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武

IP:113.73.146.*
2024-6-15 0:15:13
从遗传基因了解我们的祖先
从遗传基因了解我们的祖先
根据古墓人骨和现代人的基因检测结果,以及基因检测机构的综合统计资料分析,加上对家谱和史料的研究,笔者了解到我们的祖先(男性单倍体N系),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西周姬姓王室及王族,其男性单倍体N系,他们统治国家的特征,主要是大封诸侯,制礼作乐,讲究礼制,以德服人来加强王朝的管理与统治,以达到社会安定、百姓和睦。这种“礼”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要遵守规则和以规则为基础的法律法规。
2.源自姬姓的吴氏,体现了N系人非武力争斗的特点,当泰伯明白国君更倾向于季历成为接班人的时候,自己和仲雍便远避它乡。这种品德后来被归纳为吴氏的“三让文化”。
3.吴泰伯的生活群体,后来被西周王朝分封为子爵级别的诸侯国“吴国”,国主被称为“吴伯”,在战国时代的国主开始被称为“吴王”。吴王夫差也表现出N系人相信规则、相信许下的诺言会得到遵守的典型特征。在他打败越国勾践的时候,按照当时的规矩并没有进一步杀绝勾践,反而是勾践更会使用策略,在卧薪尝胆成功以后,趁吴国争霸中原、后方空虚的时机进攻并灭掉了吴国。目前基因分析结果越国勾践属于非N系人,很可能是O系。
后世有人批评或归罪夫差刚愎自用,不听伍子婿要杀尽勾践灭绝越国的建议,而最终导致吴国被灭的悲剧。笔者认为,吴王夫差是个有能力、有作为而遵守“礼”的人物,他不破坏当时的作法而杀绝失败的诸侯国君,这本来是应该被称道的。
4.夫差以后,N系人在全国性的皇朝方面就没有再出现过皇室了,因为N系人太守“礼”了,加上人口劣势,也比不上Q系人的狂野和征服,以及O系人的反抗能力和人口优势。
5. N系人凭自身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素质,后世一直是辅助各朝代的重要力量和重臣,在人文方面有建树,并且吴氏女性出了好几位著名的皇后/皇太后。
         注:吴武,作于2024年6月12日
吴武

IP:113.73.147.*
2024-6-1 17:04:58
宣城茂林吴氏与常山桐门吴氏之血缘关系
宣城茂林吴氏与常山桐门吴氏之血缘关系
男性遗传基因检测结果,其中的一个节点号N-CTS4714把我与安徽宣城泾县茂林吴氏关联了起来,显示我们共祖,尽管是几千年前的事。
从网上了解到,目前的泾县茂林镇是由北宋的“茂林吴家”而得名,再查到茂林吴氏尊南唐循州司马吴万一为一世祖,他随父亲吴君锡从江西上饶迁居健康(即今南京,笔者注),长大后寓居今天的宣城。
引起笔者兴趣的是以下相似的记载,按照我们宗谱,衢州常山县桐门吴祐第二代(后唐末北宋初)有茂高、茂实、茂林、茂山;第三代有君德、君俸、君肃、君聘/詡/翊(三部不同宗谱不同记载,笔者注)、君翰。其中上饶广丰谱记载,君聘第四子舜谁官任闵州司马,遂居闵州。
如果有机会,笔者愿意邀请宣城茂林吴氏的宗亲进行男性遗传基因的祖源深度检测,以验证宣城茂林吴氏与常山桐门吴氏在近1000年内是否有血缘关系。

注:吴武,作于2024年6月1日
吴武

IP:113.73.147.*
2024-5-29 21:34:44
从男性遗传基因分析本人的吴姓来源
   从男性遗传基因分析本人的吴姓来源
大多数吴姓人都尊吴泰伯为始祖、仲雍为传世始祖,且有家谱为证,但事实上,吴姓人是文化上的一家人而不是血缘上的一脉相承。
现代基因科学和分子考古学为我们的祖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因为男性人类有个叫“男性单倍体”的遗传特征,它是通过基因遗传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的,并且传男不传女。一个人带的这个特征永远都不会改变,更作不了假,它把不同父系的人群区分开来。
就拿我们吴姓来说吧,目前主要有三种男性单倍体 -- N 、C、O系列。其中:(近7千多年的情况)
1)N系,主要来自北亚、东北亚(蒙古高原以北),如早期的丁零人、铁勒人,后期被称为突厥人。细分的话,N系有“N南”和“N北”两支。N北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北亚等地。N南则是N系向南行进的部分人群,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和黄河中下游区域。
2)C系,主要来自蒙古高原,包括不同时期的阿尔泰人、鲜卑人、柔然人、室韦人、蒙古人,后期统称为蒙古人。
3)O系,是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占汉族人口的绝大部分。
N系和C系两大部落在历史上多次互相臣服,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他们占汉族人口很少一部分,约5%。
目前已发掘的古墓葬群,通过古基因检测得出的考古结论是中国周朝姬姓王室是N北,贵族是N南。那么,根据吴泰伯历史,吴姓嫡传男性单倍体是N系。
我们了解到在中国夏、商朝时期,人们基本上还是以部落的形式生活。所以姬姓家族及其部落其实是由N南、N北、C等组成的。因此,在吴姓人群中有N、C是正常的。以笔者的理解,当年吴泰伯、仲雍出走到今江苏无锡区域,肯定不至是两个人,必定是两人所处小部落的部分人员一起出走。当然,这部分人员的数量比起无锡区域的原住居民那是少得很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吴姓人口绝大部分为O系的原因,因为吴国被越国灭国后,很多国民以国为姓,他们是吴国的当地居民血缘,与吴泰伯、仲雍部落的血缘不相同。
笔者基因检测结果,其N-Y72712节点的突变发生在3720年前的夏朝,该单倍体接下来又分成了三个支系,在商周时期有较多的人口增长(基因检测机构结论,笔者注),这与历史现实相一致。
笔者基因发生突变的另一个节点是2160年前的秦汉时期,据历史记载,在该时期吴姓当中只有长沙王吴芮家族发生了人口爆发式增长。加上笔者家谱记载的始祖吴祐是饶州人(具体是今余干县白塔村,笔者注)。而余干是吴芮的出生地,因此,笔者有理由认为自己与吴芮同族,当然还有待于考古得出吴芮家族男性单倍体特征加以证实。顺便提一下,按照近年来各方对吴姓世系的研究,吴芮属于吴王夫差后裔,而其他大部分吴姓属于季札后裔。
  注:吴武,作于2024年5月28日
吴武

IP:113.73.145.*
2024-5-24 20:57:51
我的祖先在石峁
   我的祖先在石峁
出于对家谱研究的执着,前不久做了基因祖源检测。分析结果过程中,有了非常意外的惊讶 -- 原来,我的祖先在石峁遗址中被发现。
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址。
在发掘考古过程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分别通过先进的碳十四测定技术和古DNA技术,对石茆遗址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吴小红教授团队在石峁遗址皇城台、外城东门址、内城后阳湾、呼家洼等地采集了包括白灰地面、炭化木材、炭化种子、人骨等上百个测年样品,并使用碳十四测年技术进行了测定。
其中,付巧妹研究员团队通过古DNA技术,对遗址所出土的人骨材料进行基因测序。付巧妹的古DNA检测结果被宁超、王传超、崔银秋等人共同发布了论文《Ancient genomes from northern China suggest links between subsistence changes and human migration》,根据该论文披露,石峁皇城台编号为SM-K4-1的个体,父系单倍群类型为N-F963。即石峁遗址提取到了一例父系DNA样本,检测结果为N-F963,从该样本编号SM-K4-1来看,是出自石峁第四号K4头骨灰坑,也就是一号马面西北的城墙下的头骨人殉祭祀坑,他是一位人殉样本,且身首异处,只留下头骨。
网上的文章说:宁德林老师,从石峁遗址的第四号K4头骨灰坑一号样本中发现了原匈奴类型古DNA,N-F963(即原匈奴石板墓人群)。该类型人类活动于内蒙古高原。长城沿线。而石峁的女性祭祀殉人。也是来自这一地区的D4母系。两者有关联。说明石峁古人攻打长城沿线的N北支人群,战争胜利后石峁古人把这些部落(大量的)少女(少数的)男人残忍地杀害了,并砍下头颅作为人殉用于古城的奠基祭祀。这些N北支殉人,D4母系少女的头颅被共同埋在城墙下的祭祀坑中。
笔者认为,当时的一支军队中,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少女随军,因此被杀害的这些人很可能是石峁皇城的原主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因为他们被入侵者战败了。
根据南宋哲学家、温州知府杨简于宋春熙是十二年(1185年)九月为吴氏宗谱撰写的《吴氏泰伯仲雍发详传》记载:吴氏先祖名曰“弃”,帝尧知其贤,举为农师,以功封于邵(今陕西岐山县西南,笔者注)。夏后失政,曾孙不窟奔于戎狄,不窟之孙公刘迁都于邠(今陕西旬邑西南),复修先人之业,百姓怀而归之。至太王积德行仁,狄人攻之,去邠邑于岐山之下。时商道寖衰,周日强大。太王有剪商之志,泰伯不从,伯弟季历,历生子昌有圣德,太王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于仲雍逃之荆蛮。(文中“昌”即周武王之父,周朝奠基者姬昌,笔者注。)
由此可知,周朝王族与吴氏传世始祖仲雍的男性单倍体同系。按家谱笔者是仲雍后裔,前些天经过遗传基因检测,属于N-F963。所以,笔者认为杨简文中的“夏后失政”就是周太王先人在石峁城失败并被杀事件,那位N-F963样本者很可能就是吴氏先祖“弃”的儿子或孙子。因为他如果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很可能家人在那场战事中已经被杀光了,不太可能有男性单倍体传承至今。
笔者的N-F963再往前推,有N-M231,这是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人群,与古时吴氏先祖农耕生栖地一致。再往前推,是F-M89,这是黄白种人的鼻祖。而黄种人是ON-M214,是与其不同的。
另据网上有文章说,周朝王族的单倍体是N-Y1998,它是N-F963的下游。若真如此,那吴氏泰伯仲雍与周王族同宗是可信的。

注:吴武,作于2023年5月23日
吴武

IP:116.28.143.*
2024-5-19 19:49:36
吴竽父子籍贯与祖源辨析
    吴竽父子籍贯与祖源辨析
按照《福州府志》,吴竽,字允成,宋淳熙五年姚颖榜进士。另据《临江府志》,吴竽,宋知军州事,以及《江阴县志》记载,吴竽,字允成太府寺丞,宋淳熙五年姚颖榜进士。所交有叶适、陈亮,皆相器重。《福州府志》和《江阴县志》均记载吴行可(字见父,嘉定十六年进士)和吴当可(字时文,开禧乙丑年进士)为吴竽的儿子。
明《江阴县志》记载:“吴当可,宋志云当可字时文,竽之仲子,登进士第,终司农少卿。。。”。另据《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官联》二:“秘书郎,嘉熙以后,吴当可,福州人,寓居江阴,开禧元年毛自知榜同进士出身,治诗赋。二年十二月以国子监丞授秘书郎,三年正月为监察御史”。淳熙《三山志》卷三一:“。。。毛自知榜,竽之子,行可之弟,历监察御史,现中奉大夫、宫观,居江阴”。从这些史料可知,吴当可为福州人,后来寓居江阴。
综合《三山志》、《福州府志》、《福宁州志》、《江阴县志》、《重修毗陵志》:吴行可,字见父,福州人,嘉定十六年蒋重珍榜进士,昉之曾孙,竽之子,当可之兄,终会稽令,迁居江阴。以上史料再次证明了吴竽、吴行可、吴当可的关系,以及均为福州人,另外给出了新信息“昉之曾孙”。
笔者最近查阅到衢州《棠荫吴氏宗谱》和《龙泉头吴氏宗谱》,其中同样记载了吴昉、吴竽、吴行可、吴当可。因为衢州棠荫吴氏是吴行可后裔,所以《棠荫吴氏宗谱》有较详细记载:吴行可,嘉定十六年进士,授文林郎任婺州路判,宝庆元年(1225年)任衢州路守授中宪大夫,终会稽令卒于官,夫人徐氏生三子寓居西安(即现衢州,笔者注)南市。按宗谱记载,吴竽的父亲吴沣(字德泽,授朝请郎)开始从衢州常山县桐门移居福州长乐县勤儒乡。笔者查阅到史料记载“吴沣是宋代礼部郎官李丑父的女婿”,笔者推断,这可能是吴沣移居福州的主要原因。吴沣祖父就是衢州常山县桐门人吴涛(现有史料已经证实的家谱记载有皇祐元年进士,温州瑞安县令和湖州长兴县知县等)。而吴昉即衢州常山县桐门人,宋两浙转运使,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被杭州叛军陈通所杀。
历史很奇妙,《棠荫吴氏宗谱》说,棠荫吴氏为后唐衢州刺史吴祐后裔,出自衢州常山桐门又回到了衢州。吴行可第三子(名曾三)五世孙吴宽开始从衢州南市迁居衢州棠荫,故尊吴宽为棠荫吴氏一世祖。
  综上所述,吴竽父子的籍贯是福州,而祖源是衢州常山县桐门吴祐后裔。
     注:吴武,作于2024年5月18日
吴武

IP:223.104.72.*
2024-4-27 18:51:48
《桐门人吴亮与吴玠吴璘的交集》
             《桐门人吴亮与吴玠吴璘的交集》
“睍”和“晛”在古时候通用,以致我在研究和查证家族史过程中一度陷入困境。例如,目前史料中看到的“吴晛”和“吴睍”是不是同一个人呢?让我深思和探究。
前些年查找衢州常山县桐门人吴睍资料时,查阅到阌乡县王浚旧居题诗人吴睍。笔者曾在《祐公碑记》之吴睍中推测这可能是吴璘孙子吴曦的堂弟吴晛。尽管当时首先想到的是桐门人吴睍,但是由于那时没有佐证可以支持为何桐门人吴睍会出现在偏远的西北阌乡县,所以也就在文章中没有写出来。
今年以来,查证到桐门人吴亮晚年在陕西路、熙河路任转运使和发运使,才意识到王浚旧居题诗人也可能是桐门人吴睍,因为他可能在那期间拜访或追随过他的堂兄吴亮。按《常山县志》和宗谱,桐门人吴睍,汀州知府(这个信息目前还没有得到汀州府志印证),不过宗谱记载的乐平县令,笔者在查阅饶州府《乐平县志》中得以证实,且县志中记载“吴睍,绍兴十八年(1148年)八月任”。
在宋代,全国划分若干“路”作为府、州、军、监以上中央派出监察的辖区。如陕西路,北宋至道三年(997年)置,东尽淆函,西包汧陇,南运商洛,北控萧关。政和五年(1115年)初,吴亮任陕西路转运使,后根据开拓边疆需要,任计度发运使,兼管军民、核心为军,统领六路。期间皇上发诏指定他专一熙河路粮草。熙河路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置,治所在熙州(今甘肃临洮县)。在当时转运使和发运使均直接听从皇帝吩咐,转运使主要承担本路责任,发运使则负责各路通融、移用,保证上供,同时荐举官员、按策地方,权力更大、权威更甚。从这些史料中可以看出,在北宋最后10来年时间里,在如今的陕甘地区开边事务中,桐门人吴亮在军队后勤保障和地方财政物资调拨方面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所以才获得了皇上“宣力陕右、职事修举,岁计足办”的评价。
另外,从现在可查阅到的史料来看,同时期同区域的吴氏人物仅有吴玠吴璘兄弟,这就是他俩与吴亮的交集。吴玠生于宋元祐八年(1093),未及弱冠,约在政和元年(1111)以“良家子”投军;宣和元年(1119),吴璘年十八,亦“以良家子从泾原军,战西边。日后吴玠、吴璘为代表的吴家军成为西北“抗金”的精锐之旅,先后三世代表南宋政权与“一意睨蜀”的金国缠斗和保卫大宋江山,其中,和尚原、仙人关大捷成为吴氏兄弟彪炳史册的经典战例。
笔者从年龄上对他们作了个比较,桐门人吴睍吴亮比吴玠吴璘年长了一到两代,且就算假设吴睍任乐平县令时30岁,那到吴曦被杀的1207年,他也89岁了。按史记,那年吴曦46岁,因此可以排除桐门人吴睍不是吴曦的堂弟吴晛。同时从吴曦的堂弟吴晛的年龄和短短人生来看,他也不可能去过阌乡县王浚旧居,因此桐门人吴睍更可能就是王浚旧居的题诗人。
到西北开边之前,吴亮曾经在福建为官。其中元符庚辰年(1100年)十月十八日福州通判军州事,大观五年(1111年)知建州军事。
笔者最近也阅读到《三衢信安龙泉头吴氏宗谱》的记载,其中有“宋至式微金元扰,燹兵欲洗吴家居,吾族避难各散处,寄迹他邑者甚多,桐门故土无一住”,隐约感觉到灭了北宋的金国对桐门吴氏有刻骨仇恨。这让我好奇,桐门吴氏或者吴亮与吴玠吴璘兄弟之间会不会有啥关联?这一命题,敬请大家研究和考证。

     吴武,作于2024年4月27日
吴武

IP:113.73.145.*
2024-4-16 21:41:34
后唐衢州刺史吴祐祖源探讨
后唐衢州刺史吴祐祖源探讨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查证,本族始祖吴祐的生平及其部分后裔的史料相继被发现,笔者也写了一系列《祐公碑记》之文章。本文将对吴祐的祖源作些抛转引玉的探讨,期待大家提供更多的史料线索加以佐证。
从解读《祐公碑记》开始,笔者就推定祐公来自一个大家族,却一直没有发现说明其家族背景的史料。直到这两年,在衢州文化研究会朱灵会长的大力帮助下,查找到了《濲西长乐吴氏宗谱》和《三衢信安龙泉头吴氏宗谱》,才有了点眉目。
这两部宗谱在祐公祖源的信息上有一个共同点,即吴祐的父亲吴符,且属于唐翰林学士吴武陵家族。《濲西长乐吴氏宗谱》把祐公的父亲吴符和叔叔吴节列为吴武陵儿子吴初云的第四和第五个儿子。为此,笔者曾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他们是初云公两房夫人其中一房所生,尽管当时有个疑惑,即为何其他宗谱没有提到初云公有五个儿子,以及他们为何会都居住在饶州白塔村?
而这个疑惑在《三衢信安龙泉头吴氏宗谱》中找到了答案。
据《三衢信安龙泉头吴氏宗谱》记载,吴符和吴节是吴桓的儿子。吴桓是吴武陵弟弟吴鄴的长子(谱中也记载吴武陵的小弟弟吴襄,笔者注)。按谱中记载,桓公,开成四年耀进士,大中二年任饶州守。所以他的两儿子居住在饶州就比较合理了。桓公的弟弟桂公,谱中记载居淮南。至于武陵公,谱中只标注元和初耀进士第,赋东都后源未续。
在此,把《三衢信安龙泉头吴氏宗谱》中武陵公、桓公、襄公以上几代的祖源列出来,供大家参考研究:
吴蒞(唐西川御史),子吴秀(吴县令)、吴困;吴困(汀州刺史),子吴兢;吴兢(唐太史),子伯大(名泰,御史中丞)、伯苪;伯苪,子徊;徊,子武陵、鄴、襄;鄴,子桓、桂;桓,子符、节;符,子祐(致仕后居衢州常山县桐门)、禄(居衢州常山县桐门)、褀(居饶州)

                    吴武,作于2024年4月16日
吴武

IP:113.73.145.*
2024-4-4 18:41:20
《清明节忆祖父祖母》
《清明节忆祖父祖母》
吴武
今年清明节无法回故乡扫墓,就写篇文章吧,追忆祖父祖母的在天之灵。
祖父善持,祖母玫瑰,我的孩童和少年时期基本上都是在他们的精心照料和陪伴下成长的,恩重如山。
祖父先辈在清乾隆年间中举并出任开封府洧川县知县(逝于任上)。随着大清国运的衰弱,我族家道也日渐中落起伏,子孙便开枝散叶离家发展。祖父的曾祖父因待人有道、经营有方,在新居住地成了交税纳捐的头名大户,家族再次兴旺了起来。家族一直延续书香门第学风,祖父的祖父清岁贡生,侯补训导。虽然如此,家里依然不满意子孙学业成就,暂停了扩建家宅第2期工程的计划,把资金用来供祖父其父亲四兄弟读书,以期进士及第。甚至家宅第1期工程大门上的门匾也留待日后补挂,可见决心和期望之大。无奈清末停止了科举制度,祖父的大伯、二伯及其父亲无缘金榜题名,仅四叔进了新式学堂,后在黄浦军校军械科担任教官,后期在傅作义部队任职军械署长,直至随之起义。
祖父的学业、事业同样随朝代变迁、国家时局动乱而大受影响。初级中学毕业后,祖父助其父亲经营瓷器店,生意颇为兴隆。直至日本侵华战争改变了一切。祖父曾告诉我,那年他满载瓷器的货船在半途中遭日本巡逻艇拦截,船货被收,人员被带到一个操场列队。日本军官审查后把我祖父留下,其他人被货车拉走。祖父说他被留在日本兵营里为办公室打扫卫生和做杂务。可能是我祖父姓吴的原因,日本人并未太多刁难他,因为有个说法,日本天皇的祖上也姓吴,算是天皇宗亲。后来有一天,日本领头的军官告诉祖父说,他们要撤走了,叫我祖父回家吧。
祖父回家后获知,我们的家宅,其间也被日本人强驻,且在撤走前放火烧宅。好在有留守家人,把棉被浸透井水,盖在大门上,才保住了后院天井及厅堂以前的大部分宅院,而沿街的店铺则全部烧毁。家中经济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我父亲也因战乱才读了小学三年书,严重影响了他后来的仕途发展,止于公安一级警督。
祖父如其名,心地善良,见家中部分长辈孤老因战乱生计陷入困境,主动把自己名下的田地家产分发给家中长辈,让他们有经济保障安度晚年。自己则去重庆投奔四叔,并在四川天府煤矿上班,以养家糊口。
祖父的毛笔小楷字写的很好,加上有点文化,我儿时经常看到有人请他写合约等文书。祖父对我这个长孙呵护有加,也寄托莫大的期望。当地人戏称,像放羊一样照顾我,几乎寸步不离。
有一年家里街前的丰溪河发大水,而我母亲却在河对岸的小学当老师教书,因为我吵闹着要见母亲,祖父竟然抱着不足3岁的我,花高价钱请船家冒着危险,搏击涛涛洪水,安全的横渡到河对岸。每每想起此事,感恩和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难以言语。好在我中学毕业时,以全校第1名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到上海开始了人生新征程,总算让祖父有了欣慰,也算报答了祖父16年的养育之恩。
祖母是位大家闺秀,她父亲是安徽旌德人,在江西做布匹生意,她家的商铺与我们家隔街相望,离得不远,也是当地的大户。祖母在宋氏三姐妹中排行老三,下面有一个弟弟。战乱期间她家也遭受到巨大损失,解放后弟弟家还被定为地主身份,且其弟弟被下放到远离市镇的乡下。在我小时候,舅公每每家中遇到困难时总会在我父母不在家的时候来向我爷爷求援。因为我父亲是公安,舅公知道自己的地主身份会影响到我父亲的仕途,所以刻意避开我父母。舅公是个乐观的人,浓而长的眉毛,一张小圆脸,总是乐呵呵的。当年的公子哥能熬过那段岁月也真不容易,很欣慰的是,他的孙子目前在杭州开再生资源公司,年产值过亿,生意中兴时期。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往事如云烟,而我等后辈当承前启后,不负先祖厚望。

吴武,作于2024年4月4日龙年清明节
吴海利

作者QQ:2197631856 IP:114.112.35.*
2014-4-26 15:45:43
寻南京宗亲
明初,我始祖【仲芳公】迁居山东滨州里则岔子吴村。生子【九皋,九思,九成】,二世【九思】生二子【从礼,从周】迁居南京北瓦村。南京瓦村宗亲请联系。【2179631856】
吴新征: (2024-4-2 18:48:25)
Re:

你好,本家,我想问一下,里则岔吴,先祖开谱第一世祖(仲芳)公是泰伯多少世?在哪里能找到确切答案,谢谢!
吴武

IP:113.73.144.*
2024-3-31 10:12:39
《醉石诗》与吴亮
《醉石诗》与吴亮
挹水濯缨池,
渊明醉不知。
征战君欲速,
石上我忘机。
这是宋元祐三年(1088年),三衢吴亮与禅林徐彻游庐山南麓般若峰虎爪岩时留下的诗句。此处,瀑布从山涧跳跃而出,汇成小溪。溪间有从山崖上滚落的一巨石,石面平整如桌。传说陶渊明归隐后,时常酒后醉卧在该巨石上,故后人称其为“醉石”。溪水在巨石傍集水成池,世人称“濯缨池”。
后人把吴亮的以上诗句刻在了醉石上,因此命其名为《醉石诗》。
读过笔者《祐公碑记》系列文章的,都知道吴亮(字君采)是本族始祖吴祐的后裔,也是目前能查证到史记文字最多的桐门吴氏后裔。结合《全宋文》和《宋会要辑稿》,笔者进一步把吴亮的史记资料补充整理如下:
1.        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及第
2.        元丰五年(1082年)二月武昌主薄(从九品)
(当时正值元祐党争期间,苏东坡被贬黄州任从八品的散官团练副使,笔者注)。苏东坡同前来拜访自己的蕲水县令李婴乘舟过江游武昌西山,武昌主簿吴亮、赵安节、王齐愈、潘丙等闻讯携酒前来同游,东坡甚喜之,于山壁题“苏轼、李婴、吴亮、赵安节、王齐愈、潘丙,元丰五年二月二十一日游。”作为纪念。
3.        元丰六年(1083年)三月武昌主薄(从九品)
此年寒食节,苏东坡与郭兴宗等人一起乘舟过江游西山寒溪(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寒溪,笔者注),武昌主薄吴亮置酒,郭兴宗喜作挽歌,郭对东坡说可惜没有好词,东坡听罢,略改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请歌之: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路。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4.        元丰六年(1083年)闰6月武昌主薄(从九品)
吴亮携友人沈君、高斋、及高斋两个儿子到黄州见苏东坡,并一起论十二琴之说。苏东坡作七言绝句《琴》赠予吴亮: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5.        元丰九年(1089年)武昌主薄(从九品)
       张舜民(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提点秦凤路刑狱、陕西转运使,知陕、潭、青三州。后入元祐党籍,贬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复集贤殿修撰。文学家、画家。笔者注)记载:丙寅,招苏子瞻游武昌樊山。
山之巅有郊天台,即孙权即位郊天之处。
食罢,移舟离黄州,泊对岸樊溪口,苏子瞻以舟涉江,同诣武昌县。
县在樊溪之东,隔樊山五里许,即吴之西都,有吴王城。
同县令李观、佐吴亮、严𡵓及子瞻诸人游武昌樊山,步出西门,涉寒溪,迤逦步上。凡两寺,在山中景致幽邃,下寺有观音泉,澄澈可爱。
6.        观文殿修撰(从六品)
7.        开封府少尹(从六品)
8.        崇宁二年(1103年)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正六品,正值王安石变法期间)
吴亮《乞量能授市易官奏》
窃见天下州县推行市易之法,而市易之官皆授于吏部。法行之初,要在择官。欲乞令诸路提举官量能干之才与风力稍弱者,得具闻奏,繁简对移,庶使各称其职。
9.        崇宁五年(1106年)与蔡佃一起接宋徽宗
《诫约监司体量公事怀奸御笔手诏》
监司分按诸路,为耳目之任。
近降指挥,体量公事,而观望顾避,附下罔上,隐庇灭裂,变乱事实,于吴亮则以无为有,于蔡佃则以有为无,使朝廷刑罚失误,其罪莫大。
除已究正、量行黜责外,自今敢有怀奸挟情、不实不尽者,流二千里,斥之远方,永不收叙,仍不以去官赦降原减。
10.        大观二年(1108年)吏部司右郎中(正六品,从平级回京履新职来看,1106年遭受的皇上训斥,经调查确认并非事实,笔者注。)
11.        大观四年(1110年)司农卿(正六品)
遭送吏部。以言者论亮昨为都司,贪功冒赏,超蹭崇资,不顾廉耻故也。
12.        大观五年(1111年)知建州军事(正五品,此职后改称知府,笔者注。从这一新职来推论,1110年送吏部后,经查实并无所责之罪。)
13.        政和五年(1115年)中大夫、直龙图阁、陕西路转运使/计度发运使(正五品)。
五月吴亮《乞拨茶司诸般钱应副熙河路籴买奏》
奉朝旨于茶马司封桩钱内支一百万贯,应副熙河路籴买,仍令具籴到数目、支破钱本闻奏。
准榷茶司支到商、虢等处钱一十万馀贯,散在诸处,难以收簇。
兼其馀七十馀万贯,称已关牒永兴、秦凤两路,若等候两路提举司旋行刬刷,必恐后时。
望特降睿旨下榷茶司,于近便熙河路去处,逐急拨茶司诸般钱,依准指挥支降一百万贯,趁时籴买,不致有误边用。
五月宋徽宗发《吴亮专一应副熙河粮草诏》
熙河重地,当罢兵无事之际,尚尔阙乏,缓急何以枝梧?漕臣不可暂阙。
仰吴亮专一应副本路,限指挥到日下,起发兼程前去,多方刬刷籴本,措画籴买。赵佺已起发钱钞一百五十八万贯,仰吴亮交割督促,措画施行,具次第应付过斛斗籴本数奏。
九月吴亮陈乞宫祠(宋代高级官员老病不宜任事者,请求赐予“奉祠”之职,以享受其俸禄,笔者注)。皇上回诏:亮宣力陕右,职事修举,岁计足办,以疾有陈,诚可恻悯。宜依所请,授集贤阁修撰、提举兖州太极观。

吴武,作于2024年3月31日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