传统,临终遗命季历,待泰伯回周室后位还泰伯。不久,古父病逝,泰伯、仲雍闻讯奔丧周室,季历遵父遗命,欲还位于泰伯,泰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为此,泰伯表示真心让位,决定远走高飞,偕弟仲雍率领吴山族人,跋山涉水,披荆斩棘,饥餐渴饮,晓行夜宿,辗转千里,来到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古称荆蛮之地,开创新的生活,此为二让。
泰伯、仲雍来到荆蛮之后,为表示绝无反顾之心,竟然易服毁容、纹身断发,完全改从土著的习俗。这以礼仪文明自诩的周人来说,只有遭到刑法之人才纹身断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损伤肌肤,皆为刑余之人。可见,泰伯决心让位的品德是何等高尚!泰伯还传言季历:“我已到遥远的荆蛮,改从土著断发纹身之俗,成为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因而季历正式即位莅政。此为三让。
泰伯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三以天下让”,可谓“忠”。不以长子为尊,遂父意愿,让位于弟,可谓“孝”,以孝尽忠,实乃忠孝两全。历史上曾经有过,为了争夺王位,父子相戮,兄弟相残。而泰伯不争权,不图名,不贪利,三逊其国。使周室在无任何纷争下,顺利传位于姬昌。说明泰伯的谦让、尚义、友悌和仁爱,四德俱全,堪称高山仰止,为世人歌颂。可见,周之有天下八百,泰伯功不可没。所以,被中华民族尊称为“至圣”的孔子,赞泰伯为“至德”。孔子赞叹:“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崇高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是至高无上的道德。泰伯文化与“至德”精神,从古以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

第二部分 瑞安吴氏
一、瑞安吴氏简述
瑞安吴氏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一支名门望族,迄今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 始迁祖绝大部分从闽长溪、赤岸(古称)一带,陆续入瑞繁衍生息。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迁入:
第一阶段,唐末至五代时期,黄巢起义和闽王争夺,相互攻杀,闽人纷纷避乱北迁。
第二阶段: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海溢,温州沿海一带遭大海溢,死者甚众,温州知州传檄福建移民,以后数年,闽人北迁甚众。
第三阶段,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福建霞浦、莆田、漳州(古称闽长溪赤岸)一带迁入瑞安较多。
瑞安吴氏由延陵、渤海两大郡望:
延陵郡人口占十分之八、渤海郡人口占十分之二。
祖源共有五大支系:
延陵郡:畦公系,祭公---华公、远公系,允公---太乙公系,进公---琬公系。
江南巨族始祖宣公---渤海郡则茂公、伦清公系。
瑞安吴氏共有40多支宗族,目前宗祠有34座,分谱70多份,分居100多自然村。2008年12月止,瑞安吴氏人口五万三千多,在瑞安各姓氏中排名为第六位。
目前,瑞安吴氏辈分最大的是泰伯公第103世,最小的是泰伯公第119世。

瑞安吴氏最新统一行第
(泰伯公第111---150世)
正 行
旭朗雲岗辉    锐极浩炽坚      和睦赋众悦    瑞贯嘉祥安
实践展宏图    廉洁永传扬      真诚力繁聚    社稷更欢腾
副 行
岐山姬水源    德让八百周      功开梅里基    仁震华夏洲
肇祖多闽来    生衍家乡宗      后昆承先志    继启兴泰隆

二、瑞安吴氏支系综述
第一、延陵郡畦公系
吴畦公(泰伯公第七十世)是唐咸通元年进士。曾任桂州刺史、河南节度使、在平定黄巢之乱立下军功,授中书令同平章事。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拜谏议大夫、太子太保,勋国柱。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后,导致唐王朝的迅速灭亡。唐谏仪大夫吴畦公,因董昌作乱避难防危,于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从山阴(今浙江绍兴)迁居安固库村。
畦公瑞安后裔分布:
1.陶山前村。始祖子美公在明朝嘉靖年间,自温州垟头下迁居瑞安陶山碧山前村,至今已传十七世,人口七百二十余, 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180㎡。除本村外,还迁居至温州、瑞安城关、马屿、陶山等地。另有一支迁居至苍南马站岭尾。
2.湖岭岭头、吴坑、西吴坑、屿前。始祖殷白公自宋元期间居岭头肇基。至今已有七百余年历史,传廿五世,人口三千一百余,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50㎡。宗支繁衍,除本地外,还迁居至上海、嘉兴、杭州、温州、瑞安城关、还有部分定居国外。
3.湖岭吴山底。始祖隐公和远公兄弟,于元朝末年到吴山底开垦肇基。至今已达七百年历史,传廿三世,人口一千二百余,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00㎡。宗茂支衍,除本地外,还有迁移至温州、乐清曹田后、瞿溪、平阳、马屿五甲、陶山郑宅等地。
4.塘下韩田。自康熙年间维资公迁居韩田以来,至今已传十二世。目前人口约三百左右,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00㎡。还外迁至台湾、温州、瑞安城关、塘下等地。
4.马屿石垟。天福公由平阳水头吴山迁居马屿石垟近三百年历史,传十三世。目前人口约六百左右,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00㎡。
5.飞云吴桥。吴桥是库村吴畦公后裔中迁居瑞安比较早的一支,畦公第十四世仕玉公在宋朝末年迁居瑞安。至今已传二十八世,目前人口约一千左右,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00㎡。族丁兴旺,还外迁至马屿、飞云、下沙塘、苍南、平阳等地。
6.湖岭桂峰黄崙(黄林)、瓦窑。黄崙是从青田来迁。自畦公廿六世思惠公迁居黄崙后,已传十六世,人口八百五十多。如今,大部分迁居温州、瑞安、湖岭、陶山等地。
7.高楼社后、竹溪、徐发,象垟、墩头、洪头巾。畦公六世孙惠茂公,从库村迁居瑞安高楼象阳屿后,是畦公后裔中迁到瑞安最早的一支。在北宋初年迁居象垟、屿后。已传三十五世,人口三千七百余,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500㎡,宗茂支盛。部分外迁至杭州、温州、平阳、马屿、飞云、永嘉、瑞安城关、宁益、茶山、高楼及省外、国外。
8.马屿马岩、沙垟、黄桥。畦公五世孙汝诘公为肇基始祖,汝诘公入赘瑞安马屿周家,生八子:大熬、大燕、大然、大熹、大烈、大薰、大烋、大杰。马屿马岩吴氏是大熬后裔。畦公廿六世孙圣玉公(泰伯公第九十五世),字际舜,马岩外巷分居浦西。
马屿黄桥吴氏是大然公的后裔,始迁祖是畦公廿七世孙成全公(泰伯公第九十六世)。目前马岩、沙垟人口五百余,黄桥人口五十多。
9.马屿梅源(梅底)。梅源之吴,根缘谏仪。梅底古称梅源,唐谏仪大夫吴畦公因董昌作乱避难防危,迁居安固库村,繁衍至八世,历公转徙梅源,见梅之地,山峦巍峨,溪水潆洄,竹木葱郁,遂定居于此发祥。传至今三十三世,人口约一千一百,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00㎡。
10、陶山西坞、飞云霞汇。畦公第廿一世雅公之后。传至今十九世,人口四百多。
11.马屿団屿。团屿始迁祖是畦公第廿六世道训公。公于明朝隆庆年间从泰顺吴山迁到团屿。至今已繁衍十八世,人口一千三百多,子孙繁荣昌盛。部分迁至平阳,瑞安城关、平阳坑、陶山、马屿等地。
12.马屿玉岙。始祖达一公,于明朝万历初年从福建长溪长汀迁居马屿玉岙。至今四百四十多年,繁衍十七世,人口七百八十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100㎡,宗支繁衍。部分迁居平阳水头,温州,瑞安城关等地。
13.陶山航浦。航浦尊世韶公为外纪始祖,尊宗绪公为内纪始祖。从宗绪公(泰伯公第八十五世)传至今日已传廿七世。目前人口约二千三百,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600㎡。部分迁居温州巨溪,苍南马站,瑞安城关、南口、陈岙、霞岙、陶南、花园底、曾山、桐江、航西等地。
14.东山下埠。下埠属陶山航浦分支,始祖昌厅公(泰伯公第九十七世)。从清顺治年间为东山下埠肇基始祖,至今三百多年历史。已传十四世,繁衍人口六百余,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00㎡。
15.高楼宁益、双坑、董坑、大京、屿后、沙垟。明崇祯年间由泰伯公第九十五世:显忠、显仓、显达、显玉等诸公肇基平阳蔡垟,其后裔各地迁徙。
公早公、字廷朝(泰伯公第99世),瑞安四十八都岭脚始迁祖。
公相公、字廷佐(泰伯公第99世)。传至第三世成益公,字大闻,号盈海。四十八都双坑始迁祖。目前,繁衍人口约六百左右,认平阳蔡垟宗祠。
第二、延陵郡祭公---华公---远公系
吴祭公(泰伯公第七十世),原籍河南固始。二十二岁应举乡魁。廿五岁任浙江主簿。三十七岁知工部屯田员外郎。五十一岁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六十岁随同王审知入闽,和家眷三十余人初居候官,后定居莆田黄石。祭公墓和祠堂在福建莆田荔城区黄石鎮水南村重兴寺旁。
祭公瑞安后裔分布:
1.祭公传八世孙华公(泰伯公第七十七世), 字必诚,号易庵(1017—1089)是闽省莆田赤岸人。公于宋庆历三年(1043)癸未科进士,任御使递升礼部左侍郎。
华公传六世崑公,讳玉蕴(泰伯公第八十二世),生克建、克宣、克成三子。
克建公,讳俊士(1195—1264)。宋嘉熙三年(1239)乡试中举人,任杭州府教授,封通议大夫,携弟克宣徙迁瑞邑三都沈岙为肇基始祖。
克建公传十五世文宇公,为东山中埠长巷房始迁祖。
克宣公传十一世昉公,生天勺、天灼二子。
天勺公为梓岙上金始迁祖;天灼公为仙岩石岗霞林始迁祖。
克成公,讳定土。生明远、明徵、明察三子。长子明远,号澄庵,好游山玩水,自适其志。由昆阳移居瑞邑四十六都广化乡梅花里,生彝、遇二子。
克成公传七世荃公,讳越藻,(1357—1428)。元政愈繁寇盗蜂起,依祖母与母林氏弃家挟孤而隐于山中,艰险备尝因潜移东山凤林桥姑祖母聂家寡居。青少年为国明朝瑞邑庠首选,遂构屋数楹于凤林桥西,为东皋凤林肇基祖。
荃公传四世正文公,生晓、昭、昙、睗四子。
晓公,号伯仁。为东山中埠大房始迁祖;
昭公,号伯龙。为东山中埠二房始迁祖;
昙公,号伯云。为汀田金岙吴氏始迁祖;
睗公,号伯雨。为高楼吴界山吴氏始迁祖。
华公后裔宗繁支衍,目前人口:仙岩沈岙约四百八十,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350㎡;东山中埠长巷一千七五十余,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150㎡;仙岩石岗霞林约一百人口, 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20㎡;东山中埠大房一千一百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600㎡;东山中埠二房一千一百多, 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500㎡;汀田金岙四百五十余, 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300㎡;高楼吴界山、上马前、施宅、岭脚、下角等地八百五十多。
2.祭公传十二世远公(泰伯公第八十一世),字远缵、行五一,称五一翁,约生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居莆田水南钱坡,后徙迁浙东昆阳镜川,为昆阳吴氏肇基始祖。
远公传十世朴公,行长六、字德厚、号一碧(1296-1364)。笃学贞义、好施善交,近远览之志。元延祐间(1314-1319)因风水为患,自平阳镜川迁瑞城南隅状元里市心街创基址构舍宇置产业,为始迁瑞安之祖。生敏、天舆二子。
朴公传七世絽公,讳君烈、号梅峰。于弘治年间公携子由本邑城南迁徙三十九都梅林黄坑底之田庄,为仙降梅林始迁祖。
絽公四世孙纪学移居瑞安城内,五世孙汝淮迁居平阳五十二都赤溪,六世孙道生移居本邑十八都垟头,八世孙锡昌迁居平阳一都步廊。
朴公传七世䦅公,字旭仁、号育斋(1475-1506)。生于明成化十二年乙未八月初士丑时,卒于正德二年丙寅六月廿九午时,为莘塍南垟始迁祖。
朴公传九世集贤公,生子傑、子儒二子。
子傑公迁居马屿河岙底为肇基始祖。子儒公迁居陶山外三甲为肇基始祖。
朴公传四世輓公(泰伯公第九十三世),字民正。居城南状元里。兄弟析灶后,设帐于九里潘家,潘公慕其贤以女嫁之。家道日渐富裕,娶継室六都贾氏。明天顺二年戊寅(1458)卜居于九里上玛(今上望)肇基始祖。
远公后裔宗支繁衍,目前人口:仙降梅林八百三十多, 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20㎡;马屿河岙二百八十余;马屿外三甲约一百人口;安阳上望、飞云孙桥一千三百多, 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80㎡;莘塍南垟三千八百多, 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80㎡。
3.祭公八世孙隐公(泰伯七十七世),字兆初,迁乐清华川。繁衍至泰伯九十四世一麟公,从乐清华川先迁温州状元桥。一麟公五子止信公马屿大日汤岙为肇基始祖。一麟公四世孙文奇公,字清所,号澄浦,迁居瑞邑四十七都村头为肇基始祖。马屿村头、汤岙目前人口一千零五十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00㎡。
4.安阳白岩桥吴氏宗祠,地处瑞安东门,与柏屏街相近。始迁祖系镜川里远公十世孙,亦于元代从平阳迁居瑞安南隅狀元里市心街,其后裔有迁居东城者,有迁居东郊之八逸街者,其族明秀人才济济,功名官宦显赫,有《吴氏家乘》两冊传世。
白岩桥吴氏原分四房,现居安阳白岩桥的大房、汀田的三房,总人口四百余,原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150㎡,由于城市规划建设已被拆除。
第三、延陵郡允公---太乙公(万公)系
允公(泰伯公第七十二世),据家谱中生平记载:“字从信,号小乙,天福年间避王曦乱復於闽之漳州赤岸来迁温郡瑞邑”,天福是五代后晋石敬塘和石重貴的年号,起讫于公元936至944年。又载“公生于唐乾符五年戊戌”即公元878年。按允公于天福初年来瑞,亦已经年近六旬。
允之公是福建南平穟公第五世孙。在第六世、第七世家谱中记载失详的有近二十余人。可见当时时局不稳,战乱纷纷,族人四散,各自奔命。
允公生六子:老大、老二、万、事、亨伍、通六。老大、老二无其他记载,记载老三万与老四居大廊殿。老四仅记一“乏”字,可见其无后。据分析,允公长子和次子应该留在福建祖地,而允公迁居瑞安之前,应该在别地有停留过,三子与四子留居大廊殿。来瑞安仅带年幼五子和六子。
允公瑞安后裔分布:
1.允公传九世煜公(泰伯公第八十世),生须、颛二子。
须公传廿一世朝尹公居陶山固社(固前)为五房。须公传廿一世朝增公为陶山三甲始迁祖;朝增公传四世折山公为马屿丁岙始迁祖。
颛公传十七世彝公居湖岭岩下。颛公传十七世奕公为湖岭新垟始迁祖。奕公传八世亦显公为湖岭湖岙底始迁祖。
允公传廿九世依法公为湖岭雅瑶始迁祖。依法公传五世明位公为陶山六甲始迁祖。
允公第四世孟元公(泰伯公第七十五世),生坤、巽二子。
坤公传十七世:肃公、严公。肃公居陶山固社(固前)为六房。严公传八世栻公为陶山山根始祖。
巽公传廿世晋纲公(泰伯公第九十五世)为湖岭松坦始迁祖。
允公派下宗支茂盛,人才辈出,是一支名门望族。目前人口分布:陶山固前五房有三百多;陶山三甲一千余,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50㎡;马屿丁凤(丁岙)三百八十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00㎡;湖岭岩下四百余;湖岭湖新垟、湖岙底六百多;湖岭雅瑶、光辉、加速、侯垟、九龙头、梅树坑、沙门山等三千三百余,宗祠于2017年种建,建筑占地面积350㎡;陶山六甲二百余;陶山固前六房、山根五百八十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50㎡;湖岭松坦二百八十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40㎡。
2.苍南夏口吴氏肇基始祖太乙公,相传原籍闽之长溪赤岸。初入平阳昆阳东门,居三载,转迁城南岭门居八载,后定居金乡夏口。是肇平垟新渎,塘下河口塘、塘口宗祖。
苍南夏口吴贤磉先生对家谱有多年研究,据他考证,“太乙”名“万”,生于公元907年,其履历与允公三子“万公”十分相符。因此,瑞安河口塘、塘口、肇平垟新渎等都属太乙公(允公第三子)后裔属同一支派。
太乙公(泰伯第七十三世)后裔在瑞安人口分布:塘下肇平垟新渎四百六十多,认苍南夏口上吴宗祠;塘下塘口五百二十多,认苍南夏口上吴宗祠;塘下五林一百六十多,认苍南夏口上吴宗祠;
3.塘下海北吴氏。海北谱始祖吴马长,疑是马军头领的官职名,祖籍南直隶安庆府太湖县兴化乡。洪武廿八年升温州卫海安正千户正统。举家迁瑞,繁衍成族。塘下海北吴氏目前无法找到祖源(待考),目前人口约三百左右。
第四,延陵郡进公---又新公---琬公系
吴进公(泰伯公第六十六世),唐神龙进士、三衢刺史。现据清同治版《上灶吴氏宗谱》和遂昌、仙居、浦城 等地《吴氏宗谱》记载,为遂昌始迁祖。
1.吴进公第十世孙又新公(泰伯公第七十五世),字汤臣、号商铭,生861年。唐僖宗乾符年间进士,原居闽之赤岸。后唐(924-934)授横阳县令,徙居平邑之北门。卒葬仙口神山寺后。为平阳吴氏始祖。
又新公廿一世孙思乔公,自平阳仙口徙居飞云吴角州为肇基始祖。
又新公廿五世孙万清公,迁飞云阁巷。
瑞安目前又新公支系人口:飞云吴角洲八百三十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300㎡;飞云阁巷一百二十余。
2.琬公(进公第廿五世),号玉泉(泰伯公第九十世)。(1359-1443)生于元惠宗至正十九年己亥六月初八申时。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己亥,自丽水县徙迁瑞安五都上灶为肇基始祖。目前,塘下上灶人口约二千二百,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200㎡。
第五、江南巨族始祖宣公---渤海郡则茂公---伦清公系
渤海源流远,延陵世泽长。关于吴氏郡望,民间常以季札派下为延陵郡,夫差派下为渤海郡。“瑞安渤海吴氏”考据历史相关谱牒,江南巨族始祖吴宣公(泰伯公第六十九世),字守德,生于唐僖宗乾符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四月十五日未時,随父亲简公居西蜀阆中巫锡山,娶时任剑南节度副使孟知祥之女为妻。孟氏夫人为宣公育有三子:纶、经、绍。孟知祥在西蜀称帝后(史称后蜀),封吴宣为“驸马宣城公”。不一年,孟知祥去世,其三子孟昶继位,欲加封吴宣为“王”,宣公义辞,遂举家南迁。宣公南迁江西后,陆续购置了大量土地,家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行善积德,乐助救济,有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三百多元孙,这三百多元孙开枝散叶,形成江南巨族。传至五世沛公,字盛东(泰伯公第七十三世),生北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官为山东埭州太守,退隐山东渤海边,后裔遂以地为郡。
1.入浦始祖则茂公系
江南巨族始祖吴宣公第十八世孙则茂公(吴岳公第三子)。元英宗至治年间,从河南洛阳徙入居龙溪县锦田里洋尾(元至治二年划归南靖县管辖,今属漳浦县南浦乡)。则茂公为漳浦吴氏入漳始祖,也是瑞安吴氏渤海郡的外纪始祖。
则茂公瑞安后裔分布:
则茂公(泰伯公第八十六世)传第九世:甫祥、甫瑞。甫祥公生肇祖、肇起、肇都、肇缉、肇熙五子;甫瑞公生盛宇、盛化二子。
甫祥公(泰伯公第九十五世)长子肇祖,生时雍、时和、时荣三子。
时雍公(居平阳高沙)长子宗周公派下迁居福鼎選城;时雍公次子宗禹公迁居平阳南湖、竹坪。厥后,时和、时荣二公访胞兄(时雍)至平邑,携时雍公第三子宗旦,复游平阳坡南,渡过瑞安飞云江,乘舟沿江而上,见其山明水秀,土地肥沃,风俗醇美,逐卜宅居矣。时和公逐卜居团屿(今马屿五甲),时荣公居陶山沙州。时雍公第三子、宗旦公(泰伯公第九十七世)居陶山苏山。三公分別为五甲、沙州、苏山始迁祖。
甫祥公次子肇起公,生时谟、时诏二子。时谟公次子宗德后裔居台湾;
甫祥公第三子肇都公、字文洪,居闽之福建漳州南靖县焦山(今属漳浦县石榴镇崎溪村),明万历十几年间,游浙温瑞邑九都前埠,见夫水秀山明、俗风醇美,逐卜宅居焉,为莘塍前埠肇基始祖。肇都公次子时晴公迁居苍南灵溪大门为始迁祖。
甫祥公第四子肇緝公居泰顺(住址不详,待考);
甫祥公第五子肇熙公居温州永强三甲移居永中。
甫瑞公长子盛宇公,生兴权、兴礼、兴宗、兴进四子。为瑞安高楼林山、岩头、官岩坑等地始迁祖。
甫瑞公次子盛化公生子敬所,居平邑东山南陀岭肇基始祖。
瑞安则茂公后裔宗繁支衍,繁荣昌盛。人口分布由:马屿五甲约三千八百,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300㎡;陶山沙洲约七百人;陶山苏山八百余;莘塍前埠二千一百多,有两座宗祠建筑占地面积1800㎡。高楼林山六百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400㎡;高楼岩头七百多,有,宗祠建筑占地面积380㎡;高楼官岩坑二百六十多。
2.吴伦清公系
伦清公(泰伯第九十世),明初自南京姑州沂水县南迁福建。传十一世怀山、怀川、怀平、怀泽等公,为避洪夷之乱于崇祯元年戊辰(1628)迁入平阳鹤溪。
伦清公瑞安后裔分布:
怀山之七世孙起鹏公,于清雍正年间迁徙瑞安廿四都林岙为肇基始祖。目前,陶山林岙人口一百八十多,认平阳鹤溪宗祠;湖岭双坑口也是吴伦清派下,人口三百左右,认平阳鹤溪宗祠。
湖岭潮基下街吴氏属吴伦清派下。遷元公,讳亦元(泰伯公第一百零一世),生卒失考。公于清雍正年间与弟游乐至瑞邑湖岭潮基,见环山绕水胜地,其昌子孙为址,开基创业,为潮基吴氏肇基始祖。迄今近三百年历史,传十一世,人口一百三十多,认平阳鹤溪宗祠。

第三部分 瑞安吴氏历史知名人士
一、历史名人(唐朝---民国)
吴畦,唐咸通元年进士。曾任桂州刺史、河南节度使,唐文德元年(公元888年)拜谏议大夫、太子太保,勋国柱。
吴畴,名袆,字祯洁,唐同光明经十二都巡,赠中禄大夫。
吴彖,字文象,景福二年中进士,授江南节度使,升承务郎。
吴承,字继宗,任武科举人授团练使。
吴承端,举人授翰林院编修,终殿中侍御。
吴梓。大理寺评事,北宋大中祥符丙辰科(1016年)进士。
吴享,字尚安,甲戌科(1094)进士,绍兴三年(1133)诰封朝议大夫。
吴嘉猷,字卫枢,政和壬辰科(1112)进士,授朝散大夫。
吴嘉善,绍兴十年(1140)诰封诚信郎。
吴良骥,知县,宋绍兴戊辰(1148年)进士。
吴曰新,字文烈,官居朝散大夫。
吴子益,以子贵封武略郎,授滕州知府。
吴昙,字云庆,庆元丙辰科(1196)进士,授湖州知府,诰封朝议大夫。
吴彪,授承节郎。
吴虎,任福建德化县监酒。
吴子友,拔贡进封朝列大夫。
吴琯,授保义郎副使。
吴宁,官大理寺评事授承德郎。
吴亲,授中书舍人。
吴宗达,北宋重和甲戌登进士,永兴司马。
吴宗穆,北宋宣和丁丑登进士,官黄严和县。
吴说,字傅霖,北宋宣和壬辰登进士,任黄严县,任玉山县令。
吴三省,字少曾,南宋绍兴癸丑进士,任潼州教官。
吴璞,宋开禧乙丑(1205年)大学。
吴驲,南宋嘉泰戌辰(1208)进士,官昭州藤州太守武练大夫。
吴岐,嘉定甲戌科(1214)武举人,授南剑巡辖改福清尉。
吴次春,儒林郎,宋嘉定丁丑(1217年)进士。
吴正大,宋嘉定丁丑(1217年)进士。
吴叔沅,朝奉大夫,宋嘉定丁丑(1217)进士。
吴幼存,宋嘉定丁丑(1217年)进士。
吴泰和,南宋嘉定癸未科(1223)进士,授杨州知府。
吴子良,字道淳,南宋己丑科(1229)进士,殿前司左计议。
吴沦,南宋淳佑甲辰(1244)进士,任处州教授。
吴骥,宋淳祐甲辰(1244年)进士。
吴渝,处州教授,宋淳祐丁未(1247年)进士。
吴沆,宋淳祐丁未(1247年)进士。
吴梦节,宋淳祐丁未(1247年)进士。
吴炎,宋淳祐丁未(1247年)进士。
吴洸,南宋淳佑丁未(1247)进士,官宗正卿。
吴昌孙,南宋宝佑癸丑(1253)武进士,任四川节度使干官。
吴扬祖,宋开庆(1259年)武科举人,授江南转运使。
吴以祖,宋绍熙年间武科进士,景定(1262年)授广东盐运使。
吴泰来,南宋景定壬戌(1262)进士,万山东榜,江州通判。
吴英卿,宋咸淳辛未(1271年)进士。
吴道颐,神童科,宋咸淳辛未(1271年)进士。
吴枨,特奏名科,宋咸淳辛未(1271年)进士。
吴集,南宋咸淳甲戌(1274)武进士,广东都总管。
吴成夫,元至治辛酉(1321年)进士。
吴应观,江西抚州府照磨,明洪武年间(1360-1418)监辟。
吴昌,明洪武甲寅(1374年)贡生。
吴铎,明洪武辛卯未(1391年)贡生。
吴潜,明天顺丁丑(1397年)贡生。
吴玉,天顺丁丑(1397年)贡生。
吴祚,常州通判,明景泰庚午(1450年)进士。
吴锴,明嘉靖辛亥(1551年)贡生。
吴镇,明隆庆丁卯(1567年)贡生。
吴谕,明隆庆己巳年(1569年)贡生。
吴庆云,清康熙丁酉(1717年)举人。
吴子魁,字世珍,“恩例乡耆,正八品重赉粟帛”。
吴珪,清嘉庆年间国子监。
吴雷震,清嘉庆年间国子监。
吴枋,清嘉庆年间国子监。
吴槦,清嘉庆年间国子监。
吴德润,清嘉庆年间国子监。
吴岳,清嘉庆年间乡监。
吴霭,清乾隆己亥(1779年)岁贡。
吴希璘,清咸丰己未(1859年)武举人。
吴培元,清同治乙丑(1865年)武举人。
吴鸿翔,清同治乙丑(1865年)举人。
吴凤岗,清同治丁卯(1867年)武举人。
吴江,清同治壬申(1872年)岁贡。
吴宝瑛,清同治甲戌(1874年)岁贡。
吴鸿业,清光绪己卯(1879年)举人。
吴寿清,清光绪乙酉(1885年)武举人。
吴世珍,清光绪壬寅(1902年)岁贡。
吴树基,清宣统辛亥(1911年)留学考试及格、举人。
吴孟龙,中华民国免试及格、举人。
吴凤岐,浙江第一届省会议员。
吴琪,县第一届省会议员。
吴师棫,县第二届省会议员。
尚有近、现代更多名人予以《瑞安吴氏通志》记载。
二、瑞安吴氏先烈
吴步寒(凤洲之父),瑞安东山中埠人,1937年参加革命传送情报工作,1939年成立东山党支部任书记,家庭成为革命联络点。带领东山支部,密切联系渔民,向渔霸海匪作斗争,搞好防疫治病,阻止吸毒、赌博等,至1948年底共发展党员40多人。1948年10月-1949年10月,参加北几战斗,共收缴反动霸头、国民党自卫队、国民党败兵等武器,长短枪107支、子弹2000发、手榴弹40枚、步枪22支。期间,带领东山支部党员,自愿筹集海货数百斤,两次送往桂峰党委驻地支援革命事业。1950年3月带领党支部、民兵40多人,与盘居在大陈岛的国民党军队400多人拼死作战,后因我方弹尽药断,一人坚决留下,要寻找走散的三名党员,差点被敌人抓去,躲在渔民阁楼7天,饥饿劳累过度不会走路,由地方群众将他抬回家。
吴学畴,生1895年,住莘塍南垟村,延陵郡演公支系。1930年参加革命,1936年入党,任村党支部委员。1941年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关在文成大峃中美合作所,后光荣牺牲。年仅42岁。
吴介法(1903-1942)湖岭潮基乡小根垟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成祥(1915-1943)湖岭金坪乡茶石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培生(1919-1945)湖岭岭雅乡岭头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协焕(1923-1946)湖岭鹿木乡坳底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考生(1930-1949)湖岭金坪乡岩下村人,     战斗牺牲;
吴毓骍(1923-1950)湖岭瑶庄乡下瑶村人,     被匪枪杀;
吴岩电(1930-1950)湖岭桂峰乡黄林村人,     剿匪战斗后牺牲;
吴聰玉(1943-1968)湖岭金坪乡陈山村人,     因公牺牲;
吴寿郎(1881-1930)陶山碧山前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寿定(1905-1930)陶山碧山前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炳添(1911-1941)马屿大南乡林白坑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月松(    -1947)马屿篁社乡石垟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明如(1914-1950)马屿顺泰乡村头村人,     被枪杀;
吴上元(1906-1945)仙降江溪乡上垟村人,     被捕后牺牲;
吴碎宝(1901-1950)东山乡上埠村人,         被匪枪杀;
吴顺彩(1941-1960)瑞安汀田金岙人,       执行任务后牺牲;

第四部分 瑞安吴氏寻宗记略
一、访闽之行
为了编纂《瑞安吴氏通志》更好地理顺各宗源支系,2014年8月27日,吴义者带领“瑞吴会”代表:吴中文、吴福秋、吴松金、吴荣奎、吴虎新等10多人赴闽福鼎、霞浦赤岸、宁德福安一带寻宗访祖,寻访瑞吴支祖:达一、华、远、允、盛宇、太乙、畦、则茂等祖源及宗系。上午到“福鼎吴会”驻地,由福鼎吴开标宗长迎接召开座谈会,大家了解福鼎吴氏详情及听取编辑《通志》的经历,翻阅《福鼎吴氏通志》。发现则茂公(泰伯公第八十六世)后裔时雍公(泰伯公第九十六世)长子宗周公派下迁居福鼎選城,次子宗禹公迁居平阳南湖竹坪等地。
下午继续寻访相关宗源。长溪赤岸在哪里?泉州与长溪赤岸不同吗?经宗亲介绍,长溪赤岸今处福建省霞浦县城东之地,长溪县赤岸即泉州赤岸。唐时的赤岸,地域广阔,包括今赤岸村,桥头村,江边村,古岭下村,是福宁府的天然避风港,乃天然良港也。赤岸,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唐宋时代,就成为长溪县的海滨重镇。赤岸村中“人烟蚁聚”,有四横二纵的道路,有十八口水井,出过“十八进士”,人民生活颇为富裕。据说还出过十八美女,这里曾经居住着十八户大家族。唐武德六年(西方纪元623年)置长溪县(县治在今岭尾庵,后迁连江),属泉州(州治在今福州)。有人说,祖宗是从福建泉州赤岸迁移来的,殊不知泉州赤岸与长溪县赤岸乃同一个地方也。唐朝时的泉州,就是今天的福州。闽王兄弟之乱后,泉州归附吴越国之吴越王钱镠,改泉州为福州。原来地域这么广,并且现在的赤岸这地方,居住吴氏族人很少,大全部早已外迁,在赤岸根本无法查访瑞安吴氏祖源。大家只好继续向宁德福安方向寻找。
第二天,我们众人到“福安吴会”驻地追寻,由福安吴氏会长和宗亲们热情接待,经介绍福安吴氏详情及编辑《通志》的成功经验。查阅《福安吴氏通志》经认真探索,发现马屿玉岙始祖“达一公”的祖源。经过反复推理论证,得出结论,瑞安玉岙始祖达一公,属泰顺库村畦公后裔,当年同梅源宗祖是亲兄弟,就是福建长溪长汀吴氏后代。玉岙宗谱记录赤岸(赤岸没有吴氏,附近只有长汀),吴德慈与长汀支派,这条支系就是玉岙达一太公的祖源支系。根据辈份排行表,可查找同辈余愍公系孙内(泰伯公第93世),有“达”字行辈。亲房余悹公系孙内(泰伯公第93世),长子系留在长汀,其余几兄弟迁往晓阳岭下、谭头大庄、重金城内等7个支系同行辈的都有“达”、“一”字行辈,由此判断玉岙始祖“达一”取名就这样而来。经多方考证,玉岙吴氏确属畦公后裔。
二、二次寻宗 
1、凤林族认祖——汀田金岙吴顺录宗长(华公后裔,瑞安吴氏凤林支系),年已90岁高龄,是“瑞吴会”发起人、《瑞吴通志》编辑顾问、金岙宗长。他为华公祖源问题,终日挂记在心。据《瑞安凤林吴氏宗谱》记载:华公原籍闽省莆田,且华公至后四代坟墓都在莆田“合山”。华公迁居昆阳,后裔移迁瑞安东山凤林桥。但《平阳吴氏通志》2009版记载:华公居福建长溪赤岸,系远公之孙,宝公之子,迁居平阳镜川、麻步棋盘桥等地,后裔移居瑞安东山凤林桥。顺录宗长一直认为祖系失实,决心要寻祖归宗。
2016年5月27日,吴义者带领吴顺录宗长、吴中文宗长、吴存益宗长等,赴闽莆田、漳州一带寻宗访祖。下午四点,四人至福建莆田城厢区月塘南街559号,“莆吴会”驻地,与莆田吴氏吴剑锋会长联系,当晚在旅馆联系“莆田吴会”吴新堂宗长。28日早上8时,到驻地办公室,查阅核对双方宗谱和相关吴氏资料。华公系吴祭公第八代孙(祭公生烈,烈公生缘,缘公生羽,羽公生清,清公生坰,坰公生成,成公生华)。由吴新堂宗长带领瑞吴4人,到黄石镇重兴路祭公祠堂,众人尊拜祭公灵位及坟墓,召开座谈交流会。
据“吴祭文物”保护单位法人、“黄石吴会”理事长吴国林介绍:祭公坟墓称“台山”圣地(原称鼓楼山),当时祭公后代坟墓都在此地。《瑞安凤林吴氏宗谱》记载:华公至后四代坟墓都在莆田“合山”。台山与合山只一字区别,困扰吴顺录前辈半辈子精神情绪!经过体现证实,使“凤林支系”找到宗源,解开吴顺录宗长几十年的心结。
2、“种德堂”认祖——渤海郡瑞安吴氏寻宗。按《中华吴氏大统世系谱》则茂公为祖公之子,岳公之孙,为泰伯公第八十七世。查《一脉相承的漳浦与台湾吴姓》资料:入漳吴姓始祖念二郎、名岳、字猥元、号石庵。原居汀州永定县,宋度宗咸淳年间,移居漳州海澄白埕吴养(浯漾)山(今龙海市东园镇)。岳公生三子:长子则贤守祖传衍海澄一带;次子则惠分衍南靖一带;三子则茂分衍漳浦县南浦乡粪箕湖,后裔再分衍漳浦县石榴镇山城村。祖妣合葬在龙溪鳌仔林、号老婆缚脚(今南浦乡兴旺村),在山城村吴氏祠堂里,有一副对联:浯漾开基绵世泽,鳌林衍派振宗风。
吴义者查阅了《漳州吴姓开发台湾的故事》、《漳州平和吴江流后裔,寻吴氏本家和族谱》、《漳州吴姓各支系》、《吴岳(念二郎)世系资料》等等。则茂公,元英宗至治年间(约公元1320年),居闽漳州漳浦南浦。生子二:种德、重成。《福建省彰州市漳浦县石榴镇则茂公世系》记载,则茂公长子种德,号饮宾。台湾吴敦义(现国民党主席),是漳浦种德公第廿一世孙。查阅诸多资料证实:则茂公为吴岳公(念二郎)第三子,十四郎公之孙,柏公之曾孙,为泰伯公第八十六世孙。综上所述,《中华吴氏大统世系谱》,则茂公为“祖公”之子、泰伯公第八十七世孙,确是有误。
为了考证瑞安渤海郡祖源,2016年5月28日下午,吴义者带领“瑞吴会”四人从莆田黄石直至漳州漳浦,下午六点到达漳浦县金浦路,住富源宾馆查访则茂公后裔下落,与“漳洲吴会”吴华会长联系,当晚11点又与漳浦县石榴镇、崎溪村吴开云宗长(原云霄县委书记)取得联系。5月29日早上9时,宗长们带漳浦吴氏世系资料,双方在宾馆查阅核对无误,系同宗共源。由宗亲们带领到石榴镇崎溪村顶溪社吴氏“种德堂”。经了解:崎溪在清雍正十三年前属南靖县管辖,此后一直归漳州市漳浦县管辖,是漳浦吴姓聚族而居,也是吴氏后裔最多的一个行政村。
据介绍:入浦始祖则茂公,系吴岳公第三子,妣黄氏,生子二:长子种德、次子重成。种德公、号饮宾生子二:迈卿、进卿,传漳浦县山城、崎溪等地,后裔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纷纷迁居台湾。重成公生子三:纯齐、纯洪、晚达。重成公长子,纯齐公传漳浦小山城,部分后裔迁居台湾桃园、嘉义等地;重成公次子,纯洪公、字懋洪,传南靖焦山社(今属漳浦县南浦乡);重成公第三子,晚达公、名伯卿、字宗弘,生子五:德成、德安、德享、德明、德焦。分衍漳浦羅山,部分后裔迁居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
经证实,瑞安渤海吴氏属重成公第二子纯洪后裔。纯洪公、字懋洪生应时,应时公生辈,辈公生理齐,理齐公生景宣,景宣公生宏器,宏器公生子二:甫祥、甫瑞。分离六百多年的宗族宗亲终于团聚,两地宗亲无比高兴。
三、三访闽吴
编纂《瑞安吴氏通志》即将尾声,仍有二支祖源世系不清。也就是:上望、莘塍、仙降等地始祖远公祖源;陶山、湖岭等地始祖允公祖源。为此,编委会及相关宗支负责人,心情万分焦急。吴义者再次带领“瑞吴会”成员:吴中文、吴松金,远公后裔吴定荣、吴荣奎,允公后裔吴炳光、吴邺、吴加棉等8人。冒着烈日高温,赴闽莆田、南平…等地寻找远公、允公祖源。
1、远公支系认祖。首先与“莆吴会”吴瑞堂宗长取得联系,2016年8月5日,下午五点,8人到达福建莆田黄石祭公纪念堂。拜祭先祖灵位和祭公墓,随后,浙闽双方宗亲在祭公堂前召开交流会,核对祭公后裔相关资料。经核对,远公属祭公第十二世孙。
祭公妣阮氏、次妣倪氏,生二子:侃、攒;三妣陈恭人生子四:凤、嗣、烈、育。祭公第六子育,育公生要,要公生偃,偃公生香,香公生翰,翰公生志实,志实公生庆孙,庆孙公生子二:长子师常、次子文用,师常公生宪,宪公生简,简公生远。远公是泰伯公第八十一世,系上望、莘塍南垟、仙降梅林等宗祖。经过一番的考查核实,终于解开远公祖源之谜。当晚又与闽南平吴氏宗亲会吴民友会长联系,并约好次日上午去南平继续寻访瑞安吴氏允公祖源。
2、允公支系归宗。第二天上午9时,我们到达“南平吴会”驻地,早由吴民友会长及全体委员会成员迎接。随后召开交流会。经过浙闽双方宗亲核对结果,瑞安允公系泰伯公第七十二世、可博公第七世、南平始祖穟公第五世孙。可博公生子二:长舜咨、次舜诩;舜诩公生五子:长稀,次穗,三穟,四穫、五程;穟公生子三:长旷,次卓,三浚;旷公生子三:长玲,次佩,三珣;玲公生子四;长究,次安,三康,四宁;安公生子七:长元,次铎,三允之,四绍,五章,六仕廉,七追昌。安公第三子允之公就是瑞安陶山、湖岭等地的宗祖。允公生子六;长拾得,次养,三万,四事,五亨伍,六通陆。经过核实,瑞吴允公宗族渊源清楚,两地宗亲无限高兴,时隔千年宗亲终于相聚。
四、莆田祭祖、漳浦归宗
2017年3月29日(农历三月初二),春暖花开、阳光温和,吴义者带领莆田始祖祭公派下瑞安吴氏后裔、漳浦始祖则茂公派下瑞安吴氏后裔(包括,苍南灵溪、赤溪吴氏宗亲代表)等43人,坐大巴车一路喜气洋洋前往闽地祭祖。
1.莆田祭祖
下午1时,大家在瑞安东门车站集中出发,晚上7点到莆田黄石镇。准备次日上午参加莆田祭祀始祖祭公仪式。傍晚,早在路边等候的由:“吴祭文物”保护单位法人吴国林,“黄石吴会”理事长吴瑞堂,秘书长吴玉鑾等十几位宗亲在街头路口迎接。晚餐受到宗长们的热情招待。
第二天上午9—11时进行祭祀仪式,参加祭祖的由温州瑞安、苍南、平阳,广东深圳,福建厦门及祖地吴氏宗亲等。仪式隆重,气氛热烈。下午4点,两地宗亲依依不舍。瑞安吴氏宗亲,坐大巴车从莆田黄石镇直奔漳浦县石榴镇崎溪村。
2.漳浦归宗
3月31日早上八点,在漳州漳浦崎溪“种德堂”举行瑞安吴氏后裔“归宗碑”落成、暨首次祭祀漳浦吴氏先祖仪式。参加本次谒祖活动的由:祖地吴开云宗长(原云霄县委书记)、“漳浦崎溪吴会”吴清海会长、吴民付秘书长及宗亲宗长代表,福建省漳浦县归国华侨联合会吴世强主席,新闻媒体及摄影师等;瑞安吴氏宗亲代表、则茂公后裔等。
祭祖及会议后大家聚集“种德堂”前,随着激烈的烟花爆竹声中,由吴开云宗长为瑞吴“归宗碑”揭碑。庄严地宣告,浙江瑞安则茂公的后裔“归宗碑”落户漳浦县石榴镇崎溪“种德堂”。象征着今后漳、瑞两地吴氏宗亲的繁荣昌盛与友好往来,支茂宗衍、共创辉煌!瑞安吴氏子孙首次在祖地祭先灵,两地后裔分离600多年,能有缘在祖地相聚,真是被先祖的恩德所赐!此时此刻,大家心情非常激动,纷纷在拍照合影留念。
多年来,经过各地宗亲的大力支持,通过以上寻宗走访,直至认祖归宗,瑞安吴氏各支系,祖源、世系清晰有序,《瑞安吴氏通志》于2018年1月13日正式首发,给浙、闽两地及海内外吴氏宗亲的今后往来和寻根问祖搭建了历史平台,为创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推进吴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公元二零一九(共和己亥二月)
泰伯公第一百一十世孙   吴义者 
吴尚东

IP:61.186.246.*
2019-2-18 8:48:40
寻宗亲
我家是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的,字辈是:
世锡春天景正少大泽中玉美尚洪永治安方万宗;
想找宗亲。QQ:2049582
吴宽

作者QQ:105638515 IP:171.209.162.*
2019-1-21 19:09:38
关于“吴氏在线”吴学慧宗亲收集整理的“四川省吴氏字派集(已更新至326支)”中的第10项信息有误的问题更正
“吴氏在线”网站上刊登的吴学慧宗亲收集整理的“四川省吴氏字派集(已更新至326支)”中的第10项“资中孟塘乡、华蓥高兴镇支家谱字派”信息有误,现更正说明如下:
该信息是本人前几年在“吴氏在线”网站上登的寻亲信息,信息的原本不是这样的,“华蓥高兴镇”吴伟支的家谱不是这样的,我只是走访过“华蓥高兴镇”吴伟支系的情况,实际上应该是:1、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孟塘镇两渡乡睦邻村吴氏:家谱始祖吴法清,迁川始祖吴位登同其两位兄长(吴位烁、吴位文)、妻郑氏、长子吴世祥、长媳郑氏、次子吴世茂、三子吴世华共8人于康熙45年(丙戌岁,即1706年)从湖南宝庆府邵阳县九龙岭东路泗叶塘迁四川的。其字辈是:法太子文廷朝万、仲位世永芳、洪祖享荣昌、光霞顺德泽、宗尧守正邦、天星显达远、国乐民安康。联系人:吴宽  QQ:105638515,电话:17340190512.
2、四川省华蓥市高兴镇花庙嘴村吴伟支是我前两年走访的宗亲,该支为吴斗垒公长子吴万一公的后裔,迁川始祖吴宗潘于康熙十五年从上湖南永州府东安县青花下乡一十三都铁家冲迁四川的,其字辈是:斗万梦、仁义礼智信、仲太廷继、世宗大先、伯祚方新、贤才又啓、禄锡自天、昌明永喜。。。。。。,联系人:吴伟  QQ:948623846。
     在此,感谢吴学慧宗亲对我吴氏字派的整理,本人特此更正,以免误导他人。
吴寿云

2019-1-11 9:32:42
安徽省无为县练溪——濡湏姥山吴氏五修宗谱公告
濡湏姥山吴氏五修宗谱公告
(第一号)
濡湏姥山吴氏源于泰伯,至德堂。明朝1368年,本吴氏由徽州婺源迁入无为县洪巷镇吴家四姥村居住生活,迄今650年。本宗谱已经四次编修,最近一次续修功成于1919年。12世至25世字辈是:荣华富贵同春茂,福寿康祥与日齐。  
续修家谱,是吾辈之历史责任。濡湏姥山吴氏宗谱续修工作委员会决定续修族谱,以寻源求本,怀祖敬宗。望各地吴氏宗亲互相转告,并尽快与各地分片联系,或与老家编修工作办公室联系,归宗续谱,力求本次编修完整无遗漏,圆满完成本届修谱工作。按祖居地其联系人和电话如下:
栗树柯:   吴  健   15561706357
吴家院子片:吴福根    13866987298
吴家四姥片:吴恒松    13657092708
水淋沟片: 吴国平    15705537838
坵城圩片: 吴天玉    13905625144
陆家渡片: 吴福宽   13956648994
泥汊片:   吴福平    13625557210
湖家桥、墓上片: 吴康胜   18726385595
老家编修工作办公室设在练溪吴家院,
联系人:吴福根   电话:13866987298 
特此公告
         濡湏姥山吴氏宗谱五修工作委员会
2019年元月5日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