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振

2018-5-3 0:41:24
寻找吴氏交流群
(无内容)
吴宣鹏

作者QQ:986071487 IP:140.243.31.*
2018-4-22 18:12:12
发布吴氏资料,寻台湾亲人
大陆吴姓族人寻亲
 
原民国年间通信地址为平和县壶仙乡梅林堡梅林者甲;现通信地址是漳州市云霄县下河乡梅林村梅林者。
本族人系壶嗣吴氏报本堂(文应公)后裔,→九懿公→梅林者支系据记载:曾有十四世祖吴公名麟在大陆结婚生子后移居台湾“畚箕湖”发展(现在不知地名可有更改!),并重新成家繁衍后代,吴公千古后其两个儿子将遗体运回大陆埋葬,落叶归根,完其夙愿。而后两个儿子返回台湾,由于当时文化、政治、交通等原因以致两岸亲人难以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失去联系。现大陆吴公之子孙兴旺,欲乘通讯发达之便,问宗寻亲,同胞团圆。
常言:血浓于水。台湾亲人见到此信息之后,若记载或传说中有相似之处,可跟大陆吴先生联系共同探讨,追根求源。
大陆联系手机:18060221756
微信号w18060221756
吴正华

作者QQ:2251923005 IP:118.205.114.*
2018-4-22 5:37:34
Re:寻根
寻找广会金长学正字辈,有相同信息请帮我们寻找,电话13222348246
吴汝官

作者QQ:47963019 IP:111.58.48.*
2018-4-13 12:56:42
寻亲问祖
听老辈说,祖籍福建,下来广东三兄弟到了石城县,之前广东管辖范围比交大,石城县现在也不知道改名没,三兄弟到了(石城)就分开了,一人留湛江,一人下钦州,最后一个下了越南,也就是我的祖先,吴文石。听说字辈有,文、英、汉、昌、正、我这代,汝,字辈,都是听上辈说,族谱在汉字辈,出一场意外被火烧了,有知情者请联系,QQ47963019
吴波

IP:14.106.166.*
2018-4-4 20:52:34
吴家寻根
只知道。海、德、友字辈。忘各位宗亲查询前面字辈
吴贵明

2018-3-8 8:40:04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古井镇七村(张家沟玉皇廟村)吴凤耀支系祖训
吴氏一家亲  祖训永记心:吴氏祖训
孝亲孝长,以笃人伦,尊祖敬宗,以奉祭祀。
教子训弟,以守典型,夫义妇顺,以正家道。
勤劳敬业,以昌家运,尊师重教,以培书香。
诚实守信,以教品行,安分守己,以保身家。
好义行善,以绵世德,凡我子孙,不忘家训。
吴传双: (2018-3-30 11:23:34) 作者QQ:1009096081 IP:220.172.82.*
Re:宗亲你好

宗亲你好,我叫吴传双,我是贵州这边的,希望以后常联系,有什么事您跟我说,说不定有的地方能帮到你。
吴大和

2018-3-29 11:38:12
寻根问祖
各位吴氏宗亲,我是湖北荆州市石首市的,我只知道这几个辈份:永传光大其家茂
吴春华

作者QQ:1432523501 IP:61.129.7.*
2018-3-27 9:42:02
枣强县洪武二年吴本
我家始迁祖吴本从枣强县洪武二年迁居诸城吴太坟庄,后裔迁徙安丘景芝镇吴家河北村吴家漫等地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220.190.10.*
2018-3-25 9:03:50
“至德”文化是谦让、开拓、与时俱进的文化
    “至德”文化是谦让、开拓、与时俱进的文化

    泰伯“至德”文化,不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海内外各民族文化的魁宝,是谦让和谐的文化、开拓创新的文化、与时俱进的文化。在全球文化这个大舞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最优秀的、最合理的、最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是对人类历史和物质世界有推动力的文化,是对人类和平与发展能起到巨大促进作用的先进文化。
    一 、谦让和谐的文化
    “至德”文化是谦让和谐的文化。泰伯以国家社稷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三以天下让”,可谓“忠”,不以长子为尊,遂父意愿,让位于弟,可谓“孝”,以孝尽忠,实乃忠孝两全。历史上曾经有过为了争夺王位,父子相戮,兄弟相残。而泰伯不争权,不图名,不贪利,三逊其国,使周室在无任何纷争下,顺利传位于姬昌。说明泰伯的谦让、尚义、友悌、仁爱四德俱全,堪称高山仰止,为世人歌颂。可见,周之有天下八百,泰伯功不可没。《论语•泰伯篇》语云(孔子赞):“泰伯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儒家至圣孔子标以“至德”一词赞泰伯道德最高尚,他多次把社稷辞让给季历,人间简直都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称颂他。
    中华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太史公以“让”为主题的传记杰作《史记•泰伯世家》列为三十世家之首。《五帝本纪》尧舜禅让,《伯夷列传》伯夷叔齐的让国,《三代世表》也以“让”为先,都分别列为本纪、世家、列传、世表的首篇。历代帝王奉祀泰伯为“三让王”、“让王庙”、“至德庙”、“三让高踪”。明太祖朱元璋封吴泰伯为神,祭祀所书祝文:“三让至德,民无可称,周基八百,由斯而成。”史实表明泰伯让位给季历,季历传位姬昌,文王传位武王,武王而灭商纣建立周王朝。周文王以德政平治天下,也可以说泰伯“至德”精神的繁衍硕果。
    史实记载泰伯的“让”在历史上功绩巨大,具有至高无上的道德风范,三让天下、让国奔吴的伟大壮举,在千百年来始终在民间流传,有声有色,经久不衰。
    二 、开拓创新的文化
    “至德”文化是开拓创新的文化。泰伯三让王位,携弟仲雍远离周室,南奔荆蛮,他并非消极的避世隐居,而是胸怀大志,开拓进取,成全了父王统一天下的夙愿。他们到了荆蛮,纹身断发,化服蛮夷,与当地民众同甘共苦,艰辛创业,并推行三大改革:首先是改变当地居民的吃生习俗;第二,传播北方礼仪文明,教人读书识字;第三,引进和传授先进农耕和制陶等技术,改变“水耕火褥”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
    泰伯懂得水利是农业的主要命脉,为了发展农业,他带领先民在梅里开凿了四泾一渎:即香泾、洋泾、龙泾、梅泾和泰伯渎。泰伯在梅里还致力于畜牧业的发展,教授当地先民栽桑养蚕,饲养禽畜。梅里这块蛮荒之地,在泰伯历尽艰辛和苦心经营下,逐渐兴旺起来,数年之间,人民殷富,创立了江南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句吴”。在泰伯精心治理下,吴国一步一步地从落后走向文明,从贫困走向富裕。
    历史告诉人们,没有泰伯的让国南奔,拓荒江南,就没有江南的历史文明和文化,更不会有今日之吴姓。因此,“让”即是吴氏族人产生的基因,又是吴氏子孙独有的标志。它赋予吴氏族人的强大生命力,所以吴氏子孙在国破家亡之后,重新崛起,仍然走向欣欣向荣之局面,不断向大江南北,异国他乡,遍布环宇,生息繁衍,开拓创业,成为中华民族中一支勤快、勇敢、开拓、进取的优秀族姓。
    三、与时俱进的文化
    “至德”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世界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一路光辉灿烂。泰伯创立的“至德”文化三千多年,历经沧桑变迁、社会变革、人类浩劫,但与世界其他古老文化不同,不仅没有衰败,而是经受考验,与时俱进,并在不断丰富完善中,永葆青春活力。发挥炎黄子孙、激励世界人民奋勇前进。
    “至德”后人必须学习研究至德文化,探索实践“至德”精神的内涵,宣传交流“至德”文明礼乐,以“至德”精神团结人脉,用“至德”文化神凝聚人心,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至德文化”日新月异、永放光芒。
    谦让开拓,作为泰伯“至德”精神文化核心的理念,它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作出巨大的贡献。泰伯的“三以天下让”,创立了三大里程碑:
    第一:禅让周室八百多年基业,孝忠两全。泰伯的王室礼让、奔吴远让、功成再让之时空三让,展示了泰伯开拓发展的雄心壮志,无论是王室谦让和礼让、奔吴远让,均是肩负历史使命,应顺历史潮流,为国为民、审时度势,作出的选择决策,都是牺牲一切,奉献一生的“至德”精神的伟大壮举。
    第二:功开万古江南,功德无量、名垂青史。是泰伯将先进的中原先进文化技术,带到历经千百年洪荒重创的江南蛮夷之地。泰伯纹身断发,带领荆蛮土著,奋发图强、重建家园。仁义并施、深得民心,创立了江南历史上第一“句吴”国。
    第三:树立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四海敬仰。在贯串中华一万年“德”字传统方面,泰伯是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人物,他继承发扬了先贤优秀品质,并通过艰苦卓绝的身体力行,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将先贤德性、德行、德治,发挥到极致,开创了“至德”文化、“至德”文明的伟大局面。
    为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民族的繁荣与昌盛、振兴中华各项事业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文化建设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响应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瑰丽宝典,能有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继承和传播。
    在新时代科技网络、信息全球化的快速进程,我们要以饱满的精神、借着党十九大的东风、随着国家太平与盛世、踏着新年时代的步伐、获着改革开放的硕果,加强海内外吴氏及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与时俱进”的“至德”文化及姬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人人都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公元2018年3月(共和戊戌年 乙卯月)
    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     
    泰伯公第110世  吴义者   
吴祖光

IP:120.239.66.*
2018-3-25 2:25:42
广东茂名吴氏《燕山始祖颂》注释
原文全文:燕山始祖颂

燕山始祖廷瑜公(?-一零五八),字廉政,号燕山,宋宝元进士,授枢密使,泰伯七十八代嫡传,郡尊延陵,脉绍祭公,原籍福州府闽县西坊二图(今福州市鼓楼区东街口附近)。北宋中叶,广南西路纲纪废弛,风雨欲来。始祖为国是命,罔论升迁得失,驱驰奔命于西南。其时,广源州侬智高聚众谋反。陷两广诸州。始祖朝疆交困,于皇祐四年(一零五二)解组博铺,卜居小楼(今上村),击壤开基,税熟贡新,德克儿孙,弦歌不止,蔚迪人文。虽处逆境,人不改本色,不忧一家之贫,所忧四海之饥,忠勤如故,忧乐恒常。嘉祐三年(一零五八),哲人其萎,春秋八十有余,藏于燕山灵地。往事越千年,薪火逾四十余处,今燕山吴氏数十万之众,唯恃祖德教化,家族精神历久弥光,奇峰罗列力撑半壁,承担天下风流更看明朝,谦让开拓,通谋幸福,共创和谐。始祖余庆,泽被遐迩。

赞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传承至德,漫天彩霞。 

燕山吴氏众后裔孙恭立

公元二零一一年岁次辛卯仲夏


注释文:
燕山始祖,姓吴,名廷瑜,字廉正,号燕山。北宋宝元年进士。此时正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在位,赵祯十三岁即位,由皇太后垂帘听政。十年后,皇太后去世,二十三岁的赵祯亲政,这个时候,离赵祯病逝还有31年。赵祯是一个比较宽厚的君主,但北宋的政治弊病已经开始非常明显,赵祯任命范仲淹、欧阳修、蔡襄、王素等进行改革,奈何新政触动贵族势力的利益,改革中断。到庆历五年(1045年),这个刚刚开始了两年的改革废止,欧阳修、范仲淹、韩琦、富弼等改革派人士被排斥出宫。

庆历年间,始祖廷瑜公已经在朝多年,至于官至几品,站在哪一派,由于没有更详细的历史记载,不得而知。

但由碑文记载,始祖宝元年间(1038年)进士,到皇祐年四年(1052年)离官去任,为官15载。而官至枢密院枢密使,这是大宋最高的军事机构的最高军事首脑,同时也是皇帝的亲信。宋太祖赵匡胤期间,凭借拥立之功,又有平定二李叛乱的赵普才是枢密副使,一直到赵普给宋太祖出了杯酒释兵权的计谋后,才晋升枢密使。可见这个位置不可谓不重要。又因为大宋皇帝是拥兵自重,被将士拥立篡位,所以对枢密院这个最高军事机构看得是相当的紧,不是皇帝绝对的信任,绝不可能做到这个位置。

我们先跳过廷瑜公对宗族的追溯,后面再讲。

这里从“广南西路纲纪废弛,风雨欲来”开始,北宋期间,整个广东广西叫做广南路,分东西两路,广南东路所辖为现在广东省除去茂名(时名高州)、湛江(时名雷州)两地。广南西路所辖为全部的广西加上茂名(时名高州)、湛江(时名雷州)、海南岛(时名琼州)。此时,中央对交趾国(今越南)的李氏王朝已经没有控制权。交趾国经常对广南西路用兵,掠夺财富。广南西路的壮族人首领侬智高自立“大历国”,与交趾国抗衡。侬智高向北宋朝廷多次申请得到承认并联合对交趾国用兵,均遭到宋朝廷拒绝。于是,侬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县)建立“南天国”,自称“仁惠皇帝”。从庆历元年(1041年)建“大历国”到皇祐四年(1052年)将“南天国”改为“大南国”,对宋作战,次年失败,整整历时12年。

燕山始祖廷瑜公,就是这个背景下来到广南西路任职“交趾海外四州知正职事”,原文“始祖为国是命,罔论升迁得失,驱驰奔命于西南”。但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个人力量恐怕也没办法改变什么。接下来,侬智高依照广州进士黄玮的计策,先是攻陷广南西路许多州县,夺取重镇邕州(今南宁),再攻陷了广南东路的端州(今肇庆),开始攻打广州,杀害捕捉了大量的大宋官员以及官员亲属。

廷瑜公就是这个时候去任罢官的,在边境大乱的同事廷瑜公还被朝廷中央官员不断打压,不得不离开岗位。原文:“其时,广源州侬智高聚众谋反。陷两广诸州。始祖朝疆交困,于皇祐四年(一零五二)解组博铺,卜居小楼(今上村)”。“博铺”指的是现在的吴川。

按照这个时间计算,百度上面“吴廷瑜”词条中说,廷瑜公两次平定侬智高的叛乱,并在战争中提升为枢密副使,在狄青离任之后升任枢密使是错的。按照后面的时间计算,侬智高对宋叛乱的时候,廷瑜公已经至少76岁,很难想象这样高龄的文官还能对叛军作战。所以应该是皇祐四年,侬智高对宋叛乱,廷瑜公已经去任,同年狄青作为枢密使带着名将杨文广南下,并于次年四月平定叛乱。侬智高全家被捕,只身逃亡大理国后失踪。

原文接下来是:“击壤开基,税熟贡新,德克儿孙,弦歌不止,蔚迪人文。虽处逆境,人不改本色,不忧一家之贫,所忧四海之饥,忠勤如故,忧乐恒常”,说的是廷瑜公在上村定居后,开始耕读生活,以德行管束子孙,按时足量的交付税收。虽然在这里没有办法施展抱负,但廷瑜公依然为国心忧,并不为一己一家之小利所羁绊。

再接下来的原文是:“嘉祐三年(一零五八),哲人其萎,春秋八十有余,藏于燕山灵地。” 也就是在皇祐四年(1052年)来到上村定居后6年后,廷瑜公仙逝,享年八十有余。按照这个记载往前推算,廷瑜公离任时至少是七十四岁。再往前推算,减去约15年的官龄,那么廷瑜公中进士时至少已经六十多岁了。这点因为没有其他史料相佐,存疑。

按说在尊尚老人政治的古代中国,这是可能的。但燕山墓另外一篇廷瑜公遗书上说:“……瑜思父母兄弟在籍,经今四十余载不能相见,未卜存亡……”又不合理,除非廷瑜公年轻时就已经离开家乡,只是到了后来才中了进士。这一段历史空白需要有识之士挖掘相关史实去补充。

接下来,我们回到开始,来看“泰伯七十八代嫡传,郡尊延陵,脉绍祭公。”这一段,泰伯是所有吴姓远祖大家都知道的,古公亶父姓姬,名亶。是黄帝、颛顼、帝喾之后,周祖后稷(姬弃)12世孙,生有姬太伯、姬仲雍、姬季历三子,亶父爱小儿子季历和季历的儿子姬昌(周文王),想要把周部落首领的位置传给小儿子季历。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为了不让父亲背上“传幼不传长”的骂名,主动出走,两兄弟来到了现在的江苏附近,被当地原生民族推崇,建立了吴国。太伯为首位国王,后传位给弟弟仲雍,后人为避祖宗名讳,称“泰伯”。

泰伯在吴国又传了20代,到了姬札(后人为避名讳称为季札),这就是原文讲的“郡尊延陵”,季札的父亲是吴王寿梦,季札才学出众,是孔子的老师,当时就有“南季北孔”一说。季札受封地在“延陵”(今常州),吴王寿梦十分喜欢这个小儿子,想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们也十分喜欢自己的弟弟,甚至改变“父死子继”的方式为“兄终弟及”,希望最后能把位置传给季札。在寿梦之后,季札的三位兄长诸樊、余祭、余眛相继即位,也都想把吴国王位传给季札,季札都没有接受。后来三哥姬余眛实在没办法,把位置传给了儿子姬僚,姬僚被堂兄弟姬光(季札长兄诸樊的儿子)所派刺客专诸杀死,姬光就是吴王阖闾,阖闾再传就是夫差,夫差在吴越之战后身死国破。所有宗族向各地迁徙,改姬姓为吴姓。

“郡尊延陵”说的是廷瑜公祖上不是吴王夫差这一支,是四弟季札这一支,由于季札封地在延陵(今常州),所以这一支后人说望尊延陵。

“脉绍祭公”这一句说的是吴氏入闽始祖——吴祭,祭公是唐朝时入闽的,后人已经几十万,包括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原籍河南固始县,任唐朝工部屯田员外郎,是莆田开发先贤之一,如今依然有吴祭公墓、祠堂在莆田黄石,上个世纪被填平为操场,今已修复。廷瑜公是祭公的9世孙。茂名电白莲山的吴氏是祭公7世孙吴保金、吴保玉、吴保琛兄弟1085年迁入的,比廷瑜公晚一些,辈分却高一些。

在福建吴氏始祖吴祭公之前16世,有一位叫吴愉之的先祖,是晋代吏部尚书,居住在光州(河南光山)固始北隅,如今在河南固始县城郊十里井村,依然有墓地保留。

茂名上村吴氏祖先,从迁徙路线看是:从山西到陕西再到江苏、到河南、到福建、最后由廷瑜公传到了茂名上村,又向外发展,现在已经几十万人。

以上注解为本人非专业考究,一定还有非常多的错误,希望发表后能引起各个吴氏后人的兴趣,一起来研究,修改补充。之前看过一篇《吴廷瑜平叛记》,将茂名吴氏先祖写的非常英武,作为廷瑜公后人,自然希望如此。但根据以上的考究,廷瑜公并没有参与狄青那场平叛匪乱的战争。但廷瑜公为国为民,不顾个人升迁得失,勇于到最危险的边疆为国家效命的精神与行为,是我们吴氏后人学习的榜样,不能指望一个人快八十了还去打仗不是?吴氏后人应该谨记廷瑜公的教诲,无论国家如何变化,政治是否安定,绝不做乱国乱政,涂炭生灵之匪类。

另外,文中多处直呼祖先名讳,为现代人阅读习惯,便宜行事,敬请原谅。


                                                                                                上村吴氏后人吴祖光  敬注解于广州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