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武

IP:183.219.18.*
2023-5-4 23:45:23
《祐公碑记》之常山桐门福田寺补记 (修正)
您好:《祐公碑记》之常山桐门福田寺补记,有以下小修改,请注意。

“同兵部尚书隐之”后面小括号的内容请改正为“(应该是指吴明,即吴亮之兄,时彦榜进士,枢密院同佥,笔者注。笔者也认为兵部尚书为世袭,因此,吴明公很可能是禄公嫡系长房子孙)”

谢谢!

吴武,2023年5月4日
吴武

IP:183.219.16.*
2023-4-30 2:40:12
《忆父亲和我的二三事》
《忆父亲和我的二三事》
时光飞逝,往事如新。父亲离世已经二十多年了,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父亲十几岁就加入公安,为公安事业和保一方平安奉献了四十多年。在我记忆中,父亲要么长年在外,要么走街访巷,过年过节的极少在家,偶尔在家过个年也是对讲机放在桌上,工作不断,快快的吃个饭就回去值班了。一如既往几十年,毫无怨言。父亲最开心的事是获颁公安服务40年奖章,以及被授予公安一级警督的警衔,他认为这是国家对他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褒奖。从忙碌的公安岗位退下来以后,体胖的父亲活动和运动一下子少了许多,非常可惜,没几年就被脉管炎和脑血管疾病缠身,早早地离开了我们。今年是父亲冥诞九十周年,特撰此文纪念之。
(一、玩具)
有父亲的记忆大约是在我三岁的时候。父亲出差回来,带给我一个金属小玩具,约五寸长的方梁上,一端一只公鸡,一端一只母鸡,相向而立,头部下方各有一个小食盘,横梁下方有两个扳机,手指拔一下,鸡的嘴巴就会碰到小食盘,就好像在啄食。我拿到玩具拨弄了两下,就小跑步的去米缸抓了一把米放在两个小食盘上,然后左右不停地拔弄扳机。只见两只鸡不停地交替啄食,而米粒却四处飞贱。一脸好奇的我,逗得边上的父母和爷爷奶奶笑个不停。上小学前,玩具装满几个小抽屉,但这是印象最深刻的其中一件。
(二、冰米酒)
父亲在县城的公安局上班,母亲在乡村小学教书,我与爷爷奶奶在小镇的大宅祖屋里生活,相对稳定,但却很少与父母单独在一起。大约是三岁左右的夏天,父母带我一起在县城里度过了一段时光。某个傍晚,天气炎热,我们一家三口去县城的棒冰厂吃冷饮。当时父母点了冰米酒,我闹着也要了一杯。谁知喝了半杯左右,就满脸通红了。在回家的路上,父母各拉着我的一只小手,走在府前大街,没走几步就感到有头晕了,走着走着,还没到大井头十字路口,就开始有点迷糊了。父亲于是抱起我,我就趴在他肩膀上睡着了。
(三、严母慈父)
因为祖、父两代单传,我这个长子长孙颇受家庭的宠爱有加。在上小学前养成了自主、独立和好动、调皮的性格。有两年母亲在离家不远的小学任教,有较多的时间随母亲一起。为等待母亲下课,就时常在教室外面玩耍,有时还会到教室窗口往里面望一望,看看里面的上课情况,看看黑板上写什么。日复一日,一、二年级小学生朗读的课文我大多会背了,字也会写,一些算术也都会做。于是到了我上小学的时候,感到十分的轻松,且成绩名列前茅。
家族在小镇百多年来都有些名望,爷爷也对我呵护有加,结果我活沷和个性强,被有些人认为是调皮捣蛋难撑控,所以六周岁去报名读小学时,没有老师愿意收。到了七周岁才有个外地来的管莲香老师接收了我,并让我当班长。从自由散漫的生活一下子到正规、严格的小学教育,开初一段时间我难以适应。课堂上好动、爱找同学说话,上体育课不听老师安排,自作主张让同学们随意抢蓝球玩,以至于有同学在沙地的操场上膝盖磨破了皮,撞疼了头,结果被撤去班长两个礼拜。那一年真没让管老师少操心。二年级时,母亲调来我们小学,成了我的班主仼。
大多数时间,母亲只把我当班上的一名学生,按一名班长严格要求。但也有极少数的情况下把我当儿子管教。记得有一次课堂上,我与同桌说话,母亲走过来叫我站起来,并提问上课内容,我对答如流,然后叫我背课文,我也照背一字不差。母亲却不高兴地说:“你会了也不能影响其他同学”。我回了一句什么话现在记不起来了,结果把母亲激怒了,当场给了我一个不太重的耳光。
相比于母亲的严格和强个性,父亲就和善得多了,他总是满脸笑容,且话语不多。其中好几年在本地派出所或公安分局工作,满镇的人几乎都认识他。老老少少都亲切的喊他"兆渭叔",而他总是一一应答,人缘极好。父亲对人和蔼可亲、对事照章办理,时而也照顾到人情世故。
父亲的宽容和慈祥也体现在一件小事上。大约在小学二年级,有一次我又惹母亲生气了。见母亲要打我,就赶快往家门外跑。母亲在后面紧追不舍,直追到相邻的中学校园里,才被她抓住。回到家,母亲当着父亲的面气喘吁吁地训斥我,言下之意是要父亲揍我一顿,但是,父亲仅仅是恨恨地瞪了我一眼,在我背后用力地拍推了一巴掌。这是父亲唯一的算打了我一次。
(四、知青班)
在那个轰轰烈烈的火红年代,父亲被派遣到公社去当公安特派员兼党委委员,还当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班的班长。知青班小伙姑娘几十个,先是修水库,后来在水库边上种西瓜。小学四年级的暑假,父亲带我和妹妹到他那玩,前一周在知青班驻地。一栋老式的三进旧宅,当中有个天井。父亲和另一位同事各住一间左边的小房,知青们共三间大房,两间男的,一间女的。曾在房门口看了一下,里面是好多张木制漆紫红油漆的两层床,床与床之间的间隙也就是能过一个人,当时感觉这好拥挤。
平时的白天见不到大人们,我和妹妹就在宅边的小水溪旁玩耍。好多的红蜻蜓,飞舞成一道好吸引人的风景线。有两个晚上,父亲搬出使用黑胶唱片的留声机,在宅门外乘凉时听听歌。留声机需要手摇充电,因此通常听不了几张唱片,但也算是大人们忙碌了一天的小小娱乐和休息吧。记得有一天,可能是礼拜天吧,上面通知说有两位知青被推荐上大学,其中一位去交通大学,另一位的学校我没听清楚。或许是聚餐需要,几个男知青要抓小水溪里的鱼,他们花了大半天,先堵住一段小溪的上下游,然后弄干那段小溪里的水。但最终仅抓到几条小鱼,令他们大失所望。
突然接到通知,说有重要文件要传达,父亲于是带我与妹妹到了公社驻地。那是一个较大的院子,临大路的前栋平房是办公室,其后左边是与之垂直的一栋小平房作为食堂。相隔一小块空地,食堂对面有个小坡,坡上前后排着两栋平房宿舍,它们与办公楼平行。父亲的房间在前栋左起第三间,一张双人木板床、一张办公桌和一条长木凳,一盏不太明亮的老式电灯,可见非常简陋。
公社食堂午餐和晚餐一般只有三个菜,一个荤菜辣椒炒肉,另外两个蔬菜,并且规定每人只能拿两个菜,并且荤菜通常数量不多,不足以每人拿到一个。父亲的同事们看到我们两个小家伙,都十分喜欢,开饭时总会说,嗨,留两个辣椒炒肉给孩子们吃。多么的愉快而珍贵啊,那是父亲主动带我去他工作的地方度过的唯一一段时光。
(五、渴望读书)
初中阶段,父亲似乎运气不好,先是下乡调查时,骑自行车在乡间小路上被牛撞倒,额头摔出血。没多久在公社房间内站在长木凳上查看不亮的电灯时,触电摔倒,好在隔壁房间同事的家属听到响声,过来看,移开了父亲手上的电线,救了父亲一命,但父亲却摔断了一边肩膀的锁骨。当时,家里有七口人,显然经济上面临了一些压力。毕业时,母亲计划安排我去学木匠。师傅是母亲同事的丈夫,他清楚我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名列全校前茅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成绩好、会唱歌跳舞和演奏乐器,于是就找借口说我年纪尚小,拿木工斧头做事有难度,劝母亲说待高中毕业了再说。
高中开学后,母亲借故说缺钱交学费,让我甚是困惑。好在爷爷对我说,那只有去找你父亲了。在接下来的周末,我起了个早走路去父亲的公社驻地,一路风尘仆仆,也没吃饭,凭记忆找到了父亲住的那房间。看门紧闭,就爬到门上的气窗朝里面看了看,房内非常零乱,满是灰尘,可见已是久未住人了。这时天色已晚,夜幕开始降临。当时也没想到问一其他人,就自己判断父亲在水库边的知青驻地,因为父亲上次回家时说过,在带知青们种西瓜。
出了公社大门,在路边问了一下去水库怎么走,就急忙忙的沿路朝那方向走去了。走了没多久的大路,就是田埂小路了。抬头望去,已是满天繁星。走了约半个多小时,走到了一个开岔路口,一时犯难了起来。这时,突然左边小路约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个人影朝我走来,我迟疑了一下,当他快接近我的时候,终于打破了平时害羞不太与陌生人搭话的习惯,问了一声:大伯,去水库是朝这边走吗?同时右手指了指右边的路。感觉是他嗯了一声还是点了一下头,模模糊糊的感觉,就朝右边走了。一边走一边想,左边小路的前方看起来是较高的群山,右边小路的前方是矮山,再看矮山后面比较空旷,所以水库应该是在这个方向。继续朝右小路空旷的方向又走了约半个多小时,慢慢看到了星空下显露出来的水坝身影,才心里踏实了起来。
爬上水坝并沒有发现附近有房屋或人烟什么的。再放眼向水库四周看去,也只有水库左边前方约3公里处有灯光,心想那应该就是知青班驻地吧。
没想那么多,就向着灯火走去了。走近一看,有一小伙在简易房外面吃西瓜,于是就问:我爸爸在这里吗?他反问道:你爸爸是谁呀?
我作了回答。这时,小伙回头向屋里大声喊道:吴班长,你儿子找你来了。
不一会儿父亲走了出来,见到我便满脸疑问地问,你怎么来了?
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也沒说话。
这时走出来好几个年轻的哥哥和姐姐,他们很客气地给我吃西瓜,给我弄饭吃。后来很多年,才知道父亲因为同情知青们生活艰苦,放任他们吃点自己种的西瓜,而受到组织上的批评。后来也知道,那个水库的地方就是我们祖先在近千年前居住的地方,所以我想,开岔路口遇到的那个身影就是祖宗显灵,他帮助了我,因为当时要是迷了路,那后果不堪设想。
在西瓜硼里住了一晚,父亲第二天带我回到了公社驻地,打电话回家问了情况后,也没有责怪我,就准备带我回家了。临回家前还带我见了公社的书记和武装部长等人,吕书记对我笑笑,又对父亲说,应该让你儿子读书。几年后吕书记升任为县委书记。
(六、为父亲争光)
上高中以后,经过考试筛选很快就被编入了学校唯一的理科重点班。开初的几次测验都取得了好成绩,并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门门功课及格且总分名列第三。在学校的重点关怀和各位领导和任课老师们无私、精心、呕心沥血的教导下,我与全班同学一样,成绩有了长足进步。经过高中第一个暑假一场重感冒,当时因为昏迷,在县医院住了三天。那场病以后,父母加强了我的营养,身体状况有了提高,学习成绩也一路向上,终于以应届生的身份考出了全校第一的好成绩,也如愿进入了上海的国家重点大学。报答了学校和老师们的培育之情,以及爷爷奶奶和父母的十六年养育之恩。从那以后,父亲在当地更有名望了,我也非常高兴为父亲和家族争了光。

(注:吴武,作于2023年4月29日)
吴武

IP:183.219.16.*
2023-4-27 22:01:30
《祐公碑记》之吴祐
《祐公碑记》之吴祐
名重山河,史臣交赞。
协理阴阳,勤分宵旴。
仰须眉于图像,飒飒英风。
溯美德于今玆,皇皇炳焕。
这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为本族始祖吴祐公题写的像赞。意思是:名誉的分量像山河一般重大,记史的大臣们交口称赞。能调和、治理国家大事,天没亮就穿衣,天黑了才吃饭,为处理国亊而辛勤工作。仰视图像上的容貌,精气饱满、神采飞扬、英勇威风。如今追溯美德,光彩夺目,辉煌无比。
根据族谱【祐公碑记】记载:  
吴祐(公元876-962年),字龄交,在战乱和盗贼纷然并起的唐朝末期,时年十几岁,对世事就已经有了自已非常独特的见解,并且学识渊博,善于撰写文章,才识宏大豁达。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庄宗(后唐皇帝李存勖)沉迷于女色和歌舞之乐,朝政昏庸衰败,两河流域(指当时的河南河北两道,笔者注)随处可见无处安身,到处流浪的人。国家税赋不足,供给缺乏,军队几乎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于是官府向民间预先借支各种税赋 (即称预借,笔者注)。道路上随处可见十分凄惨和怨恨的国人,来来往往接连不断。针对这种情形,吴祐公说:怎么可以没有人说一句话呢?在明经取仕考试中,吴祐公以时务对策切中事理,从而进士及第。明宗(后唐皇帝李嗣源)时期,安重晦当权执政(任枢密使,朝庭的大小事都由他斟酌决断,权势极大,威震天下,笔者注)。(公元929年)吴祐公跟随(乌昭遇、韩玫)出使到吴越国。吴越王询问当时天下疾苦的原因,吴祐公回答说:一国之主为百姓修身养性以奉天命,过去有人说过国家不论大小,小国也能够做大事情。吴越王于是请吴祐公留住下来,征听吴祐公的治国良策。几个月下来,证明了吴祐公是个有远见和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吴祐被任命为三衢刺史(即衢州的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管辖范围包括现在的衢州、龙游、常山、江山、开化、玉山县/市)。明宗丙申年(公元936年)吴祐官拜威武军节度使。丙午年(公元946年)吴祐公入福州,明宗丁未年(公元947年)由福州返回衢州。吴祐公此时七十多岁了,于是恳请朝庭接受他的辞官御任,并在常山洞门居住,以及建福田禅寺。在洞门,吴祐公乐事山谷,搜捣奇幽,神与景合其体,靡靡然,视富贵若浮云。
吴祐公解下官印、辞官御任之时,因为自己无子,因此以弟龄昌嗣立为节度使,在后晋、后汉、后周时期继续为国守疆拓土。延至本朝(即北宋,笔者注)应天顺人,凡方镇将士无不著忠效绩,而龄昌公是最杰出的。
建隆壬戌年(公元962年)吴祐公卒于洞门,享年九旬(80至90岁之称,笔者注)。诏拜银青荣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中丞。祐公夫人詹氏授卫国夫人。
皇恩浩大,无处不流,又且体天顺人命,得以弟秩封其兄。龄昌公入仕兵部尚书后,朝廷又敕命加封吴祐公为上柱国。忠懿王钱俶赠以墓额,敕葬吴祐公于江阳(此处笔者隐去五个字)。 
吴祐公子孙承圣天子之殊恩建中丞宅,撰其事于福田(寺)院内立石以传不朽,期望孝子贤孙们无愧于是吴祐公后嗣,并牢记于心,郑重地记住,慎守其志。

注:吴武,作于2023年4月27日
吴氏: (2023-4-28 11:36:33) IP:111.121.251.*
欢迎多多上传资料,为吴氏公益。谢谢。

吴武文集: http://www.cnwu.net/member/myhome/init/userid/168.html
吴建忠

作者QQ:676734722 IP:27.224.249.*
2016-1-8 14:14:45
从明清移民追溯敦煌吴氏文明
从明清移民追溯敦煌吴氏文明
吴建忠
根据中国档案历史资料记载,元朝统治中国只有近百年,但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却是其他朝代难以比拟的。那时候,黄河两岸就流传着一句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在中原一带兵荒马乱之时,山西晋南一带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一是那里有元将扩廓帖木耳(绰号“王保保”)镇守。此人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再加上那里四周都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起义军虽多次发兵进攻山西,可终因地形险要而屡屡败北。另一方面,正好那些年山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于是便呈现了人丁旺盛,经济发达的景象。据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河南的总人口是189万,河北总人口189.3万,而山西却多达403.4万,比河南,河北两省的总和还多。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使刚刚建立的明朝政权能够长治久安,在这种情况下,自山西往中原一带移民,就成了理所当然了。
从各种历史资料上看,明朝大移民最早开始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历经50年时间。移民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办法。还颁布了一些具体令,如同姓同家不能迁到一地,在不少地方都流传着“打蜗牛”的传说:当时洪洞县有姓牛五兄弟,在大槐树下即将分别之势,为了留个纪念,以备将来续祖寻宗,便将所带的铁锅打碎,兄弟五人各拿一块,作为将来认宗的标志。
“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一水之流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虽然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迁民至今,悠悠五百载,迁民后裔遍及海内外,伟人名士、英雄豪杰不可胜数,虽身居异地他乡,且尚未忘祖。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棵古大槐树,魂系许多代,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华夏子孙视为“家”称作“祖”,看作“根”,成为众多人心目中的故乡。正如明朝光绪末年江苏知县刘大观诗中所云:“此地别故乡,明代迁移忙。五百余年后,古槐民不忘。”1994年元月江泽民视察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遗址提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现在,敦煌有人要问,你是那里人,十有八九都来自“大槐树”下。我想既然是皇帝下旨,吴氏宗亲也不例外,当然我还没有找到准确历史记载。
有史可证清雍正年间随甘肃五十六州县移民迁敦屯田。如:敦煌市莫高镇泾桥五组吴氏家族,据敦煌崇信坊家谱记载,吴氏家族来敦首辈之子吴海出生于雍正元年三月一日,乾隆四十五年二月七日告终。吴氏家族是一个勤劳奋发的肯学上进,事业有成,人才辈出的家族,他们把所学的知识与发展家乡的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党河水是敦煌人民的生命之水,它灌溉着敦煌市几十万亩良田,养育着敦煌人民。党河水水量有限,要适时灌溉好全市几十万亩良田,需要制定一个《敦煌十渠配水方案》,乾隆年间政府布告:社会贤达,仁人志士,贵官墨客竞标《敦煌十渠配水方案》。吴氏四代孙吴美积极探索,细研深钻,他深入农家,走访调查,虚心讨教,并与当地管水人谈经论道,深入各灌渠受水地域分土取样,用秤称量,药水和拌,蒸笼取样,再用仪器分析,测量出各地域土样的酸碱度、土质优劣,含沙多少,地下水位的高低等等,把样品排队分析,以此制定出《敦煌十渠配水方案》,吴美的方案中标了。政府奖励雕刻有“生元吴美”木质大红匾,高悬于吴氏庄园四格门大上房门楼之上,此匾一直保存至2005年,因保存不当而损坏。
五代孙吴天佑于咸丰十年九月亲自主持操置家谱,后辈续写八代,至今保存完好。吴氏子孙保存传承二百八十余年,可谓吴氏家族传世之宝。吴氏子孙吴建诗的爱人王淑英,勤俭持家,孝亲敬老,2010年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的称号。
这些年吴氏宗亲们在档案馆的查阅,登门拜访吴氏老人,叩拜吴氏留下宗谱,收集整理,完成了甘肃省敦煌市吴氏宗族名录。沙洲镇,莫高镇,郭家堡乡,月牙泉镇,七里镇,肃州镇,敦煌农场,转渠口镇,黄渠乡,阳关镇十乡镇宗亲族谱名册。梳理出了五支吴氏宗族族谱。建立健全吴氏宗亲英才录和尊老敬老档案及制度。
为了弘扬至德精神,传承吴氏文化,发扬吴氏的高风亮节,艰苦卓绝的创业精神及丰功伟绩,以激励后人学习。我们将不断努力搞好吴氏文化的收集整理,给敦煌文化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为当地经济发展增砖添瓦,迎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简:文博会)2016年9月将在甘肃敦煌市举办。
吴建林: (2023-4-2 20:12:24) IP:61.158.149.*
Re:寻亲问祖

我们族谱先生我们的始祖:派陇右官居少府,因世乱至偃师,遂卜,葬与缑氏镇南。其后三代都未有记录,所以寻找
吴建林: (2023-4-2 20:23:18) IP:61.158.149.*
Re:寻亲问祖

电话15670322059
吴洪川

作者QQ:1815949072 IP:117.84.104.*
2018-9-23 22:05:18
寻亲
有知道祖籍是江苏宜兴的吴氏宗亲要寻根不妨与我联系.特别是广东广西福建的.谱上记载流寓在这几个地方有好多人.
吴峰波: (2018-10-9 10:52:54) 作者QQ:1223061012 IP:221.1.97.*
Re:清泉吴氏 寻根问祖

清泉吴氏 寻根问祖


始祖吴达、吴通、吴逊、吴远,原籍江苏,名门望族,元末明初由河北枣强迁居山东安丘的清泉(现属昌乐)。
 
家谱记载,“始祖<讳>达,字戒速,配失氏,亦不知葬处,元末明初与<讳>通、逊、远兄弟四人(原籍江苏,名门望族),自直隶枣强迁居渠邱西乡清泉里。后失传二百余年,不知凡历几世,乃有三祖<讳>伯昌、忠、玺焉,兹欲详世系,不得不以三祖为一世云”。
 
解释:“始祖吴达,字戒速,配偶和葬地都无从知晓,元末明初(据说是洪武四年,即1371年,但前人的记载不知是否有误)与吴通、吴逊、吴远兄弟四人(原籍江苏,名门望族)由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迁居到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县西部的清泉立村(清泉村现属于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红河镇)。后来失传了二百多年(感觉此时间段有点夸大,或许有隐情),不知经历了几世,才出现吴伯昌、吴忠和吴玺兄弟三人的记载,于是不得不以此三人作为一世祖”。

另外,家谱上提到了祖上与鲁中、鲁西北包括海丰吴氏等有往来。此外,后人也曾于乾隆年间去江苏见过族谱,但可惜未记载具体地址和支派。
 
目前,昌乐南部的吴姓,大多属于“清泉吴氏”(亦称“红河吴氏”),另包括安丘、诸城、临朐、坊子、峡山和五莲、沂水等县区在内,约分布于七八十个村庄,还有闯关东和下西北者。在红河当地属于大户,原司法部长吴爱英以及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原副政委吴瑞忠都来自这里。

现寻根问祖,恳请知情者积极提供线索。
吴先生:
微信:wufb_gg5
邮箱:wufb_bob@163.com
吴先生: (2023-2-10 13:13:07) IP:221.1.97.*
Re:请提供qq或者微信或者邮箱或者手机号

(无内容)
吴武

IP:183.219.18.*
2023-1-22 10:55:09
《大年初一》
正值兔年新春之际,吴武@桐门吴氏向各位宗亲拜年了,祝大家安康、幸福、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附诗一首:
《大年初一》
冬雪辞寒去,庭阁暖春光。
兔逐五更来,开年首吉日。
晚辈贺新岁,长者发红包。
紫气人不觉,已著满吴家。

吴武,作于2023年元月22日春节
吴氏在线: (2023-1-22 14:17:10) IP:117.189.101.*
吴武的个人文集

吴武宗亲的个人文集。
http://www.cnwu.net/member/myhome/init/userid/168.html
吴俊明

2018-7-27 12:12:10
乐至县吴世万吴富兰房吴总干支进川祖吴国贤
字辈 吴氏家谱,
怀昌胜启庭仲国,
朝登承继先人德,
立爱长思晋代荣,
致让永宗祖泰伯,
忠孝廉明开鸿基,
文武功勋绵世泽,
显昭弘盛家声远,
本源万古光玉策。
吴文权: (2022-12-13 11:29:11) 作者QQ:985626421 IP:117.136.41.*
Re:

此字派为总干公房,望联系祖地,我QQ985626421
吴武

IP:183.219.18.*
2022-12-1 20:27:25
《祐公碑记》之吴旦
《祐公碑记》之吴旦

天性孝友,敦笃&#140401;倫。
著书立说,由义居仁。
刚方正直,兼静谨恂。
齐家有道,出仕爱民。
这是家谱中吴旦公的像赞。吴旦(1706 - 1774),字晓宇/清来/温文,号元甫,乾隆戌午科(1738年)举人,敕授文林郎。河南开封府《洧川县志.职官志》记载:知县吴旦,举人,江西广丰县人,乾隆三十八年四月任。《广丰县志》和《饶州府志》也有记载:吳旦,字温文,广丰人。举于乡,事亲以孝闻。亲没,不作浮屠事,治丧一遵于礼,与兄某同瞢内,外无间言。外祖某浙人也,无子,有五女,卒于浦城,旦为扞葬置田,俾五女家轮值省墓。构书斋以课子侄,颜曰“斗坡”。晚授广东海丰县,调河南洧川县,民咸德之,寻卒于官。
清赐同进士出身特授都匀府知府俞日灴拜撰的《元甫公行述》中也称赞道:公由廪生(古时科举考试,成绩名列一等的秀才称为廪生,廪生可获官府廪米津贴,笔者注)中乾隆戌午科举人,性孝友耿介,庄重有威仪人皆惮之。家规甚严而待人以恕,持身克约而用物维简。公兴国学,光成伯兄同&#15889;,伯兄勤俭治家、经营生理,公则正身率物、整肃内外,授徒得馆金交伯兄。居家不妄笑语,然好奖劝后进,循循善诱片语足以解颐。一生最重风化,亲没不用僧道作浮屠,治丧一遵于礼。外祖张大德绍兴山阴县人,无子生五女俱配于丰,宦游浦城寻卒。公为之扞葬广丰,置田立祀,三姓五家轮值清明祭扫。搆书斋以课子侄,颜曰“斗坡”。公素得软脚病虽剧,卷不释手、自幼殚心于学、夜分不寐。受业于钱塘(今杭州),文泓梁先生(即杭州梁文泓,笔者注)见其文深器之。奈屡游公车不第,退而与诸生讲学,下帷之际几席整洁,所藏古籍诗文及明清制艺帖试,悉经披阅,并著有禹贡集,解及诗文、家训,嘗言儒者以变化气质为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非仅学习举业博取功名而已。曾丙戌(1766年)大挑北上未遇(即进京考进士未中,笔者注),遂欲朿装南旋。吾邑诸公相知辈力为慰留,爰七载羁縻京都,究堪舆理。玉山翰林庶吉士邱木亭先生慕其学问以其子师事之。癸巳(1173年)挨选授广东惠州府海丰县未赴任,后调河南开丰洧川县,时年近七旬,蒞政率以清俭爱民,民咸以青天颂之。未几以疾卒于官。至其文章根底经史、自成一家,平生好游山水,识者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为忆当年恍如昨,聊记一二,余则不可复矣,心向往之。(注:文中标点由笔者所加)

吴 武
2022年12月1日
吴氏: (2022-12-7 10:15:15) IP:111.121.251.*
Re:那几个字

编码那几个字是什么?看不到了,麻烦讲一下。谢谢。
吴武

IP:183.219.18.*
2022-12-5 15:55:25
《祐公碑记》之吴氏发详传
《祐公碑记》之吴氏发详传

三以天下让,先圣谓至德。
某也拜庙下,太息复太息。
三辞不难知,泰伯无人识。
南宋哲学家、温州知府杨简《谒泰伯庙》诗早已世人皆知。在此,与大家分享本族家谱所记载杨简于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九月敬书的《吴氏泰伯仲雍发详传》:
泰伯乃东吴氏之始祖也,与仲雍季历皆周太王之子。太王乃后稷二十一代孙也,后稷帝喾之子。帝妃姜嫄从帝于南郊禋祀上帝,感巨跡欣而践之,有孕生子,以为不详,置之隘巷,牛马不践;置之林中,会伐平林;弃之寒冰,鸟覆羽之,遂以为神,始收养之,因名曰弃。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幼好种树,长遂好耕,农能相地之宜,民皆利之。帝尧知其贤,举为农师,以功封于邵。生于颛顼丙子毙于帝尧癸亥,寿一百六十八岁,葬于邰。夏后失政,曾孙不窟奔于戎狄,不窟之孙公刘徙都于邠,复修先人之业,百姓怀而归之。至太王积德行仁,狄人攻之,去邠邑于岐山之下。时商道寖衰,周日强大。太王因有剪商之志,泰伯不从,伯弟季历,历生子昌有圣德,太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贤德动人,归之千百余家,感戴为主,受子爵而国焉。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伯生武丁丙申年毙于武乙丙寅年,寿九十有一,葬梅里村即今姑苏常州无锡县界。伯无子传位仲雍,雍生武丁庚子毙于帝乙辛未,寿九十二岁,并葬梅里村。至十九世生寿梦始称王,通于中国此泰伯仲雍发详也,后人知其所自哉。(注:标点为笔者所加。)
 
吴 武
2022年12月5日
吴: (2022-12-7 10:08:38) IP:111.121.251.*
Re:字面

“发详”应为发祥吧?
吴武

IP:124.227.14.*
2022-11-18 11:30:19
《祐公碑记》之吴晛
《祐公碑记》之吴晛

将军飞渡历千霜,
门第寻来秋草荒,
一炬长江销铁锁,
祗今犹听说龙骧。
这是吴睍在阌乡县王浚旧居的题诗,见于钦定四库全书《河南通志.古迹下》卷五十二。在古时“晛”与“睍”通用,例如在吴曦堂弟吴晛的名字上,古藉中这两个字时常混用。
王浚旧居的阌乡县在北宋时期属于陕州(今河南灵宝市),据此推测该诗作者为吴曦堂弟吴晛,因为“吴家军”当时一直活跃在该地区。
现有资料只查到吴晛是吴曦堂弟,而吴晛的父亲或者祖父是谁并没有记载,也就是说吴曦与吴晛共哪个祖先并不清楚。
吴曦是吴挺之子/吴璘之孙没有异议,但是吴玠/吴璘的父亲/祖源,以及祖藉地有争议。普遍的说法是:原籍德顺军陇干县,后因其父吴扆葬于水洛城(今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城),而迁居该地,但吴玠/吴璘父辈等曾在闽为官。另一种说法是:祖藉在闽,今武夷山市(当时属汀州),吴玠/吴璘的祖辈才迁徙至西北的。另外,也有文章说吴玠/吴璘的祖源是安徽吴少微。
《常山县志》只记载吴晛(汀州知府)桐门人,没有其他内容。
吴曦堂弟吴晛开禧三年(1207年)二月二十八日,因吴曦自立称蜀王,与吴曦一起被杀。这事件连累到其祖上三代及以上,相关人员被杀或被除去名籍,以及取消原有的资格和官职,并被迁(回)到临安(今杭州)及附近区域。致使“吴家八十年的忠孝名节,一下都扫地殆尽”(此原话来自吴曦部下王翼、杨骙之反驳吴曦决心称蜀王时说,笔者注。据此推论“吴家军”至少自五代时期开始就已经成气候了)。仅剩朝廷念及吴玠吴璘对宋皇朝的巨大贡献,开恩吴玠名下子孙免于连坐,负责祭祀吴璘。
按封建时代传统做法,出了此等大事,相关人员就会被宗族除名不留痕,以及事迹被史记清空。笔者目前没有查证到史料可以判定吴曦堂弟吴晛是否就是桐门人吴晛。或许是巧合吧,常山桐门吴氏在北宋时期只留下姓名,而事迹资料奇缺,且自吴晛以后,就淡出了历史视线。

吴武
2022年11月18日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