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文忠

作者QQ:563160776 IP:1.204.33.*
2022-7-13 12:47:25
休宁寻根记
休宁寻根记
文峰宇   2020-02-14 19:20
木本水源;报本追远,我族第四次续谱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重建宗祠工程也紧张而有序地施工中。追根溯源,我们又开启了寻根问祖的旅程。
2019年4月16日清晨,我们驱车前往我祖“鸾公”祖居地(休宁),有忠来、新生一同前往,车至南陵时忠煊也加入了同行,一路风驰电掣,下午一点多到达休宁县城。四人随意在外用餐后,来到之前由我联系好的吴氏宗亲志贤(左台吴氏大宗谱编委会-会长)家。会长热情接待了我们,一并详细分析了我祖在休宁与各支的有关的可能性。由于会长临时公差到合肥,所以我们和会长道别就此离开。
 
在志贤会长家探讨查阅资料
在会长为我们安排好了行程路线后,又联系好金竹村(金竺派始地)那里的阿十宗亲。来到金竹村后,宗亲阿十接待了我们。首先他介绍了金竹村吴姓的情况,现吴姓在本村只有几户人家,大部分早已外迁。于后宗亲带我们来到金竺派始祖“琇公”陵墓之地,琇公墓就坐落在金竹村前约1.5华里之处的小山上,据阿十宗亲介绍,在琇公墓的山腰中一处平地就是当时琇公的居住地,由于当时烽烟四起、战火不断,先辈为了躲避战役的灾难,纷纷逃离了家园。现如今还能看到一些瓦砾碎片。
 
 
大塘遗址
我们沿着已修好的水泥台阶约二十分钟才到达墓地,陵墓气势磅礴、占地约有3-4亩地面积。琇公陵墓于2017年6月由宗亲“志贤会长”主持募集资金进行重修的(尚未全面完工)。伫立在墓前久久不语;此时也不知是不是我们的先祖,但还我们是要行礼朝拜。事毕我们与阿十宗亲挥手道别。 
 
商山村委会
随后驱车前行又来到我祖“鸾公”原祖居地“三山大塘吴村”即现在的“商山”村;[因我祖辈们可能在一修谱时对当地的方言认识不清,对休宁人说的(商)和(三)读音相似,误读为“三山”;故也就写成了(三山)]。商山村委会主任吴氏宗亲吴意囡早已准备好等待我们的到来;这也是志贤会长事先安排好了的,在那里当地宗亲带我来到了大塘遗址处。大塘早已不在了,用石头垒筑的塘埂还依稀可见,塘中所建的房屋也有一佰多来年了,据宗亲们说原来的大塘可以行船,外接一条兰水河道,大塘便是一个小码头;而这个大塘便是商山人对外商贸进出的水路通道。由于时代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塘在二佰多年前逐渐浸没至今现状。过后也来到了商山(吴氏宗祠)旧址;在三十多年前一场浩劫席卷了皖江大地,大部分的宗祠被拆毁;修建学校,现如今成了商山村的敬老院。吴意囡主任还带我看了商山一些的历史文物古迹;老宅、老街、双子井以及孙起孟旧居,并讲述了商山村一些风土人情及现在的发展情况。
 
宗亲介绍大塘遗址的历史
此时夕阳西下,天色已暮,我们本想邀请吴意囡主任和宗亲一起;找家饭店好好致谢主任在百忙之中抽空来陪同我们,以表对主任和宗亲们热情接待及感激之情;在主任的带领下,开车好几公里,来到了一处依山傍水、雅致、幽静的商山比较有档次的农家山庄,岂知这又是志贤会长的早已为我们安排好了。丰盛的晚宴、幽雅的环境,席间大家洋溢着的热情、谈论两边经济和发展,像亲人们一般的笑声不断……。
时间又到了我们该离开的时候了,此时我百感交集,感激涕零。大家握手道别!再见了主任!再见了宗亲们! 
 
孙起孟故居前与宗亲合影
此时心里久久不能平复,带着一种较为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商山,驱车到黄山市,夜宿如家酒店。
次日清晨;我们在黄山学院门前用完早餐又返回休宁,来到地处凤凰山皖南野生动物园,少微墓就这里;也是志贤会长联系好人带我们进到公园内,少微墓也是志贤会长发起募集资金重新修复。
行礼、祭拜完毕,我们按原定计划一路返回,绕道驱车到江村“江氏宗祠”去参观。江祠宏伟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已到中午时分,草草结束此行,就近在一处小饭店填饱了肚子,即返程回巢湖……。            
 
                    凤凰山少微墓
结语
本次寻根问祖旅程告一段落,虽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我可以认定商山就是我们要找的鸾公祖居之地,也认定那里的大塘就是所谓大塘吴村。“大塘”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标志,在那里有码头、船运而较为出名。因此吴村就依偎在大塘边而得名(大塘吴村),又如:靠山黄村、小山窦村、小山许村等。
同时也发现在商山谱中有“福绿、福兴、福悬”三兄弟;他们的后裔,在若字辈中有“凤、凰、麟、鹏、鹤等都以飞禽取名,而我祖鸾公“鸾”也是凤凰一类的,而且他们的出生年代也很接近,所以认为这不可能是一种巧合,而福兴公极有可能就是鸾公的祖父。现在还不完全确定,有待商山其他支谱出现……。需要继续考证!
期待!! 
  江氏宗祠
 
 
2019年5月

吴文忠

作者QQ:563160776 IP:1.204.33.*
2022-7-9 9:15:52
字辈
     巢湖市庙集涧吴村(至德堂)。字辈;振家愈孝友、定邦尚忠良、安守崇先哲、宽宏启繁昌
、肇德献祥瑞、世泽庆盛隆。
   我始祖鸾公生于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携六子(涧、夺、泗、淮、滨、培)由休宁三山大塘吴迁巢邑(巢县)西门。由于时代的变迁,现散居在巢湖多地(庙集、烔炀、柘皋、夏阁)。
吴武

IP:124.227.14.*
2022-7-6 10:15:31
《祐公碑记》之安重诲事件
《祐公碑记》之安重诲事件

历史上对于安重诲事件(即后唐皇帝李嗣源赐乌昭遇死,并削钱谬王爵等职)有不同的解读。对于导致该事件的发生,主要有三重观点:
1) 安重诲不满钱谬自大,以“不礼君命“为借口,且恼怒乌昭遇对钱谬称臣,认为“有失使臣之体”。这观点来自于《吴越备史》,其作者钱俨是钱谬后裔,他暗指安重诲是向吴越王勒索不成,公报私怨。
2)吴越王给安重诲书信中,缺少问寒问暖,且副使韩玫汇报乌昭遇出使吴越国私下见钱谬时泄密,并自称臣行臣之舞蹈礼。这出自《旧五代史.钱谬传》,作者薛居正。
3)后唐明宗即位,吴越王遣使到京,带书信给安重诲。安重诲不满意,并派心腹韩玫等随乌昭遇出使吴越国。在吴越国,韩玫自持是安重诲亲信,喝醉酒时凌辱和用马鞭击打乌昭遇。吴越王想秉告此事,被乌昭遇阻止。可是回朝后,韩玫却向安重诲告密说,乌昭遇向吴越王私下泄密,且自称臣和行臣之舞蹈礼。这是《新五代史.安重诲传》的记载。该书作者欧阳修认为安重诲恼怒被钱谬怠慢,所以才派使臣去吴越国,目的是找机会报复。
现在,我们来看看《祐公碑记》的相关内容“明宗时安重诲用事,从使入吴。吴越王问天下病故,对曰:人主为苍生立命,且昔人有言,国无小,小国能事大国。乃宽留询数月。”(标点为作者所加)。从中可见,吴越王能够向朝庭使团随员征询天下百姓的疾苦,比后唐庄宗李存勖更体恤民情和更有抱负。本人推测钱谬既看不起李存勖,也不看好刚继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也没有把位高权重的枢密使安重诲太放在心里。于是,司马光在《资治通签》里认为钱谬自大。但后来的岁月证明了吴越王并非盲目自大,因为吴越国励精图治,它的存在比后唐皇朝久得多。从碑记接下来的内容看,吴越王对祐公的见解显然是满意的,于是挽留祐公多呆了几个月,以进一步倾听祐公的看法。若干年后,吴越国接纳了祐公为衢州刺史、节度使,其后祐公一直为吴越国开疆拓土到退休。这期中,我们看到吴越王是个不惜机会了解民情寻求治国良策,爱人才的王者。吴越王钱谬并非完全是司马光《资治通签》所说的那种国主,即朝庭的使者曲意奉承他,他就赠以厚礼,否则就礼遇疏薄。历史也证明了,五代时期的十国中,吴越国是最稳定和发展的,直到后来以和平的方式融入了北宋皇朝,这与各代钱氏吴越国主的贤明是分不开的。
从《祐公碑记》的相关内容,我们还可以看出,安重诲派使者去吴越国,主要目的是因为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了,需要得到各藩属国对中央皇朝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当他获报使臣乌昭遇反而对吴越王称臣,便无法容忍而杀了乌昭遇,并后续削了钱谬王爵等职。这些举动对一个掌管朝庭极权、事关皇朝兴衰的枢密使来说是必须采取的。祐公在从使其间与吴越王钱谬也有互动,且应邀多呆了数月,也没见安重诲降罪于他,可见,说安重诲对吴越国勒索不成,派使臣找机会公报私怨,笔者是有存疑的。后唐君皇和重臣都是沙陀族人,从历史上来看,他们对汉族或其他民族的藩属国是充分包容的,他们一直自认是中原皇朝大唐的继任者,对中国从没落的大唐帝国过度到北宋皇朝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北宋初期以后,沙陀族已开始完全融入到汉民族中去了。
一篇碑记,若能有助于理清历史事件,那是弥足珍贵的。

吴 武
2022.07.06
云翔

作者QQ:27656408 IP:49.66.61.*
2020-3-23 1:22:11
无锡吴氏后人
民国五年家谱,到我113世了。1        泰伯、仲雍
2        季简
3        叔达
4        周章
5        熊遂
6        柯相
7        彊鸠夷
8        馀桥疑吾
9        柯盧
10        周谣
11        屈羽
12        夷吾
13        禽处
14        转
15        颇高
16        句卑
17        去齐
18        寿梦
19        季札
20        徴生
21        啟蕃
22        诩
23        售
24        弥庸
25        句馀
26        蹶由
27        申
28        芮
29        臣
30        回
31        右
32        羌
33        衍陵
34        全
35        隆
36        复兴
37        章
38        汉
39        成
40        亘
41        如胜
42        允承
43        偳
44        熊庆
45        康年
46        英延
47        之则
48        式
49        皋猛
50        佶
51        始泰
52        符隽
53        豫
54        戢
55        薈
56        琨
57        襄
58        洵文
59        鬷
60        盾
61        奎
62        承休
63        若遠
64        世伟
65        佐
66        可博
67        舜咨
68        翥
69        融
70        元三
71        彪
72        良二
73        亨一
74        遵路
75        瑛
76        宗惇
77        元基
78        權
79        師旦
80        應诚
81        文彬
82        湻
83        德禄
84        淵
85        钰
86        富一
87        德三
88        璊
89        倫
90        湘
91        鎡
92        滔
93        枋
94        鱼荗
95        承化
96        應徴
97        重薪
98        建业
99        天瑞
100        士魁
101        益秀
102        茂庆
103        永祥
104        文炳
105        天锡
106        茂兴
107        凤瑞
108        桂馨
109        世正
110        锡根
111        俊益
吴绪陵: (2022-6-18 21:23:04) 作者QQ:1058331773 IP:112.93.226.*
Re:

请问吴淑-吴遵路-吴瑛-宗惇(是吴中起吗?或是吴升吗?还有弟吴奕呢
?)。吴淑世系到底是子玉后裔还是征生后裔?吴鼒是吴彪吗?吴瑛知郴州(遗爱郴人想
共歌)1144-1146任桂阳州监使的吴铎是吴瑛后裔吗?请帮忙关注!因为我是吴淑后裔,但吴铎至吴淑的几代无资料查证!谢谢!
吴俊成

作者QQ:122369025 IP:223.85.226.*
2022-4-28 14:13:53
寻找吴氏念一郎宗亲。
一世祖开基公念一郎;二世祖吴公十三郎;三世祖福彛吴公;四世祖恩赐寿官,讳谦吴公;五世祖讳爵吴公;六世祖讳春孺吴公,号百一郎;七世祖讳顺昌吴公,号千九郎;八世祖讳志演吴公,号万一郎;九世祖讳裕公,谥德叟善创;十世祖讳兆祥吴公,谥纯创端直;十一世祖,字明略吴公,讳石泉;十二世祖思仲吴公,讳祖任;十三世祖云从吴公,讳道行;十四世祖友丁公,讳逢丙;十五世祖,讳锡叚,字来凤;十六世祖,讳景盛,字曰元,谥勒创吴公;十七世祖克荣;
有以上同宗吴氏请联系QQ122369025。
吴俊成: (2022-4-28 14:15:16) 作者QQ:122369025 IP:223.85.226.*
Re:

老字辈为:曰克方朝、明显永正、家兴大启、世代荣昌
吴安志

IP:59.51.225.*
2022-4-19 20:27:23
明、清时期《思南府志》记载吴姓人物
           明、清时期《思南府志》记载吴姓人物
1.吴骖,江南宜兴人,官生,嘉靖二十五年(1546)以都督府经历升任,以被论去。(注:吴骖,江南宜兴人,系官员之子任职,嘉靖二十五年(1546)以都督府工作人员升任思南府知府。因遭受别人的议论而免职)
2.吴谷,归安人(浙江湖州人),进士,清雍正间任思南府知府。
3.吴以仁,偏桥人(施秉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任思南教授(府一级主管教育机构的官职)。
4.吴凤鸣,遵义县人,举人,道光十四年(1834)任思南府安化县训导(县一级主管教育机构的官职)。
5.吴文风,毕节人,举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任思南府安化县教谕(县一级主管教育机构的官职)。
6.吴廷献,贵阳府人,举人,道光二年(1822)任思南府安化县教谕(县一级主管教育机构的官职)。
7.吴楷,清镇县人,恩贡,乾隆二十六年(1761)任思南府安化县教谕(县一级主管教育机构的官职)。
8.吴擢,永宁州人(安顺关岭),恩贡,乾隆四十三年(1778)任思南府安化县教谕(县一级主管教育机构的官职)。
9.吴缙,江南吴县人,明朝任印江县知县。
10.吴坪,河南温县人,监生,恩贡,乾隆二十六年(1779)任印江县知县。
11.吴光銮,四川綦江县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任思南知府。其精于听断,当时治理卓有循声。

        明、清时期思南县、印江县在外吴姓人员
1.吴溥,印江司人(印江县),明丙午(1486)科举人,官四川大邑县知县。
2.吴应魁,蛮夷司人(思南县),明甲午(1534)科,中式十二名举人,官云南罗雄州知州。

        联系人:贵州省思南县  吴安志  15308566029  QQ:878047189.
吴敦虎

IP:117.45.248.*
2018-3-22 21:49:37
寻找到浙江常山县做生意没有归来的家人
我要寻找我的先祖到浙江常山县的下落。因为我的家谱有记载是字排列背份是必,道,绍,先,德,敦,和,有知情者请留言!
吴传双: (2018-3-30 11:13:34) 作者QQ:1009096081 IP:220.172.82.*
Re:宗亲你好

宗亲你好,我叫吴传双,希望以后多多交流,有什么事情您说,说不定有帮到你的时候。微信号15185303064
吴永兴: (2022-1-11 14:56:12) 作者QQ:457710987 IP:220.191.239.*
Re:常山吴姓

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微信13905702992
吴武

IP:58.182.39.*
2019-5-20 4:15:42
《祐公碑记》之茂高公生卒年探讨
《祐公碑记》之茂高公生卒年探讨
        笔者在《祐公碑记》之宗谱探讨中写到,第二世茂高公生于天复癸亥年正月十五日(认为宗谱中把"天复"误刻为"天庆"),终于建隆辛酉年(认为宗谱误刻为建中辛丑年)。这样进一步分析时就发现第三世仁遇公和第二世茂高公的世系衔接出现年代上的不合理。这个疑问一直压在我心头,颇感事实应该不是如此。于是,笔者反复查阅年代史和对照分析宗谱记载,至此,我认为第二世茂高公的卒年是公元1101年的建中靖国元年辛巳年(宗谱记载为建中辛丑年)。由此推断出第三世仁遇公(生于公元1087年)在1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与宗谱记载的他自幼失去父母相一致。而茂高公生年如果是天复癸亥年(公元903年),则他享年98岁,这在当时的年代是相当少见的高寿。所以,笔者认为可能宗谱刻印时有误。而如果是公元915年乙亥年或公元913年癸酉年较为合理。这样的话,茂高公与祐公和仁遇公相似,享年均八十多岁(这些本人推测还有待其他年代出版的宗谱记载加以核实)。这个推测正确的话,也与以下事实不矛盾,即祐公于清泰元年(有的记载为清泰二年)出任刺吏守三衢时,宗谱记载的茂高公随祐公一起守三衢,年龄上不矛盾,那时茂高公20岁出头。
        小结一下,茂高公生年在公元913或915年,而卒年在公元1101年。由此,宗谱的世系记载就不存在缺失或漏代的问题了。
        早期的记年方式复杂而不直观,导致后代撰刻记事出现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同样的情况在我们宗谱的其他地方同样存在。比如,《祐公碑记》的落款年代,宗谱中刻印为皇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笔者结合撰文的君肃公之弟君聘公的出生年代,分析和研判后,认为正确的落款是皇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这样,就不会出现兄弟出生相差近百年的不合理情况了。同样,宗谱中有一篇四明(宁波府别称)杨简写的谱赞,谱中刻印撰写的时间是宋淳祐十二年(公元1252年),而笔者认为正确的应该是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因为宁波疛慈溪人杨简,生卒年为公元1141~1226年。
        另外,前面说到茂高公随祐公守三衢,笔者也顺便谈一些相关的个人见解。巜浙江通志》记载五代十国的前几位衢州刺史分別是陆仁章、陆仁灿、吴佑、鲍修让、钱元璝、钱元偓、钱俨、钱弘信。分析一下发现,后面的"四钱"均为吴越国王子。"两陆"是跟随吴越王多年的亲信重臣,在任衢州刺史前已为吴越国立下功勋,史料记载,吴越王钱镠甚至把陆仁章当孙子般善待。鲍修让是官二代也是后起的重要人物,其父亲鲍君福是后唐和吴越国战将重臣,都指挥使,多次立下战功。鲍修让在为吴越国开疆拓土占领福州的过程中,作为主要战将,厥功甚伟。笔者在《祐公碑记》探讨中提到,吴越国占领福州的军队是祐公统领的将士。可见鲍修让与祐公共事多年,由他接任祐公的衢州刺史职责也是最合理的安排。笔者从这些情况推断,能象这些人物一样出任衢州刺史,祐公必定同样是深得后唐和吴越王信任和器重的重要人物。那么,祐公是凭什么条件得到吴越王重用的和信任的呢?总结以上三类衢州剌史的任职背景,要么是皇亲国戚,要么是卓越战功,要么是重要官宦之后,而祐公属于哪一类呢?
       祐公进士及第后三年,随使团出使吴越国,再五年后即获任衢州刺史,这期间的八年,目前尚无发现史料记载祐公对后唐和吴越国有什么特别的贡献。那么,战功一项是否可排除了呢?剩下的可就是皇亲国戚和重臣官宦之后了。如果能发现史料进一步进一步弄清祐公出任衢州刺史的背景,对弄清祐公的宗源将会有突破性的帮助。 也许,也可能同时发现更多的茂高公史料记载,更有力地旁证茂高公的生卒年代。

吴武
2019年5月19日
吴宗继: (2019-5-24 11:54:01) IP:113.81.235.*
鄂州迁四川南充吴氏

我们祖藉湖广武昌府武昌县,德广派下川正拔之子吴光柱字国栋,娶妻黄氏。坟葬刘家沟螺丝墩。入川宗派二十五字:(英隆启万瑞,盛大宗公裕,安真世永昌,荣华元复泰,显德本信芳。)住居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流马场中街落业。一世祖吴英耀字耀玉。生于雍正乙卯年八月二十九日亥日。卒于嘉庆甲戍年五月初八日未时。坟葬流马场官山圣庙后山坐东向西。
吴永兴: (2022-1-11 11:31:03) IP:220.191.239.*
Re:我是祐公后裔

家谱散俟,《常山县地名志》载本支始祖吴素昂于明景泰年间由常山同门迁居常山上埠,为后唐衢州守吴祐后裔。现考证最近的字辈:德、景、日、文、瑞、定、利、杰。现寻祐公后裔,宋朝常山同门进士吴瑊、吴涛(仕至太常寺卿)、吴明(曾任枢密院同佥)、吴亮(吴明之弟,曾任吏部郎中,进观文殿修撰,开封少尹,赐紫金鱼袋,卒赠常山县开国男)、吴沆(曾任中奉大夫)、吴孟(梦)芳(曾任福宁具录事司判官)及吴待用后裔。
       联 系 人:吴永兴
       Q  Q:457710987
       地   址: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档案馆
吴满如

IP:60.27.192.*
2016-2-16 21:32:54
蓟县吴氏信息
蓟县青甸庄吴氏,家谱记载,明初随燕王扫北来到蓟县,生八子,立八门。只是,家谱上说,原籍河南商水县。
吴浩杰: (2021-3-21 3:30:58) IP:27.189.184.*
Re:联系电话

139306080
吴建坡: (2021-12-28 3:06:23) 作者QQ:2720322416 IP:60.26.95.*
Re:

我是蓟州区西施古村的,我是乃字辈的。
吴武

作者QQ:1934473955 IP:36.161.181.*
2021-10-14 23:07:45
《祐公碑记》之浯溪吴氏
               《祐公碑记》之浯溪吴氏
     写过几篇探讨《祐公碑记》的文章以后,对祐公宗族的研究似乎陷入了困境。前几天浏览吴氏在线,“关于休宁吴田吴氏祖源的两个版本”文中的一张毘陵吴氏族谱(山东吴明远宗长提供)图,让我眼前一亮。图中文字说“浯溪吴氏相传自衢开化(今浙江衢州开化县)桠山来海宁(今在休宁县)分居浯溪”。
     本宗族谱封面也为“浯溪吴氏”,多年来我一直没弄清这“浯溪”在何处。根据以上的资料,结合该吴氏迁来休宁为宋宝祐年间(公元1253到1258年),本人推论,该脉吴氏很可能与本族有关联,因为宋朝之前在衢州仅有本族吴氏。祐公后裔在吴越国后期就开始分布在衢州和周边各地。
     另方面,该信息来自“毘陵吴氏族谱”,因此推断毘陵吴氏也与该休宁吴氏有关联。本人对毘陵吴氏作了进一步了解,因为本族堂号为“三让堂”,故查了毘陵吴氏的三让堂,获知其居住地为江苏常州宣庄,且与抗金名将吴玠是一脉。
     展开来查阅,我进一步发现如下信息:吴玠弟弟吴磷的孙子吴曦在1207年,因称蜀王仅四十一天被杀,与其一起被杀的还有他的堂弟吴晛。史记中没有吴晛更多的记载,而我联想到同时代的衢州常山桐门(洞门或同门,今常山球川镇九都村一带)的吴晛(常山县志记载他曾知汀州),不知道是否为同一个人。为什么我想知道是否同一个人呢?因为常山桐门吴氏在宋朝初早期为官的非常多,但是在宋朝,吴晛却成了地方志中记载的最后一人。
     我也曾探究常山桐门吴氏在宋朝中后期式微是否由吴昉造成的。据《宋史本纪》卷二十四记载,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胜捷军校陈通作乱于杭州,俘获帅臣叶梦得,杀漕臣吴昉。吴昉是常山桐门人,时任转运判官。虽然他的被杀不是他的错,而是陈通反叛所致,但被错杀者没有得到昭雪,所以,我曾认为这事件也是常山桐门吴氏退出宋朝官场的原因之一。
     要弄清浯溪吴氏的来龙去脉,尚期待发现更多的相关历史史实。

吴 武
2021.10.15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