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武

作者QQ:1934473955 IP:36.161.181.*
2021-10-14 23:07:45
《祐公碑记》之浯溪吴氏
               《祐公碑记》之浯溪吴氏
     写过几篇探讨《祐公碑记》的文章以后,对祐公宗族的研究似乎陷入了困境。前几天浏览吴氏在线,“关于休宁吴田吴氏祖源的两个版本”文中的一张毘陵吴氏族谱(山东吴明远宗长提供)图,让我眼前一亮。图中文字说“浯溪吴氏相传自衢开化(今浙江衢州开化县)桠山来海宁(今在休宁县)分居浯溪”。
     本宗族谱封面也为“浯溪吴氏”,多年来我一直没弄清这“浯溪”在何处。根据以上的资料,结合该吴氏迁来休宁为宋宝祐年间(公元1253到1258年),本人推论,该脉吴氏很可能与本族有关联,因为宋朝之前在衢州仅有本族吴氏。祐公后裔在吴越国后期就开始分布在衢州和周边各地。
     另方面,该信息来自“毘陵吴氏族谱”,因此推断毘陵吴氏也与该休宁吴氏有关联。本人对毘陵吴氏作了进一步了解,因为本族堂号为“三让堂”,故查了毘陵吴氏的三让堂,获知其居住地为江苏常州宣庄,且与抗金名将吴玠是一脉。
     展开来查阅,我进一步发现如下信息:吴玠弟弟吴磷的孙子吴曦在1207年,因称蜀王仅四十一天被杀,与其一起被杀的还有他的堂弟吴晛。史记中没有吴晛更多的记载,而我联想到同时代的衢州常山桐门(洞门或同门,今常山球川镇九都村一带)的吴晛(常山县志记载他曾知汀州),不知道是否为同一个人。为什么我想知道是否同一个人呢?因为常山桐门吴氏在宋朝初早期为官的非常多,但是在宋朝,吴晛却成了地方志中记载的最后一人。
     我也曾探究常山桐门吴氏在宋朝中后期式微是否由吴昉造成的。据《宋史本纪》卷二十四记载,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胜捷军校陈通作乱于杭州,俘获帅臣叶梦得,杀漕臣吴昉。吴昉是常山桐门人,时任转运判官。虽然他的被杀不是他的错,而是陈通反叛所致,但被错杀者没有得到昭雪,所以,我曾认为这事件也是常山桐门吴氏退出宋朝官场的原因之一。
     要弄清浯溪吴氏的来龙去脉,尚期待发现更多的相关历史史实。

吴 武
2021.10.15
吴国松

IP:123.133.253.*
2010-12-3 17:18:21
吴国松
我爷爷吴登阁,父辈“希”字辈,我这辈“俊”字辈,山东省沾化县的,不知道是哪一支的。。。
沾化: (2010-12-4 17:01:27) IP:114.139.138.*
Re:因续修《沾化吴氏族谱》

因续修《沾化吴氏族谱》,上网查找先人资料。输入“吴汝为”三字,见有一网页显示为《穷乡僻壤有清官》,内有“麟游县”三字。忙点开一看,长篇大论映入眼帘:

几年前,我曾到靠近甘肃,相对比较偏远的麟游县出差。没去之前只听说那里是穷山恶水,有俗称“瘿瓜瓜”的地方病,很多当地人连个子都长不高。及至到了那,才知道经过多年的发展,麟游也和全国一样,有了很大的变化。到处是青山绿水,果树满坡……

不过,我在这里要说的不是现代人物,而是清朝的一个清官。为什么要找个封建朝代的清官说事呢?因为现在的清官太少……言归正传,我说的这个清官姓吴,名汝为,是山东沾化县人,清代顺治6年(1649)的进士。顺治8―14年(1651-1657)任麟游知县。他上任之初,发现当地百姓非常贫穷,究其原因,才知道摊派在百姓身上的粮税、盐课(清代对盐税的称呼)负担极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在清代初期(顺治是清朝第一个皇帝),官府计征税赋时,承接了明代末期的田赋册籍上所记载的土地数量,全县耕种熟地共计约15万亩,因此折合征粮1883石。实际上经过多年战乱,多数百姓撂荒而逃,很多土地早已多年无人耕种,但征粮始终未减。剩余的百姓必须分担更多的粮税,因此不堪重负,很多人举家加入新的逃亡行列,如此恶性循环,百姓苦不堪言,民怨鼎沸。麟游县的士绅民众曾再三呈报,请求豁免荒地之粮,均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而盐课也是按人头数量征收的,得到的是同样结果。顺治5年(1648),凤翔府(麟游是其管辖范围)曾派推官李淮,前往麟游清查实况。李淮知道工作量很大,不愿费力,因此推诿敷衍,甚至连麟游都懒得去,派人前去传令知县自行丈量熟地,具实上报。原任知县偷懒渎职,根本不知体恤民困,仍然照旧册上呈,遂成为定案。吴汝为查明原委后,立即着手解决,他亲自带人进行了四个多月的实地查访,踏遍全县,将熟地一一丈量,统计出全县共有6.9648万亩,仅占原田赋册籍上所记数量的46%左右,其余全是荒地。吴汝为立即具册详报,请求除去荒地的粮税。经凤翔知府、刑厅、布政司等逐级批阅后,又派官员到麟游县,由吴汝为亲自向导,同各乡各里长、乡绅,逐段清丈后,据实报府。吴汝为办事非常认真,唯恐其上司积压搁置,无人催理,又于顺治11年10月迭次上文,反复恳催。经过前后长达五年的努力,终于在顺治13年,经皇帝两次御批,征粮由原1883石减至858.79石。至此,麟游百姓的沉重负担减去了一大半。

吴汝为在请免荒地征粮的同时,又上文请减盐课。文中报称:“麟民久不食盐,空赔盐课……。职自到任前所欠之课,追征并急,委难赔完,无奈卖掉原籍骑来之马,揭东人重利之债,又不能完,则卖废庙之树木,破钟……代民赔其盐课。”他为了及时缴纳到任前所欠的盐课,想方设法,连自己远道上任所骑之马都卖了,可见其为官何其负责。现在的公仆们往自己口袋里捞,还惟恐不及呢,怎么可能像吴汝为那样,把老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办,自掏腰包呢?当然,现在后人已经无法了解吴汝为的内心世界了,但至少知道他肯定没有“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我想作为知识分子,他一定崇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胸怀报国之志,心忧百姓疾苦。闲话扯得有点远了,还是言归正传吧!吴汝为的呈文后由盐院转报,经部议准可,最终减免了麟游的大半盐课。办成减粮税、免盐课两件大事之后,外逃的百姓逐渐重归家园,数年之间,人口大增,曾经撂荒的土地又焕发了生机。

吴汝为见百姓能吃饱肚子了,但是还没有余钱穿衣日用,于是又因地制宜,鼓励老百姓利用山坡沟渠,广种核桃树,设想发展商品经济,以核桃换买棉花,解穿衣之困。并在澄铭窑、北马坊两地开设陶瓷窑,增加经济收入,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

吴汝为在麟游为政6年,切实关心民衣民食,为百姓作了很多好事,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的爱戴尊敬。顺治14年,因母亲病重,吴汝为辞去官职。临走时麟游百姓含泪远道相送,依依惜别,纷纷称其为“吴爷”(当地百姓对所敬佩之人的尊称)。百姓们在县城兴国寺为吴汝为建祠立碑,以怀其人。可惜,不知是战乱还是文革乱世,祠堂和石碑均毁于一旦……

可喜的是,《宝鸡市志》将吴汝为收入“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也为清官树了碑,立了传。让人们知道,是非自有后人评说,留芳千古的还是为老百姓做过好事的那些清官。

看后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吴汝为是我们沾化吴氏六世祖,朝复吴姓、光大吴氏的第一人。据族谱记载,我们这一支,是明朝成化年间从平度蓼兰迁来的。当时始迁祖吴宣才十八岁,“因避无妄祸”走至沾化界烽台里庄,憩井栏旁石臼上,被村中一家境富裕但没有儿子的李姓老翁遇见,并请到家里问所由来,后被招为“养老女婿”。生三子“俱随李氏姓”。临终前留下遗言“我生为平度州人,极不忘情传语后世子孙,即千百载勿迷故乡也” 一百多年后,宣的来孙(孙子的曾孙)汝为发奋攻读,高中进士后奏请当朝,恢复了吴姓,即作族谱。《家传》中这样记载:六世讳汝为,字伯寅,一字康功,号槃陆,讳茂华长子。前明崇祯癸酉举人,顺治己丑进士,补陕西麟游知县,之任时值高迎祥蹂躏之后,墟落凋残,编户仅存八百五十八人。问所疾苦,对曰:苦荒粮盐课,于是泣请于大吏,文二十余上始见允。民籍以甦 ,于山谷要害置守堡十二以御非常。招抚流亡、督耕教织、决冤狱、驱虎患、复窑厂,恩恤兼至俗由是蒸蒸变,乃于服政之暇进诸文学,讲业课艺,出郭门寻隋唐遗迹,览山川名胜作为诗歌。盖在麟八年而政成。云丁艰归,麟人扶老携幼转餉数百里。服阕补阳春知县,群盗负固,治多奇迹……补庐江知县,未抵任卒。时年五十三岁。讣音入秦,麟人如失怙恃,不远千里来沾吊唁。初公偕两弟从父读,艰苦备尝,昼则採薪于野,夜则必中课程,积学力行。成进士后,请于朝,复吴姓,即作族谱,以示敦睦。仲弟季弟并以名宿称。著有秦游草惜余斋稿。行谊载县府志偱良传,祀忠孝祠、麟游名宦祠。《山东通志》载:吴汝为,字伯寅。沾化人。顺治六年进士。知陕西麟游县。麟游固疲邑,又兵燹后户口存者十一、田垦者十一而额赋如故,民愈困。汝为请诸上官拟履熟定赋蠲其未垦者。盐课则通全郡诸邑而均之牒二十余上莫敢应,后经言官疏奏其事报可又出私金四百余代偿逋民始获苏。乃招流移劝种植。诸少年染于盗而革面者授以闲田劝其耕。俗不知纺织,汝为命工制器,募业织者教之,不数月,人习其事,民识杼柚之利。踰年,亡者渐复田亦日垦乃以时。缮治城郭营建学宫,又举节孝崇乡贤,修邑乘多方风劝乔僿旧习为之一变,以治行第一。当内擢,丁母尤归。服除,补广东阳春以挂误罢任事,旋得白补江南庐江之任,道卒,祀麟游名宦。

文章讲的和我们的族谱、省志县志的记载是一致的。当然,有一些细节是我过去所不知道的。比如为了上缴“盐课”,竟然卖掉了自己上任时骑来的马匹。此时我的心里竟掠过一丝疼痛。吴汝为应是我的伯祖。他兄弟三人,我是他的季弟吴汝桢的后人。清朝后,汝桢“绝仕进”,在县城设馆教书,不收学费,培养了大批人才,县志和其他古籍中均有记载。在这之前,我查《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他是以“李汝为”的名字出现的。旧版《沾化县志》科举进士一栏中注:吴汝为,顺治己丑科,知县。榜姓李。有传。

从网上的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是读了《宝鸡市志》上有关资料行文的。发表的时间是2007年8月初。很快有人跟帖:本文寓意深刻。人民喜爱清官、盼望清官……。我是2008年1月22日搜索到的,怀着感激的心情,我马上留言:谢谢文章的作者,吴汝为是我们沾化吴氏六世祖,家谱上有记载。他去世以后,麟游人曾不远千里前来吊唁!《宝鸡市志》上是怎么写的,我们正在编印《沾化吴氏族谱》,正需要这样的材料啊!并留下了邮箱。次日收到了回信:不用谢,对真心为民做事的清官,我都钦佩之至。我一定把“宝鸡市志”中有关吴汝为的资料一字不差地发给你。作为吴家的后代,他值得你们骄傲。原来这位先生名叫呼方,在宝鸡市工作。我把旧家谱上有关吴汝为及其夫人的传记扫描发后发给他,因为汝为祖的夫人也为麟游人民做过一定贡献,族谱“诸母氏传”这样记载:……随任麟游值大乱后,赋税十不存一,薪米不给,劝六世祖下谕垦荒田而缓其租入,麟人不谙纺织,乃集里媼示之,以法不喻,更命诸匠多制器具,手自教之,自是麟人享机杼利,为兴五绔之歌……。呼方先生后来又传来了《宝鸡市志》上有关图片,让我看到了几千里之外,被现代人念念不忘的祖先的事迹。

宝鸡市下辖麟游县,应该说《麟游县志》中也应有所记载。就那么巧,我的文友商登贵先生祖籍微山且出生在麟游。一说起吴汝为,他竟有很深的印象,因为高中时,麟游一中的邓汉章等老师编过一本《范文赏析》,里面就收有吴汝为的好几首诗,其中写城南青莲山的最后一句是“ 重重烟雨向人来”。可惜后来他回到山东,书被一同学借走,3年以后回去再找,书早已被同学的父亲卷了旱烟抽了。好在他手里就有一本新近出版的《麟游县志》,我迫不及待地找他要来,如获至宝般翻看了半宿,书中显示吴汝为的地方竟有八九次之多。其中吴汝为传记,洋洋洒洒近1600字。还有他为《麟游县志》作的序和写《九成宫》的一首诗:翠巘连云浑太空/登临几度忆离官/长松掩映山头月,/宿莽茏苁陌上风/野鸟有情疑怨绿/御沟无叶可题红/繁华历尽多摇落/惟有山川自古同。

进士就是进士。吴汝为不光做官过的好,还写了许多文章。志书记载他著有《秦游草》《惜余斋稿》传世,可惜都找不到了。新旧《沾化县志》收录他的一篇《重修太公祠》记,加上他为麟游县志所作的序言,让我看到了他的文采斐然。但总觉不过瘾,为此,我上网搜索“邓汉章”的名字,从一则有关对联评选活动的帖子上了解到组织者的邮箱,并设法找到了邓汉章老师的手机,可惜一直没有打通……

300多年前的麟游是什么样子,我不得而知,但知道有老虎。现在的麟游发展的怎样,我也没有亲临,但从《麟游县志》上看到县城周围全是山。祖先当了只有858人的一县之长,管辖的人口不如现在的一个稍大的村庄,励精图治,为民请命,发展生产,舍己为人……这样的好官是应该活在人们心中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汝为祖的父亲茂华祖所作的《家训》,里面有这样的句子:“累世传家以忠厚为基,秀才虽贫必令子孙读书,乡宦虽富必务亲理农业,奴仆辈庄以莅之庄则不敢慢,慈以蓄之慈则无所怨,勿养戏剧勿招娼淫,一日居官斯民皆吾赤子,有怨必为之伸雪有难必为之解救,勿妄取人之财勿任一时之意,遇绅士以礼,待百姓以惠,居官居家勉强为善。赵清献白日所为夜必焚香告帝,是乃祖乃父之志也,切切记之勿忘”。毋庸置疑,成就一个人才,除了自身的努力,还和家传有很大关系。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呼方文章中的一句话:为什么要找个封建朝代的清官说事呢?因为现在的清官太少……。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人有传。做一个清官,做一个好官,做一个被人怀念的清官,做一个被子孙引以为荣的好官,做一个写入家谱县志国史中的人物,的确需要极大的努力啊!

祖先被人怀念,被远在千里之外的今人称赞,的确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宣公之后: (2010-12-4 17:02:45) IP:114.139.138.*
Re:沾化吴氏,宣公之后也

我是十七世,原籍大高烽台村,吴氏祖坟就在那个村。沾化吴氏祖为吴宣,我看了族谱后给自己梳理了一下。我是这么来的,哈哈:
我的族谱:

始祖:吴宣   字缺。上世有军功,其先祖随朱棣起兵,自前明永乐初因战功世袭武职,原籍平度州蓼兰社,明成化中逼无妄之祸来居于沾化之烽台村。时因重文轻武,故让世职于弟。
二世:吴纶 字缺。无考
三世:吴应旦 字缺,无考
四世:吴果 无考
五世:吴德成 无考
六世:吴东淮 无考
七世:吴嘉彦,字必如
八世:吴伯贵
九世:可亮,字汉臣。
十世:吴文锦 字绣亭。太学生,轻财好义。生于乾隆十八年五月十二日巳时,卒于道光八年十一月十八日戌时,享年76岁。例监。以曾孙职训导驰赠中宪大夫,配崔氏,赠恭人,侧室王氏。
十一世:吴裕斐 字君实,号奇园。例监,任知府职。赠奉政大夫,配张氏,赠宜人。一子
十二世:吴双德。原名鼎喆,字丽明,号清辅。知府职,中仪大夫,配张氏,兼承堂叔庭仁。
十三世:吴春融 字和轩,号画堂,一号梅岭。辛亥科岁贡,候选训导,知府职,中义大夫。
十四世:瑞征,字备修,号铭村。鸿胪寺序班,从四品。
瑞洪 字儒范。国子监肄业。候补知府,新内阁成立,承宣厅检讨,民国十八年,山东省议会议员,孙中山机要秘书,随山东省长接受青岛。
瑞祥 字云五,配耿氏
瑞光 字华卿,山东第一师范毕业,教育局督学。
瑞符:字睽异
王: (2021-9-21 19:57:59) IP:123.133.43.*
Re:吴登阁印章

我手里收藏一个吴登阁印章,不知道有什么关联?
吴清火

作者QQ:1085626713 IP:121.41.236.*
2013-2-4 9:41:33
至陕西吴氏宗亲
学怀(字,爵咸) 乾隆年代迁陕西镇安县罗家沟,娶徐氏, 生子一  名希江。  希江娶陈氏后未详,无信。。

希湖(字,相海) 乾隆年代迁陕西镇安县罗家沟,娶夏氏,未详,无信。。。

学厘(字,席锦) 乾隆年代迁陕西汉阳县,娶夏氏,生子希汝,希汝(字,周益)娶罗氏,生子二, 承富,承贵。无信。。。

学泳 (字,远名) 学熙(字,贤胜) 学燃(字,光烈) 学煌(字,立大)等兄弟4人乾隆年代迁陕西镇安县罗家沟,无信。。。
      如有知情者,望互相转告一下,谢谢!


                                            联系人:吴清火
                                            地址:湖北省通山县2都芦坑庄。
吴兴国: (2013-3-13 19:20:47) 作者QQ:1119456963 IP:61.134.52.*
Re:

我吴家农村房子有“香户”,即中堂,中堂上正中间,最大字型,必修写“延陵世地”。“延陵世地”是什么意思?父亲告诉我们说,那意思就是我们最早的祖先在“延陵”,延陵在哪里?说,在湖北。可是我在地图上认真查过,没有“延陵”地名。请问,到底在哪里?谁能告诉我?我的QQ号是:1119456963.听父亲说过,罗家沟有很多姓吴的,但不知道是不是我们是一家。我的族谱是:明金永正大,光耀可兴邦;道德依隆盛,文化继续长。最早来到陕西二峪河的祖先是从湖北来的,名叫吴明海。到商州牛槽的叫吴大榜。后来到“耀”子辈有人搬去了西安灞桥,灞桥我父亲小时候常去,我父亲叫吴可生,又名吴克。
吴祖松: (2021-2-8 11:59:57) 作者QQ:819320809 IP:117.136.86.*
Re:寻根问祖

我家祖谱信息不全,


我叫吴祖松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五福村人
听说老祖先是从外省迁过来的,家谱信息不全
我只知道   宠绪兴元 祖……

QQ819320809   有相同谱信息的联络我谢谢
吴祖松: (2021-8-31 2:33:27) IP:117.136.50.*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五福村吴氏 QQ819320809

各位宗亲好,我是网络寻根问祖,

我是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罗家沟
吴氏后人

由于家谱信息不全,我只知道的字辈有

昌凤正念
宏绪兴元
祖国龙旺
十大安全
我现住: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五福村
有同谱的联系我 QQ819320809

听说老祖先从外省进入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罗家沟生活至今
吴炳加

作者QQ:470931264 IP:113.214.206.*
2021-8-25 10:25:37
寻找洲泉千年吴氏树滋堂的后 人
我叫吴炳加,今年78岁,原住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南泉村姚家角。我家有树滋堂的八仙桌一张,还有1865年原始文件一个,都可以证明我是洲泉吴氏树滋堂的后人,想联系同堂中人。如有人,请在吴氏在线联系我。
吴祖均

IP:202.98.127.*
2021-7-23 11:40:51
四川成都彭州吴氏寻根
吴朝忠——吴文还——吴帮告——吴永敖——吴胜富——吴道和——吴传余——吴鸿均,光照祖德昌明建,玖大家兴减锡龙,世景志胜万代忠,平安正国吉荣华,清顺远和福富贵,咸音祥法春乾坤,财源广进书满园,东海长江友情谊。
吴贤林

作者QQ:565074346 IP:218.89.40.*
2021-7-19 1:44:48
资中县新桥镇白庙,双龙镇同川庙吴家湾吴氏寻根寻找宗亲
内江资中县新桥镇白庙,双龙镇同川庙的吴姓。字辈是:兴隆至长春,(滨、澄、洪)邦自正廷,文開天运盛,贤哲绍书香。是同宗宗亲的跟我联系
吴洪海

作者QQ:253801051 IP:111.121.110.*
2021-4-11 7:14:53
寻根
祖籍山东莱西孙受镇,爷爷讳桂山,父亲讳圣清,我这一辈犯希字辈,下一辈犯培,有和我一样的吗?
吴三权

2014-6-8 23:20:27
全国吴氏在厦门交流
希望各位吴氏在厦门互相照顾支持发扬吴氏精神
吴桂林

作者QQ:853028643 IP:36.148.48.*
2021-2-18 18:09:37
湖南新化吴氏辈份

原订班字(四修谱语)
   豫章老谱派语
     绍、世、承、添、共、景、木、学、启、齐、家、助、国、兴 通。
   道卿公房班字:
    道、均、福、嗣、景、志、永、仁、廷、万(应)、大(仕)、正(元)、奉、承。
  大型公初订班字:思文肇国、世继兴昌、江有南浙、伯仲希光。
  莲池公原订班行五言四句:(嘉庆十年)
  兴昌原祖泽、长发自延陵、让德家声远,诒谋裕后昆。
  再订四言十句班字
  思文肇国,世继兴昌,笃生英哲,三让发祥,延陵启祚,先业弥芳,蕃衍南服,江豫荆湘,名臣理学,积庆绵长。
      按:道新、景彻两房派语,历与道卿公派同。而汝霖公复于清光绪十六年续修就四言十句内“名臣理学”句下,“积庆绵长”句上,添置注“严肃纪纲,力田孝弟”两句,以仿四时十二月之数,兼寓劝惩之意。
       于是宣义派均义、均彻及兴续公、通贵公与道才公诸房皆从“昌”字派起与之相合。


我族于辛丑之岁公议复修家谱,因人稠地远,德福、朝福、成福三房及通贵三房分修于白溪洋桥,照依原班传后。
      越壬寅春,兴续公与道卿公、均义公、道才公、景彻公、道新公、志传公各房合修于龙塘村卿公老宗祠内,公议既以合谱,理宜合班。
      今录莲池公新订班行四言十句,各房合修谱者遵行传后(四言十句)。
      思文肇国,世继兴昌、笃生英哲、三让发祥、延陵启祚、
      先业弥芳,蕃衍南服、江豫荆湘、名臣理学,积庆绵长。
      道卿公、景彻公、道新公、志传公四房以从新班传后。
      兴续公、均义公、道才公三房接前原班。“崇厚诒谋”四字起,后从新班“世”字云云,蝉联传后,避兴续祖讳,又避迁山公房原班“世”字讳,将新班内“兴字”改作“隆”字,“世”字改作“代”字。因再录接前原以起新班合成“四言十句”于左(后)。
      崇厚诒谋、代继隆昌、笃生英哲、三让发祥、延陵启祚、先业弥芳
      蕃衍南服、江豫荆湘、名臣理学、积庆绵长。(道光二十五年)。
      今谨依莲池公原班添注“二句四言十二句”
      思文肇国,世继兴昌,笃生英哲,三让发祥,延陵启祚,先德(业)弥芳,
      蕃衍南服,江豫荆湘,名臣理学,严肃纪纲,力田孝弟,积庆绵长。
按:(翰)流览各房班次语意,有涉粗浅者,有嫌廓廓者,似不若莲池公所撰之雅而切也。然细意玩味,气若未足,义若未周。据鄙见而妄为添改,窃恐僭越,因质诸星榆师及同事诸君,佥以为能,阐前人未发之意,奚不可乃于“名臣理学”句下添二句以足之庶教养学行意义周匝,俾后之阅者,知寓有劝惩意焉。且仿四时十二月之数,循环递嬗,匪有穷期,凡我族人,承忠厚之丕基,守诗书之世业,瓜绵椒衍,蔚起人文,日后传至长字仍由“思”字起班,生生不已,直欲与天地同流。(翰)固所厚望也,岂非阖族之幸欤。爰录诸简端,昭兹来许。
      景彻公房,道新公房均同此班次传后; 
     通贵公房前接原班七字,后从新班合成四言十二句:
     能大立光、显应名昌、笃生英哲、三让发祥、延陵启祚、先德弥芳、
     蕃衍南服、江豫荆湘、名臣理学,严肃纪纲、力田孝弟、积庆绵长。
     通良公派原订五言十二句班字(乾隆六十年):
    福寿忠廷永,喜嘉有庆新,仕朝能大立,光显应名成,文章逢大运,嗣繁冀远春,
    仰源思宗祖,祥开肇锡龄,治际昌隆盛,恩敷亿兆宁,敦笃存仁本,万代毓奇英。
再订五言十二句班字(咸丰七年接光显应名成句):显书·倬 
 文章开泰运,嗣续冀长春,仰源宗祖泽,敦本继家声,治际昌隆盛,恩敷治化醇,承先怀让德,万代毓奇英。
      按:永派至能派共九世。查世袭抄本及祖茔墓碣各处捐碑,多有不同。永作思,喜作永,嘉作正,庆为宪与承新为义,与学仕为绍,朝为时,能为养,盖俱系原名,订谱时易之,以合派语也。
   通良公派安邑梅塘八修派语(接光显应名成句):
   荣章逢泰运,华锦茂芳春,泽厚崇先志,祥开锡上珍,
   诗书培俊秀,治典际昌隆,纯笃怀仁本,时和育萃英。

九修重修派语(接名成句)
  光绪十九年:
  文章开泰运,嗣续茂芳春,仰维宗祖泽,敦本继家声,
  时际隆平会,恩敷治化纯,承先怀让德,万代毓奇英。

   兴续公派文质房原班次:
   文怀达,耀德敏以守,承士自振上。
原订四言八句班字(接上字派)清雍正四年丙午:
    开基崇厚,贻谋允臧,仰维世德,继序声扬,
    体元敦善,履顺安康,本培枝茂,庆余泽长。
按:四言八句班字,清雍、乾两朝谱牒,兴续公房与均义、道新、道才五房同。
再订四言十句班字(接上字派)清道光二十五年·
    崇厚贻谋,代继隆昌(以上接笃生英哲云云):
按:“崇厚贻谋”四字,即节取“开基崇厚,贻谋允臧”二语成句,以合从前道卿公房已定班行,即“思文肇国”四字也。“思文肇国”四字品子和公房班字五言十二句内“能大立光”四字。
    文怀达,耀德敏以守,承士自振上,开基崇厚贻,谋允继名成。
              
   兴续公派迁山房原班次:(派语原系四言,今新老一例,联成五字句)
    迁景玉,文选孔昭国,尚世大明应,天祚受厚贻,谋代继名成,
  再订四言十句班字(接祚字派)·清光绪十七年:
  受厚贻谋取,代继隆昌(以下接笃生英哲)

按:“受厚贻谋”品“思文肇国”,也品“能大立光”四字。

     道才公房原班字
    添、伯、兴、光、持、志、载(永、政、才、胜、时)、 
    臣(持)一、本(继、廷)、绍【世、应、字】、
    福(大、应)、朝【万、永、恩】、显【名】、
    登(廷、天、仕)、上(承、成)开(思)、
    基(文)崇(肇)、厚(国)、贻(厚、代)、
    谋(贻、继)、允(隆)、昌。

 

均义、均彻两房原班字
   均教忠寿 志永仁廷 兴万大福 天承思文
(义房仁字又作礼、义、智、信、荣五字,
彻房福字班改作正字,天字班改作奉字)

均义、均彻、道才公三房派语:
   思 文 肇 国 应 贻 谋 昌 笃 生 英 哲。
   接:三、让、发、祥。
上班行十五世从思字行起以下蝉联传后。
  彻房“应贻谋昌”改作“代继隆昌”。
  道才房“思文”八班有作“开基崇厚,贻谋允昌”者;
  “应贻谋昌”又有作“厚贻谋昌”者。

            邵阳旧谱派语
   通必政 福受(寿)忠廷永 喜嘉有庆新(一良三道德)
   仕(世)朝能大立 光显应名成。
  
         通辅公裔
通汝朝,再宗政永文,福寿廷忠必,
贤朝能大立,光显应名成。

湘乡吴氏派语按 【安化佳门】

自通字后,派语是:
      通 汝 潮 再 寿 良 忠 必。
【汝珊发朝忠、朝忠发再清、再旺、再有、再余、再庆;
再清发寿福、寿禄、寿祖、寿呈、寿祥;
再庆发宗珷、宗瑞、宗紀、宗瑜;
寿禄发良尧,良尧发忠德、忠礼;
忠德发七子:华贵玉堂魁斗星,
忠礼发一子必富】
     康熙三十二年,华、贵、富三公迁归化高明铺,斗公迁安化,凑成四言十二句,仿四时十二月之数,循环递嬗,匪有穷期,日后传至“长”字,易“能”字为“思”字,仍由“思”字起班,生生不已,直欲与天地同流,永远遵行,万世罔易。

木裕公派
     通必政,文彦兴孟明,振承尚国士,水长毓大立,宗盛应名成。

              邵邑通翰公房原派语(居南乡阳乔山)
     
  朝上世大士,启开文明运,道盛得至善,贤良方正代。

                兜裕二宗原派语(均接名成句)·民国八年
   文(荣)章逢(开)泰运,嗣续茂芳春,仰源思祖泽,敦本树先声,
   治际昌隆会,恩敷亿兆宁,清芬存礼让,南楚育奇英。

              邵邑通翰公房原派语(查田供)
     
     绍世成添共景木,学启齐家助国兴通,
     延琏海亮友连,朝上世大士,
     启开文明运,道盛德至善,贤良方正代,
     恭宽信敏惠,仁让智勇为,永振丹阳绪,
     济美有光辉,思源怀先泽,嗣哲显泰昌,
       
五里坝自延公以下之班次俱按此五言四句办理,
      
惟背冲一支,自桂容桂某二公以下即按  
荣华加开允  士大文明运 十班排列

     今既合修则班次之次第不得倒乱,特将文华加开允五班仍依旧句
      
      士大文明运  五班易为 :  道顺德至善,

      故世系注明原名某某,后之班次仍依:
     
    贤良方正代    顺排,同遵邵、新合订之班次,庶不差讹。

  贵州盘县支系字派(七十代老谱   留柱供)
  建(98肇) 国(99) 起(100世) 廷(101继) 开(102兴)
  正(103昌)  兴(104笃)  承(105生) 德(106逢) 光(107泰)   忠(108)  厚(109)  传  家  本
沿  袭  递  继  张  仁  义  礼  智  信 首  占  文  明  纲  工  农  商  学  仕
精  专  尤  为  强  勤  奋  蕴  富  贵 诚  实  藏  贤  良 利  禄  俗  钦  佩
清  廉  持  高  尚 慈  孝  友  恭  美  兰  桂  馥  显  楊

(留柱按:贵州盘县支系的"建"字派对应湖南新化四都的"肇"字派,以此类推。
吴氏宗族坚决按统一字派排行起名,国家即将出台《姓名法》,要求所取名字必须三个字以上。
排行字派应在名字之中,字派的字一定要照用,不能更换同音字,加入本宗谱的所有支系,应统一使用字派排行。希族人照办)


           溆浦县龙潭宗魁房字派
添、源、仕、尚、应,永、必、道、廷、楚,嗣、首、重、光、显,人、文、盛、世、传、厚、生、克、正、德,孝、友、秉、忠、廉、谟、烈、承、周、绪,家、学、培、儒、冠……
吴庆敏

IP:36.157.28.*
2021-1-4 8:27:13
一修《吳氏宗譜》竿竹山谱序(公元1756年)
一修《吳氏宗譜》竿竹山谱序

    余族壽卿公鼻祖也,然上而溯之有顏清公、小三公及時望公、道希公、德政公俱為。季札之五十余世孫,更上而溯之有元進公、三省公、以及端公、貴公、隆公、沆公俱為。

    季札公之四十余世孫,今以壽卿公為鼻祖者,何按之小喪禮?別子為祖別,為大宗,有尊尊之義,繼別之庶子,為小宗,有親親之恩。

    吾高祖僑公,距壽卿公僅十一世,故壽卿公以上弗敢遠引者略。遠也略,遠者何遵遵也?僑公以上,獨祖壽卿公者詳近也。詳近者何親親也?所謂恩以義殺禮,緣情起者此也。壽卿公以來,雖積德累仁,俱可為公姓楷模,然出于父老傳聞,無證不信,贅論適以取譏耳!僑公幼而岐疑,所誦成帙,毀齒冠軍,童試弱歲,領袖諸生,明經九重,振鐸三府。晚年倦游,辭五斗,開三經,徒居州治北門,含飴弄孫,其樂陶陶。每酒後耳熱,笑傲南山,時人此比之晉淵明,雲延及汝,厚公仁恕恭讓,本于性天,尤篤天倫,事母孝,因母病,精岐黃術,志在活人,雖赤手,就醫不少,吝前郡守廉其實,舉鄉飲者三載,在州志,至今口碑嘖嘖,識者咸謂吳氏其有後乎!其子中祥公,早歲成名,流聲泮沼,好善樂施,綽有父風。侄中珩公,亦郡增生,志載幼穎異絕倫,讀書一目十行,作文下筆就立,合庠欣佩之,事母孝,母孀兩盲,左右就養,二十余年,罔懈及卒,備極衰慘。郡守朱公廉其實,上之督學以為孝行之冠,斷祥珩而起者,為鼎公,確守先業,少游泮有聲,性尤矜恕,當曰:昔範忠宣謂,忠恕二字終身用之不盡。吾家世用此二字不盡,豈直終身哉!至于為相公,乃鼎公之子也,山川鐘秀,天仙化人,文摹韓、柳、詩仿李、杜,方其摘桂高秋,群聽雷鳴場闈,乃公循孝行傳家至寶,視仕宦若人世浮雲,甫舉孝廉,即盟終,養軒築十友,讀書娛親。董公慕其學,聘修州志,吾郡王劉諸君子,推輩公為總裁,奉命之後,朝夕罔懈,以至董公嘆其:不獨工于文,而且勤乎事矣。先君伯仲五人,悉以讀書紹承父業,而吾父(諱)文、伯(諱)道,接種宮墻,而弘道公,初入泮即以一等而食廩膳。厥後屢試冠軍,學問文章,不下乃父,郡守張公,高其學,聘為南隅義學先生,堂祖母謝氏,矢志“柏舟”,郡守金公嘉節,頒旨建坊,城內以勵冰霜焉。夫人有美蹟猶歸諸先世德澤,先世有美跡,而不可垂之竹帛,以昭示後來乎?況歷代考妣歿誕之辰,葬祭之所與夫,生身所自出尤為人後者,所當嘗記憶而不忘者也,今幸祖住石門山,名欽、國安二君為之倡。余因集族眾仿蘇氏譜法,凡三揭首,集鐫刊,宗人曰:先世書香,不絕室,家盈寧,皆以讀書孝友為起家傳薪。願既譜之後,父戒其子,兄勉其弟,相循以禮,相勖以義,相率以勤,相守以儉,富者力學,貧者力耕,是謂同德,有無相通,患難相恤,老老幼幼,凡我宗支,一體相視,休戚共之,是謂同心。同德同心和氣至,而休證應。誰謂後來之不如前人乎?吾宗其共勉之,是為敘。

七十四世孫:宗楚 謹識
大清乾隆丙子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
蒲節月上浣之吉(農曆五月上旬吉日)

世序注:
道希公 → 時望公 → 小三公 → 幼十八郎(小三公三子) → 顏清公 → 壽卿公

整理:吴庆敏 QQ:123518898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