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任梁

作者QQ:1810573538 IP:112.19.151.*
2019-7-26 19:49:48
吴氏宗亲寻根寻亲!
 
吴氏宗亲寻根寻亲!望各地家人帮忙!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  双朝门。

上川一代吴登榜,二代吴永昌,三代吴碧,后才有20字派:文光怀志锦,兴宗任仕祥,运泰尤明启,钟禛发吉长。     2019年正月初四在山峰小学召开家族团圆会.成立家族委员会。吴宗庆家族族长电话13708297572。  吴泽明家族委员会主任电话:13990949958。吴任西清明会会长电话17781899266。吴任梁家族委员会秘书长电话13890940363。
现寻求从  双朝门  搬出去的家人.知情人请与以上人员联系。
 
吴枭

2019-7-26 12:44:08
寻亲吴仕昌
                        寻亲启示
       吴仕昌,清朝康熙雍正年间人氏,祖籍毕节吴家屯,吴朝卿的二子,兄弟五人仕云(后人多在吴家屯)仕昌(失联失记)仕贵(后人多在小河沟)仕秀(后人在毕节海子街)仕绅(后人在老地名李官营今镇雄大院子)。世系为良弼,公普,世 蕃,吴宗,有朋,继友,国政,朝卿,仕昌。仕昌生三子,(起唯,起良,起佩)谱记后人居住汉庄,随后失考。我支字辈为,良公蕃宗,有继国朝仕,起应古体德,永清维学道,长发贵修伦~广大宗亲如有以上相符消息,请联系:吴道毅,电话:15284511651 ,吴枭    电话 18212817629。将感谢不尽!
吴任梁

作者QQ:1810573538 IP:112.19.151.*
2019-7-25 21:39:09
吴氏宗亲会

吴氏宗亲寻根寻亲!望各地家人帮忙!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  双朝门。

上川一代吴登榜,二代吴永昌,三代吴碧,后才有20字派:文光怀志锦,兴宗任仕祥,运泰尤明启,钟禛发吉长。     2019年正月初四在山峰小学召开家族团圆会.成立家族委员会。吴宗庆家族族长电话13708297572。  吴泽明家族委员会主任电话:13990949958。吴任西清明会会长电话17781899266。吴任梁家族委员会秘书长电话13890940363。
现寻求从  双朝门  搬出去的家人.知情人请与以上人员联系。
吴昌杰

作者QQ:1927899174 IP:115.54.16.*
2019-7-24 22:00:37
至吴氏在线管理员
管理员你好,我也是吴氏家族的一份子,在这里只好向你寻求帮助!我们吴湾老人都走的差不多了,知道的信息也不多,唯一最重要的信息现在只有一石碑了,其他的都时间长了风化了。老人们只想能寻到祖!
我在网站上( 吴氏统谱汇编 第一卷    )看了,虽然说不是同一世的,但跟老人们说的信息差不多,是兄弟俩人!而且也是弟也叫吴崇智,所以希望管理员能帮忙找找他的相关资料,帮忙告诉我下!谢谢了!
吴广平

作者QQ:120608680 IP:220.172.124.*
2019-7-13 11:18:40
贵州息烽小寨坝吴氏资料请宗亲帮忙考究
吴二寨吴氏,明朝迁居到此,具体时间不详:
祖坟碑文一:
  直隶潼川洲(横批)                         
  伏以阴王至妙地埋幽冥故亡,天生一人,地生一穴 ,凡遇吉地三光照临万神加护千秋利益庶获存亡,书出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乃人子是亲终矣。宗谱原系遂(宁:该字已风化不清)县安居里攘席镇土门垭郭排楼籍贯人氏。
  中间为:渤海上照修莹信士吴茂蒲氏之墓
  右侧刻曾祖和祖考名字风化不清,显考吴国玷、杨氏,兄吴定、王氏,孝男及侄名字风化不清,根据其它碑文考究有吴朝忠、吴朝祀、吴朝现、吴朝魁。
立碑时间为:二月十二日吉旦立

碑文二:
  祖藉原出武王封太伯、仲雍曾孙周章于吴,其后子孙以国为氏,吴羽音系渤海郡,战国时高祖吴起,汉时有吴芮世为长沙王。始祖原系浙江严州府遂安县安居里攘席镇土门垭郭排楼,世祖吴国玷出士做江南吴锡县,后隆四川直棣潼川州,明朝时洪武设立吊北征南由四川而上,来到贵州城红边门北街。
   两处碑文地名是四川还是浙江是否有矛盾,有待考究!请宗请帮忙考证,为谢!
吴国玷→吴茂→吴朝现→吴登明→以下字辈为:自、文、正、在、先,世、天、仕、应、廷,金、元、开、科、早,大、启、红、光、亮
   以上信息敬请宗亲提出考究意见,为谢!
吴雷: (2019-7-17 21:01:32)
我父亲说元祖辈山东济县到东北的

我这一支的族谱丢失太爷爷那代就丢了
吴武

IP:182.93.46.*
2019-7-12 19:46:42
《祐公碑记》之后裔主要居住地
《祐公碑记》之后裔主要居住地
    星转月移,时光如梭,𧙗公的后裔开枝散叶,分居各地,为此整理了一些资料,以供各位宗亲方便寻根。
1. 浙江常山洞门(祐公)、江山青嵌(君肃公)、江山佛堂(舜徹公)(梧峰吴氏)、江山轰溪(舜臣公)、严州寿昌县九都(今建德市寿昌镇)(其良公)、衢州西安县(今衢江区)北门外(和庆公)。
2. 江西玉山楼底(舜臣公后裔)、玉山八都(君肃公玄孙)、永丰(今上饶市广丰区)(舜臻公)(浯溪吴氏)。
3. 福建闽州(今福州)(舜谁公)。

                                                   吴武 (于新加坡)
                                                   2019年7月10日
吴昌杰

作者QQ:153847515 IP:221.15.67.*
2019-7-12 16:05:16
落叶归根
老一辈的人都快走完了,八十多岁的现在只有两人。两位老人在走之前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能寻到根(具老人们所说跑日本时,谱被烧了)。他们留的信息几乎为零!之有一石碑!碑文有些字看不懂,大致如下:吴崇智生于乾隆年间卒于咸丰年83岁!元曾孙金相、金斗、金堂、金秀!就这些!
希望各位能帮帮忙!联系电话18338666119!
谢谢!
吴华

作者QQ:839153184 IP:117.155.235.*
2019-7-10 17:41:18
祖籍湖北武汉的
志大公字派字派!  应志潮仕伯 子永文单继 德清明正光 昭隆启万
志和志龙志虎公字辈:   应志潮伯永,兴吴正如士,大宗传万祚,天开文运时 
湖广填四川时期,本族大量吴氏后裔迁四川,谱记有遂宁,三台县室火乡,南充市,苍溪白驿镇。谱查有三分之一人迁往四川-,望湖广填四川吴氏宗亲关注,按同期发展速度,本支在四川后裔不少于一万人,敬请关注吴氏在线《武邑吴氏宗谱续修通告》。
吴义者

作者QQ:851161421 IP:60.180.68.*
2019-7-6 10:37:53
瑞安吴氏宗谱序、纪略


瑞安吴氏宗谱序、纪略

历史名人为吴氏作序

宋真宗皇帝赵恒为吴氏撰序
朕奉天承运,司掌万民。古者受生赐姓,故有著姓氏之书;别生分类,司姓氏之文;其有关世教者,莫谱牒也。黄帝二世,颛顼三世,高辛四世。唐尧至舜之先出于瞍;禹之先出于鲧;汤之先出于契;文武之先出于稷;帝王世系昭然可考。载稽吴氏出于姬姓。武王封泰伯弟仲雍曾孙周章于吴,厥后子孙以国为氏,遂姓焉。至我朝太祖皇帝肇造区夏,运应天生圣人之祝。太宗皇帝克绍前烈,祥符天子之瑞。源远积庆世派不紊;代膺禅受之宜,世接统历之正。尔在朝文武百官,亦必各有源流;兹宜备述诸臣宗之由来,进朕阅览,以知我朝人物之盛。
于戏!源之深者,流必远;本之固者,叶必荣。昭穆攸分,则知祖宗之有自;世系派别,实衍谱牒之无穷。故兹诏示,咸使闻知。溯成周时,有季札封延陵,号延陵季子。高士列聘,鲁观周乐。过徐,徐君爱其剑,口不敢言。季子知其意,及返,徐君死矣!乃挂剑悬墓而去。此史记千古志其遗徽,而吴中至今仰其高谊也。至魏文侯时,有武将吴起,有韬略善用兵,因使为西河守。与士卒同饮食,分劳苦,北却三晋,西伐强秦,著兵书六卷,与王翦、李牧盛称当世名将。南北朝诞生吴光,文学堪称,颖悟非凡。唐应顺时登科甲,官拜宰相,东阁华盖殿大学士兼太子太师,真诚笃实,鞠躬尽瘁,忠心报国,老而不倦。及我朝有吴中复字仲庶,兴国州人,官御史,风节峻厉,人不敢干以私。我太宗皇帝御笔亲书《铁御史》三字以褒之。吴氏之谱,虽代远年湮,姓氏彪炳于天壤;支分派别,勋名昭垂于古今;宜其万载之馨香,永垂千秋之俎豆,绳绳振振,奕骥昌荣,绵绵延延,簪簪勿替天。
平元年秋月
引自《中国吴氏通书》   





南宋丞相文天祥为吴淪家族撰序
摘自《固前吴氏族谱序》
東甌安固固社吴氏出閩之赤岸其初小一允公始徙此。居六世子姓蕃衍其孫相出宰婺源。因譜吴氏之族遂以允公為始遷之祖,厥後英賢輩啟簪纓世其家。十一世良驥登戊辰第儀授大理評事,十二世禮通昆季双榮,十三世幼存相繼名於榜悉為聖朝良佐,其間或以科目取或以鄉校亷能升屈指難勝數。茲十六世淪復登甲辰第,宇濟以與余交善不忘齊嬰之敬,退食暇示余以家譜徵文弁首,余曰唯唯。夫人之後與其名,詎因手譜之存不存也。德苟可以永百世,下有奮而與者必將問其名,以想見其人,如君之才誠能上佐天子宰割天下。將與漢之蕭陳唐之房社,爭先於史册豈徙閭里榮也。惜天子不用或者天所以愛宇濟,啟夫士君子出則廟廊播名宇宙,隱則林塢詔謀於子孫,而況敬迷乃祖之德,以光前而裕後,補修後人之系,以别派而分枝,其志其事有終不可泯哉。上崇始出尊一本也,下逮奕禩長發祥也。仕官必書昭祖功也,娶適必序外戚也,是故讀譜可觀先德。
皇宋景定元年庚寅歲四月 吉旦
賜進士樞密院正使廣原文天祥拜撰    


宋丞相司马光撰序
余奉旨编历代君臣事迹,上至战国,下至五代,正史之外旁搜他书,凡关国家之盛衰,生民之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帝王所宜知者。略仿《左氏春秋》体,编年一书,曰:《资治通鉴》。书成适吴君参政,吴君讳奎,进治说三篇,明治乱判奸贤,勤勤恳恳,忠君爱国之诚溢于言表,余昔未能录焉。吴君博学清重,君子人也;居宰辅,握枢机,不以余浅陋。日者,取手撰家轶,属余为序。因思吴氏周章受封,以国为姓,余撰之通鉴,其源流载之详耳,略而未纪世系也。夫祖若宗,既已录之国史,复乃撰之家史,披阅之下,所关甚钜,所垂又甚绵远。余以见公之忠于君者孝于家,爱于国者睦于族,其为天地间之完人也乎!是为序。




朱熹撰序
按旧谱,吴氏之先,始于后稷,至二十二世泰伯公,四十世季札公,九十一世宣公,乃江南之始祖也。熹闻上古有言:“有叶必有枝,有枝必有根,根不培而枝叶替;有河必有水,有水必有源,源不流而河水涸。故谱不由其鼻祖而修,若有叶之无根,如水之无源也。后稷本轩辕之玄孙,安可捐四世而不载,则是拔本塞源,根本枯矣”。然观吴氏之谱为天下著姓,金枝玉树之根,又非他姓之可比。世称某安某府君县君郡君者,惟吴孔二姓得称,余姓人家并不敢妄僭,亦未知此。递递相传数千年,绵远之系,真可美而可尚者也。今吾得吴氏之子孙出其族谱,索为校正,由是以鼻祖轩辕、后稷、泰伯、季札至唐太史兢公,传至宣公,自源而流,自根而叶,此所谓因本穷源,广先祖之盛德于无穷,而又庆流芳于子孙,绳蛰牛毛之众多也,万代之欣邈也。若达予天下,则无忘同胞之义哉。呜呼!今之子孙重本敬宗,未知后世亦有贤子贤孙模范前人之意否乎?然谓吴氏之盛,有贤祖宗重本敬宗于前,则必有贤子孙重本敬宗于后也。是为序。
宋庆元三年丁巳仲秋月
新安朱熹撰    


林培厚为吴氏家族撰序
摘自《南垟吴氏宗譜序》
延陵吴氏世居瑞邑九都南陽里,代遠年湮譜牒散佚,始遷祖自福建赤岸來此章安或樂居本地或遷徙他鄉,族大人繁難以聚集,若夫大山小山以同氣而異,其號南阮北阮以其族,而刖其派此殆猶是水也,而脉絡分猶更是山也,而形勢殊猶是花木也,而柯條莩愕各異,非天地有私於鐘毓存乎,承之者之克任仔肩歟,雖然遠祖曰鼻來孫曰耳故公劉之詩必重糾宗周官之制,特嚴睦族則族之不可無譜,譜之不可不修也,明甚芳圃吾丈余姻家叔也,妙齡績學觀籕成均慨然以譜自任郵寄見示並乞弁,首披而閱之見其源源本本,數典不忘俾後人知所,親匕然而生悌之心者其在是也,夫其在是也夫。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四川重慶府        
現任直隸大各廣分巡兵備道  婣家弟敏齋 林培厚拜撰




吴伟勋为《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撰序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理亦是焉。国之有史,地方有志,族之有谱,载其踪迹,神州之下,概莫能外。
吴氏先祖,泰伯三让,开拓江南,创建勾吴,以国为姓,形成吴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尚品德,博大精深,辉煌业绩,史载文颂。司马迁编《史记》列“吴泰伯第一世家”,孔圣人赞之“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吴氏第一族牒,纂于东汉永兴二年。自吴如胜公元一五四年纂修第一谱起,到一九五一年已有吴若远等二十余人十五次续修了第一谱。祖地无锡长期有效地完整珍藏了第一谱以来的四十卷统谱。在这一八五零年里,海内外族人也继承了前人的修谱之美德,修出了众多的支谱和地方谱。在三千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社会变迁,族人迁徙,世世代代无不依谱溯本求源,寻根问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经济繁荣,国泰民安。海外赤子,回国寻根,纷纷依谱前来泰伯祖地——无锡朝拜祖庙祖墓。吴国古迹名胜,令其兴奋激动,流连忘返,慷慨解囊,维修祖庙,扩建祖墓。国内族人,劳动致富,归宗认祖,万古不变。归宗谱、归宗碑从海内外云集梅里。续修吴氏大统宗谱已成为海内外族人之众望。时不待人,我必珍时。从一九九二年开始筹备,二零零零年二月《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辑工作启动。
谱牒是人类的血缘史,是家庭氏族的繁衍迁徙的实录,是社会文明发展轨迹,是国史方志的补充。也是当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德治国,复兴中华文化,促进统战工作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资料。编纂《中华吴氏大统宗谱》要遵循毛泽东主席倡导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以史为鉴,以谱为本,实事求是,去伪求真,继承发展。发扬江泽民主席的创新是民族之希望、是国家强盛之动力的精神。推陈出新,创编新型谱牒。力求做到:世系可靠,繁衍真实,群英荟萃,种类齐全,图文并茂,中外通用,古今相宜。吴姓是中华民族较大姓氏之一。全国第三次(一九九八年)人口普查按姓氏分类统计,国内吴姓人口已达三千余万,加上世界各地的泰伯后裔,吴姓已近四千万人。要编写这样庞大的族谱,绝非易事。历史上曾在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百业待兴中,无锡成立吴氏宗族委员会,发起创编全国吴氏大统宗谱,来归者达十一省、三百多个宗支。如云归岫,若水汇渊,盛况空前,蔚为大观。后因时局之变,未能功成业就。忆往昔,叹不逢时。看今朝,正适良期。二十一世纪是科技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为纂修吴氏大统宗谱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海内外族人,鼎力相助,诚心驰援,人力物力各方汇集,各界人士,众志成城,奋力拼搏,《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终于脱稿付梓,完成了我们这一代人承前启后之光荣任务。甚慰哉!



重修《瑞安县志跋》
天下事莫不相頃而告成。瑞邑志书之克成于今日也。岂偶然哉。盖自《志》之不修者,垂六十年;板不戒于火,付之灰烬者亦二十年。其间人文之兴替,风土之盛衰,赋役兵戎之沿革,与夫潜德幽贞之沉埋而匿处,皆有待于厘定而表彰之,而卒无有肩其任者,岂人之难欤?抑亦有人而适逢其会之难也?
司训章先生莅瑞七年于兹矣,多有所建白,而于《志》事尤究心焉。先是邑父母邹公欲新之,谋于先生,将次举行,适以疾告休归不果。先生喟然曰:“《志》之不成,岂尚有待尔?”丁卯秋新父母陈公升调兹土,莅任后政教清明百废俱举。先生复慨然曰:“《志》之克修,此其会矣。”越明年,乃具述其由告公,公首肯者久之,以为邑而无《志》,大缺典也,先生欲成之,甚盛心也,剞劂之费,余其任之。”遂延匠集事,不逾年而告竣。潜者以显,幽者以章,凡若人文若风土若赋役兵戎,无不燃然备呈,了如指掌,是则非公无以成先生之志,非先生亦无以见公之贤,事之适逢其会而相湏以有成也,顾不谅哉。
抑犹有说焉。古称才、学、识三者兼而后克作史。志亦史类也。予谓识为先,才与学次之而要一本于至公。盖有识,则是非不得而紊之,而不公或反以自紊其是非。以先生之识、之学、之才,固无遗议,而予以樗菲,珥笔其间。弇陋之讥,在所不免,不公不私,则固自信其无有也。独公以西蜀名儒其文章可以调色鸿业,其经济可以翼赞皇猷,而乃以枳棘之栖,辱骞风之覊。数年来以引、以翼、以养、以恬,凡嘉惠斯民者靡不备至,而复畄此无穷之贶,是公之大有造于吾瑞也。其所以光昭邑乘者,岂其微哉?予既乐是书之有成。益叹公与先生相得益彰,而予与二三同事得厕名于其列,亦深有厚幸也。
乾隆十四年(1749)岁舍己已孟夏之吉





瑞安吴氏宗族谱序、纪略文选

吴山底吴氏宗譜序
昔康熙三十二年癸酉春,會房族伯叔兄弟暨侄輩同心竭力重修譜牒,記先世之恩澤,弗替於當時述先代之事業,毋忘於今日追遠之心,修譜之事,豈可忽乎。先祖世居安固歷唐、宋、元、明以至於今略而言之,唐大中十三年,先世祖諱畦公名立天府,至宋南渡以後世登科甲,先祖諱龜年大年,邵年父子兄弟皆以理學名家,至元時諱成夫公,明初諱高及昌二公亦能丕振家聲,克紹前烈,當元末之際,干戈擾亂,民無安處。諱隱公觀吴山之地,左山右水,峰巒秀聳,只有陳姓房屋一座耳,其餘地皆竹木成林之區,先祖率房族兄弟四五人,砍竹木開基址,遂築室以居焉,厥後尚文公克承祖訓,光前人之功,恩賜冠帶有榮以彰有德,至時用公助邊儲以充國用之庫,恩賜壽官鄉飲賓給匾揚旌冠帶榮身,以才能出眾名立,當時凡祭祀必齊必敬崇廟宇會房族兄弟,依次序輪流慶賀元宵殿會。置田三十餘畝,備四時祭祀之需,置田二十餘畝,備四時祭掃之用,充糧里於其甲建大廈,以遺子孫其恩澤不朽。娶本里陳氏續娶李氏,時康熙十七年適遭火患,其譜煨甚燼止存一草,謹卜吉日會伯叔商議,延師修不墮方息於心,是爲序。
康熙丁酉季春月  穀旦
吴山底吴氏宗譜序续
蓋譜之作昭前烈垂後昆者也。余閱舊乘窮溯其吴氏之本源鼻祖乃武陵字士彬。唐開成二年,官陞太常寺博士。二世祖諱哲,唐咸通五年,官福建詔討。三世祖諱信實,唐同光元年,登福建都尉。四世祖諱璠,唐周顯四年,任徐州典丞。至六世祖鼎臣公,宋大觀三年官陞尚書。表臣公亦登通州司理。七世龜年公授潮南運副。八世沦公,任處州府教諭。十一世翥公,元大德戊戌科入翰林,官居大僕寺正卿。子姓聯芳名登天府,身遊宦籍。閱十六世祖諱隱及遠二公始,遷吴山底,由古迄今一脉相承,血食綿延皆祖德宗功之裕,我後昆者也。非譜牒備載而詳記之,余生數百年後,安能洞悉本源乎!覽其舊譜明萬歷四十二年創,康熙丁酉年續修,條晰縷明,迄乾隆四十七年復增輯之,相隔九十餘載,老成凋謝,墓誌失傳,闕略不記者孝子慈孫,豈不觸目心傷,撫卷帖而三太息。自乾隆四十七年至道光丙戌又四十三年矣,於是爰昆及季商成美舉,捐資編修協力同心,倫次序炳若日星,名分整嚴如雷電。俾子若孫有志功名者,覽前人之謨烈而發程雲軔,效機雲之名喧洛邑心布之氣,蓋關中僉曰:有道之曾孫庶幾尉我列祖在天之靈也。              
道光六年歲次丙戌孟春月  穀旦
三十四世裔孫德文敬序    
湖岭林雅岭头吴氏宗譜序续
夫尊祖睦族之道,莫重於整譜。譜整修則能表祖德宗功,增人追遠報本之心,叙源流世代篤人同氣連枝之誼,久不整理則前卒者無所考,後生者益繁更難記人倫,失上下之序。房派忘親疎之情,以致叔侄名號重複公孫諱字雷同,是至親骨肉視若途人,共系血脈猶如秦越風馬,毋關違倫犯上壞事常聞,甚至長幼交烝尊卑聚鹿,社會好風化破壞。茲族有賢達者、寶星、岳壽、佩坤、德勳、伯呈、德連、德彬、德玉、顯森、巧富、顯聰、顯三等賢,竹林耳聞心傷急起整修,聘余輯訂查吴氏自唐乾符之時黄巢作亂,先祖世居閩泉州府惠安縣後遷居溫郡樂清北葛十有餘年,至宋南渡后度宗十年。十二世祖殷白公,由溫郡遷居瑞安嶺頭,殷白公精堪輿之學遊覽,卜居此地其發祥,茂林修竹,覩環峯拱翠,紫氣薈萃,東通永邑,西極瑞城,地廣人稀,遂家居焉。殷白公之後傳至泰壬、泰午、泰益、泰義兄弟四人,慘淡經營旺成巨族,現巳三十七世,計八百餘年。族人多襲後稷業兼蔡倫副產,家亦富裕人也。聰豪此杖厲祖立德於首,又有子孫繩武在後,世澤綿長,斯譜牒雖新名行照舊數百年,親疏咸叙。死者縱期遐年湮,均有可稽,生者即他鄉遠地,悉無遺漏聯云。礽于尺幅即星羅棋布,亦識某子某孫會少長於大宗,歲節祭祀不失左昭右穆嗟乎!目前之祖父瓜瓞綿延相傳勿替,承先啟後一脉相聯,猶有秦越之相視乎是為序。
公元一九八九年歲次己巳季冬月  穀旦
 瑞邑梅嶼鄉三甲村謝秉金謹撰      
岭头记
道光六年冬,吴德鸿荐余岭头修谱。越明年,编辑世系校正无讶,乃重修延陵谱,增其旧制,篆刻吴先祖后昆赞序诗文传述于其左,属余作文以记之。予观乎岭头胜状,在安固一隅,踞山巅,蟠峯迴,磅礴崢嵘,橫无与齐,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岭头之大观也,吴先祖殷白公择地而居有由矣。然者东通永邑,西极瑞城,逰客骚人,多慕于此,览景之情,得毋异乎?若夫三春雾佈,连月不开,一陽沍寒,虛叠翠岩,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竹林阴翳,柔條密蒙,崇山峻岭,孤松盤桓,抚斯境也,则有去邑旆乡,忧谗畏讥,滿目箫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百卉芳菲,上下天光,一碧万倾,雉鸣雀噪,虎啸猿啼,倍增村墟,长幼咸集,族睦宗敬,闺肃巷静,风清俗美,行歌互答,恭恭敬敬,抚斯境也,则有心旷神怡,世利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所為。何哉?摻编辑之任则忧其错落,辨讳字之赠則忧其欠雅,蒙诸君之重,愧仆才以踈庸,是故其难其怅若有不胜者耶
春月朔後四日竣成
 芝田啇膚陳敍彝敬書    

塘下韓田吳氏譜序 
嘗言世人知有高曾祖父之支而忘其自出之祖,往往皆然。不但愚夫如此且士者亦然,何則而不知祖之所自出者,惟宗譜不修之故也。乃宗譜爲始祖作也,爲始祖者其殆書始祖以念其始也,所以有大宗以分小宗其族之繁也。故有分遷自吾楮溪始祖諱志學公,傳至十七世祖諱維資公,徙居本邑六都韓田之發族,以爲韓田之始祖也。前光緒乙巳年重修已歷三十年矣,茲民國甲戌續修大宗譜,惟韓田受有君而念一本之親,由小房而追大宗非爲修譜之急而怱之也。特是受有君採訪勤勞不辭其苦,寒暑來返不出怨言,而受有君且知尊祖敬宗所謂有孝悌之道也。囑余爲序不敢辭,以序其事爲後人所知其由來,以弁簡端爲之序。
民國甲戌年至乙亥春 告竣
余年七十有二逸仙拜撰    
塘下韓田吴氏譜序续
    嘗思人之有祖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木有本則葉茂,水有源則流長,人有祖則支分,欲知支之由分必先識其祖之所自出。古人之所以創譜也,去冬余在其地重修陳氏之譜,有吴君岩益、昌禹、岩仁諸君來局向余而言曰,吾族之始祖由本邑麗岙遷居於此數百餘載,但譜牒自民國甲戌年修後迄今二十餘歲矣,恐年湮代遠先人之卒忌難以考核,意慎將房譜修輯。余曰:善哉!遂開其男婚女嫁生娶卒塟填塋坐向一一詳細查明,付梓剞劂閱半月之餘譜事落成,略叙數語以表諸君欲終追遠之思,敦倫睦族之意,上可以耀祖宗之德澤,下可以覩孫枝之挺秀,此譜告竣非予之力,乃諸君尊祖敬宗孝悌之道也。是爲序。
公元一九五四年歲在甲午春月  穀旦
同邑平陽坑南山下林岳山拜撰   


湖岭黄林吴氏宗譜序
庫村寧公與少卿趙公,善寧公出先世文獻以示之,少卿遂作賦以讃之曰:
乾健立剛坤柔尚黄,自混沌以初開,昭人文之始煌,三才以之而遂定萬物。由此以有章星辰炳煥,日月旋光,異乎眾卉,類乎群芳,根深則葉茂,本固而枝長。夫吴氏之苗裔,始於周太王知延陵於古郡,褒泰伯於吴疆,繼宗祊於季札,傳世系而彌昌。迨後支蕃派衍源遠流長,致使朱紫相輝綰乎,金章紫綬衣冠,依然鷺序鴛行,續簪纓於晉代,封隱公于濮陽,仕途相續,宗族聯芳,董昌謀叛,揭慮深藏,由東甌以迤逦獲庫村之龍岡,闢基址幽谷構草屋兮,何妨環一水之旋繞,峭四翠壁於四旁,聳文峰之巨嶽,羅旗鼓於家鄉,相與更覘於風景。又獲勝地於括蒼,乃褘公之高操,派松源而綿長,繼人傑挺挺,累奏凱於文塲,榮則榮矣,騰聲猷之赫赫,與禮樂之洋洋,又從而歌之。曰:庫水泱泱,世代名揚,風俗美矣,濟濟鏘鏘,後昆務學,文章高强。
大宋元豐五年歲次壬戌九月望日
大常侍少卿趙  丙頓首拜贈    
湖岭黄林吴氏宗譜序续
夫譜者補也,續其世系使昭穆不紊也。予族自始祖孟六公,徙居於此傳代二十有二,其間肇基之來歷承繼之實事,前人序述亦綦詳矣,毋庸復贅也。今特以譜倫本正八日乃春祭祖廟,老幼畢至少長咸集,趨蹌拜獻而後余謂眾曰:茲之群眾而廟飲者,原屬一脉,雖迄今而親不致於疎,疎而不致於愈,疎者幸有譜以聯之第造之,於前理宜世修於後,我文强公首倡,弘治甲子一修,至天啓壬戌又一修,萬歷丙申宗訥公领袖而又一修,康熙壬午余父同伯父正时等率領而又一修,自此以後未登譜者代有七世,年有六十矣。若不急宜修舉至世遠人遥,即覿面而爾我不識,甚至小加大遠間親視一本,如秦越何以聯親親之誼,言未畢而兄子珖、子洪、作倫、侄聖養、侄孫盛先等,踴躍而應曰:此舉凡不可緩也,予等願竭力勷事。至嫻於修造者,囑余爲之,請予時設教本村,遂親往十一都平橋口,延請琳如葉君,乃余之同年兄也。邀居舘舍共襄修緝焉,則世系幾昧者而復明,續昭穆幾紊者而復整肅,將支分派别按籍而易於稽考,修譜者再俟諸後賢矣是爲序。
大清乾隆二十八年歲癸未季春月  穀旦
                   十七世孫庠生之湛薰沐敬序    
龍谷記(黄林)
從來地必有名,而地之以谷名者大抵四圍皆山,中可居民則謂之谷。如所謂上方谷、盤蛇谷、子午谷,李愿居盤谷是也,然則曷名以龍或曰龍谷,地枕奇雲上有龍井故名龍,或曰水口有石潭,或圓或方或八角。宋元時常有龍棲故名龍,夫龍之爲靈昭昭也,不飛在天,不潛在淵,不見在田,而獨於斯谷著形焉,則龍之名,誰曰不宜。余始祖叔遠公,遷居於此非慕龍谷之名也,誠見夫龍谷之境寺基,峭其東雙峰,峙其西襟三山而帶一水,所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者此也。況其地可稼可耕,其山可樵可採,其水可濯可沿,其人父與父言慈,子與子言孝,豈若里號朝歌,墨子回車地名勝母曾子不入也哉。抑吾聞之地靈者人必傑,吾族自徙居以來二十餘世矣,其間繩繩繼繼文人蔚起,雖不能如庫村,以前仕宦相繼而比之,他族則固書香較勝也,惟願居此地者克承舊業,裕啓後昆,將見科名濟濟不爲蠖之,屈而竟爲龍之飛矣,吾族雖小有不與龍谷之名並垂不朽也哉。
龍飛乾隆五十六年歲次辛亥孟夏月   穀旦
                二十一世孫庠生方炳沐手敬撰    

高楼象垟吴氏谱序
葢水有源朝宗於海,木有本濜附乎根,故凡有身者宜溯,祖上所由來誌世系之派演也。思余族自泰伯、仲雍以來及季札公封延陵、隱之公封濮陽世世相傳,旁支不可勝紀。至為諫議大夫吳畦公,避董昌亂,自山陰縣和樂村偕父母兄弟,遷溫之安固庫村里家焉,畦公即庫村開地之祖也。越六世孫有曰惠茂公者性善山水,復遷瑞之四十八都筠溪而居,茂公實筠溪第一世祖也。越三世毓公之後曰福者任泉州知府,鐘公之後曰照、曰炅、曰奕者昆季三位敕封為神。又越三世曰澣者,宋任福州延平通判,縉紳疊出祖上有光矣。然而,高山之下必有坵陵、急川之下必有深潭。自宋以來盛哀相繼、人舍變遷,故發族在天不在人也。至元初改筠溪而名象川,余族仍哀至明初改象川名象垟,余族頗盛、棟宇相接、雞犬相聞,或祖居象垟或散處馮垟,人煙四起、田野豐登,合族因議修譜之事。於余曰象垟之族雖元皇慶癸丑年,有吳氏家秉迄今百馀歲,蠹壤墨跡難以稽查,修之綦亟余遂起而補之,俾後人知尊卑親疏敦本睦族,庶不至視族人於途人也,夫是為序。
大明永樂十三歲在乙未大呂月 吉旦
族孫吳政書   

高樓嶼後吴氏譜序
嶼後宗譜由來尚矣,一創於涵公正德丙寅年,一修於嶼南公萬歷甲午年,鉅典煌煌世世子孫罔敢失墜焉,歲在丙戌先王父病將易簣,囑府君帝山公曰,吴氏宗譜自明至今已二百餘載,老譜一册亦賴敏一子望公,敏廿七子澤公,處甲申煤山之變攜譜削髮,於平邑萬全寺,二公於此譜已不顧其身焉,後爾祖廷耀公兵戈擾攘往攜而歸,雖流離失所,亦未嘗一日忘也,幸時際昇平汝亟修之,府君因思守譜之艱。遂與上垟族伯啓昌云,嶼後上垟皆屬庫村畦公之後,何不合作一譜,血支各自分載,水火盜賊亦以防不虞,因名之曰嶼後上垟吴氏宗譜,上下各藏一部。丁亥仲秋既成告廟,新舊俱村先伯以進壽山公,寶而藏之。詎料戊申歲正月望夜,突言譜失,壽山公搶地呼天,寢食爲之廢焉。有時沙垟楊桂程目證上垟族人盜去事洩,一族共議訟追之,奈上垟眾等情真懼罪,反以病故族長吴元英揑以歐斃大題聳縣,是時予設帳五十都,岳丈家怱家人来報曰,官檢屍將至矣,爾居案首速歸質。外此則有叔以美兄士冕,時邑侯。曹公到地驗明後雖冤雪,起其害僅薄責其誣譜,亦不追了事祀田,從此費過半矣。届冬壽山公憂憤成疾,病將革會族人囑之曰:予身當族長二十有四年矣,兢兢業業絕無過舉,不料有此意外之遭,此城予所痛心焉!雖死必訟於地下,倘譜幸全歸死亦瞑目,否則真草猶存修之勿與共之耳,嗟嗟無心之失,幾成不白之冤,天乎!天乎!予與壽山公竟無端而蒙不韙之名乎,歲乙卯民饑奪食泯泯棼棼,族長以琳以程公偕克明兄等驚告曰,譜失已八年矣,吾族繁泒衍山居水處者甚多,際此洶洶可不早爲修理乎,于是姪筠上繼祖志,下開雲仍復會族中賢明者,共勷其事亦如子金與晉人議曰:喪君有君聊以因事行權云嗟乎,廬山真面目何日重逢,故國舊衣冠幾時再見?倘幸祖考之靈完璧歸趙。予府君得全其手跡焉,二公不負其削髮焉,壽山公更含笑于九京焉,即予亦願受此無端被害之名矣,因撮其巔末而爲之序。
清乾隆六十年乙卯歲仲秋月  穀旦
二十五世孫字克發謹撰    
高樓嶼後吴氏譜序续
    國皆有史,史皆有姓,姓皆有族族皆有譜。譜而列序,吾族始祖茂公由泰邑庫村移瑞邑高樓嶼後。茂公之下二十世孫分派五支,一支四支不知者,次支已住山根,現住高樓五支削發于萬全寺爲僧,三支派下常居嶼後興祠建譜,山林茂盛林木之密,前山白章岩至香聯田,屋外還有樟山長崗,與吾族黄杆森調柴洪竹溪宮外山三支,下三房常居屋後,吾族山雙坑底巖洞等山,眼見之處全于吾族之山,現歸紅雙林場,居後山新溪坑至龍山田園之景,較肥美地來虎山,周密灌鳳池之前百五畝花園之外,三百余上垟,離吾三百步下垟,離吾均溪橋橋樑只有六隻柱,每間之三二十一爿,長度總共百拾余米,數每間只有十六多風景,存在千秋地,前有吴尖影水留故,傳宗祠之前風家景一龍七風出九橋鳳亭,前有鳳池、水鳳、楓鳳、橋鳳,爃邊嶼畔家風,故吾族世澤長鳳爃抱,雜子肩背欒樹,足領榆鳳潭之水萬千,萬萬子撁孫獅子坦。始祖遺傳花園口,金銀存礦,遺言有十八聯缸九支槽,世代子孫言知道,言知長,長兒孫,得子孫,繁榮和幸也,茲譜上修民國己卯年冬月,共和之年以國之,況地改爲隊,宗祠之破以管爲業,由朝徊朝珊,世宣等諸君起立乙卯年重建宗祠,原後之子孫紀念珍而藏之,啓尊祖敬宗念譜丁財兩旺,諫議公三十四世孫即茂公二十九世孫,敢操秉筆族人協助之,既竣余不愧間端末云耳。
                  諫議公三十四世孫培林承敬頓首拜撰    
高樓嶼後吴氏譜序续
    象川之東嶼山之陽有聚族焉,名曰嶼後,亦余宗族之所居也。溯其源流,係吾始祖惠茂公十一世孫伯高公析居於此也。蓋當年地厚風淳田園肥美,豐家巨屋者常有之。迭清際人煙稠密,生齒繁昌,家富產厚,每欲詩書以繼世故,人材間出採芹者濟濟,觀其履歷,惟乾嘉道咸年间爲最盛,及此季世僅守農務,不圖詩書致石室之珍藏蠹蛀,塵生荒殘,不理爭名者遂愈湮而愈落矣,幸有族叔翼臣,幼讀書而知道義,念宗風之墜落欲繼起以修明,收拾遺書珍而保之,以待將來爲可繼。民國乙卯又同余創辦誠明小學校於大宗祠內,其欲有光於宗族之紀念者,不與其地之人大有懸絕乎。余嘗主任在校星期之暇,往往與族之耆老談及文化之盛衰,有關乎氣數世澤之綿遠,是憑乎祖宗若能勤儉治家,守先世之遺漢者亦隱逸之流。歟!父老皆嘆息言之稱善,至丙辰秋余與叔仝坐客廳,言本校經費支絀將奈之何?叔曰:吾族有譜待修已久,可以增而益之。余曰:然即向族長邦慶公索其舊譜參看,披閱之餘纔知其譜作之已二十餘年矣,由是會諸族人起條,培壤、培地、朝福、朝賢、朝陽等酌議,竟囑余而草創之,不三月而草就,付黄君庸甫剞劂而梓輯之,使生娶卒塟比而登之,闕而補之,而不敢略愧無才識學問,敢操秉筆妄加臆見過譽於先人也,因不揣固陋而爲之,俚言以列於簡端云耳。
中華民國五年歲次丙辰季冬月上旬之七日
              諫議公三十五世孫自治職員承敬頓首拜撰    

馬嶼馬岩、沙垟谱序
粵若古帝王承天立極,賜姓分氏人皆以祖之剖符分竹地里,食邑以著氏族蓋從其源也。溯吳之肇姓由周泰伯、仲雍讓國而居,於吳子孫因以為氏其所稱延陵者,本季札之封於延陵始也。厥後或稱濮陽或稱渤海或稱長沙,子孫各以為郡而實本,於延陵天下之姓莫不一也。山陰和樂村為濮陽望族,其先世有曰畦者,仕唐為諫議大夫,徙居東甌之庫村開地而居焉,積德行義科第相繼,褒贈之典賁及後人。越四世曰承暉公分居泰順華同,其子汝哲公嘗貨茶至馬嶼周家招贅為婿,生八子遂為馬嶼大族,夫根之深者枝必茂也。當趙宋時則有諱洸、諱鑰者兄弟同登進士第,賜其里為聯桂坊載在邑誌有明徵焉。亦越有明洪武間,有諱荃者官至監察御史,有諱潛者官拜長汀大尹,諱價者篤志孝行以處士。終迄今攷其遺跡蓋已數百年,於茲矣而史冊昭焉,碑銘燦焉譜牒光焉。其間德行禮讓不可磨滅,者猶可想見吾吳氏之風家也。雖自宋元以後宗譜滅夷無復存者,支分派別未有明著之條,生離卒葬不無散失之弊,即價之後散居馬嶼者,僅得數十人亦每自忘其先世矣。而幸也猶有二人焉,慨然有問祖尋宗之志,丁卯秋予以他事過馬嶼,遇邦錦、邦錢二人,遂相問訊詢及氏族。而後知馬嶼吳氏實與予同宗而共祖,異派而同源耳,二人乃欣然以纂修譜事屬予應之曰。可夫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於以溯本支,於以固宗盟,於以定世次,於以序昭穆,人亦烏可以無,無譜哉但觀崇禎,以前脫略殆盡,上世宗枝不及備攷,茍不及今而圖之世遠年煙,生不賀死不吊,老死不相往來,其不至等至親於路人者,幾希爰是檢閱殘編攷證舊墓。自價公以後,累柯奕葉氏數可稽上述本源,下啟無疆俾後之覽者,油然而生其孝悌之心,是賴賢能君子作則垂型法高曹之矱矩振孫子之箕,裘源遠流長錦延世澤,於勿替其亦祖宗之幸也,夫是為序。
同治七年歲舍戊辰夾鐘月
星垣吳乙青  拜撰   
马屿马岩吴氏纪略
《温州吴氏历代名贤》记载:“吴承晖、字荣美,北宋宣城都衙……生子五,第四子汝诘迁瑞安马屿”。追本溯源,马屿马岩吴氏始迁祖汝诘(哲)公,乃泰顺库村,唐谏议大夫畦公五世孙也,迄今已有千余年。
马屿是由江边两座小山形如马鞍而得名,既龟山与蛇山(岩头山)。马岩村坐落在龟山之南,蛇山之西,因顺山势地形高,旧称岩头,又名马屿街。西边有一条河,旧称浦,入飞云江,以前与江水同涨同落。那时村的南面都是广阔肥沃的土地,马岩吴氏祖先在此生生不息,繁衍绵长,开枝散叶。
据考,马岩吴氏在史上几经发展,是马屿望族大户之一。古时,吴氏族居分内巷与外巷,每巷有大小房舍人丁兴旺。村里有二个风水湖,既吴宅湖和莲子糊,水面面积各六余亩。吴宅湖是内巷的风水湖,莲子湖是建外巷填基挖的,也有传说吴氏祖先做过大官,是花园里的一个湖,并种莲赏花。二十年前,二湖被填。旧时的岩头宫是个大庙。庙的地基是吴家赠送的,坐落在蛇山西北与龟山近在咫尺。宫的东南坡上有杨府庙。后来宫、庙改建为小学,搬迁后成为镇前街最繁华的一段。在宫的西北不远,还有几个吴家古时生活过的遗址,里面有吴家的土地庙旧址。宫边的小山坡,蛇山的山上有吴氏祖先的墓群。很早前,蛇山称官山,不知是哪个朝代封赐给吴家的,还称吴宅山呢!
据考,马岩吴氏有几段令族人自豪的家史。很久前,家谱被人用计盗走,直到清同治年才得以修撰,因此古代吴家之事没有详细年考,只能与后人相传的故事得以辅证。据同治谱序,时有县志明证。南宋年间吴氏兄弟洸与沦同登进士并赐联桂坊。据族人说兄弟双牌坊在土地庙旧址,龟山脚下边的遗址上消失的。几年前有记者为写《双进士牌坊》这文史故事,来马屿采访,因找不到文物古迹,没能提供材料而遗憾。现在只留下《兄弟双牌坊》和《吴侍郎葬父殡出马屿石牌河过廊桥》的传说。这时我想起,四十年前在镇小教室门前小坡上出土的一块墓志,依稀记得墓主人姓吴,是大学士,原葬在什么峰山的兄墓边,后移此地。兄弟的名都是单字,三点水旁。据我推测可能是侍郎洸的弟弟中的一位。可惜墓志被毁。
据考证,瑞安日报人文栏有刊,《瑞安名人在福建》中有一段记叙明朝成化年(约1465)吴潜为福建长汀知县的事。在家谱上吴潜公的记载较多,吴潜公是明洪武监察御史吴荃公的后代,在政间,他以兴学修校舍,又造桥梁,渡船30多处,便利百姓,招集流民回乡安居,受百姓称赞。他的墓在马屿团屿山。家谱上有明赵谏撰的墓志铭。团屿山下有座堂的地基是马岩吴家的,不知当年是否与潜公有关。潜公故居遗址是个大宅。大门前,有明朝廷赐的旗杆石,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这旗杆牌坊是荃公的还是潜公的还待考证。大门东南三十多米处就是吴宅湖。湖北面有吴氏祠堂。古时,瑞安知县年祭,会到这里祭拜。不知是祭牌坊还是祭祠堂。古时祠堂较大,因白蚁侵蚀改建小小的几间,最后连旁边的地分给村民建房了。
一个家族的兴衰往往是跌宕起伏,历经沧桑。我们马岩吴氏后裔在历史长河中,同样有的是坎坷。在旧社会,族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生产力低下,医疗条件差,如遇到天灾、战乱、瘟疫会使好多家庭受劫难。因此马岩吴氏在漫长历史岁月里有变故、有发展、有迁徙,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迁至很多的地方。据了解外迁的地方远至玉环市、温州、近至瑞安城关、陶山前垟、荆谷沙垟、马屿浦西、外吉等地。解放前夕,仍在马屿马岩村定居的吴氏后裔,内巷与外巷合起来只有十来户。外迁的族亲们有的也不容易。例如:陶山前垟吴氏后裔三百多年来,当中十多代都是维持单丁相传,至解放初只有几户人家。可见祖先们生息繁衍之艰难曲折……
解放后,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马岩吴氏后裔同全国人民一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马岩从十来户繁衍至四十来户。迁出去同脉宗亲们也纷纷寻根问祖,大部分都联系上了。清明时节宗亲盛会其乐融融……,现在据不完全统计,马屿马岩汝诘公长子大熬公派下,吴氏后裔各支系共有一百五十余户,六百多人。宗亲们有的经商、有的办企业、有的是种田专业大户、有教师、有医生、有研究生,几乎户户有大学生。人丁兴旺,人才济济,各尽所能,生活幸福。特别是年纪大的族人,经历不同的社会,一路走来,从以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到现在的工农业现代化……  他们说:“真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
现在我们马岩吴氏后裔为了更好的发展,紧跟现代化步伐。好多宗亲移居于城市,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处不有吴氏后人的足迹。面临移迁问题,因此很需要修家谱,建祠堂,更好地弘扬祖德,敬宗睦族,加强民族凝聚力。几年前虽已修了家谱,建新祠也筹集部分资金,但地基原因至今不能重建。家族圆谱之仪式没地方举办。每年一度的清明节宗亲大会只能在各地轮流举行。大家多么希望能建好这个祠堂啊!先祖潜公是古代瑞安名人,如果能建一座吴潜公纪念馆,那更好了,也能为马屿小城市建设增添一道绚丽的地方文化色彩。愿我们吴氏宗亲们一起努力吧!
华夏大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们炎黄子孙吴氏后裔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泰伯公107世  吴畦公38世裔孙  吴贤夫
2017年4月   丁酉年 清明
马屿团屿吴氏宗谱序
嘗闻尊祖敬宗收族之道莫大乎,修谱其舆國之史省郡邑之誌,大小不同其爲道則一也。吾邑吴氏巨族也,其先世當前明嘉靖年间,由庫村遷移至斯越数百年,子姓繁衍,其分處别地者多成大族,畦公始遷庫村之地後散居浙闽二省多有親宗派,徙本邑自吴山之族梅林之派而胡岙之宗,團嶼之祖多有分與平邑之江南東堡垟居焉。前自萬歷四十五年重修譜牒於今五十餘年矣,紛紛錯亂其散居異處者靡不親履其地,自本派重修宗譜愈衍愈繁其未上譜者又不啼千百計矣。今其令嗣君而修之凡其先翁所歷之地遠近數百里不辭跋涉躬任其勞亦,不數月而竣事余喜,其承克先志即揆之尊祖敬宗收族之道亦庶乎,其有合也因不揣固陋略弁數語以爲後榮者云耳。
康熙甲子歲 菊月 穀旦
括蒼胡 榮謹誌    
马屿团屿吴氏宗谱序续
嘗聞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府縣之有誌也史也者,所以紀君臣賢否而國之治亂載焉,所以紀山川形勝而人物之出處彰焉譜也者,所以紀昭穆親疎生娶卒塟履歷之詳而人之賢不肖見焉。此譜之有關於世教也大矣,蓋古之盛時譜牒皆掌於史氏,因圖譜有局氏族有志而本支流派生卒始終咸於是乎考焉,自後宗法壞而譜學廢則人不知來歷,往往星分異居蓋婚莫定喜不慶喪不吊視親族同爲途人,而譜之不容不修一期功就爲五服九族之屬,炳然可知是以士大夫家貴以修譜以明宗法昔蘇氏有曰,譜牒十年則貴乎修可爲孝矣若有徵而不書則爲失其祖而忘其本,無徵而書之則爲誣其先而亂其類茲觀,吳氏先世自周泰伯之後一世祖諫議大夫畦公,始同兄弟從山陰縣遷居樂清安固庫村,傳至九世祖泰公由安固庫村遷吳山之吳地,由吳山遷居瑞邑之四十二都,團嶼山門各派興隆亦有分居樓橋山燈芯垟者,派居許岙金絲橋外吉,焉派徙平邑之江南各州異縣,同宗之族散居之處千支萬葉難亦甚言,其發源之遠,簪纓之盛,族屬之繁,舊譜載之詳矣。前譜於萬歷四十五年重修僅立支圖止於二十一世而二十二世猶未編修,至今四百餘歲紛紛錯亂殆於尤甚爰是吳君有志睦族序倫倡修派譜,自二十一世祖衍支向余修輯相傳於後世余於是格遵歐蘇之制,以次增缺其所不知書其所可徵衍世系,而爲之圖列行次,而爲之傳遺文遺事咸備録之若水異派,而同源木之異枝,而同本不惟親疏遠近燦然可知,而尊卑之分秩然有序豈復有途人相視之患哉,使世之名家巨族皆能永言孝思,吳氏諸君有志重修譜牒,而後先又相繼焉則可推於一國一國可達於天下。
詩曰:子子孫孫,勿替引之,予年拜撰,以誌其端。
同治七年歲在戊辰王月  穀旦
 國學生王錦蘭頓首拜    

飞云吴桥吴氏宗谱序
吾吴桥高祖子良公,字道淳,系畦公第十三世裔孙,生於南宋绍熙二年(1191),卒於淳祐十一年(1251),配兰溪吕氏,诰封宜人,公妣合葬库村贵人峰下。公三十九岁登绍定二年(1227)进士第,官至殿前司左计议,封奉训大夫。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和《平阳蔡垟吴氏宗谱》记载,公生五子,长子仕玉迁居瑞安十三都吴桥,次子仕珍迁居平阳吴家埭,三子仕瑶迁居平阳蔡垟,四子仕宝迁居平阳四十七都吴山头,五子仕琚迁居兰溪吴大源。
吾族始迁祖仕玉公,生於南宋嘉定九年(1216),约於淳祐六年(1246)迁居吴桥,历今已有七百六十余年。公秉承泰伯开拓江南精神,开河造田,修桥补路,勤劳耕种,达到了丰衣足食。肇基发族,宗支蕃衍,苗裔繁盛。
吾族宗谱首修於清宣统三年(1910);次修於民国二十一年壬申(1932),谱序中皆有记载畦公“唐赐进士,拜谏议大夫”,但不知畦公居处所在。因为两册老谱皆在文革破四旧中被烧毁,所以导致吾族祖源迁徙世系不明,历代祖宗生卒坟塋莫考。三修於共和戊午年(1978),新创一谱;四修於共和庚辰年(2000);五修於共和丁亥年(2007);此三次所修之谱,因彼时人力、财力、交通、信息诸多因素,未能将祖源世系汇清理直。今幸有瑞安市吴氏编纂《吴氏通志》一书的有利条件下,本次修谱,吾同族兄族弟族侄族孙等,皆自费出资,走访泰顺库村、平阳蔡垟、陶山前村和高楼屿后等地,又参阅《中华吴氏大统宗谱》、《苍平吴氏统谱》等书,并聘请平阳坑宗亲吴礼祥先生主修。承蒙库村宗亲关怀,吾等复印了库村老谱有关资料,并祭扫了高祖子良公之墓,了却七百七十余年之久寻祖归宗之夙愿。
吾吴桥祖先传说: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间,温州府遭天灾海啸,水漫温州垟以后,始祖约在宝祐年间,自出钱出力,修建吴桥塘河南北两岸,并在村中心建造一桥,名曰“吴桥”,故为本村地名吴桥之由来也。吴桥地处飞云江南岸,位於东西泰山脚下,原系瑞邑十三都,民国时期,先称双峰乡,后改宝峰乡。一九四九年解放以后,又改名吴桥乡,一九五八年公社化时,称吴桥公社。现系瑞安市飞云街道吴桥村。已成为瑞安火车站之站前村。吴桥从古以来是飞云江南岸之政治文化中心,又是释、道两教之活动中心。有许府庙、忠训庙、娘娘宫、东堂殿(又称灶君庙)和静明寺(又称三宝堂)。皆处於吴桥村中及周边村落。四周村庄组成了廿四合社,名曰“廿四社”。每逢初一、十五,由全社轮流做雅祭(牙祭)道场。每年五月十八做“求丰收(求稻)”道场。每逢九九重阳做“还斛”道场等等。特别曾在清光绪三十三年和民国二十六年,由廿四合社进行“抬佛巡垟”保太平保丰收活动。且每年二月十一日,举行以农具、生活用品等为主的“集市交流会”。故有瑞安江南政治文化活动中心的美誉。
修谱其义是尊祖敬宗,敦伦睦族,勉励后人,亦是发扬氏族文化,有利於加强宗亲凝聚力。作为吴氏裔孙,应牢记祖先创基之伟艰,并传承祖先谦让、尚义、友悌、仁爱之至德精神,形成好宗风,好家庭,更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诗曰:炎黄子孙,泰伯后裔,季札气节,畦公福荫。
      千古同源,世代同宗,根深叶茂,繁荣昌盛。
公元二零一五年乙未仲冬    吉日
                               廿三世裔孙  凤湘  字国忠  拜撰

马屿玉岙吴氏宗譜序
    自昔帝王有本紀,公侯有世家,大夫有列傳,士庶之家有宗譜。皆所以尊尊親親,明統裔而垂無窮也。後世宗法廢而宗譜亦等為殘編不幾,委宗祖於草莽視族屬如途人者乎鮮矣,仁人孝子有作,其惇族誼而重譜牒乎。爾姓所徙無不繁昌,蓋積功累仁所貽也,稽吴氏延陵郡玉岙始祖達一公,由閩遷瑞以來迄茲將百有餘年矣,厥後星散各處指不勝屈,至於寒食之埽,雖闕有問而馬鬣之封,崇隆無恙。其子姓鱗次而居家,皆殷富為溫之。右族厚樸有禮法,夫何以地瀕海滄,桑既易寇變儋侵一炬,為墟蕩折離家無復完聚良可惜也,以故視昔比屋而居十不逮二矣,迨後散居四方勢違地遠聞,問不至家乘不傳命名贈字,輒相紊亂莫别尊卑。余於家乘載筆之餘考其世次一一釐訂之,時雖式微而生齒漸繁,藉令海波不濤,草萊樂業,則猶然熙時樂土也。家譜之修詳所宜詳,略所宜略,首以支圖行第,婚姻、生卒、坟墓、誥敕、遺像,孝行閨芳韱悉必備。嗟乎!聚族纍遷之餘,無忝一氣之盛,惟願農無釋耒士先崛興忠厚勿替,其家風禮讓,無忘其先德,世稱著姓勿衰矣。
马屿玉岙吴氏宗譜序续
    具仁義禮智之體者譜也,敷仁義禮智之用者人也。惟其體之具故其用之敷,是以譜必賴人而修人,亦由譜而顯也。夫譜之法所以厚親親别支派明等,殺和上下非仁義禮智之體,具於斯乎。恩意隆而親親厚昭穆,序而支派别,五服定制九族,咸和者又非仁義禮智之用敷於人乎,然必譜修而情感,情感而道行,道行而人顯矣,烏自敦族而不修譜,修譜而不敦族者,哉不甯是也。將見綱舉則目張,領揭則裘順不忘遠,所以尊其尊不泄邇,所以親其親尊尊親親人道備矣,尚德行所以賢其賢崇顯爵,所以貴其貴賢賢貴貴世道彰矣,修譜之義大矣哉!稽吴氏宗支自閩長溪赤岸,明中葉達一公徙居玉岙,子孫綿綿稱右族焉。余嘗登泰山而閱江河矣,流衍千里曲折蜿蜒,潦而南浩浩乎巨浸紏,而北洋洋乎波濤。盖其源之深而流之長,爾姓之盛亦若斯也。時修譜系囑余序,余嘗登泰山而繹其義又從而歌。曰:五服之邇,祖澤之周,百世之遠,祖澤之流,家譜之修,族誼之綢,世澤永休。
順治甲申三月  穀旦
玉溪孫甯祖頓首拜撰     
马屿玉岙吴氏纪略
万物本天之所生,人本乎祖之所出。历史岁月长河流淌了千千万万年,民族人群为了生生息息,迁徙永无休止。但终有世世代代孝子贤孙,追溯着师祖的业绩,励志着代代宗门的辉煌。
玉岙吴氏数近几十年来,通过几代至德贤人的努力,近代的宗谱修理得较好,将“达一”太公立为创始祖。至今子孙繁衍有17世,共700多人。但我们仍感十分遗憾。畦公到我“达一”公这中间尚缺20多代。这就给我们寻祖归宗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老祖宗到底是谁?在哪里?我“达一公”到底从哪里来?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正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首先我们仔细阅读本支线的宗谱。玉岙吴氏原始为延陵后裔,在明朝中叶,迁自闽长溪赤岸。研究人员也曾多次来赤岸查找毫无结果。今又反复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地调研。走访泰顺、福鼎、霞浦、福安等地,联系了各县市研究会成员,得到了各有关宗亲的大力支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我们搜集的大量资料中仔细研读、查阅、研究、考证,初步解决了有关派系迁徙的难题。得出了结论:玉岙吴氏太祖出身来自泰顺库村“吴余悹公”与梅底支派“吴余愍公”原是亲生兄弟。梅底支派直接从泰顺迁徙而来。而我吴余悹公从泰顺先迁到福建,生有吴成涣(平阳•苍南谱)。吴成涣(大人)于后晋开运四年(947)随父吴余悹迁居长溪长汀。其子吴兴辑(14)生于宋乾德二年(964)宣拜招讨使,生念三、念四、念伍、念六等四个儿子。宋天圣二年(1024年)吴成涣又率儿孙举家迁往院边。过了若干年,除了念三留居院边外,吴兴辑再领三个儿子转徙梧峰。福安谱17页成涣公随父吴余悹迁居长溪长汀,再次应证长子吴德慈留居长汀,繁衍成重金吴氏。次子吴德惠迁居仙岭上沃另成一支了。由此得出结论我们玉岙“达一公”确实是福建长溪长汀的支派的后脉。成为无可否认的事实。玉岙谱记录了赤岸。(赤岸没有吴氏,附近只有长汀)畦公到吴德慈再到长汀支派,这条线就是玉岙达一太公的亲祖支派。根据辈份平行表,可找可查同辈余愍线93世孙有“达”字行辈。亲房余悹线93世孙有晓阳岭下,谭头大庄,重金城内等7个支线同行辈有“一”,由此判断玉岙始祖“达一”公取名,就是这样而来,也是合乎逻辑的。(有待后人作进一步考证)。
再从时间上推算,吴余愍、吴余悹兄弟分迁至今都从72世传承至110世,历经1000年左右,繁衍了38世孙,兄弟在瑞安通志上时隔千年相聚,值得庆幸。宗谱记载达一公是明朝中叶(1356年左右)迁徙玉岙,这个时间点不太准确。应该是明朝万历年间(1570年左右)迁居玉岙较为准确。
历史的事实真理都是代代考证得来的,只有代代宗亲、宗长公不厌其烦,整理编校章显了贤者之德。有望我玉岙吴氏儿孙竭诚追求成者成就来润泽吴氏后人德性,发扬光大,令吴氏家门代代生辉,衷心祝愿吴氏兴旺发达,人才辈出。
创始祖达一公迁居马屿玉岙至今四百四十多年,繁衍十七世,人口一千三百多(其中,本地780多人),目前最大辈份“德”字辈,最小辈份“体”字辈。
泰伯公第105世裔孙 吴福秋    


马屿梅底吴氏纪略
梅源肇基祖歴公(畦公八世孙)字永铨,从库村徙居安固四十六都,梅原胜地。
梅源衍藩十七世旦公:讳文辉,生宋咸淳八年壬申(1272)卒元至治元年辛酉(1321)妣陆氏安人。生子三:长祥,讳均瑞(1299—1379)今为长房派主。次端,讳均正(1306—1325)为二房派主。三子志,讳均大(1308—?)为三房派主。
二房派衍藩20世惠公:字彦阜、号素菴(端之孙)。妣徐氏,生子五:以温、良、恭、俭、让。分别为五房称号。公与徐氏陵墓于左坦土将山拿有周状元书碑文。
29望如公:(君厚长子)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卒佚。妣谷氏生子二:振发、振德,徙居飞云屿头。
29世 家云:(君宪次子)迁居平阳蒲门。
32世 正洪:字朝义(明德次子),生乾隆庚戌,卒佚。徙居玉环大国顺。
31世 金松公(振德子)生乾隆五十九年癸丑(1793)卒佚。远迁玉环。
梅源吴氏线系图
1 畦—2 彖—3 愍—4 泰—5 锦—6 丰—7 垫—8歴—9 巷—10 壎—11 国—12 金—13 察—14 秔—15 膠—16 葛—17 旦—18 祥—19 得—20 彥—21 仲—22 景—23 伯—24 世—25 洪—26 远—27 立—28 国—29 家—30 显—31 明—32 正—33 大—34 上—35 盛—36 文—37 章—38昭—39宪—40福—41禄—42寿—43庆••••••
內  纪
4世 泰公:字名光、宋翰林院掌书。生子三:鼒、锦、鼐。
5世 锦公:字炯然(泰次子),任遂昌教授。生子二:丰、雍。
6世 丰公:(锦子)掌理操江军务才能通达举朝钦。生子四:罗、丑、塾、肫
8世 歴公:字永铨,宋国子监(肫四子)。为四十六都梅源肇基祖。墓于梅源大岙底曾岙潭头桥底,坟山一爿。祀田一亩。生子三:邦、都、苍。
17世 旦公:讳文辉,生宋咸淳八年壬申(1272),卒元至治元年辛酉(1321)。妣陆氏安人,生子三:祥、端、志。为梅源宗族分三房。
19世 华:字德润(系二房祖端四子)。大明洪武以秀才荐国子监,授平阳州学正。妣周氏生子恒。
20世 惠:字彦阜,号素菴(德初次子)。妣徐氏安人,生子五:操弟、擢、擢弟、接、操。分为温、良、恭、俭、让,五房。陵园于蒋山拿,坐酉向北,有周状元碑文。
20世 隐公:字彦志(奇、德初四子)。大明洪武以好勇充南其隸和州含山县西七屯军,任浙南总兵。妣朱氏安人,生子:进、保。
21世 擢:讳汝良,号辉菴。乡賓冠带(惠次子)为良房。生明永乐八年庚寅(1410)卒弘治六年癸丑(1493)。生子二:铎、鉴。
23世 度:字伯頃,号梅杏。(衍长子,操长孙)让房之称。生明景泰二年(1452),卒于明正德辛巳(1521)九月廿四日壬申。寿终七十。元配高氏。生子三:辕、渐、翌。侧室应氏,生子二:轸、辉。孙有十二:望、衡、瑾、环、珍、玩、贯、璋、建、逢、玭、璥。墓于廣化乡梅屿日新岙之原。碑文“义官梅杏吴烈士墓誌铭。”
31世 蔡松:(光星子)生乾隆壬子(1792)卒同治壬戌(1862)。妣江北倪氏
安人。生子:宝顺。曾移居江南省转居湖州府平乡八甲因髮逆乱復归屿头。
33世 元邦:字大锦(正金之子)清乡耆。生道光乙巳年(1845),卒民国庚午(1930)享寿84。
33世 大楚:讳炳焕(正盛之子)同治五年(丙寅1866)修谱总理。生嘉庆乙丑年(1805)卒光绪辛巳年(1881)。妣金氏安人。生子三:上叔、上迪、上运。女一。
33世 大茂:(程潘之子)同治五年(丙寅1866)修谱副总理。生道光癸未(1823)卒佚。妣金氏安人。生子:永泰。徙居温州。女一。
34世 上福:讳进福,字信芳(光柱次子)。丰和乡夏埭村人。生同治癸酉年(1873)卒民国丙寅(1926)。配黄氏安人。生子三:盛熙(号皋乡)、盛文、盛水。女二。长适同乡郑凤谦,次适第五军上校科长张琴岳。公博览群书,授徒数十年,桃李满南北。墓于后半山,坐癸丁兼丑未。墓誌铭。
35世 熙:行盛熙、名咸熙、号皋乡。生光绪丙申(1896),卒共和己亥(1959)。元配徐氏,继配陈氏,生子一女一。三配高氏,生子一女一。
35世 盛生:(上品四子)仕陆军排长。生光绪甲午(1894),卒民国辛未(1931)。
配王氏。嗣子,文彬。
吴义者 整理    
义官梅谷吴处士墓誌铭
度君,字伯頃,号梅谷。平生令资,智识高朗,读书通大义,善文辞,优于吟咏。褒贬有晋,春秋气象,肖唐、李、杜。行必中规,动必循礼,金玉四面君长焉:孝德尽善,侍养务顺适意。送终治丧营墓,皆不旬焉。斯文相聚,友爱尤笃,猶鱼水若也。治家有法,条理井然,祭祀先礼必诚。为高曾祖重修塚圃。以礼请师,教子童仆耕稼及时敏事,而岁常登资益。为人果毅而劲直。见孤弱者植之,强御者抑之。固不茹柔而亦不吐刚也,弘治甲寅岁(1494)蝗民乏甚。出粟账济。有司以闻。圣天子孝宗帝嘉之赐以冠带荣身。临终正寝,神完志定,而言无半谬。谓诸子曰:“孤则易折,众则难摧。而曹一和相守,外御其侮。以保厥家吾无憾矣。”言讫乃暝。是年正德辛已(1521)九月二十四日壬申卒。足寿70岁。葬于廣化乡梅屿日新岙之原。太夫子吴公墓誌铭(公讳上福,字信芳,丰和夏埭村人。太师母黄氏嬬人)
始悉夫子之品学,其来有自也。吴师尝言:“吾义雖业农,然颇识大义。少时读书聪颖异常,童奈以环境之困。遂辍学而业农。然而好学之心,未尝稍哀焉。故我方九岁,辄使从义父丁逊斋先生遊,每当篝灯夜读,吾父即谆谆而诲之。曰:‘汝当承父志,宁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故我兢兢业业而不敢暴弃。恐违父训也。然则公之遗训,得吾师以薪傳九原,有知可以无恨矣。今之士大夫不知以诗书礼仪而传家,使其子弟寡亷鲜耻。平时以求进。卒至身名俱裂,为世所不齿。对公能无愧乎。小子不文谨述公之遗训。以告世之为父母者。
小门生,林绍中敬撰。 
马屿梅底吴氏纪略续
梅源之吴,根缘谏仪。瑞安梅底古称梅源,何时更名已经失考,吴姓从安固库村(今泰顺库村)迁居而来。唐谏仪大夫吴畦公(泰伯70世)因董昌作乱避难防危,于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从山阴(今浙江绍兴)迁居安固库村,繁衍至八世,吴历公转徙梅源,见梅之地,山峦巍峨,溪水潆洄,竹木葱郁,遂定居于此发祥。
肇始祖吴历公,字永铨,泰伯78世,南宋时期国子监,生卒失考。于南宋时期移居梅源,历九世至吴旦公。
吴旦,泰伯87世,字文辉,生宋咸淳八年壬申(公元1272年)六月十三日寅时,卒于元至治元年辛酉(公元1321年)十月十六日亥时,娶陆氏,生宋咸淳八年壬申(公元1272年)十月初九日戌时,卒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壬寅(公元1362年)三月廿九日酉时,葬于大岙牛卷垅。生子三,为吴祥、吴端、吴志。
吴祥,字均瑞,吴旦公长子,生元成宗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卒于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80年),娶李氏,生于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卒于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葬大岙底岭背。生子七,为继祖、光祖、行德、兴祖、行成、益祖、行信。梅底吴姓老大房基祖。
吴端,字均正,吴旦公次子,生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卒年实考,娶刘氏,生于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卒于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葬外山头蒋山峡。生子四,为吴芬、吴奇、吴升、吴华。梅底吴姓老二房基祖。
吴奇公生四子,为吴惟、吴惠、吴恩、吴隐;吴惠公生五子,为吴操、操弟、吴擢、擢弟、吴接,即老二房中的温房、良房、恭房、俭房、让房。
吴志,字均大,吴旦公三子,生元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卒日逸,娶孔氏,生卒逸,墓地失考。生子五,为吴先、吴奎、荣祖、承祖、思齐。梅底吴姓老三房基祖。
吴畦公徙居安固库村已逾千年,吴历公从库村迁移梅源也近八百年,衍传三十三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族逾千户,丁过三千,人丁兴旺,资用富足。其中:89世吴隐公迁居周苌下汇,95世洪起公迁居均岙,97世立週公迁居棠梨棣矢石,其他如顺泰泛浦、曹村上都、江溪仙皇竹、马屿高岙等地都散居着梅源吴氏族人后裔。或从军,或事商,或工作,当下徙居外省市的宗亲也不计其数。每逢清明祭祖,各地族人宗亲相聚祠堂,共祭祖先,同话桑麻。
梅底吴氏历代名人:
78世吴历,字永铨,生卒逸,梅底吴氏肇始祖,南宋授国子监;
89世吴华,字得润,生卒逸,明洪武授国子监,平阳县学正;
90世吴隐,字彦志,生卒逸,明洪武时授浙南总兵;
91世吴擢,字汝良,号辉菴,生明永乐八年(公元1411),卒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授乡宝冠带,赐进士出身,知福建兴化。
修谱记
首次修 明正统五年庚申九月(1440);第2次 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1617);
第3次 清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  第4次 清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
第5次 清同治五年丙寅(1866);    第6次 清光绪二十年甲午桂月(1894);
第7次 民国三十三年甲申(1944);  第8次 共和十四年壬寅(1962);
第9次 共和三十一年己末(1979);  第10次 公元2009年……
泰伯公109世、吴历公31世裔孙 吴宪冲
公元2016年10月   

陶山镇航浦吴氏宗族纪略
始迁祖宗绪公字德统号允忠(1102年—1168年),系吴畦公之第十六世孙,登宋进士第,初任冀州、知州、陛州刺史,后擢至浙江都察院御史,官守清廉,治政有声。后在访祖籍闽赤岸时举家迁徙到航浦(原称瑞邑二十八都航江)。
宗绪公有三子七孙十曾孙,我族分为十房就是从他的曾孙那世开始的。大房应球公派下裔孙世居本地;二房应通公派下裔孙大部分世居本地和航西,小部分迁居巨溪和马站;三房应美公派下裔孙一部分居本地和航西,另一部分迁居曾山村,一部分原住湖岭头河上横现迁住巨溪;四房应彩公迁居桐江;五房应撰公、六房应璋公、七房应琳公迁住何处不详;八房应佩公派下裔孙分居在中村(陶南村),前爿(霞林村)、花园底村三个地方;九房应繡公派下裔孙一部分世居本地和航西,另一部分迁居南口与陈岙(新岙村);十房应环公迁居东山下埠,另建宗祠,独修宗谱。我族距今八百多年,据不完全统计我族1、2、3、4、8、9等六房总共大约有550多户,2260多人。
陶山镇航浦吴氏宗祠
我族宗祠2010年农历三月初二破土动工,2013年清明节前竣工,历时整整三年时间。建成一座仿古式的五间二进两廊的两层新宗祠。另在西首建厨房两层二间,总建筑面积1035平方米。祠宇壮丽,古朴大方,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八幅壁画形象逼真。大红柱子,贴金对联,金光耀眼。祠前一对大石狮,一对旗杆夹,石狮镇威,生气盎然,更壮宗祠之气魄。
    人口2280,558户;本地520人,132户。族长绍字...末代存字...第10房迁居东山下埠,自立宗祠,自做族谱,人口、户数不计在内。
现代名人:科级以上6名:日洪(航浦) 文清(航西村) 延勋(航西村)品洪(桐田) 作东(中村) 坤弟(瑞安)。连级以上1名:岩象(曾山)。
吴岩娒    

马屿石垟吴氏纪略
瑞安市马屿镇石垟吴氏始迁祖天福公自清乾隆年间从平阳水头迁来已有近300年历史。当年天福看到这里后面依山,面临广阔田垟,村前又有神秘的河旋绕,认定是个鱼米之乡的宝地就定居下来,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的“后”字辈已是第13代世孙。现在石垟吴氏有110多户600多人,四世同堂有9户,为石垟第二大姓族,可谓丁财两旺。
   石垟吴氏子孙不忘祖辈勤劳勇敢、坚韧不拔、不断进取的精神,世代传袭耕读并重的家风,都能在此安居乐业,教育培养下代,有的还外迁发展。现在搬到马屿有18户,迁到马屿镇外的有18户(其中瑞安市内10户,温州市内4户,浙江省内2户,离开浙江省有2户)。更让族人引以为豪的是吴氏子孙人才辈出。如民国初年吴君明少年时聪明好学,后来官至府台(相当于现在正厅级别),先后在云南大理、处州(丽水)、江西景德等地做过府台,至今我们石垟还无人超过他的职位。吴原卓少年外出,凭自己的顽强拼搏,在台北也官至警察局长。现在依太平盛世的和平社会,石垟吴氏更是人才济济,有的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不凡的业绩。吴安生毕业于温州医科大学,现在瑞安人民医院任麻醉科主任,主任医生职称;吴昌明毕业于黄岩农业专业学校,去年在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任上退休;吴昌兴在杭州日报印刷厂领导岗位上离休;吴伟鹏在河北理工大学法学院毕业,现在瓯海法院工作,和在龙湾法院工作的爱人张秀敏同为在职硕士研究生;吴立群的两个儿子:吴志引、吴志导分别是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天津国家电网硕士研究生;吴守冲的儿子吴志一,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在杭州新通学校工作并攻读研究生;吴志发女儿吴诗恩,只有24岁的她就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并仍在该校攻读研究生;吴守美在瑞安从事房地产开发,是我们吴氏经商子孙的佼佼者之一。总之,我们石垟吴氏优秀者举不胜举,是我们全族的骄傲,他们无疑会为吴氏祖宗增光添彩,他们将给吴氏宗谱写上浓墨重彩的一页。
我们吴氏大族如像一棵参天大树,每位吴氏子孙是这棵树的一枝一叶,在列祖列宗的厚德庇荫下,这棵大树更加苍翠挺拔,秀丽多姿。我们吴氏子孙在国家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一定涌现出更多出类拔萃的人才。
历史知名者
吴君明(1890-1941),官樟树基、号季朴。马屿石垟人,泰伯公第106世。1911年(辛亥)考取法政科举人;1923年先后担任处州(今丽水)地方审判厅推事、代理审判厅厅长,云南大理县县长等职。1924年(民国十三年)调任福州高振厅推事,江北统捐局局长,首都警察厅司法科审判服主任,江西西临川地方法院院长等职。吴君明为官清廉、正直无私,办事认真、公正审判,刚正不阿被后人所推崇。
吴原卓、字敏杰,生1924年11月(卒失考), 马屿石垟人,泰伯公第107世。解放前夕赴台湾,在台北警察局任职至退休。改革开放台陆实行“三通”后,1991年回归故里祭祖,为石垟吴氏兴建宗祠,又为地方修桥造路,吴原卓慷慨解囊、善于公益,深受吴氏族人及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
泰伯公第109世裔孙 吴志浩    


高楼宁益双坑岭脚、枫岭董坑吴氏纪略
瑞安高楼宁益双坑岭脚,枫岭董坑吴氏,内纪始祖显忠公、字友信、号善道(泰伯公第95世、库村畦公第27世、士瑶公13世孙,少得公之子),生万历乙巳年(1605),卒康熙己未年(1679),墓蔡阳岭头大路边,坐壬向丙兼子午分金。明崇祯年间由显忠、显仓、显达、显玉等诸公肇基平阳蔡垟,其后裔各地迁徙……
畦公——显忠公外纪世系1.吴畦—2.彖—3.余愍—4.承端—5.文美—6.惠霸—7.大虔—8.梓—9.伯琬—10.亨—11.嘉猷—12.国安—13.子良—14.士瑶—15.万福—16.元灵—17.惟光—18.尚挥—19.友铃—20.兴熙—21.贤蕉—22.锺岐—23.景华—24.福嵩—25.少得—26.显忠、显仓、显达、显玉…… 
第四世,文英公迁居瑞安二十一都将岙;
第五世,公早、公相二公迁居四十八都岭脚(始迁祖);
公鼎公迁居瑞安四十八都枫岭董坑(始迁祖);
公禄公迁居瑞安二十五都齐路。
第六世,世彪、世扑、世斌三公于乾隆年间迁居瑞安四十四都东岙;世贤公迁居平阳官岙;世亮公迁居平阳沙岗;世科公迁居永嘉楠溪;世勋公迁居乐清三都阁路;世官公迁居乐清西坛。
第七世,成益公移居瑞安四十八都双坑(始迁祖)。
第九世,方纳公迁居平阳鹤溪下村;方块公迁居闽福州水浦街;方友公移居瑞安沈岙;方旗公迁居杭州吉安小市;方郎、方库、方考、方帝、方铫诸公迁居平阳鹤溪岭下。
第十世,秉僧公迁居东坑底,后移居平阳鹤溪岭根村;秉蓉公迁居瑞安三十六都大门湾;秉玖、秉徐、秉起、秉耀、秉珊诸公迁居平阳鹤溪岭下。
第十一世,正猛公迁居平阳鹤溪岭根村;正溜公迁居平阳鹤溪源底;正帝公迁居平阳鹤溪南岙;正福公迁居平阳鹤溪岭下;正汉公迁居平阳鹤溪上街;正探公迁居敖江访贤东路一巷;正治公迁居平阳北门埠头;正炬公迁居宁波;正高公迁居丽水。
第十二世,志木、志甫公于民国期间迁居台湾台北市;志档公迁居平阳鹤溪中街;志况公迁居平阳城关;志存公迁居丽水下河;志刚、志长公迁居安徽歙县;志员公迁居福建黄坑娥峰;志杨公迁居龙泉八都(曾任八都区委书记)。
二 、 显仓公派下
第七世,成知公迁居温州韩埠小垟山;成龙公迁居永嘉十五都莲花心。
第八世,上芽、上进、上木、上掌、上起诸公迁居温州韩埠小垟山;上裙公迁居平阳麻步塘北显桥季山。
第九世,方钗公迁居瑞安场桥;方寝公迁居平阳麻步塘北显桥季山。
第十世,秉坵公迁居瑞安南垟;秉茂公迁居平阳鹤溪岭根。
第十一世,正标公迁居温州杨虎山;正明公迁居平阳盹蛟镇。
三 、 显达公派下
第三世,嘉清公于乾隆年间迁居福建霞浦上六都大惠泉地方。
第六世,世连、世铃、世适三公迁居瑞安兰坑底;世谷公迁居十八都梅源根坑。
第八世,上簪公迁居温州清明桥;上翠公迁居瑞安曹村碗窑;上进公迁阳鹤溪南岙。
第九世,方涨公迁居瑞安小横山胜丰巷;方樋公迁居平阳麻步塘北显桥。
第十世,秉烧公迁居杭州长兴泗安长朝乡上垟湾;秉寿公迁居杭州长兴太付乡石狮村;秉銮公迁居文成玉湖大坑头;秉图公迁居平阳腾蛟镇环溪路。
四 、 显玉公派下
第三世,嘉二、嘉三公迁居北港占家埠;嘉耿公迁居北港占家埠古竹头;嘉星公迁居瑞安四十八都小林山,其后裔分居高楼大京沙垟等地。
第九世,方顺公迁居杭州长兴二届岭;方兴公迁居瑞安平阳坑五云山;方盖公迁居瑞安飞云横河。
第十二世,志森公于民国期间迁居平阳水头后街。
岭脚:四十八都岭脚始迁祖 公早公、字廷朝、号希(泰伯公第99世,文俊公四子),生康熙己卯年(1699)正月初五日午时,卒乾隆庚申年(1740)四月十五日未时;
公相公、字廷佐、号希台(泰伯公第99世,文俊公五子),生康熙壬午年(1702)二月廿八日卯时,卒乾隆戊戌年(1778)十二月廿八日亥时。
传至第三世 成益公(公早公孙,世赞公子)、字大闻、号盈海,生乾隆甲戌年(1754)四月十五巳时,卒清道光乙未年(1835)七月十八日申时。四十八都双坑始迁祖。
瑞安四十八都枫岭董坑始迁祖 公鼎公、字廷鼎、号鼎菴(泰伯公第99世,文贵公长子),生康熙丙午年(1707)十二月十四戌时,卒嘉庆戊午年(1766)三月初六巳时。
以上四公,分别为高楼宁益双坑、岭脚、枫岭董坑吴氏始迁祖,迄今历时三百余载,宗传十一世,族长“正”字辈--裔孙“福”字辈,丁旺五百有余,枝繁业衍。双坑岭脚、枫岭董坑两地110多户,人口500多(其中:双坑岭脚200多人、枫岭董坑300多人),四世同堂13户。族人散居福建,安徽,杭州,宁波,丽水,龙泉,温州,永嘉,平阳,瑞安高楼、湖岭、湖石、飞云、东山等遍布罗星。详情由双坑岭脚、枫岭董坑谱载。
行  第(泰伯公第95世起……)
名行: 显国嘉文公世成  上方秉正志恢宏  福德联双美  桂兰发异香
字行:  友安君子廷雲大  邦建英朝衞玉衡  雪梅呈瑞色  诗酒祝长年
历史知名者
双坑岭脚,吴方考、字建文(泰伯公第103世、上铫公次子),生清同治癸亥年(1863)十月初五日辰时,卒民国丁卯年(1927)十一月初六日酉时。22岁去河南少林寺跟随大师学武、学医十多年,回家与枫岭董坑吴方宝(堂兄弟)二人游历江湖医伤、接骨、传武……,在温州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吴方考将自己的伤科和拳法《半软硬南拳》秘笈传授给儿子吴秉科。秉科继承家父真传,在温州、永嘉、瑞安等地传武、医伤,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吴秉科又将伤科秘笈传承孙辈吴志安。
枫岭董坑,吴方宝、字建珍(泰伯公第103世、上诉公次子),生清咸丰丁巳年(1857)五月初四日卯时,卒民国癸丑年(1913)八月初七日寅时。16岁上四川峨眉山,学武、学医十多载,下山同吴方考(堂兄弟)合伙行医、传武……。吴方宝将伤科秘笈传授给儿子吴秉朋,秉朋继承家父遗传,带次子吴正朝到青田吴岸、温州巨溪等地医伤接骨,医治各类风湿性关节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症。吴正朝又将医术传授给儿子吴志安。志安得到双坑岭脚吴秉科及家父吴正朝的伤科秘笈、武功传授,故吴志安则是吴氏两家族第四代中草伤骨科传人。
枫岭董坑,吴正满、字朝汉(泰伯公第105世,秉男公长子),生民国甲寅年(1914),卒共和乙丑年(1985)。有祖传秘方(毒蛇咬伤等类)解毒药,治病救人, 正满公将秘方传授给次子吴志春。
吴义者 整理    

東皋鳳林吴氏宗谱序
盖聞天下惟一姓,姓惟一郡,自分封蕃衍遂以別焉。卽如我吳氏延陵,外復有渤海、濮陽二郡。其始雖原一姓,其後則派各有属也。粵稽我祖自泰伯肇封於吳,世襲侯爵,因國為姓。歷十餘世君,吳國而襲王號者諱壽夢,壽夢生儲君四:長儲樊、次餘祭、三夷昧、四季札。札賢王欲傳位繼立,公義不可封延陵,今南直常州是也。爰遵世及遂立諸樊公,傳至夫差,不聽伍子胥諫,為越所滅,世次未詳。自延陵一派,相傳歷數世。有令潘陽,甚得江湖心而號畬君者諱芮,助漢有功,封長沙王。再傳數世至諱漢者,佐光武伐蜀八戰八克,封廣平侯繪像雲臺。再傳諱伏、諱傑、諱侯成、侯旰公,有大功封濮陽郡者從茲始矣。惟族世以揖讓忠厚開家,是以厥後克昌賢才輩出自繪像雲臺。外守河南而治平第一者諱公,嗣後有負文辭擅名三傑,賦月桂而頡頑十哲者諱少微。諱罕至、諱中復、與諱玠者鐵御史,稱於黼座御戰袍賜自上方,一時風力氣節何如也,乃若諱璘者又並諱玠者,俱為中興名將。嗣有諱拱、諱挺者建節一朝,誠所謂是父是子難弟難兄也。遞至我明為開國狀元,任禮部員外郎者諱伯宗,為一代人豪辭左春坊諭德者諱興弼也。聲聞江東任簽都御史諱訥老成風格,拜禮部尚書者諱寬也。此皆吾祖泰伯一脉相傳至今,然吾祖支派蕃衍,自漢、唐、晉、宋以迄我明歷數千年,其散處四方者是不一地,以外人物濟濟,迭興蜚聲,翰苑著績旂常者未易屈指。數凡属延陵者,皆我  祖季札公一脈所遺也。
    遡我本派祖,或拜官赤城、或遷居東甌,兵火之後,原譜煨燼。此其大畧得之文獻傳聞,又憶吾族老成世相傳譜中,有延陵郡者,無微不録。渤海郡者雖貴勿親,二語尤大彰明較著者也。我祖華公發祥於宋室,登慶歴癸未進士,後加封禮部左侍郎。公乃閩省赤岸人也。後自閩而徙東歐昆陽,子孫分居萬全、仙口、吴樓、吴洋、潭頭、里垟各處散居極盛。迨遭元末政繁,播遷之後,支派繁衍,難復備叙而世次來歴至今猶幸,其綿綿相續者皆賴吾筌公旁搜遠討,手撰成帙,以遺後人之績也。二世祖諱彦公,登元豐壬戌進士,始任江西吉水知縣,繼陞鳳陽府,淸亷上闻遞陞江西轉運使。越五世祖諱靖公,登淳熙戊戌科進士,安慶府太湖縣知縣。至十世祖諱埏公以恩進士任柳州府學教授。傳至十三世祖筌公為我明國朝瑞庠首拔,徙居東皋鳳林橋,開辟統緒是誠吾族中興之祖也。數傳至今,家世詩書,予姓雖未甚蕃衍而予矜一脉,代相接踵,鳴忝在郡庠,歴試棘闈未克翀舉,竊念族譜不修,昭穆失序,非所以明孝也。矧家嚴君大人向切纂輯未及就緒,繼志述事益不容已,適得弟姪一早有志,贊成此舉,擇今春王正月,集在庠弟侄輩爰秉筆纂修,以誌水木本源,發祥巳非一日而子子孫孫遞衍無窮,以無墜前徽,克開厥後,是鳴所惓惓有望者也。
天啟二年壬戌正月  穀旦
德鳴紀於鳳林家塾之問花齋    
鳳林吴氏宗譜序续
且夫支分派别,散於萬殊者孫子之盛也。窮流溯源歸於一本者宗祖之親也。夫使宗祖之遠而無以紀其故。而昭茲來許則年湮代謝,誰復知其祖之所自出,而且忘其所自遷也。此譜系之撰,所係豈淺鮮哉。邑東皋吴氏之族,發祥歴兩朝矣。其世孫渠,乃出其所修之譜,來示於余而并囑余序其事。噫!余自出京以來,忙不可支乌,足以知此然。嘉其敬祖愛宗之意,乃捧其譜而覽之。其先人之遺像,歴世之系圗。制誥、銘誌、燦然可觀。以十三世祖筌公,自元至正間避寇亂,與祖母胡氏母林氏匿跡大山中。因潛移東皋鳳林橋者為始祖。
    國朝二十世祖德鳴公起而纂輯之,距今二百餘年矣,至乾隆三十一年,某公續而修之,於是知吴氏之譜,善繼善述者,代有人也。迄今復百餘年,其間生者生殁者殁,亦孔繁矣。是歲貢生泉偕其族兄松、嘉、渠等,復輯而增修。予因紀其實焉,至如先代之派别列祖之始遷,條分縷晣,前有明文茲不贅論。惟以系圖行序之所未備者,爰舉而增修焉。俾使祖其祖、宗其宗,奕葉相承萬世弗替,且其間宗支嫡庻脈絡貫通,所以備後人之稽考者。乃切實而祥明謹叙。
同治四年歲次乙丑荷月    穀旦
前任廣西提督學政孫鏘鳴撰    
鳳林吴氏宗譜序续
    吾始祖華公發祥於閩省赤岸。五世靖公,渡浙徙遷東甌昆陽。至七世克建克宣二公,遷居瑞邑二都沈墺,至八世玄公,遷於四十六都廣化鄉梅花里。十三世筌公肇基東皋,手撰成帙,后續修者六矣。一於天啟二年壬戌(1622);一於康熙三十二年甲戌(1693);一於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一於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一於同治四年乙丑(1865);一於光緒十四年戊子(1888)。然德鳴公甫雲耕於天啟二年壬戌所修之譜,猶連宗誼也。至後五次,各房自行修葺。蓋聞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皆一本所出一脈相續。吾先祖筌公遷居東皋歷年久矣。迄今五百馀年,其間星居四散者多矣,一派居二都沈墺,一派居四十八都吳界山,一派居八都金奧,此三派皆一本之親也。宗支蕃昌,散居於霧前溫郡府前梓墺上金後董半凟西墺等處。鏘見宗譜破損,遺佚者多,因與大宗族人議之曰:“欲作史者必明其統,欲修譜者必正其系統不明而欲史之,良系不正而欲譜之,善無是理也。雲耕公(字德鳴,行名良珂,雲耕是號也)重修宗譜猶能振綱契領,後續修者五,各有遺漏。鏘請團嶼林君崇山遍訪修葺,備草創一冊,稽查各派之遷徙生卒,墳向,旁搜遠紹,披星戴月,焚膏繼晷採訪,各房支派統歸粛源一本,閱八月功始告竣,聿觀厥成焉。嗣後合族榮昌皆知親親之道,如在目前也。爰誌數言以示不忘云爾。
光緒三十一年歲次乙巳桂月 穀旦
 二十七世孫振鏘謹撰    
东皋始迁祖筌公自叙
夫人生昌明之世,全天倫之樂,安鄉土之故。熙然終身,豈不稱大快哉。予不幸生當元胡末運兵戈騷屑,狼煙雲擾甌括林麓之間。概為萑芃之藪,日以延刼,為事隨在羅其荼毒。所謂湯沐已具,蟣虱相吊,盖时刻難以相保也。太母嘗指予而言曰:“爾吳氏一片血柳州教授公曾孫也。祖名钦,父名璟,爾母方娠,爾父云亡,爾月爾祖繼逝,四世一身,三朝六徙,日無以為食,夜無以為歸,不知幾間關,轉徙而至此,再生之地也”。悲夫,人各有生吾罪伊何至於此极。吾母與太母亦相繼奄棄矣、孑然一身,幸有祖姑,鞠吾成立,爰思播遷,艱苦之偹,賞疆禦驚疑之,稍悉况  聖天子應運而興,羣雄緝服一滌,羯羶之陋,煥新日月之光設科取土,叨膺首拔,喬居已成樂土,使二母膝下周旋,依然天倫之樂,何莫非昌明盛事哉。煢煢孤孑,撫心長痛,曷維其巳,曾諏吉奉二柩塟於梅隂,與先祖考合窆焉。故鄉寥落,室盧俱燼,宗族離散,弟侄濶遠,不能復聚,彼黍離離徒增慨耳。祖姑適聶姓,亦無後,居頗寛濶,就其側傍創搆數楹,在鳯林橋之西,足蔽風雨,買田頃餘,足供饘粥。有司旌表,我祖母胡氏名節。吾母林氏名廉顏其堂。曰:《亷節》。承天所祜,生二子:長名治、次名洽,願式相好毋式相尤。當思吾吴氏,發源於赤岸,再盛於昆陽潭頭,分居於梅里,而東皋鳳林橋爲吾肇基之地也。後人昌大,衣冠再振,我其望之,爰筆來歷以遺像,後裔使知水木本源之,自孫等務其珍諸。
筌公遺墨宗旨:源分福閩,派衍西京。東甌名宦,宋室恩榮。禮樂傳家,經綸蓋代。忠賢第一,孝行無雙。武纬文經,金昆玉季。珠聯璧合,燕翼聯蟬。淵源家學,璀璨榮書。玉牒金簡,奕世章程。
二賢母傳
瑞安吴氏世守禮度而嚴於婚姻。柳州教授埏,生子欽、年弱齡。埏欲為之擇配,久且未成,或曰同郡胡節,有容德且達宦之後可娶也。乃遣行媒問名節之父悦焉。六禮既備,故節來歸於欽。內外宗親曁媪御而下咸宜之。生子璟,鞠育至長,為縣人林姓女亷,亷事姑孝,能嗣節徽音節愛之。篤懷娠九閱月,而璟病死,未死執亷手涕泣惓惓然。以養親存孤,為托亷諾之,後三十日生一男。亷悲且喜曰:吴氏之宗其不為若敖氏餒鬼乎。未幾欽以卒,姑與媳兩稱未亡人撫孤,以不墜其家。時元政日紊四方寇盜蜂起,市魁都伯各聚農為兵,陽號保障,陰則倚籍為奸。有利吴氏多貲,欲奪亷志,亷善自閉拒不可撼。遂有謀殺其孤者,亷懼奪家挾孤而遁,擇隣境大山匿焉。艱難偹嘗,室如懸磐,無絲毫怨懟,意惟飭勵以學,無有寒暑晝夜,間年三十九卒,節撫棺痛哭欲無生,又二年節亦卒。兒名筌,為巨儒人,識與不識,咸稱吴氏二賢母云。
太史公曰:吴氏之系何其危哉。當璟亡時其遺腹男女未可知也。林氏毅然以存孤為諾。非見及後日能乎,使林氏之志稍移吴氏之祀險矣。此非再造其家乎,譬猶狂瀾東奔,欲舉手以障其流難矣。予謂林氏具五美焉:其不畏强禦一也;富亡貧二也;炳於幾先而不陷虎口三也;干戈紛擾中鬻環釵市書,勵子以學四也;終始一致不為浮議所惑,卒令終牖下五也。夫然其能以節操顯著宜哉。雖然不為之先,孰為之後,非胡氏挈綱振維於上,則焭焭無依矣。是則胡氏者不為尤賢乎哉!二母如楚之雙璧,光彩交映,見者動容;如越之雙劍,光芒熌爍不可狎玩。誠可謂無愧於彛倫者矣。鸣呼婦女且爾則夫受人家國之寄委棄若土梗者果何心哉。
东皋凤林吴华公宗族纪略
    一世祖吴华,字必诚,号易庵(1017—1089)是闽省莆田赤岸人。系莆田始祖吴祭公的七世孙。公于宋庆历三年(1043)癸未科进士,任御使递升礼部左侍郎。子:彦,字纯脩(1049—1116)。宋神宗元丰元年壬戌科(1082)进士。任凤阳府正堂,升江西转运使。孙:德辉、德耀、德荣。均庠生。及其曾孙森、林、景、晃、朂、斐、旻、长、永九人,也多是国学生郡生。
    靖:讳怀殷(1136—1209)森之长子。宋孝宗淳熙戊戌(1179)进士,任安庆府太湖县正堂。由闽省徙浙东瓯昆阳,为昆阳肇基祖也。妣倪氏,生子:崑、嶽。长子崑,讳玉蕴,娶姜氏生克建、克宣、克成三子。
    克建:讳俊士(1195—1264)。宋嘉熙三年(1239)乡试中举人,任杭州府教授,封通议大夫,携弟克宣徙迁瑞邑三都沈岙,为沈岙肇基祖。克宣的后裔后转迁梓岙上金与石岗旺林分居。
    克成:讳定土。自少明敏,郡庠。娶姚氏,生子三:明远、明徵、明察。长子明远,号澄庵,好游山玩水,自适其志。由昆阳移居瑞邑46都广化乡梅花里,枸屋数楹高朋满座谈诗谈理,岂非当时之俊士哉。妣林氏,生子二:彝、遇。
    靖之次子嶽:讳玉舍,号景庵。孙:克明、克类、克长、克君。四房也均庠生儒第。衍居昆阳,北门台头。
    荃公:系华公十三世裔孙,讳越藻(1357—1428)。系克成长子明远的后裔。生于元至正十七年丁酉,正处于元朝末叶。元政愈繁寇盗蜂起,依祖母与母林氏弃家挟孤而隐于山中,艰险备尝因潜移东山凤林桥姑祖母聂家寡居。青少年为国明朝瑞邑庠首选,遂构屋数楹于凤林桥西,为东皋凤林肇基祖。
    妣潘氏,生子二:长名治,字邦理。次子洽,字邦恭。孙:世昌、仲豪、仲荣。曾孙:元严、元梅、元诚、元嘉、元进。元严为荃公长房曾孙,字文正,号菊轩。娶余氏生子四:晓、昭、昙、睗。长字伯仁,次字伯龙。从居凤林桥。三子昙,字伯云,分居岱石金岙。小子睗字伯雨,分居姑溪吴界山。
    荃公曾孙文瑞、元诚、元嘉、元进四房其后裔承传失实。
    良恭(20世)克宣公支系,配张氏,生子:伯周,广周。于清顺治年间(约1650左右)迁居石岗旺林。
    建玉(23世)字廷壁,也是克宣公支系。清康熙年间迁居瑞邑二都梓岙上金。妣叶氏有二子:鸣显、鸣俊。墓葬泊岙山。孙有作宝、作宾、作宸。次子鸣俊后分居后董。
    文宇(21世)讳君泰,行周。是克建支系(良凤次子、天勺之曾孙),生于明崇祯三年庚午(1630),卒逸。公雄大略,志在四方。平日为人矜孤恤寡,敬老怜贫。虽髫龄失怙,其砥行不负熊丸。自沈岙回东山,见此地宗亲更朴实,风俗端庄,沿江种植桑麻,兴宗立业。厥后子孙繁衍为东山长巷支宗也。妣李氏生子三:元宝、元璧、元德。
    元宝:行履玉,字伯玉。好积荫德,崇尚节俭,兄弟和睦,诚心从农,而处事极其明决。安人李氏同心协力共修家政。一堂三代郁郁彬彬,皇恩例赠。从九品卿耆。冠带荣身。李氏安人,生子三:建宗、可宗、宏宗。女一。
    元璧:讳国玉,妣金氏,生子二:文可、适可。
    元德:讳式正,号伯庵。妣张氏,生子七:仁、志、斐、绍、义、礼、昌为三房七宗支。
    今沈岙本宗仅有天遴之曾孙,良鲲之子,文星的后裔。文鼎、文彩、文如、文信、文茂;良鹏之子:文列、文度、文锵、文芝,原称分大房五二房四宗支。
    鸣其:(24世)讳其五,字进奇。系文宇公大房元宝之孙。生乾隆二年丁巳(1737),卒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妣陈氏,生子:日杰、日芳。女二。迁居下垟殿横塘头(简称北隅),其后裔绵绵衍茂。
    履玉(22世):字得珍,号石庵,(伯仁公第五代裔孙良珪之孙)。生于康熙九年乙酉(1669),卒乾隆十五年己巳(1749)享寿81。公为人正直,勤俭持家,年方三岁,父、伯、叔俱亡。田地产业俱已费尽。不得已就食于九里林宅母舅家。年15徙居雾前。娶金氏生子三:建麒、建麟、建凤。女五。其孙有七,曾孙二十三人。后裔瓜瓞绵绵,兴旺昌盛,已达32世“应”行第。
    振茹(27世):(1844—?)字连松(系金岙三房伯云公第十代裔孙)。于清咸丰年间独迁瑞邑白门泊岙,后裔繁衍今已进34世“秀”行第。
    建敬(23世):讳世恭,号敬菴(系沈岙宗支良鲲公第五子文茂之孙)。妣郑氏,生子亦顺、银友。迁居城底。长子亦顺号正轩,子:日余。孙:大堪。其后裔失考。次子银友,后移居半渎。妣董氏,生子:作羽、作翼,其后裔繁衍。裔孙黎明居瑞城硐桥头,已达32世“应”行第。
    大嶽(26世):字焕银,号岳山(长巷三房元德支系)。生于道光己酉(1849),元配西门外姜氏,继配玉环林甘林氏,生子岩顺,现居郡城温州準门永宁巷司桥边。
    大孝(26世):讳昌寿,号坭山(元德支宗)。生于嘉庆甲戌(1814)卒于咸丰庚申(1860)妣林氏,生子二:振木、庆浩。次子庆浩,移居白岩桥上岸街。
    大瀚(26世):字阿吉(系伯仁宗支寿川之子)。生嘉庆丙子(1816)卒同治癸酉(1873)配郑氏生子二:金木、碎木。移居大较场高坛头。
    家雨(28世):字士雨(系伯仁宗支全绪之子)生同治乙丑(1865),配丁氏生子二:兆松、兆荣。移居瑞城东门外张郎桥。
    家森(28世):字焕甲(伯仁宗兆梓之子)。生光绪癸已(1893)配钱氏移居南镇桥。后裔失承。
    家熙(28世):字叢(长巷三房元德支系)。生同治癸酉(1873)配全绳公小女。原迁居城底二巷后裔失承。
    建义:讳尊义,字义宋。妣陈氏,生子一,女三。长適薛里薛宅,次適大桥头李宅。
建礼:讳尊礼,字礼宋。妣王氏生子四,坟于云顶寺山之原。建义建礼系23世,是文宇三房元德公支系,分别为五派六派,其后裔去向不明均失承记实。
华公支派迁移情况:第5世靖公之上居福建蒲田,靖公迁平阳。第7世克建公、克宣公迁沈岙。第9世明远公迁梅花里。第13世荃公迁东山凤林桥。第17世昙公迁金岙,晹公迁吴界山。第20世良恭公迁霞林。第21世文宇公迁东山长巷。第23世建玉公迁上金。第26世大玉公清嘉庆年间自东山长巷迁上望北隅。
华公支派谱牒修辑情况
明天启二年壬戌(公元1622年)华公20世裔孙德鸣公为首尊荃公遗墨,于凤林桥家垫的“问花斋”费神措词几载,编辑《吴氏族谱记略》序言,立家法,书家乘。将华公宗后裔三百年来的先祖事略、生卒、婚娶、茔墓,理世系,立行辈,明昭穆。并献置良田五十六亩(德鸣公献四十亩,后侧室李氏增补十六亩水田与部分山园作养贤田)。让子孙历年祭祀之费。
第二次整修为清康熙三十二年甲戌(公元1694年)
第三次整修为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公元1766年)
    第四次整修为清嘉庆十三年戊辰(公元1808年)
以上四次均为小楷书为主,亦有部分为中楷及行草,字体工整的先贤墨宝。
第五次整修为清同治四年乙丑(公元1865年)
第六次整修为为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
    第七次整修为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公元1905年)
    第八、九次整修为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年)和民国廿九年庚辰(1940年)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次整修分别为1955年、1975年、1991年和2004年。
华公字必诚,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至今整整1000年。凤林宗肇基始祖荃公,生于元末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至今已有660年。修谱共十三次。
沈岙宗支,由于朝代变迁,文革焚烧,仅保存嘉庆丁卯(公元1807年)谱牒。手书体本,也仅仅记载克建公克宣公下一代明韶、明佐、安孚、明志,注明住沈岙,并无先祖事略,可见沈岙宗支,还是自立谱牒。21世文宇公移居东山长巷。后长巷房大宰公、振明公,与沈岙大呈公、振琳公,于光绪三十一年乙巳,会同凤林桥宗亲泉公一起,大修族谱。以20世起树行第“良、周、履、建、鸣”理世系,明昭穆,统一使用。
沈岙宗在民国廿九年修谱时,误认光绪三十一年谱有错,将华公与克建公以内外二个支派,否认克建是华公七世孙,错增六代先祖。今已更正为华公支系。
华公支系迁居情况,从华公及四世子孙都居福建莆田,五世祖靖公从闽省始迁平阳北门外万全台头,七世孙克建、克宣迁沈岙为肇基祖。九世孙明远公曾迁瑞邑四十六都梅花里,其后裔荃公(华公十三世孙)寄居东山凤林桥祖姑聂家,荃公为东山凤林桥肇基祖。十七世昙公分居金岙,晹公分居吴界山。沈岙宗支廿世良恭公迁霞林,廿三世建玉公迁梓岙上金。廿一世文宇公回居东山长巷。今日支支,枝繁叶茂。
吴顺禄    

東山長巷吴氏族譜序
木有本,水有源,人有祖宗皆一本同源也。吴氏自君泰公始遷以來歷三百餘載。想其始生之初如莩甲而萌芽焉,至於今子姓繁昌宗支衍派,如木之旁支餘蘖,水之别派分流,生生不息美盛足觀矣斯時也。設無譜以記之,曷以繼往開來乎。辛丑春,金葵、新錢、錫明諸公囑余重修宗譜,至甲辰春而始竣,凡歷四歲始告成功非敢緩也。蓋其居處之遥生齒之盛先人之卒塟後人之嫁娶,若非詳晰烏得無遺故,於前往者仍其舊後之初生者增其新事,從質實不尚鋪張。至於行第之後,先親疏之等殺一覽無遺,瞭如指掌則慎終追遠之念,無非於此歡厥成也余也。不才適當其任,聊撮數言以爲之序。
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律中夾鐘月  穀旦
庠生羮卿張景堪撰    

高楼吴界山吴氏纪略
   吴界山始祖晹公、字伯雨、号風甫,生明弘治癸丑年七月初一,妣李氏生子二,合墓四十八都一甲吴界山岺脚(底园)坐艮坤兼寅申。晹公续东山凤林桥荃公十七世,文正公四子,于明弘治年间为家庭生计,逃荒移居至四十八都吴界山积善寺边开荒养子度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子孙兴旺发达逐渐分居在半山腰上岒,下岒。人丁不断发展,在地少人多的环境下,在解放期间,宗亲子孙纷纷迁居到全国各地。其中:江苏,杭州,嘉兴,嘉善,德清,宁波,温洲,瑞安城关、马屿、高楼、下马前、施宅、岭脚等地。至今全族人口(包括外地)1000左右,其中本村在册人口400多。
吴界山村于公元一九七八年从老建国村中分村独立于吴界山自然村。公元二00三年五六省道改线,村民从二O0九年开始移居新村。始祖伯雨、晹公一生勤劳俭德。生子二:汉傑,汉彩,两公都中监生,第三代,一瑾,一璜各生子一良東,良西,后续東房,西房两派。
乡镇干部
吴顺样,生1904年,解放前任文鳳乡乡长。在职期间为解放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长期为共产党地下游击队保护、保密,互送情报工作。生子三,时钵,时钮,时锡,三兄弟均拜南拳吴炳科大师(双坑岭脚人)为师。解放后为全家生计被迫移居到德清县三桥镇居住,如今后代昌荣。其孙,曾任浙江省武术队教练。
吴时新,生一九五六年,曾任平阳坑镇镇长,书记。瑞安市水利局局长,为人正直无私,为村公益事业献计献策,生女一住瑞安瑞嘉庭院。
吴顺放 整理    

上望吳氏譜序
按吳氏始于周泰伯遜國之時,世遠派別漢以後稍稍可攷,而由閩徙溫之平邑鏡川
。在舊譜所載遠纘之後若干世為一圖,自纘至樸析居瑞安,有若干世為一圖,其先世亂譜逸多不可考,後不敢妄加修葺,以成全書。但依神主粉面紀其世代,丙涵録其字諱而已。明代景泰四年癸酉(1453)甌江名儒周凱氏,以遠公以下為舊牒至樸公為續譜,及歲值丁酉常州通判祚公致仕,隱于家復取其譜而參修之,闕疑去偽以遠公為始遷祖,至十世樸公為再遷祖,因續而支分之,既又推義廣例為名錄宗範,居址祠宇墓誌及士大夫所著述者胥類為篇序,可謂有功于先矣,今之士大夫鮮克有禮往往以非其所自出之祖,而徒豔其一時顯官之名譽,妄借其事實而弁諸簡端恥孰甚焉,吾於通判祚公行高學博有古循吏之風,且兼有仁孝之念,後子孫必能上承祖德而光大門閭,則是譜之作豈偶然哉。
大明成化丁酉歲秋月  望吉
國史筳官謝鐸序    
上望吳氏譜序續
嘗闻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史則紀月編年據事直書,譜則別派分支按圖並列,其法異其義同也。余觀吳氏舊譜,在元時自平陽鏡川來遷安固城南狀元里,厥支蕃派衍分居各處者指不勝屈,從前譜牒未修致行第混淆尊卑莫辨,幾于一本之親視同陌路矣。茲幸族中有尊祖敬宗之士,東城則有欽培,市前則有新順、新茂、永達,上望則有培銓、慶豐、慶有,梅林則有王珍、明惠、士修,垟頭則有士明,此諸君子司纂修之責,類皆竟委窮源而不忘其本也。是知遷市前者始祖秀章公也,遷上望者始祖輓公也,遷梅林黃坑者始祖梅峰公也,遷瑞邑東城者始祖鳴元公也。其餘分居棠梨小篁竺遷徙之地,雖異究無非一本之親,余不揣固陋為之草創焉,修飾焉,俾異日修明之士,披圖一覽燦若日星信乎。家譜在所要務而修,是譜者尤宜竭厥苦心也。
光緒戊寅何月望日
職員福田葉應善拜撰   
上望吴氏支族纪略
追本朔源,上望吴氏乃远公后裔,源自季札公次子征生派下,郡望为延陵郡。本支系开派始祖为吴祭公,系太伯第七十世裔孙。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善进乡,官拜屯田员外郎。唐僖宗中和四年,公以六十岁高龄,携兄弟和家眷三十余人,同王审知、翁承赞等三十六位士大夫,入闽收捕黄巢余党。先居侯官,后迁居莆田黄石水南钱坡。祭公原妣阮氏、次妣倪氏皆封一品夫人,生六子,后裔繁衍昌盛,到宋朝中叶就已分衍为十八房派。其后裔播迁散处于闽、浙、粤、桂、琼、台等省,港澳、東南亞及欧美等国,为吴氏著名望族。上望吴氏系祭公后裔众多分支之一,其世系传承如下:  
一世祖:远公,行五一、字远缵,人称五一翁。大约生于宋仁宗嘉祐年间。乃祭公第六子育公之后裔,远为祭公第十二世,太伯公第八十一世裔孙。约于宋神宗年间自莆田徙居浙江东瓯昆阳(今平阳)镜川里吴家埭,为平阳吴氏开基始祖。公与其子宝公一起开辟田畴、营庐筑道,创业垂统,在平阳生息衍传至九世。
第九世:德泽 思恭长子。迁平阳后浦底祖。
德润 思恭次子。元平阳州儒学教谕,葬周家山。
    德源 行万十,思恭三子。生卒俱失考。配石岭朱氏、侧室秦氏,合葬周家山与教谕兄仝原。 生子一:朴。
第十世:朴公,德源子,行长六、字德厚、号一碧。笃学贞义、好施善交,志存高远。于元朝延祐间,因避风水之患,自平阳镜川里迁徙瑞安南隅状元里市心街。创基址、构舍宇、置产业,为瑞安吴氏本支肇基始祖。公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丙申(1296),卒于元顺帝至正廿四年甲辰。元配许氏、次配周氏、侧室陈氏,生子二女一。
第十一世:敏公,朴公长子,字均重、号贻庵。多才好义、克振家声,为“贵房”派支祖。元配陈氏、次配曹氏、侧室顾氏,生子二、女二。
天与公,朴公次子,字均卿、号少碧。天性敦厚、孝友笃行,为“富房”派支祖。元配周氏、次配蔡氏,生子一。墓与父兄仝原,均葬集善乡二十六都岭南(今陶山桐溪)。
第十二世:应复公,敏公长子,字景初、号静庵。为乡饮宾,仁恕孝友、齿德俱尊,以高年承优诏有绢絮美食之赐。元配林氏、继配虞氏,生子二:舆、轮。墓在来暮乡三十九都梅林岭下(今仙降江溪)。
应观公,敏公次子,字景宾、号岘峰。读书厉行,明洪武间以茂才荐授江西抚州府照磨,升湖广黄陂县令,卒于官所。元配蒋氏、继配东氏,单生一女而无子,以兄次子轮入继为嗣。
应象公,天与公独子,字鹿峰。才华超卓、诗书自适。配薛氏,生三子。长子辑,为居瑞城西北隅殿巷祖;次子稳,为居瑞城后河街祖;幼子輓,居状元里。公夫妇墓在岭南与父仝原。
第十三世:輓公,字明正,鹿峰公幼子。公持躬敦厚、恪守礼义,明永乐间与兄长析灶后,设账于九里潘家,慕其贤以女妻之,入赘潘家后家道日渐富裕。明天顺二年卜居上望为肇基始祖。元配潘氏安人、侧室贾氏,生子四:长子琰,字仕玉、号素庵,文房(长房)祖;次子全、字仕顺,行房(二房)祖;三子玑、字仕荣,忠房(三房)祖;幼子瑾、字仕行,信房(四房既孙桥房)祖。兄弟四人天性淳朴、孝友端庄,秉承庭训、克勤克俭、耕而兼读,以“文、行、忠、信”四字为持家法度,厚德传家、嗣续衍庆。
第十四世:祚(1429-1515)舆四子(贵房派),字仕德、号退叟、晚年更号东岩老逸。少嗜读书,十五岁入县庠。景泰八年丙子(1456)中举人,次年会试得乙榜。成化五年铨选任常州通判,曾代理常州知府,为官廉明公正、断冤狱、修河道、赈饥荒,颇有政声。在任七年,以微疾致仕。返乡后置地东廓外丰湖之南、文峰之下,即鸣珂里,后改名柏屏,营宅筑园。足不踏公门,惟以修先茔、建祠宇、严祭祀、续世谱,以报本睦族为事。配金氏、继娶钟氏,侧室杨氏。生子六:琮、珵、莹、瓘、珊、瑀。
第十六世:镇 字公定、号虚白,珊四子(贵房派),居城南市心里。明隆庆元年丙寅(1566)岁贡,次年以明经试礼部第一,授业北京国子监,奉旨监造卤簿。工竣后于隆庆五年考选广西思恩(今环江县)知县。立学教民,使壮、瑶等少数民族得受教育;施恩信以结民心,捐俸资以充粮饷,深得百姓拥戴。朝廷出内币白金十两旌奖。并调任饶州淮王府任职,公谢绝而返故乡。后思恩百姓为镇公及惠安人张宓、晋江人肖腾凤三人立祠竖碑,以志遗爱。配蔡氏,继娶潘氏,生子一:汝宽。
本支(富房派)始祖輓公卜居上望至今已五百六十年,后裔衍传蕃盛,人兴财旺。从开派鼻祖远公至今已传衍三十二世,为本地名门望族。
修宗谱记:远公九世孙德润公于元初首修宗谱,十世朴公续修宗谱,十四世祚公三修宗谱,十四世祖鋹公四修宗谱,后世分衍后尚有多次续修宗谱。
共和六十九年丁酉(2017)丙午月
吴松金 整理    

远公--鐥公莘塍南垟吴氏纪略
瑞安莘塍南垟始祖远 简公之子,字远缵,行五一、称五一翁(泰伯公第81世、莆田祭公第12世孙),约生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壬寅。居莆田水南钱坡,后徙迁浙东昆阳镜川,为昆阳吴氏肇基始祖。
1.远--2.宝--3.仁寿—4.如圭—5.有—6.仲--7.附凤—8.思恭—9.德源—10.朴—11.敏—12.应复—13.舆—14.祚—15.琮—16.鐥(演)……
传至16世鐥(演) 琮公之子,字旭仁、号育斋(泰伯公96世),生于明成化十二年(1475-1506)乙未八月十一日丑时。于明弘治年间,从瑞邑鸣珂里(今瑞安东门外柏屏),迁居九都南垟为肇基始祖。卒于正德二年丙寅六月廿九午时,墓在万松山辛乙兼戊辰分金。生子二,义胜,义宦,分为乾坤两房。
乾房祖,义胜、号迪齐,生弘治癸亥(1503)七月三十寅时,卒失考,配木氏生弘治壬戌(1502)十月初二辰时,卒逸,生子二,坟在父侧同向。
坤房祖,义宦、号樸齐,配冯氏,生卒皆失考,生子三。
乾房派下传第五世登廊公,字诚笃,邑庠生(泰伯公第100世),生万历癸酉(1573)五月初三未时,卒天啓甲子(1624)五月初五午时,配何氏,生万历癸酉(1573)三月十八午时,卒天啟丙寅年(1626)九月二十二子时。坟在四十三都甲鹅山(土名梁后山)坐乙向辛兼辰戌分金。生子四:长馨山,次嵩山,三桂山,四奉山,分四房。
101世:乾大房派第六世馨山,字一峰、号小玉,生万历癸卯(1603)四月初七未时,卒顺治甲申(1644)二月初一子时,配刘氏,生万历戊申(1608)八月二十日戌时,卒失考,现有丁育180多。
101世:乾二房派第六世嵩山,字仰之,生于万历乙巳年(1605)三月十七未时,卒顺治丙戌(1646)六月初三已时,配朱氏,生万历丙午年(1606)四月十七戌时,卒顺治乙酉年(1645)六月十八辰时。繁衍至今丁育1000多。
101世:乾三房派第六世桂山、字一林,生于万历丙午年(1606)六月三十日戌时,卒顺治丁亥(1647)九月二十三已时。配林氏,生万历丙午年(1606)三月十三辰时,卒逸,繁衍至今丁育1700多。
101世:乾四房派六世奉山、字一元,生于万历戊申(1608)九月十九未时,卒顺治乙丑(1649)正月十二子时配孔氏,生于万历己酉(1609)正月二十日丑时,卒顺治壬辰(1652)三月十四子时,现有丁育500多。
坤房:义宦公后裔,繁衍至今丁育200多
历史知名者(泰伯世序)
92世:应观、字景滨、号岘峰。明洪武间以茂才荐授江西抚州府照磨,升湖广黄陂县知县。
94世:祚、字仕德、号退叟、晚年更号东岩老逸。少嗜读书,十五岁入县庠。景泰八年丙子(1456)中举人,次年会试得乙榜。成化五年铨选任常州通判,曾代理常州知府,为官廉明公正、断冤狱、修河道、赈饥荒,颇有政声。在任七年,以微疾致仕,时年四十八。返乡后因厌城南市心街旧宅喧杂,遂置地于东廓外丰湖之南、文峰之下营宅筑园。足不踏公门,以修先茔、建祠宇、严祭祀、续世谱,为睦本族。
96世:镇、字公定、号虚白。明隆庆元年丙寅(1566)岁贡,次年以明经试礼部第一,授业北京国子监,奉旨监造卤簿。工竣后于隆庆五年考选广西思恩(今环江县)知县。立学教民,使壮、瑶等少数民族得受教育;施恩信以结民心,捐俸资以充粮饷,深得百姓拥戴。朝廷出内币白金十两旌奖。并调任饶州淮王府任职,公谢绝而返故乡。后百姓为思恩镇公、惠安人张宓、晋江人肖腾凤三人立祠竖碑。
100世:登廊,邑庠生。
107世:子善,皇恩任赉粟。
107世:子魁 文义公之子,字世珍,号乐川,人称乡贤,生康熙四十七年(1708)。娶薛氏,几年病故。继娶孙氏,比子魁年轻20岁,贤惠、能干,人称“银涨济”。
  夫妻共同经营,沿海大力开发涂头产业及晒盐业等。由孙氏内助的智慧,如虎添翼,他们不怕辛苦,做起了盐贩的生意,销售至县内外各地。开办盐坦,名“三开坦”(三开坦地名至今在流传)。他结交了一批商人,把山区出产的茶叶、棕衣、香菇等土特产转运温瑞销售,生意越做越大。乾隆三十年(1765),子魁在南垟建造七间三退屋一座和七间一座。三退屋之东又建五间二楼,连横轩十多间,交儿子元禄办书院。
  子魁发迹后,慷慨解囊,修桥铺路,围垦堤塘、造水闸。乾隆二年(1737)秋,大台风过境,田园淹没,乡里饥荒,子魁分发粮食,救济百姓。乾隆二十八年(1763)五月,海溢,潮水倒灌,陆地水深五六尺,行舟于陆。八月飓风、海溢,害稼漂屋,潮退,僵尸蔽野。饥民成群流窜,见之悲绝,子魁和孙氏亲手拿千上大米煮粥,解饥民燃眉之急。乾隆四十八年(1783)夏,疫病流行,在缺医短药的情况下,他带头捐钱,将自己从闽地山区带来的茶叶、药物,煮汤熬药,大疫得到控制,使百姓得到了安定。
子魁和孙氏热心布施的善举功德,名闻遐迩。乾隆三十五年(1770),邑主(县令)带人敲锣打鼓,把“齿德俱尊”大匾额送至七间三退屋挂在中堂。乾隆四十二年(1777),县令陆鸣梧下乡调查,里人齐赞子魁和孙氏的功德。经县府申报,朝廷批准予以表彰:“恩例乡耆,正八品重赉粟帛”。圣旨颁发,赐他朝服随身,并在七间三退屋前竖起旗杆夹。乾隆五十年(1785),邑主(县令)阜昌公,以“盛世耆英”匾额旌之。乾隆五十一年(1786),双穗盐场大使戈廷南以“福与年齐”匾额旌之。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廿八日辰时,子魁无疾而逝,享年88岁。
108世:元达,字承发,嘉庆壬戌年,恩例乡饮賓;元禄,乾隆乙酉年,登仕郎,道光辛己年授正八品修职郎。
109世:启丰,为邑庠生;启凤,为国子生。
110世:瑞睦,武庠生,瑞岳,贡生。
113世:普桢,榜名湘,贡生。
113世:学畴, 生1895年。1930年参加革命,1936年入党,村支部委员。1941年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逮捕,关在文成大峃中美合作所,后光荣牺牲。年仅42岁。
迁徙情况
乾房 112世,二房:十七世庆递迁东山上埠;庆娣迁董田;庆宽移居上望林宅;庆禧迁莘塍南镇;庆泉迁周岙;庆进移居瑞安虹桥头;庆延移居海安东门;庆葆移居莘塍前埠;庆芳移居莘塍直洛老余。
113世,二房:十八世普娒移居董九村;碎池移居飞云江农场;岩铭移居汀田后里;普荣移居新疆;普金移居莘塍上村。
114世,二房:十九世万水移居瑞安北长巷;万金移居九里九一村。
115世,二房:二十世方林侨居西班牙。
104世,三房:九世君隆迁居瑞邑滕岙河头;其派下圣安转迁银顶田底山;君隆公派下,十七世孙(泰伯公第112世)分居清垟五仁山村,庆顺分居平阳坑龙潭。
108世,三房:十三世元茂迁居上玛,其派下十六世立弟(泰伯公第111世)分迁飞云镇桥里斗门头(南港村)。
109世,三房:十四世啓恒迁居丽水,其派下长子分迁苍南龙港。
110世,三房:十五世瑞池迁西岙,派下二房长孙迁穗丰,二房次孙迁横山。
111世,三房:十六世立廊迁居瑞安东门;立顺移居上望南隅。元封迁居上望薛里。
112世,三房:十七世庆诠移居董田华表;庆德移居温州九三;庆监移居莘塍仙浃季,其派下次孙连忠、四孙连进分居瑞安城关;庆良居瑞安城关;庆钦迁上望北隅。
113世,三房:十八世普余移居飞云江农场;学辅移居上望九三村;普福移居飞云江农场;普旺移居瑞安城关,其子孙朱详分居莘塍南镇;普樑移居瑞安城关;普枢移居上沙塘;学陛移居台湾;普金移居上沙塘。
114世,三房:十九世万升移居瑞安舍舖后;十九世万彩移居瑞安城关;万和移居莘塍渔墩;万锡同弟寿连移居瑞安城关;万令移居阁巷柏树,弟寿贵分居薛泊。
105世,四房:十世圣祝迁居莘塍下店桥头,其后裔分衍莘塍、下村、中村、油车桥等地。现红丁230多人。
108世,四房:十三世元孙迁东山中埠,后裔迁瑞安外滩、安阳、东山上埠等地。
110世,四房:十五世瑞霖居莘塍前埠,后裔庆乾、乾木迁九里东安。
112世,四房:十七世庆隆移居前埠七坦;庆明移居温州小南门。
113世,四房:十八世普法移居温州仓桥街;普高移居飞云江农场。
坤房109世,十四世启魁移居上岸池。
111世,十六世立时移居东山上埠。
112世,十七世庆棠居仙岩岩一村,其第三子德强居意大利。
113世,十八世学锦迁塘下南山;学池、学启居飞云江农场。
另有散居外乡镇、市外、省外、国外等地不一一列举,详情由南垟谱载。
历代宗谱修撰、目前行第
首修于清嘉庆年间,续修清同治癸酉(1873),重修于民国十七年(1928)、
民国35年(1946)、 共和1985、1994、2004、2014共八次。
莘塍南垟吴氏自鏔公迄今540余年,宗支繁衍,人才辈出,一族八代,名门望族。
提供资料:吴荣奎  吴虎新     
吴义者 整理           

仙降梅林谱序
    嘗考周武王受封吴,爲延陵郡。此吴姓之所從起也,自我吴遠公來自閩泉,後遊昆陽鏡川,其餘散而遷居四方者不可勝計。逮明季間梅峰公,遊訪簡擇來止瑞安三十九都梅林,詳觀地輿形勢秀水明山茂林修竹,于是爰居爰處焉,由是梅峰公係梅林之始遷祖也。至四世祖紀學公移居瑞安城內;錫昌公遷居平邑一都步廊;五世祖汝淮公徙平邑五十二都赤溪;六世祖道生公居本邑十八都垟頭。各處生齒蕃昌支派綿長,前清咸豐庚申纂修宗譜,光緒戊寅與甲午增修,迄今計之久之又久三十有三年兮!族内步球君恐代遠年湮,其中有未登譜牒者,男婚女嫁生卒墳塋,未免千里一毫之誤,向姪明憲君侄孫彤侯公正郎弟,步燦、步法同族長正康諸君,商議續修宗譜,遂起譜稿邀修於余,余敬而贊之,此修譜事關重大,上耀祖禰下誥子孫,非仁人孝子不得爲也。諸君有志修譜,各存報本追遠之懷,余不辭勞其間信者傳之,疑者闕之,似俟後之識者,再考究之,遂邀道軒先生父子二人,印刷月餘告竣,不愧固陋率筆俚語幾句,以爲簡端云爾。
民國十五年歲次丙寅荷月 穀旦
清郡庠生嘯樵葉翰芳拜撰    

固前吴氏续修宗谱序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寻根问祖的优良传统,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而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则是华夏文明得以延续五千余年的根本原因所在。自宋以迨,凡姓族必修宗谱,以明尊祖敬宗之由,上述本源、下启孝思,辩源流明世系、得使尊卑有序、以促敦伦睦族,克振家声,瓜瓞绵远,脉络分明。
据固前吴氏和松坦吴氏旧谱载:始迁祖讳允、字从信、号小乙,生于唐乾符五年(878)戊戌,于五代天福二年(937),因避王曦之乱,自闽之漳州赤岸徙居瑞安集善乡三十一都黄山。居四世,均生葬在黄山。
经查漳州赤岸是个很大的地域范围,而赤岸则是闽北(今霞浦县赤岸村)的水陆码头,是通往温州的咽喉要道,故难以寻找允公祖居地。旧谱是允公六世孙相公首修谱,其时距允公已近二百年了,因系口口相传,也不清楚允公的老家在那里,仅只听说是从漳州赤岸那边过来的,这给梳理允公的远世源流世系带来很大的困惑和不便。根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的线索,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吴义者、吴中文、吴松金、吴炳光等一行八人,带着固前《吴氏宗谱》,于二零一六年八月六日前往福建南平寻根问祖。经与南平市延平区南山村《吴氏宗谱》对照核实,确认允公为可博公七世孙,南山吴氏肇基始祖吴穟公五世裔孙,渊源清楚、支系昭穆明确,允公支脉在失联1080年终于得以认祖归宗。其世系如下:
可博公生子二:长子舜咨、次子舜诩;舜诩公生子五:长子稀、次子穗、三子穟、四子穫、幼子程;穟公生子三:长子旷、次子卓、幼子浚;旷公生子三:长子玲、次子佩、幼子珣;玲公(南山长史派祖)生子四:长子究、次子安、三子康、幼子宁;安公生子七:长子元、次子铎、三子允之(即固前允公)、四子绍、五子章、六子仕廉、幼子追昌。允公生子六,长子拾得、次子养、三子万、四子事、五子亨伍、幼子通陆。
由于当年南平遭王曦之乱,允公留长子拾得、次子养,留守南山祖宅和祖墓,他自己以六十岁高龄,携四个儿子外逃避难,经赤岸到平阳大廊殿,留下了三子万(今平阳夏口吴氏始祖)、四子事,仅与二个小儿子来到瑞安集善乡十三都黄山,居八年便辞世,葬在黄山。至其五世孙乾、艮兄弟俩,大约在宋神宗大中祥符年间迁居固社(今固前村)。为固社五房、六房之祖,其后裔分衍陶山湖岭各处。
          允公支派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名门望族,在宋、元、明三朝,盛誉数百年。据雅瑶、岩下等《吴氏宗谱》载:从宋嘉定十六至淳祐七年(1223-1247),在25年中接连五人登进士第,其中四人为两对兄弟;一时誉满瑞安城、声振温州府。从宋景祐元年(1034)至明嘉靖十年(1530)496年间,共有七人登进士第,多人中举入贡,近四十人出仕做官。这样一个官宦世家,在瑞安县乃至温州府的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其家族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传世有多篇诗词、行述、履历、挽章、赞、序文、皇帝勅命等,散见于宗谱和地方志与传记之中。其中最有历史价值的谱序是由南宋丞相文天祥所撰。他在景定元年(1260)庚申为固社吴氏宗谱所作的序文中说:“允公六世孙吴相于宋景祐年间(1034-1037)赐进士第,宰婺源。始修固社吴氏宗谱。十一世孙吴良骥,绍兴十八年(1148)戊辰进士,知福建惠安县,升授大理寺评事。二修宗谱。十二世孙吴通于嘉定十六年(1223)癸未,十二世孙吴礼于宝庆二年(1226)丙戌兄弟俩先后登进士第。十三世孙吴幼存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登进士第。十六世孙吴淪在淳祐四年(1244)甲辰举进士,授处州教授,与文天祥交善。吴淪示以家谱、并请文天祥为固社吴氏续修宗谱作序”。文天祥在序文中对其家族推崇备至,评价甚高。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史资料,也见证了固社吴氏曾经盛极一时的辉煌历史。
允公后裔除文天祥序中所提及的名人外,尚有以下众多名人先后涌现,或中举、或仕官:“允公六世孙吴植,仕常州提举。七世孙吴练,宋天圣年间授泉州同安簿,后升常州提举。八世孙吴浃,宋熙宁年间授信州提举。八世孙吴潭,仕汀州判,赠承直郎。八世孙吴湛,宋元丰年间荐授上虞丞。九世孙吴景,宋乾道二年(1166)丙戌授汀州判。九世孙吴昭,宋元祐六年(1090)庚午以才能荐授泉州司户。十一世孙吴仁,以书法荐抵京校考,授大理寺评事,赠文林郎。十二世孙吴迥,宋绍定年间授德清令。十三世孙吴敏,宋端平年间以贤能荐授处州录事。十三世孙吴肇,宋淳祐年间荐授江西常平盐茶司副。十四世孙吴宏谨,宋宝祐年间以明经荐授江山教谕。十五世孙吴存勤,以明经荐授德路景陵学政。十五世孙吴存性,宋嘉年间以鸿词科擢授武昌咸宁令、升湖南通判。十六世孙吴洸,宋淳祐七年(1247)丁未登进士第,任宗正卿。十六世孙吴玘,宋宝祐二年(1254)甲寅,以明经授建州崇安县教授。十六世孙吴璆,经举荐授归德丞,后升汉阳令。十七世孙吴棖,宋咸淳八年(1272)壬申荐授福建制置司。十七世孙吴瓒,宋咸淳十年(1274)甲戌,以才略荐授袁州司理。十八世孙吴廉,元元贞元年(1295),以科目擢襄阳令。廿世孙吴文熊,明洪武年间授中都指挥。廿一世孙吴继先,洪武十三年(1380)庚申爵继中都指挥。廿一世孙吴铎,明永乐元年(1402)壬午选贡生,授处州教授,升苏州经历。廿二世孙吴宗铎,明宣德四年(1428)戊申,授广西浔州卫经历。廿二世孙吴铨,袭爵中都指挥。廿三世孙吴应观,明永乐年间由庠生入国子监,授黄陂令。廿四世孙吴潜、明天顺元年(1457)丁丑贡元,授长汀知县。廿四世孙吴傚,明成化十四年(1477)丁酉授泉州崇武仓使。廿四世孙吴准,明弘治三年(1489)己酉贡生。廿五世孙吴玉,明天顺七年(1463)年癸未贡,授处州教授。廿五世孙吴祥,明嘉靖十年(1530)庚寅选贡生。还有庠生多名,就不一一例举了。
允公后裔在历史上曾建有众多的牌坊和亭台楼阁等建筑:如为庆贺十二世吴通、吴礼兄弟先后登进士第,在本邑越山头建双荣坊。为十六世吴淪、吴洸兄弟先后登进士第,在瑞安城建联桂坊。并在三十三都吴澌坦建曲间亭,在三十都建申明亭,在固社建旋马楼,在松坦建瑞庆轩(今遗址尚存)、德磬堂等等,可谓盛极一时。惜如今已是古迹湮没、建筑荡然无存,仅能从现存的谱牒和诗文中去遥想当年作为名门望族之家,其高朋满座、清茶飘香、饮酒吟诗、挥毫泼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盛况了。
孙艮公、乾公后裔播迁概况:
第二十五世:梭公,于明嘉靖年间由固前迁居湖岭岩下。
第二十八世:栻公,于明万历年间从固前徙居陶山山根。
第二十九世:依法公,于明万历年间自固前迁居湖岭雅瑶。
第二十九世:国湘公,于明崇祯年间由岩下徙居新垟。
第三十世:朝增公,于明弘治年间从固前迁居陶山三甲。
第三十三世:折山公,于明天启年间自三甲徙居马屿丁岙。
第三十三世:明位公,于清雍正年间由湖岭雅瑶迁居陶山六甲。
第三十三世:亦显个,于清乾隆年间从新垟徙居岙底角。
以上各分支繁衍播迁详情见各自宗谱。
固前历代修谱记:1、六世祖相公始修宗谱;2、十一世祖良骥公、十三世祖幼存公二修宗谱,十二世祖通公题宗祠匾额“永锡堂”;3、十六世祖淪公三修宗谱;4、二十一世祖继先公命子宗铎四修宗谱。其后各分支播迁后各自另立宗祠和各修本家宗谱。
共和69年(2017)丁酉年丙午月
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   吴松金撰    
附录:允公祖源考证结果
2016年8月6日,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一行八人到南平市南山吴氏寻根问祖,经双方把我们带去的老谱与南山宗谱对照后确认,允公系南山吴穟公五世裔孙,其世系如下:(注:穟公以上世系详见南山《吴氏宗谱》)。
第一世:(泰伯68世)穟公,可博公次子舜诩公第三子,字懋质、号子文,官刑部侍郎。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因黄巢之乱携家眷入闽投奔次子吴卓,初寓“福堂”(即今福州),后徙居候官“虎江”之左。生子三:旷、卓、浚。
第二世:旷,穟公长子。生子三:玲、佩、珣。
第三世:玲,旷公长子。登进士第,镇州长史,银青光禄大夫,(南山长史派祖)。生子四:究、安、康、宁。
第四世:安,玲公次子,生子七:元、铎、允之、绍、章、仕廉、追昌。
第五世:允之(瑞安各《吴氏宗谱》名“允”),安公三子,字信从、号小乙,行温一。生于唐僖宗乾符五年(878)戊戌三月初九。因避王曦之乱,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丁酉,自福建南平橘溪(今南山)徙居瑞安集善乡三十一都黄山,卒于后晋开运元年(944)甲辰,葬在黄山。生子六:拾得、养、万、事、亨伍、通六。
长子、次子无详载,三子万、四子事,居大廊殿(事公乏嗣),在逃难路上暂居大廊殿地方,这与苍南夏口吴氏始祖太乙(万)公的记载基本相同,(可能太乙既是万公)。
第六世:亨,允公五子,字元务,行良一。生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乙酉八月,卒于后周显德二年乙卯十二月,葬父墓侧。娶黄氏,生子一:拾。
第七世:拾,亨子,字建终、行恭一。生于后晋开运元年(944)甲辰正月。生子二:孟夫、仲夫。
第八世:孟夫,拾长子,行俭一。生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壬戌十月八日。墓在祖垅墓右。配赵氏,生子二:乾、艮。
第九世:乾,孟夫长子,字孔化、行让一。生于宋雍熙元年(984)甲申十二月。配梁氏,生子三:仁、梓、棣。(详见固前《吴氏宗谱》)。
【注:据福建南平南山谱载:允之公生子二,拾得、养。由此可见当年允公避乱出走时是带着四个儿子一起到温郡瑞邑的,(致使他们在南山后来所修的谱上没予记载)由于三子四子在平阳大廊殿落脚,在瑞安的只有五子亨伍和六子通六。因此在固前的谱载也只分衍为五房和六房,现在瑞安各分支均为五房和六房的后裔,虽已各自建祠立谱,仍都以固前为祖地,为同祖同宗之亲。】
瑞安吴文化研究会 吴松金 据南山、固前《吴氏宗谱》整理、撰写

湖嶺下瑶(雅瑶)吴氏宗譜序
    按下瑶我族出自閩赤岸。後晋时允公小一府君,以辟王曦亂,始徙於此焉。時歲無旱干之憂,民獲和豐之樂,乃始歡小一公。雖際倉皇之秋,其卜居之吉而終。允也閱今凡三十有二世,其間帝王更姓。自晉而漢而周,以迨宋元與明與本朝,子孫既庶而且秀,代有名彦圭組相承,或庶幾與甌之,故家並驅光於戲不有,斯譜將歷世久遠爾祖之德,不幾湮没而風微自出之系,亦將紊亂而失據後之孫子,雖欲稽攷存什一,於千百末由也,幸我六世祖相始造是譜,十一世良驥公一修,十六世淪公洸公載修,二十二世宗鐸公,二十三世泰公,經二十五世魁公,二十七世珉公珂公相繼續修,至二十七世曾祖少厓公,謙際明季盜賊蠭起,續及國朝鼎革,四方未平,白巾寇始末三載,農罷於耕燕麥兔葵所在,自是海寇連年,卒無寧居,老幼死於兇歉,丁壯斃於鋒鏑,其離父母之邦去而適他郡者尤不可指數,迨稍安輯而耿靖,南復變於閩兵出桐山,甌郡騷動,百姓苦於戰爭干戈搶攘,非選徙即助餉貧者十八九,婚娶禮廢,蒼髮垂髫老死歲月,欲求齒繁多得乎,至今三十二世居諸相距幾百年,即我高祖所續之譜已失於白寇。幸雅山姻戚超然陳先生,見爲余家譜拾而歸,我嚴翁然已損壞亡缺及半於戲余生也,晚既無譜之可尋,復無老成人可與稽考,今不揣固陋志切重修。亦但取其真者修者在譜之缺敝處不敢妄臆,其是否間亦不敢襍引,宦祖必書公有德,亦公一貴貴一尊賢者子貴亦公推善於所生也,書宦必詳以勸後也,取某生某卒某塟某俱有書云,無考闕疑也。或立繼一歸本生從真派也。立繼異,姓不書杜非宗也,及夫措行有關族紀,舉事動合孝思,足光宗祖而刊後嗣,尤備及表暴以爲子若孫法也,是故斯譜非惟徵本系之,不爽抑亦著先德於不衰,我賢子若孫其敬守之,毋忽是爲序。
大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歲次夏月吉日
樂居雅瑶地景小引
且自古賢人君子往往甘居林下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其故何也,意其所欲者在乎山水之真樂也。蓋山水之樂,觴於目而於契、於心得、於意而暢於四肢。其神明獨禊之妙,固非淺見所窺其萬一也。濟考吴氏始祖依法公,跋涉山川,越歷關隘,擇處於斯非有深慕於此乎!蓋有見夫雅瑶四面層巒插翠,一流溪水生痕,雖非城市之繁華,卻有山間之物色。時當春夏喈喈上下禽鳥聲音鬱鬱,高低峰巒樹木,秋山菊香同桂苑之清奇,冬嶺梅白賽雪宮之潔素,噫嘻蒼松翠竹美景何多,白沙嶺銕基奇觀非少,何莫非賢人君子所樂居之鄉哉。癸酉歲濟舌耕其處續修厥譜深有所感,乃援筆而記於篇首以勉吴氏諸君之樂居云。
桂峰居士稷民楊  濟拜撰    
湖岭雅瑶吴氏纪略
吴氏雅瑶支派肇基祖依法公、字通义(泰伯第100代),春阳公之子,生于明万历三年乙亥四月十九日丑时(公元1575年),卒于崇祯十一年戊寅八月廿四日亥时(公元1638年),娶妻陈氏,生于明万历五年丁丑三月初十卯时(公元1577年),卒于明崇祯九年丙子十一月初八日戌时(1636年)。生子三:伯登、伯清、伯甫。
在瑞安吴氏联谱探源时,为了寻找陶山、湖岭等地的允公祖源,“瑞志”编委成员,参阅《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及固社、雅瑶、山根、三甲、岩下、松坦、新垟、岙底角等地的族谱,前往福建南平等地探源,并得到南平等地宗亲们的大力支持,终于理顺了允公祖源支系。“允公名从信、号小乙,天福年间,避王曦乱复于闽之漳州赤岸,来温郡瑞邑”。公生于唐乾符五年,戊戌(公元878年),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允公属南平穟公派下,为泰伯公第66世孙可博公的次子舜诩的后代,而吴畦却是可博公的长子舜咨的后代。所以雅瑶总谱认允公为泰顺库村畦公的后裔是错误的。(详见吴义者《寻宗竭祖》、吴中文《瑞安允公支派综述》)。
据民国《瑞安县志•氏族门》记载,雅瑶是瑞安吴姓聚居人数最多的村庄。又据光绪十八年重修谱记载,“依法自固社迁居雅瑶,今已十有五世,派分枝别总计二百余家。”
雅瑶村位于瑞安市西北面,西隔白沙岭,与青田相连,北隔朱山与瓯海相通,飞云江支流金潮港三十二溪从这里发源,瓯湖公路穿越村中,五垟坑,下坪坑,烧酒坑,龙井坑,下儿坑在这里汇成雅瑶溪,水力资源丰富,在这些溪谷两岸是茂密的森林,肥沃的梯田、山园,溪边建有八座水碓,雅瑶确是一处山青水秀,土地肥美,空气新鲜,风景秀丽,能供人们生息的好地方。故此,依法公迁居至今四百年来,确是人气很旺,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孕育发展好去处,但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虽是青山绿水依旧,洋楼别墅遍起,到处路平灯明,但常住人口急剧减少,全村在册人口三千多人,但常住人口却不到四分之一,青年人都已经外出,只剩一些留守老年人,以致田园无人耕种,好多都已荒废,造纸厂关闭了,水碓成了废墟,许多房屋都已成了无鸟空窠,雅瑶原有400来户,现已有300多户在外地(湖岭、瑞安、温州等地)买了房,安了家,他们中大部分人家乡观念已淡薄了,很少回家。只有部分人在年冬节到回家看看,这里学校无人上学,被迫停办了,卫生所撤走了,供销社没有了,所以人们上学,看病,购物都得到外地市镇了,连那古老破旧的祖宗祠堂也都无人修建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雅瑶这些依法老太的子孙们一定会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而作为依法老太所开创的雅瑶村,这个曾令人向往的美丽村庄,将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呢?唉,我真的无法想象。
世  系(允公-依法)
 1允-- 2亨儿--3拾--4孟夫--5艮--6梗--7绩--8潭--9景--10忠--11保--12礼--13守--14宏谕--15存愷--16璆--17岌--18铭--19堰--20文和--21可先--22宗润--23森--24彩--25玉--26生--27敏豪--28春阳--29依法...                                       
外迁情况
六世子顺公迁居青田四都后移居后垟庄,八世国福公迁居青田岩下庄,九世昌明公迁居鹿木彭埠、九世子王公迁居鹿木彭埠、九世考丐公迁居金乡蒲门流龙村,十一世瑞元公迁居平阳上市、十一世喜义公迁居金华长山乡杨林村,十二世昌余公迁居瓯海巨溪。
吴育波 整理   


陶山三甲吴氏宗譜序
蓋譜者普也,普序其宗支上述本源,下啟孝思,誠垂世之鴻篇也。是故大族名門靡不有譜牒之作,但世遠年湮失之于滄桑兵革之際者多矣,幸或存者而不全,全者而多殘闕可勝悼哉。如吾長芬吴氏之譜曠修六十餘年,兵燹之後剩有殘篇斷簡恐散佚,殆盡支派不能聯絡,親親之道或幾乎息矣。特於孟春之吉族議章程囑余增修然,余與吴氏居趾相近,世聯淵好於義無容辭也。因不揣固陋,謹輯其譜牒,始祖諱朝增者,由固嶼遷此迄今三百餘年,子孫繁衍,立祠祀之,而譜行列於第一世。其先世固嶼之祖不復列行者遠矣,遠非薄也。禮祭義五世親盡則祧,而吴氏不瀆固嶼之遠祖可謂知禮歟。於是競競業業悉遵舊譜抄錄,不敢妄有增減,凡諸新修者,各序其昭穆,書其字號,列其官爵,標其里居,明其婚嫁,紀其生卒,表其窀穸,並諸嘉言懿行,可矜可式者悉贊之傳之,以勸將來至秋而譜成俾後之閱,斯譜者當知吴氏諸君子倡修譜牒之用心,卽仁人孝子之心焉,余故樂序其事以題其端云。
大清同治玖年岁在上章敦徉南吕月 穀旦
里人國學生介山曾魯拜撰    
陶山三甲吴氏宗譜序续
修譜者何也?一則為敦本睦族之所由;一則為尊祖敬宗之所係。豈可冒昧相將以至數典忘祖之誚哉,若貴族吴氏出自泰伯創勾吳,簪纓鵲起濟濟一堂,政命操全局之權,如星拱照國家臨大事之際,似水同歸獻籌,朝廟進退百官。定褒貶於史册之間,固班而可考,讓三分之天下,其可謂之德也。聲明昭著於當時德澤垂裕於後世。茲三甲始祖朝增公,自固嶼遷居於此,厯年三百有奇,延世一十有四,瓜瓞綿遠脈絡分明,遠宗近宗之相承十世百世之未艾。序昭穆之次第,别宗族之親疏,合璧於上聯珠於下豈無根據之所存乎,前譜修於光緒丁未,迄今年猶未幾,奈總譜遭於回禄者,幸得房譜猶存,族人議決必汲汲而續纂焉。歲戊午族幹銀寶、嘉木、林榮、光亮、培業等延余重修家乘。余曰:修譜者難於註書,吾觀姓氏論李守誌之百家,書柳芳誌之彼,為鴻儒之誌,筆猶大同而不免小異。況吾也,亥豕不明何敢漫膺是任乎。然知心見託義不容辭,亦但溯其本源詳其派系,以為後人有所考究耳!實先世之所以無恨亦久遠之,所不忘也,是為序。
                                  溫 良鞠躬撰    


湖嶺松坦吴氏宗譜原序
    譜始不作則無以稽初生所自本,譜繼不作則無以考後來之所自分。安固固社家譜始作於六世祖相公,迄今凡十有五世矣。於茲而不修,將必有不及修者,倘我不爲之續修,得誰復爲之修者。驥自戊辰僥倖獲售沐聖天子恩寵,職任惠安民歡物阜政聲上聞,勅修國史時,適金寇警邊天子,北征未瑕及此,迨驥乞休林泉而驥已老。嗚呼!天殆熬遺以爲我吴氏修譜用歟,歳庚辰族孫幼存、際第、榮娒、謁祖因有續修家譜之請,實惬余志所未逮也。盖以曩覊於官任大而責重國爾而忘家。今停修史之命得以仰承相公之緒,茲不續修必致後裔益遠,祖宗支派益失,由來已輯者蠧敝必多,魯魚亥豕之訛,未入者遺忘,曷免人遠風微之嘆,廟薦庻饈昭穆難以稽考,禮重五服堂從何得分明,長幼混淆親疎莫辨,將使相公之手澤委諸草莽,大非孝子慈孫之心,所敢出也。驥因是告廟請修以成美舉於是乎書。
皇宋辛巳夏仲竹醉日賜進士出身特授惠安令    
 十一世孫良驥拜手敬撰    
松坦吴氏宗譜序續
松坦吴氏吾鄰鄉也,居臨孔道其族內如應葵應遜諸君實爲余最相友善,雖乏朱陳之好而孚交孔專固亦有素矣,是嵗春率其侄日豐、日高、侄孫振道等,捧舊譜來邀余修,且言寒族自固社遷徙以來二百餘年上,來營造祠宇至道光己亥始建新廟,得與大宗永錫重互相輝映,但舊譜缺畧倘迟之,又久失其源流。吾恐慕勢子孫必將引貴顯名公,以誣其祖則祭非所祭,而廟直與雲臺麟閣等耳,而得謂之尊親乎。況先生嘗修吾固社宗譜矣,遠祖行實猶存清鑒,今假手於先生以修吾家譜,則缺者補略者詳得爲有徵之書。然此譜不即成爲今之信史乎,此族內之所以急欲修譜而修譜之任之,所以必質諸先生也。君其勿辭余謂立廟修譜者俱尊祖敬宗事也。倡此舉者皆爲余所當鼓舞而振作之。況鄰族乎故不自揣而爲之發,凡起例盾獻徵文首標,固社始祖溯至二十四世嫡派,再從松壇始遷祖遞及歷代孫玄間有一二補訂,不敢任意捏造以負故舊相孚之誼。茲幸功以造告竣謹序其事,於簡端俾吴氏後賢識諸君之用心,續而修之。世守弗替而無忝於所生云爾。
道光庚戌年嘉平月  同里張    
濟修軒氏頓首拜撰    
湖岭松坦吴氏纪略
湖岭松坦吴氏外纪始祖允公、字从信,号小乙(泰伯公第72世、可博公第7世孙),生于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天福年间避王曦乱復於闽之赤岸(今福建南平)来迁温郡瑞邑、三十都固社(今称固前)为肇基始祖。
允公传至24世晋纲公、字彦维、号进广(泰伯公第95世、馥公之子),生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卒明英宗天顺七年(1464)。妻何氏,生子名亢、字实甫。公于明朝正统年间,率妻儿自三十都固社(今称固前)迁居湖岭松坦,为松坦吴氏之始迁祖。迄今历时五百余载,繁衍十八世,继往开来、宗源流长。
湖岭松坦位于瑞安市西部,属湖岭集镇中心建设范围,东临湖屿桥、西接永安乡、南通坑源鹿木、北靠闲心寺,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是人们生活栖息的好地方。据宗谱记载:松坦地名在明朝崇重公为祀产缴纳额粮,而改为松坦庄吴福生户,因宜居地屿山松柏茂盛、道路平坦而得地名。在明清时期吴氏祖先建有曲涧亭、兰桂坊、吴氏宗祠、祥吴宫等建筑古迹,至2003年在宗亲吴敏生、吴达云的发起,通过族人的共同努力重建松坦吴氏宗祠。其像吴宫高大、宽广,作为湖岭中心镇中心小学的文化礼堂。至2007年拆建为镇小、教学办公大楼。由此,充分体现吴氏历史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人口概况与外迁情况
吴氏始祖晋纲公入迁松坦至清康熙年间。正逢康熙盛世、宗脉兴旺,因动乱、自然灾害等方面的严重影响,家人逐渐搬迁,据近几年的认宗及相关记录:居杭州、宜兴现有200多人、居台州、玉环现有150多人,还有文成大峃、高楼枫岭等地现有500多人。如今松坦本地人口260多人,占本村户籍人口三分之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族人搬迁频繁,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松坦村被评为“温州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祖国的繁荣昌盛、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加强民族、氏族的团结,我们子孙后代的日子将更加幸福美好!
十一世日信公(泰伯公第105世),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台州玉环;
十二世光富、光川公(泰伯公第106世),于清乾隆年间同迁居台州玉环;
十二世振淼公(泰伯公第106世),于清道光年间,率子迎有迁居杭州新城;
十二世振铸公(泰伯公第106世),率子迎朋、迎济迁居杭州新城;
十三世迎汉公(泰伯公第107世),迁居杭州新城;
十三世迎鸿公(泰伯公第107世),迁居文成大峃。
允公——晋纲公……世系
   1.允-2.亨-3.恰-4.孟元-5.巽-6.楫-7.维-8.浃-9.易-10.顇-11.僤-12.逞-13.敦-14.宏谨-15.存惟-16.璋-17.瓒-18.环-19.圮-20.玉-21.操-22.士恒-23.馥-24.晋纲-25.亢-26.崇-27.廷贤-28.守-29.世-30.国-31.尔-32.元-33.应-34.日-35.桂-36.迎-37.兴-38.锡-39.学-40.定-41.乃……。
目前最大辈“兴”(泰伯公第108世),最小辈“乃”(泰伯公第112世)
提供资料:泰伯公第110世  松坦 吴金水    
吴义者 整理                 

马屿丁凤(丁岙)吴氏纪略
瑞安马屿丁凤(原称丁岙)吴氏,始迁祖折山公(泰伯公第102世、陶山三甲朝增公第四世、文胜公孙、魁胡公子),乡饮介宾。生于明万历年间(约公元1600年),于明天启年间(约公元1625年)从三甲迁居马屿丁岙,生子一,名显宗。生卒俱失考。
折山公迁居丁凤村迄今近400载,人丁繁衍90多户,380多人。部分族人散居外省、外县(经商)及温州,瑞安城关、马屿、陶山等地…,具体详情由丁凤谱载。
行 第:朝文魁山显  逢圣兆世日  作定沛永寿  福大正宗昌
希言公颜承  宏闻贞尚衍  兴流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目前最大辈“沛”字辈,最小辈“正”字辈。
宗族知名者
吴日兴、字一忠、讳三元,生于嘉庆庚午(公元1810年)、介宾。
吴作言、字陈聖、榜名未龙、号继昌,生于清咸丰壬子(公元1852年)年。被录取温州学府第七名、武庠生。
吴廷植、榜名翊、号莉臣,生于清光绪庚辰(公元1880年)年。被录取温州学府第十六名、文庠生。
吴廷佩、榜名枫、号厚辅,生于清光绪甲申(公元1884年)年、国学生。
吴沛旺、字肇芬、号兰阶,生于清光绪乙巳(公元1905年)年。民国乙丑(公元1925年)年、瑞中毕业。
吴沛萱、字肇萱、号光哲,生于清宣统辛亥(公元1911年)年、瑞中毕业。
吴义者 整理    

塘下肇平垟新瀆谱序
今夫喬木千尋枝分本共,黄河九曲派别源同。人之有祖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我始祖太乙公,自晚唐廣明三年,由閩之長溪赤岸遷今之橫陽夏口,爲百世宗猶木之本水之源也,厥後十八世以誠公徙居前房,由前房派下二十九世元霖公,分居彭家礁;元榜公分居西垟;元珍公分居鯨頭。傳至三十二世鐘賢公,轉分瑞安之肇平垟,元龍公分居安峰楊府宮,元斌公分居石砰牛栏頭,元英公分居仙坭船;三十二世士福公贅居倪家堡。三十三世開忠公分居石頭岙,傳至虞豹公復分居金鎮南門,至二十五世東池公遷居浦頭匯暨山前等地。二十七世敬南公徙居吴家堡,二十八世君友公徙居金鎮。由金鎮派下三十世思武公轉居玉環長山嘴大古順,二十九世元清公移居章均垟,由章均垟派下榮馥公又分雙排之案桌山,元寅公移居八大垟。三十一世全祖公移居常州府宜興之七里岡。猶木之分枝水之分派也。分遷數處相睽數里或數百里之外,近者親遠者疏不有譜以聯之,則荒遠無稽,安知大宗小宗皆一本之親乎。我吴氏自殘唐迄今已越千年,譜牒屢修勿替。前清道光甲辰年吾曾祖曉村,遵其祖父榮烈公之遺忘作述續編,經同治甲戌年族公魯玉增修之,民國戊午年可庵堂祖父僅修本地之族譜,以未遑彙集大宗,而竟竣事深爲憾惜。茲者前房與吴家堡兩地更以户口繁植,轄地遼闊乃各建宗祠,各立譜牒以致行第相差,尊卑顛倒,其有不亂昭穆不背宗本者幾希。余有鑒於斯爰邀請各派各房董其事者,爾修得寬逢廩爾賀希發漢清景能有德等諸老前輩,集議磋商僉謂彙修大宗族譜,分修小宗房譜,刻不容緩乃分公從事踴躍爲之。凡旁支别派無不努力,採訪生娶卒葬喜像行實編之,如牒似續前程稿成。敦請堂叔希文與林必昌二先生校對刷印裝訂成帙,余爲增定昭穆以辨之字行,以聯之世系以明親疏之别,俾後世子孫一覽斯譜,莫不了然焉是爲序。
民國三十二年歲次癸未仲冬月  穀旦     
                          三十七世裔孫賢如謹序           
大宗祠在平陽江南夏口吴坐壬向丙兼亥巳   

塘口吴氏宗支纪略
    始祖太乙公、字黎明、号奎宁。系泰伯七十三裔孙,公美容仪性聪颖,日记数千言。年十六博士员,习春秋传。博研坟典(坟典指三坟五典传誌,是远古时三皇五帝所作的书。)又谙堪兴(又很熟悉能够兴起意),其先世顼公当唐天宝间(742—755)袭父爵,仕闽福州,遂居长溪赤岸(今霞浦县)传至僖宗广明三年壬寅(882)黄巢于长安称帝后,公迁携家眷来浙瓯横阳东门外五载,捨其居址,仙坛寺再徙嶺门八载,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復徙全舟乡夏口居之。至今历1135年,蕃衍42世。
    (五世祖)光国、字子上,是宗魁之次子,少家境困贫,察其笃志好学,器之而赘以女,尝学于安固(瑞安)林先生,一日披其文谓之曰:“汝笔端先窘后畅,云蒸霞蔚,一气呵成。联捷材也,后年三十余举。宋真宗咸丰元年戊戌(998)举进士,迁大理寺正卿。方腊作乱平寇论功,擢获军都督。享年57卒于官。妣钱氏生子四:裕祥、裕昌、裕瑞、裕足。
    (八世祖)恒阳公:赋性正直,勇敢排难。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正月初五日瓯俗有龙舟之戏竞渡,于宋家港屡败,公辱甚,遂发神勇入水。负舟如飞,角竞皆捷归后舟底得公异神之尸,明太祖与陈友谅战胜于鄱阳湖,公化形助成,太祖问而知之,谥号《华益侯王》。
    任公(十八世祖)字以仁,号太古。明洪武庚午(1390)明经科进士,仕福州府都事,擢矅州府知,有善政公正五十九龄,欲归乡里,民不忍去闭城攀辕三日,以德政歌之,享寿64。元妣林氏,继妣陈氏合葬将军东括衣三原。
(三十二世)景美、字仁峰,景茂、字仁峦兄弟俩(系29世元扬公派下)。由苍南钱库夏口村迁居瑞邑塘口,墓于山根山,今已繁衍10世至42世“可”行第。宗枝繁衍子孙昌盛。
吴顺录 整理    

塘下上灶吳氏家譜自序
我吳氏之裔出於周,蓋自泰伯端委治吳其地即今之梅里是也。子孫遂以國為氏,宗支蕃衍蔓延藤茂於天下。世代遼邈,谱系湮蕪,莫可究詰。倘必強爲附會,遙遙華胄難免貽笑大雅。我故直斷所知,追惟祖宗以來之派,在唐中宗時祖厥諱進,登進士第,官刺史。生一子諱巒、巒生子龍裝、裝生崇政、崇政生少連、少连生偉、偉生著作郎曰球,聲譽甚著,生一男名景盈、景盈生石慶、石慶生二子:長全智、即仙邑厚仁始遷祖,次全道,官諫議大夫,此括蒼遂昌之派也。
全智公字如愚,唐光化年間避地遷居天臺安州之下歷村,登進士第仕梁,歷官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監祭酒兼侍御史。生一子名陳字祖虞,由右科官參戎。生二子:長發字必昌,生福名次壽,福公生奉號敬亭,有四子、第三子名設號肅之,生七世祖諱永昭號晉卿,贈武略郎。生五子:長師錫字堯臣,以子學士康肅公贈光祿大夫;次師禹字舜臣,以子登進士知西安縣贈文林郎;三師南字唐臣武節大夫;四師孟字鄒臣贈武經大夫;五師旦字周臣贈保義大夫。唐臣公生三男:長曰藹字吉可,仕武節師,主管台州崇道觀。次諱蒙名正可,三諱艾字聞益,居田頭,此仙居厚仁之派也。
若我高祖孚叟公即聞益公第三子也,諱濚名肇鑑,常以文章節義爲國士倡,郡守欲召爲功曹不就。曰龍以屈伸爲神,鳳以嘉鳴爲瑞,何必隱形於天外,潛鱗於深淵乎。後慕東嘉陳潛室先生經學、負笈從遊。以繩尺不中於有司,即拂衣歸隱卜築於荊溪之渠,里有鳳鳴柱峰之瑞兆遂家焉。時在前宋淳祐甲寅歲也。質養晦山居、罔與世接,暇則焚香、瀹茗披閱圖史,以快心目。一日忽有水木根源之思,於是謹按先人宗支圖而錄之,昔魏楊氏素重支系,晚年手書一通授子曰:他無慮,惟宜珍重此耳,今余所敘正此意也。後之孫子能推吾意而廣之,以終吾先祖之休德,則亦豈非予之所望也哉。
元至正甲辰歲(1364)嘉平月  榖旦
裔孫  質謹誌    
【注:录自上灶《吴氏宗谱》清同治十一年壬申重修谱,该序抄自永嘉瓯渠《吴氏宗谱》序文作者为瓯渠吴氏六世祖吴质公。瓯渠为濚公长子志远,上灶为次子志端后裔】
塘下上灶重修宗譜序续
吾嘗讀史至泰伯世家,見其三讓國,與弟仲雍同奔荊蠻,荊蠻義之,立爲吳泰伯。迨武王克殷,求泰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因而封之。其後子孫以國爲氏。傳至十九世壽夢之子字季札,又讓國不受,封於延陵,自號延陵季子。凡今延陵子孫,皆季札公之後裔也。
溯吳氏自大明定鼎之初,吾祖玉泉公係宋度宗咸淳間太常寺正卿安國公之元孫也。初居麗邑,慕東嘉山水之勝,來遊海濱。審上竈地方有四靈之秀,遂謀築室而居焉,是爲上竈始遷之祖,遞傳遞衍二百餘年。至九世祖諱德皆,深惟世遠年湮,宗支散佚,乃於萬曆庚子之春始訂之譜,使後世子孫蕃衍有所稽考,於是乎上竈吳氏內紀之譜自此始。
傳至清初,三藩變亂、兵火之災,親族渙散、兄弟流離,至道光壬寅越二百四十二年譜牒遺失、無可考查。幸十三世祖世兆諱進觀仝侄國鳳諱炳魁,延朝陽鄭玉衡先生,因祖上之遺言、老人之記憶,細心纂輯草創成編,手抄筆錄聊爲傳家寶鑑。但當時我族人皆不識之乎,雖支圖錯誤、尊卑失序,一任其乖舛而已。
維同治甲子,十四世祖炳元經商西溪厚渠,見其族姓蕃衍亦屬延陵一脈,且查其祖金明公係外紀全智公十世孫。金明公生二子:長志遠、次志端,端生安國公居麗水,遂欣然曰:吾祖始遷麗邑,即金明公之後也。旋里遍告族人,酌議輯譜,惜其不壽而中止。至同治壬申,十五世祖大睿大閭,同心協力相議增修,延同里黃德坤撫厚渠之源,使失於前者增之,缺於後者補之,庶幾吾族之譜始有可稽之世系。厥後子孫相承,世世寶而藏之。民國丙子春,族叔家琛家鼐,有志修輯,邀予總理其事。時予初從師校歸來,執教他鄉,年輕識微對於譜牒不甚了了,亦無暇查對、致多錯誤,因擱置至今尚未完竣。本春,族叔家恒,二伯父族長家楠,聞同邑王君叔玉深通歐蘇譜法,延之重修,以余仍總理其事。俾全始終之義,盡子孫之責焉,是爲序。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歲次戊子秋月    
十七世裔孫 作鏡名啓中 謹序   

林垟吴角州吴氏宗序
    公諱又新、字湯臣,商銘祖居閩省之長溪赤岸,唐僖宗間以科甲授平陽縣令,因父永清公進士出身遊學來平,有擇處之意友人道梗如其志爲卜,塟於神山寺後。湯臣公年十二泣告太夫人曰:將來厲筮仕當平陽以便廬墓,故致政後遂居焉。又說公本福之大宗代有達人詳,於譜牒以王璘之亂官此地卽佔籍,於此爾時際唐德之衰,四方不靖已陞平陽爲橫陽公,初任衢州、繼改紹興府通判。除橫陽州牧卸事暫居猶屬閩藉,二世通仕公,三世長史公,尚稱平人、閩藉,至四世樞密公,始入平藉,閩之同宗來者頗多,嶺門舊第不足聚族乃治第,於水倉河之北挹仙居後街之東方廣四里有餘,今之東教場即故址也。五世戎部尉嘉惠伯兄弟同居,出粟賦飢全活兩邑錢越王表之,至六世始析公居一都白岩潭頭吴庄,即六都吴樓、七都仙口,均系一本之親也。是爲序。
                 敬録潭頭老譜原序    

莘塍前埠譜序
嘗聞史以記政事定褒貶觀得失,譜以序昭穆别尊卑知行諱。故國有史則足以立綱,紀族有譜則足以敦親睦族。此國史之修固急而族譜之修亦不可緩矣。余稽吴氏自明肇基公,遷於溫郡遂卜居瑞邑前埠。傳至三世子正公,分遷平邑南港靈溪築室以居,此皆肇基公之真派也。光緒丙子十世孫光耀君,因族繁散處,爰創譜牒,分作兩房其顏曰:以前埠為乾房,靈溪大門為坤房,各執一册,庶幾將來確知同宗之人。分居異地即代遠年湮無致蕩然失考也,於是歲吴君族長光琇命侄錫珍為總理,暨侄沛欽協慶同,姪孫清濤諸君為助理,來邀余復修其宗譜為之,外與採訪定其草稿,遂延師團嶼林君趾祥遵而印刷。之凡一切諱字里居婚娶生卒墳墓舊者,仍新者增,一一詳備,俾後之覩是譜者,咸興孝子仁人之感動,水源木本之思。豈不懿歟,今宗譜告成,余不揣固陋掇数言以弁其首,非欲以文見長,實有以表諸君之克迪前光也耳,是為序。
光緒三十年歲次甲辰仲秋月 穀旦
薛里儒士薛楫如拜撰  

马屿五甲譜序
古今來有國則有家,有家則有祖,上自高曾祖考下及兄弟子孫皆同血脉之親也。而傳世既久子孫繁衍支分派流,或以昭穆失序而淆,或以分居異地而疎,視骨肉如路人皆譜之不修故也。我吴氏之祖其千年以上百世以前無從稽攷。惟自莆田十四郎以及念三郎諱公宦,遊於海澄白焦浯漾。有子三人:長曰則賢、次曰則惠、三曰則茂。因元末干戈擾亂,各自隱避不敗安居故土。賢公謹守祖基,惠公遷居焦山,茂公遷居龍溪海垟,生一子三孫,長遷山城、次守焦山、三居箕湖,祖墳:一塟鰲子林,一塟海洋尾,勿謂則賢公之派,居白焦者多不相識,即則惠、則茂二公之派,相去數十里,昭穆亦不能明,今特為敦親之計,其則賢公派星散窵遠難以向問,惟則惠、則茂二公之苗裔各誌為一譜,我觀近代亦有遷於臺灣平陽瑞安者皆同一體也。略記高曾之原委,續編雲仍之名號,以遺子孫使知親疏之别序,長幼之序。豈非光前裕後盛事乎,尤期繼起者相續修葺,庶由先而後由遠而近,得以溯源而窮流焉,期可謂無忝爾祖云。
康熙二十七年歲在戊辰  梅月
十三世孫喬萃扳夫拜撰    
马屿五甲譜序續
    嘗思孝莫至於尊親,仁莫盡於睦族。故有仁孝之心者,始能行尊睦之事,則修譜其大端也。我觀渤海吴氏出自周太王之長子泰伯,窺父欲傳位季歷,皆弟仲雍託採藥以遯荊蠻,迨武王伐紂革故,鼎新封其後於吴,初封延陵繼封渤海,厥後遂以國為氏,以地為郡,其間名宦代不乏人,如觀樂知音治平稱最。虎視鳳瞻龍騰豹蔚坐席正講官之體,飛帛書御史之名。自流晉唐宋以來,世遠年湮支系難稽,猶之文獻不足,此仁人孝子所以有譜牒之作也。作而修之則一家之文獻足矣,今我邑團嶼蘇山吴氏實始于閩之莆田,十四郎分漳之龍溪。則茂公越十一世明萬歷年間,有時雍公來遷平之高沙里,厥後弟時和公訪兄至平,復遊於瑞之四十二都團嶼,見夫山明水秀,風俗醇美,遂卜宅居焉。而時雍公三子宗旦公來遷本邑四十五都蘇山念,二公之遷:一為團嶼始祖,一為蘇山始祖,其子孫繁衍散居四處,如維泰、維景二公移居江橋灣,而才公居平陽二十五都龜山,以及於九甲象山等處,而宗旦公子孫亦有遷於大岙底、姜山两地,二公之后裔星散棋布使,無谱以聯之恐視骨肉如途人。茲幸有克發公同侄光辰,能興木本之思,訪祖尋宗跋涉不辭艱險,則其祖來遷二百餘年之支系,燦然不紊末始非公之力也。茲因譜事告竣余不嫌固陋敢作一序,以誌其功力不朽云。
咸豐丁巳黄鐘上沅之吉旦
郡庠生爕臣黄維均拜撰    

高楼林山吴氏譜序
    一、蓋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者子孫所自出之人也。世久則統乎系,族大則合乎譜,譜者本支所共貫之條也。粵稽吴之始泰伯開基遜讓之風,可法於後世。季札歷聘周樂之觀可為知音。自周以來循吏丕續名士代興世不乏人,指不勝數其源深者其流長也。然而遐遠之祖,不可甚述,而本族之祖自當考詳。我祖於明天啓年間,由閩泉州南安縣黄龍移居,同安崇善里復於崇禎初年,來浙溫之平邑四十四都北港塔邊東山而居。為從下南來,故名曰盛宇公,而後繼繼承承支分派别,遷徙靡常,苟不詳明其世系,條列其支派,則時易年湮不特宗族相逢骨肉,途人之誚亦且本源有失,數典之憂譜之修也。其可緩乎果其條分縷析,脈絡貫串。俾覽者披圖尋索,則知其支係何,公之支某派係何公之派,不致倫紀有舛親疏有混,庶泰伯三讓之風,季札知音之譽矣,豈不美哉。
    二、 族之有譜所以聯宗支序世次定名分也。我祖於明天啓年間來居於浙之平陽四十四都北港塔邊東山,迄今已九世矣。從前世系無傳,但聞先代自閩泉州南安縣黄龍移居同安崇善里,祖墳在隔口尾,所生盛宇盛化二公,然而盛宇公即我之始祖也,慨自始祖以前悉莫可考,即其里居遷移之,所亦僅得之傳聞疑信之間,倘於今不復註明,則積世久遠安知後之。視今不猶今之視昔乎,於是傷往事昭示來茲,將後來之支派一一指明,以便觀覽又恐族繁不無遷徙散處之遥者,因排定名行以為取名之冠,庶使疏於往來者,尋訪得知尊卑不紊,昭穆攸分,而骨肉不至如途人也,惟願後之賢者,能得始祖以上之世系,敬而補之,則仁孝亦足稱焉。
嘉慶十年歲次乙丑花月  穀旦
六世孫邦殿謹誌    


瑞安吴氏渤海郡郡支系简略
    “渤海源流远,延陵世泽长”,关于吴氏郡望,民间常以季札派下为延陵郡,夫差派下为渤海郡。“瑞安渤海吴氏”考据历史相关谱牒,自季札公派下沛公,字盛东(泰伯公第73世孙),生北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官为山东埭州太守,退隐山东渤海边,后裔遂以地为郡。
莘塍前埠吴氏纪略
    前埠始祖肇都公、字文洪(泰伯第九十五世),居闽之福建漳州南靖县焦山(今属漳浦县石榴镇崎溪村),明万历十几年间,游浙温瑞邑九都前埠,见夫水秀山明、俗风醇美,逐卜宅居焉。文洪公生子二:时明、时晴。
    肇都公长子,时明公为乾房,公妣潘氏,生子宗上、字子上。
    宗上公生文璜、字聖璜。文璜公生子三:起柱、起桂、起兆(泰伯公第九十九世),留守九都前埠。
    肇都公次子,时晴公为坤房,公妣谢氏,生子宗正、字昌胤。迁居平邑二十九都(今苍南)灵溪大门,娶许氏、生子三:文弥、文瑞、文瑜。宗正公长子文弥,居永嘉山丁埠头,后裔居温州。文弥公生子起珍(泰伯公第九十九世)。
    肇都公居瑞邑九都迄今历时四百载,宗传十八世,目前瑞安族长“学”字辈--裔孙“载”字辈、苍南族长“昌”字辈—最小“礼”字辈。瑞平兴盛,丁旺叁千有余,枝繁业衍。部分族人散居台湾,福建,上海,南京,温州,永嘉,平阳苍南、鳌江、赤溪、信智、观美,瑞安安阳、飞云良种场、西门河头、十八家、东山、上望九里、莘塍、七坦、直落、周田、董田、塘下等遍布罗星。具体详情由前埠、苍南大门谱载。
历史知名者
    肇都公、名文洪,特授经官吏司之职;
    起柱公、讳国柱、字清良(泰伯公第九十九世)。生清康熙十一年辛亥(公元1671年)六月卅日未时,清登士郎。
    起兆公、名国兆、字国肇(泰伯第九十九世)。清康熙年间,生卒失考,九品之职;    士甲公、名允甲(泰伯公第一百零一世)。生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六月卅日未时,清登士郎,钦赐恩赉。
    日松公、字连松、号崇礼(泰伯第一百零二世)。生清乾隆卄五年己卯(公元1759年)四月初六日亥时,九品之职。
    大坊公(泰伯公第一百零三世)。生清乾隆六十年甲寅(公元1794年)十一月初七日巳时,九品之职。
    大钏公,讳大川、字接春(泰伯公第一百零三世)。生清嘉庆五年庚申(公元1800年)十二月卄一日亥时,九品之职。
    学锦公、字寿考,榜名公度、号逸民(泰伯公第一百零六世)。生光绪卄一年乙未(公元1895年)九月初八日午时,浙江公立专门学校医科毕业。陆军第一等军医官,民国十三年为军医官医长。
吴锦章,女(约1910—?),祖籍瑞安莘塍前埠村人。温州师范学院毕业,民国(1940年期间)任九里乡(现上望九里)女乡长,解放后教书…。她舅父叫朱云龙(东区地下老党员,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曾担任平阳麻步区长、温州卫生局局长…)。
祖墓与宗祠记
     前埠始迁祖肇基祖公,讳肇都、名文洪,娶林氏,合葬本地(前埠)太阴宫前一墩一穴。公元1973年转本埠二坦门前路北上坡中央;公元1992年又转本埠三坦公墓旁边,坐北朝南。
    前埠吴氏宗祠建于明万历年间,坐落前埠前岸,坐南朝北五间二进、东西两廊各三间。四至:东靠吴宅九间巷弄、西靠叶家和吴家、南靠吴家界、北靠前埠河路。20世纪60年代吴氏宗祠被政府拆除,暂建为米厂、粮仓使用。20世纪90年代,米厂毁于火灾,吴姓族人自筹资金重建二进三间(共六间),东首另有四间房屋(从前埠河至吴家为界),共建筑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由于原祠堂位于城市发展规划建设控制范围,2005年吴姓族人自筹资金,又在前埠三坦工业区范围旁边,建造二进五间三层祠堂,建筑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四至:东至工业厂房、西至叶宅祠堂、南至路、北至路。
修宗谱时间
首修于清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
清光绪甲辰(公元1904年)、  民国乙丑年(公元1925年)
民国乙亥年(公元1935年)、  民国戊子年(公元1948年)
共和乙卯年(公元1975年)、  共和丁卯年(公元1987年)
共和壬午年(公元2002年)、  共和癸巳年(公元2013年)

肇祖公支系简略

马屿五甲吴氏记略
肇祖公次子时和、字元有(马屿五甲始迁祖),生公元1546年(明嘉靖丙午)三月初三日辰时,卒公元1619年(明万历己未)十二月十五日辰时,坟本山殿后大树脚,坐丑向癸未丁分金。妣凤氏,生1547年(明嘉靖丁未)四月十三日午时,卒公元1618年(明万历戊午)十一月廿八日酉时,坟本山殿后,公元1885年(清宣统乙酉)转迁与时和公同穴,公元1990年重修。
时和公生子四:长子宗山、次子宗仑、三子宗久、四子宗四。长房宗山公派下:泰伯公第九十九世起义公迁居平阳坑塘岙;泰伯公第一百世君靖公迁居里垟底。二房宗仑公派下:泰伯公第九十八世文景、文泰马屿江桥湾;文泰公之子起望公迁居苍南信智、起则公迁居马屿大坑。三房宗久公派下:泰伯公第九十八世文才公迁居苍南宜山,文才公第三子起敬公迁居马屿大南呈佛;起敬公九世孙、泰伯公第一百零七世仁法公、号忠法,居舟山市定海区(中浪集团董事长);文才公第四子起灿公迁居苍南信智;文才公第五子起亿公迁居苍南赤溪。四房宗四公生子二:长子文跃、次子文奎。后裔怀四公迁往江西、部分迁居瑞安南门三港殿东萧壤巷及瑞安卓岙等地。
陶山沙洲等地吴氏记略
肇祖公第三子时荣公(陶山沙洲始迁祖),生子宗沔公,生卒不详。坟谢岙山。是一支克勤克俭、敬业厚德宗族。泰伯公第一百零六世永年公,泰伯公第一百零七世娒奶公迁居陶山;泰伯公第一百零七世玉清公迁居瑞安城关;泰伯公第一百零七世玉银公迁居仙降林家村。至今丁育六百多,传衍十五世。
陶山苏山等地吴氏记略
泰伯公第九十七世、时雍公第三子宗旦公(陶山苏山始迁祖),育子三:长子文溢、次子文拱、三子文叔。文拱公移居马屿姜山;文叔公之子起智公迁居马屿大岙底;文溢公派下:泰伯公第一百零二世、日湊公移居谢岙底(瑞安潘岱),克鵬公移居黃泥山(今瑞安沙河底)。宗旦公坟大岙底山。至今丁育七百五十多,传衍十六世。
时和、时荣,宗旦三公,入瑞迄今近四百卅载,衍传十七世,丁育五千三百多人……。是一支名门望族,宗支繁衍。部分族人散居福建,江西、舟山,温州,平阳,苍南,瑞安马屿、陶山、飞云等30多村居……。
祠堂记
宗族祠堂建于清康熙卅年,由时和、时荣,宗旦三公后裔筹资建造,坐落于五甲山脚下,使用面积96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220平方米,清同治三年重修,1992年8月再一次重修。
修谱时间
首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二次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
第三次修谱于咸丰七年(公元1857)、四次于光绪八年(公元1882)
五次修谱于光绪廿八年(公元1902)、六次民国廿一年(公元1922)
七次修谱于民国卅五年(公元1946)、八次共和甲寅年(公元1974)
九次修谱于共和癸酉年(公元1993)、十次共和己丑年(公元2009)
莘塍前埠与马屿五甲宗族,自民国至共和年间三顾马屿认亲无遇,直至公元一九九三年农历十月廿三日,前埠礼育(泰伯公第一百零九世)至马屿集市经商与五甲宗亲相遇,双方查阅谱系共祖同宗,此后瑞安渤海吴氏宗亲频繁往来。

高楼林山等地吴氏简略
高楼林山吴氏始祖甫公、字甫瑞(泰伯九十四世、宏器公次子),于明隆庆年间,随族邻游流至闽泉州,南安黄龙逐卜宅而居,成家立业,生子二。长子肇宇、字盛宇,次子肇化、字盛化。
甫瑞公于明万历年间移居同安崇善里,与祖籍失联。后族人寻亲至同安崇善里,据乡邻传说,公由官司原因带家人南迁浙地,生卒、墓址具失考。
盛宇公、名肇宇(甫公长子),生穆宗隆庆五年庚午(公元1570年)六月廿一午时,卒崇祯十六年壬午(公元1642年)六月卅日未时,享寿七十三。妣曾氏、与公葬平邑四十四都石墩岗垟岙垅坐东向西。
    盛宇公生子四:兴权、兴礼、兴宗、兴进。
    兴权公、字敬宗(盛宇公长子)生子士铠、字啓然。
    士铠公生子三:乾傅、乾受、乾弟。
    乾傅公、字克震(士铠公长子),林山始迁祖(泰伯公第九十八世)。
    盛化公(甫公次子)、名肇化、字建生,自闽随兄来平邑,分居平邑东山南陀岭。公妣生卒逸,坟在瑞邑五十都知朱垟大区田上。生子敬所。
    敬所公(盛化公之子)生子三:荣赞、荣国、荣亮。
    盛宇、盛化二公祖辈原籍福建泉州府南安县黄龙,迁居同安感化里沙坭洋西堤。明万历三十三年甲辰(公元1604年)移居桐山县,土名后五岱,住十余年。万历四十五年丙辰(公元1616年)移居平邑四十四都廿八庄塔边东山(今平阳水头镇)。祖坟在感化里隔口,按清代地名史记载,隔口是感化里大路尾堡隔口自然村,现地名是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云浦村。
    乾傅公、字克震(盛宇公曾孙,泰伯公第九十八世),高楼林山始迁祖。生顺治十年壬辰(公元1652年)十一月廿三日丑时,卒雍正二年(公元1723年)正月初三日亥时,享寿七十二。妣蔡氏,生康熙二年壬寅(公元1662年)十一月廿五日寅时,卒雍正二年(公元1723年)闰四月十三日未时,享寿六十二。生子五:世韬、世略、世贤、世德、世餘。公从平邑四十四都廿八庄,迁居瑞安高楼林山。
    鼎超公(泰伯公第一百世),移居高楼四十九都官岩坑,生子五。奕引公(泰伯公第一百零一世),移居文成五十都雪山。振註公(泰伯公第一百零二世),居四十四都高楼马蹟寺西仓坪。应清公(泰伯公第一百零三世),移居高楼营前白岩前。泰伯公第一百零四世时彪公:移居青田九都二源远村,时明公移居金华湯邑北乡,时汉公移居杭州,时皆公居高楼新渡垟尾林。泰伯公第一百零五世:汝運公移居福建泉州,汝种公移居杭州,汝定公移居福建德清县三桥头。泰伯公第一百零六世:明汉公、明堂公,移居福建浦城关处乡,明珠公、明彩公移居嘉兴湖州长兴县,明善公移居宁波,明聪公居温州飞霞北路等等。
盛宇、盛化二公迄今历时四百余载,传宗十七世。乾傅公迁居高楼林山三百二十多年,繁衍十三世,目前族长“汝”字辈—最小“华”字辈,丁旺三千多。部分族人散居上海,嘉兴,宁波,杭州,福建,武夷山,金华,青田,温州,瑞安,平阳,水头,黄将岙,东山头等遍布罗星,具体详情由林山、岩头、官岩坑等谱载。
行 第(自泰伯公第96世起……)
马屿、陶山、莘塍等支系
时宗文起君   士日大光昌   学人存礼义  万载衍芳英
高楼林山、岩头、官岩等支系
兴士乾世鼎   奕振应时汝   明全贤瑞中  华永昌继承
提供资料:五甲仁通、沙洲存益、林山明荃
公元二0一六年九月   吴义者     

公元  二0一九年七月六日    
吴义者  整理         
吴聪仁

作者QQ:26160869 IP:220.180.239.*
2019-6-13 16:43:24
江西瓦碎坝迁入合肥肥东县一支信息
据家谱记载,我家迁肥一世祖乔公,字益山,世居江西南康府瓦碎坝(一说九江湖口县)。公本儒绅,明末带团剿贼,事功不济,为避兵计举家从江西瓦碎坝迁往肥东六家畈,定居数十年后,因嫌水涝,复迁肥东北高塘集官塘。二世祖起字辈:道、祥、志、环、芝、先、必、启(家)、士、世、广、东(宏)、盛(圣)、良、葆、德、登、庠、文、章、华、国、宗、锡、贤、昌。
如有知道相关信息者,请联系:乔公十五世孙吴聪仁(良字辈):13865242130。
重点区域:江西九江湖口县、都昌县;肥东高塘集、官塘、吴家庄、老王户、小鲍郢、黄大郢、罗小郢、许小郢、吴乡乐村、柏家居...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