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武

IP:183.219.18.*
2022-12-5 15:55:25
《祐公碑记》之吴氏发详传
《祐公碑记》之吴氏发详传

三以天下让,先圣谓至德。
某也拜庙下,太息复太息。
三辞不难知,泰伯无人识。
南宋哲学家、温州知府杨简《谒泰伯庙》诗早已世人皆知。在此,与大家分享本族家谱所记载杨简于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九月敬书的《吴氏泰伯仲雍发详传》:
泰伯乃东吴氏之始祖也,与仲雍季历皆周太王之子。太王乃后稷二十一代孙也,后稷帝喾之子。帝妃姜嫄从帝于南郊禋祀上帝,感巨跡欣而践之,有孕生子,以为不详,置之隘巷,牛马不践;置之林中,会伐平林;弃之寒冰,鸟覆羽之,遂以为神,始收养之,因名曰弃。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幼好种树,长遂好耕,农能相地之宜,民皆利之。帝尧知其贤,举为农师,以功封于邵。生于颛顼丙子毙于帝尧癸亥,寿一百六十八岁,葬于邰。夏后失政,曾孙不窟奔于戎狄,不窟之孙公刘徙都于邠,复修先人之业,百姓怀而归之。至太王积德行仁,狄人攻之,去邠邑于岐山之下。时商道寖衰,周日强大。太王因有剪商之志,泰伯不从,伯弟季历,历生子昌有圣德,太王遂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贤德动人,归之千百余家,感戴为主,受子爵而国焉。孔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伯生武丁丙申年毙于武乙丙寅年,寿九十有一,葬梅里村即今姑苏常州无锡县界。伯无子传位仲雍,雍生武丁庚子毙于帝乙辛未,寿九十二岁,并葬梅里村。至十九世生寿梦始称王,通于中国此泰伯仲雍发详也,后人知其所自哉。(注:标点为笔者所加。)
 
吴 武
2022年12月5日
吴: (2022-12-7 10:08:38) IP:111.121.251.*
Re:字面

“发详”应为发祥吧?
吴武

IP:124.227.14.*
2022-11-18 11:30:19
《祐公碑记》之吴晛
《祐公碑记》之吴晛

将军飞渡历千霜,
门第寻来秋草荒,
一炬长江销铁锁,
祗今犹听说龙骧。
这是吴睍在阌乡县王浚旧居的题诗,见于钦定四库全书《河南通志.古迹下》卷五十二。在古时“晛”与“睍”通用,例如在吴曦堂弟吴晛的名字上,古藉中这两个字时常混用。
王浚旧居的阌乡县在北宋时期属于陕州(今河南灵宝市),据此推测该诗作者为吴曦堂弟吴晛,因为“吴家军”当时一直活跃在该地区。
现有资料只查到吴晛是吴曦堂弟,而吴晛的父亲或者祖父是谁并没有记载,也就是说吴曦与吴晛共哪个祖先并不清楚。
吴曦是吴挺之子/吴璘之孙没有异议,但是吴玠/吴璘的父亲/祖源,以及祖藉地有争议。普遍的说法是:原籍德顺军陇干县,后因其父吴扆葬于水洛城(今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城),而迁居该地,但吴玠/吴璘父辈等曾在闽为官。另一种说法是:祖藉在闽,今武夷山市(当时属汀州),吴玠/吴璘的祖辈才迁徙至西北的。另外,也有文章说吴玠/吴璘的祖源是安徽吴少微。
《常山县志》只记载吴晛(汀州知府)桐门人,没有其他内容。
吴曦堂弟吴晛开禧三年(1207年)二月二十八日,因吴曦自立称蜀王,与吴曦一起被杀。这事件连累到其祖上三代及以上,相关人员被杀或被除去名籍,以及取消原有的资格和官职,并被迁(回)到临安(今杭州)及附近区域。致使“吴家八十年的忠孝名节,一下都扫地殆尽”(此原话来自吴曦部下王翼、杨骙之反驳吴曦决心称蜀王时说,笔者注。据此推论“吴家军”至少自五代时期开始就已经成气候了)。仅剩朝廷念及吴玠吴璘对宋皇朝的巨大贡献,开恩吴玠名下子孙免于连坐,负责祭祀吴璘。
按封建时代传统做法,出了此等大事,相关人员就会被宗族除名不留痕,以及事迹被史记清空。笔者目前没有查证到史料可以判定吴曦堂弟吴晛是否就是桐门人吴晛。或许是巧合吧,常山桐门吴氏在北宋时期只留下姓名,而事迹资料奇缺,且自吴晛以后,就淡出了历史视线。

吴武
2022年11月18日
吴武

IP:124.227.14.*
2022-11-17 8:36:49
《祐公碑记》之吴谨
《祐公碑记》之吴谨

“建善寺”距今一千五百多年,是福建宁德地区历史最久远的一座古刹。原名“建福斋”,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在温麻县(县治在今霞浦县沙镇古里村)创建。唐代置长溪县,迁县治于今霞浦县松城镇,景云二年(711年)寺随县治改变而迁徒于现址,并改称“建善寺”。
唐贞元初(785年),一代高僧灵祜禅师在此出家,“敷扬佛法凡四十余年”,成为禅宗“五宗之一”的“沩仰宗”开山鼻祖,谥号“大圆禅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该寺一度为“威武军节度馆”馆址,宋建隆四年(963年),威武军节度使驿巡官儒林郎吴谨辞撰(即撰辞,指撰写文词,笔者注)碑铭,今尚存于寺内。
据《常山县志》记载吴谨(漳州府尹),是桐门吴氏家族成员。笔者认为吴谨任威武军节度使驿巡官与家族成员吴祐任威武军节度使有关联,年龄上看吴祐是吴谨的父辈。宋建隆三年(962年)吴祐公离世。
明代中期文学家和书法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曾有文《答吴谨书》,全文如下:
读论文一篇,仆窃疑焉。
足下之意,不过执以艰深之词文浅易之见耳,恐不然。
夫文自有格,不祖其格,终不足以知文。
今人有左氏,迁乎?
而足下以左氏,迁律人邪?
欧虞颜柳,字不同而同一笔,其不同特肥瘦,长扁,整流,疏密,劲温耳。
此十者,字之象也,非笔之精也,乃其精则固无不同者,夫文亦犹是耳。
足下谓迁不同左氏,左氏不同古经,亦其象耳。
仆不敢谓然,幸足下思之,有教再布。
宝鸡文理学院魏强在《吾谨生平三事考略》一文中,提出“吴谨”即“吾谨”。笔者认为,李梦阳也可能是以书法来谈论“吴谨”的文章,只是与“谁”谈,以及谈什么“文章”并没有在此文中交待,因此“吾谨”并非就是“吴谨”。况且,如果李梦阳与吾谨有书信来往那就是熟人,不可能连姓都搞错,以及像钦定四库全书这样的文献都经过严格的考证和校对,不太会出现此类错误。

吴武
2022年11月16日
吴武

IP:124.227.14.*
2022-11-14 16:10:45
《祐公碑记》之吴禄
《祐公碑记》之吴禄

从隋到清,中原皇朝大多采用三省六部的体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属下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在古代,兵部尚书名义上有管辖军队的一切权力,包括国防安全,军官任命,军队操练,后勤等等,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比如在唐朝,这个权力由枢密使掌控。并且有时侯,兵部尚书并非实职,而是赐授于保家卫国有重大贡献的军队将领的一种勋衔。
本家谱记载,始祖吴祐公自后唐起,族人经后晋,后汉,后周,宋各朝为国戊边,开疆拓土,功绩卓著,其中祐公弟吴禄(字/号,伸),兵部尚书。《常山县志》记载:吴禄,兵部尚书。另据嘉靖《江西通志》卷《饶州府.科目.宋》:天圣二年甲子宋郊榜,吴伸,鄱阳人,兵部尚书。
《梧峰吴氏家谱》记载:吴祐,字龄交,饶州人。但笔者认为以上“天圣二年甲子宋郊榜”有误,正确的应该是“天福年间进士”。因为“天圣二年甲子宋郊榜”的吴伸,是另一位历史人物。
据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一《选举表.宋进士》载:吴伸,字仲举,饶州鄱阳县人,天圣二年登进士第,初授吉州推官,历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公事,终仕司封郎中,知宣州。宋代的金君卿《金氏文集》卷下《吴司封墓志铭》载:公讳伸,字仲举,世居鄱阳太伯之南。吴公天圣初,耀进士第,补庐陵狱官,寻授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公事,由著作凡九迁至司封郎中。治平元年冬,公既得宣守以归,感疾,十一月二十五日,易箦于舟中,享年七十三。由此可知,司封郎中吴伸并非本族先祖吴禄公。
《衢县志.望族表》和《衢州府志》记载:(衢州)紫薇吴氏,小南门廿七荘坑口,五代后唐吴祐为刺史居衢,(后裔)元末避难于紫薇里,清有吴卯金举人,吴城优贡。(衢州)龙泉头吴氏,南乡四荘,与紫薇里同为吴祐后裔,明初由江山青嵌迁衢。《浙江通志》记载:据紫薇吴氏家谱,吴祐校正为吴佑。笔者推测,紫薇里吴氏家谱中,吴禄记录为吴伸,出于字辈统一习惯,故“祐”用通用字“佑”。
唐末吴公约家族,吴镣家族,吴瑶家族;后唐吴越国功臣吴敬忠家族,吴祐家族;北宋吴玠吴璘家族,都是行伍世家。他们的祖源和活动区域其交集在杭州周边以及在闽北和福州,比如吴玠吴璘的籍贯,安徽有研究者对出于福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浦城”不是今天的福建“浦城县”。本祐公家族很大时间在福建的建州,汀州,福州拓土和守备。后唐宋初的军队都是以家族军队为主,尽管祐公本人退休后回常山居住,但其家族后辈一定有不少继续留在原驻防地,这部分人的情况,有文章在论述衢州吴氏来源时写道:“目前福建吴氏大多为吴祐后裔”。但是除吴亮和吴梦(孟)芳的记载把闽和常山联系之外,其它尚未有更多记载,因此对这些家族之间有何联系有待进一步考证。

吴武
2022年11月14日
吴氏: (2022-11-14 16:57:22) IP:111.121.251.*
Re:感谢吴武宗亲

http://www.cnwu.net/member/myhome/init/userid/168.html
这是吴武宗亲发布的资料专集。
吴武

IP:124.227.14.*
2022-11-2 11:21:08
《祐公碑记》之吴肃
《祐公碑记》之吴肃

肄业寄僧房,暑天湖上凉。
竹风过枕簟,梅雨润巾箱。
引步青山影,供吟白鸟行。
明年重访旧,身带桂枝香。
这是《寄吴肃秀才》的诗句,当时肃公在杭州天王院夏课,林逋为其而作。宋仁宗赐谥林逋“和靖先生”,字君复(968-1028)今杭州人,后世人称“梅妻鹤子”。
本族家谱记载肃公为始祖吴祐公曾孙,于常山桐门福田寺撰文立碑。据现有资料推测《祐公碑记》于淳化二年(991年)初次刻立,熙宁三年(1070年)重新刻立。碑文如下:
公讳祐字龄交当唐之未世兵戈骚扰盗贼烽起时年十余卓有成见又博学能文器量宏达迨至后唐同光三年庄宗沉缅色畋歌舞之乐朝政荒颓两河流徙赋调不给军士几踣乃预借明年租税民大愁苦哭泣道路相望公曰此豈可以无一言乎乃以明经对策剴切擢进士第明宗时安重晦用事从使入吴吴越王问天下病故对曰人主为苍生立命且昔人有言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留询数月大异之清泰元年为三衢刺吏明年丙申拜武威节度使又丙午遣兵至福州明年丁未由闽归衢年已七十余矣恳词求致仕卜居(以下省略)

吴武
2022年11月2日
吴健红

IP:115.153.153.*
2022-10-30 11:43:15
j江西余江县马荃镇董家州五房吴氏世系
一世祖泰伯,仲雍,二世祖季简,三世祖叔达,四世祖周章,五世祖熊遂,六世祖柯相,七世祖疆鸠夷,八世祖余桥疑吾,九世祖柯卢,十世祖周鹞,一十一祖屈羽,十二世祖夷吾,十三世祖禽处,十四世祖君转,十五世祖颇高,十六世祖句卑,十七世祖去齐,十八世祖寿梦,十九世祖诸樊,二十世祖光,二十一世祖夫差,二十二世祖友,二十三世祖勾余,二十四世祖厥由,二十五世祖穆,二十六世祖平,二十七世祖申,二十八世祖芮,二十九世祖浅,三十世祖信,三十一世祖广志,三十二世祖千秋,三十四世祖全,三十五世祖隆,三十六世祖复兴,三十七世祖汉,三十八世祖威,三十九世祖昕,四十世祖如胜,四十一世祖珪,四十二世祖文质,四十三世祖应,四十四世祖康季,四十五世祖嗣英,四十六世祖正己,四十七定,四十八世祖之则,四十九世祖延,五十世祖猛,五十一世祖安诚,五十二世祖均,五十三世祖钦,五十四世祖授,五十五世祖源,五十六世祖宗臣,五十七世祖远,五十八世祖庆,五十九世祖瑀,六十世祖克,六十一世祖淇,六十二世祖逊,六十三世祖蒙,六十四世祖伯范,六十五世祖中,六十六世祖仁厚,六十七世祖城,六十八世祖权,六十九世祖弼,七十世祖奂,七十一世祖智有,七十二世祖安值,七十三世祖朝信,,,,,,,
吴健红

IP:115.153.154.*
2022-10-21 20:26:34
余江吴氏世系
有谁知道尧国公吴全节的信息,我这里发现了他的墓地
吴武

IP:124.227.14.*
2022-10-10 11:18:00
《祐公碑记》之吴泽
《祐公碑记》之吴泽

时光飞逝,岁月穿梭,相隔近450年以后,桐门吴氏后裔再次成为衢州的父母官。据《衢县志.碑碣记一》,议大夫中顺大夫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长沙李东阳(明内阁首辅,笔者注)撰,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致仕前翰林院编修兰溪章懋篆额,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前兵科给事中山海萧显书,丹月望后三日,衢州府知府张俊通判岳镇推官樊睿立石,记载“洪武年间,知府,吴泽,江西(后两字不清)县人”。并在其名宦中写道“已祀名宦,仁心惠政耆舊至今称之”。
用现代语言来说,
“仁心”是指“具有仁爱之心,能同情,爱护和帮助别人”。
“惠政”则指“仁政,德政”两个方面。体现在施政中“民贵君轻和人性本善”的思想,以及“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绩”。
“耆舊”是指“年高而有才德的人”。
“至今称之”无疑是说“事至今日都一直得到人民的称颂”。
    另据本族家谱记载“吴泽,钦点第二名”。泽公也是始祖吴祐公在江西广丰后裔的第二位进士。《广丰县志》记载“世宦坊在四十五都,万历甲辰(1604年,笔者注)为节度使吴珍,佥判吴仲蟾,同知吴宗晃,司马吴价,平事吴仲任,教谕吴一中,举人吴文魁,举人吴都魁,知府吴泽,给事中吴瓛,教谕吴昕,宾贡吴娴吴灿,仓大使吴玉,司教吴琛”立。
笔者注:江西广丰县曾用名江西永丰县,现在为江西上饶市广丰区。

吴武
2022年10月10日
吴武: (2022-10-12 12:48:35) IP:124.227.14.*
Re:《祐公碑记》之吴泽

《祐公碑记》之吴泽,该文章已提呈2022年10月12日考证并补充版,谢谢。

吴武,2022.10.12
吴武

IP:124.227.14.*
2022-10-12 12:43:44
《祐公碑记》之吴泽
《祐公碑记》之吴泽
时光飞逝,岁月穿梭,相隔近450年以后,桐门吴氏后裔再次成为衢州的父母官。据《衢县志.碑碣记一》,议大夫中顺大夫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长沙李东阳(明内阁首辅,笔者注)撰,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致仕前翰林院编修兰溪章懋篆额,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前兵科给事中山海萧显书,丹月望后三日,衢州府知府张俊通判岳镇推官樊睿立石,记载“洪武年间,知府,吴泽,江西(后两字不清)县人”。《衢县志.名宦》和《衢州府志.名宦传》中均写道“吴泽,知府,已祀名宦,仁心惠政耆舊至今称之”。
用现代语言来说,
“仁心”是指“具有仁爱之心,能同情,爱护和帮助别人”。
“惠政”则指“仁政,德政”两个方面。体现在施政中“民贵君轻和人性本善”的思想,以及“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绩”。
“耆舊”是指“年高而有才德的人”。
“至今称之”无疑是说“事至今日都一直得到人民的称颂”。
据本族家谱记载“吴泽,钦点第二名,授衢州府知府,诰授中顺大夫”。泽公也是始祖吴祐公在江西广丰后裔的第二位进士。《广丰县志》记载“世宦坊在四十五都(今上饶市广丰区吴村镇,笔者注),万历甲辰(1604年,笔者注)为节度使吴珍,佥判吴仲蟾,同知吴宗晃,司马吴价,平事吴仲任,教谕吴一中,举人吴文魁,举人吴都魁,知府吴泽,给事中吴瓛,教谕吴昕,宾贡吴娴吴灿,仓大使吴玉,司教吴琛”立。
另据《广丰县志》和《广信府志》记载:“宾贡,吴泽”。
宾贡,指地方政府向朝廷推举人才时,待以宾礼,贡于京师,或指外国推荐而来的贤者。按河南大学于逢源硕士学位论文《明代选贡研究》,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极度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不仅在全国各地开设学校,发展教育,还实施了多种不同途径的选才措施。选贡制度是明代首创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是明代统治者吸取了前代选拔人才措施的经验与教训,所创立的一种将地方学校与中央官学结合在一起,将学校生员与官员培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选才手段。由各地儒学选拔优秀生员贡入国子监,再经礼部"廷试",合格者送入国子监肆业的制度。明初统治者借鉴前代学校升学体制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开始实行这一制度,此后又通过不断充实而使其臻于完备,选贡制度设立主要是为了满足一些特殊地区对于人才选取的要求而实行的具有特殊性,但不普遍的选才措施。到正统初年,才开始形成了以考试成绩优异与否为选拔标准的程序。选贡生员的选拔较为特殊,选贡生员大多是由考试选拔而出,以成绩优异为标准,因此素质较高,多出英才,仕途前景也较为明朗,但是由于明中后期人们对于科举的崇拜,导致大量选贡生员更愿以科举作为步入仕途的选择,不愿直接以选贡入仕。据此推断,吴泽是经礼部"廷试"时,获“钦点第二名”的。

笔者注:江西广丰县曾用名江西永丰县,现在为江西上饶市广丰区。

吴武
2022年10月12日

(这是经考证的修改版,请选用此版文章)
吴武

IP:124.227.14.*
2022-9-23 16:20:32
《祐公碑记》之吴亮
《祐公碑记》之吴亮
在《常山县志》中,桐门人吴亮只有短短的文字记载,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吏部郎中(宋会要辑稿中载右司郎中,笔者注)、观文殿修撰、开封小尹。但是,提到米芾名气就大得多了,其《游灵峰宝刹》,爱好书法的人大多知道,苏东坡赞之为“风樯阵马,沉著痛快”。这次出游的同伴有邵篪、胡端修,以及桐门人吴亮。该帖书于崇宁甲申年(1104年)五月,米芾时任无为(今安徽无为市)军使。
邵篪,丹阳(今江苏镇江)人,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典籍记载邵篪身材魁梧、高鼻深目、大卷发、络腮胡自然上卷,远看如同一头健壮的雄狮(以笔者看他是西域人后裔,是否为沙陀人待考)。历任户部郎中、开封府推官、承仪郎、司农寺丞等。邵篪因为在一次朝议中不小心放了个屁而被宋哲宗贬到越州(今浙江绍兴)任职,并由此得到了个“泄气狮子”的外号。《正顺镇江志》和《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其相关记载。
胡端修,今常州市武进区人,父胡宗愈,祖父胡宿,官宧世家。曾任承议郎,因“元祐党籍”被编管,崇宁五年(1106年)重新被起用为宣德郎。吴亮、胡端修为同榜进士。
米芾,葬润州(今江苏镇江),祖籍今湖北襄阳。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淮阳军知州等,“元祐党籍”事件中被贬。书法家、画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另据《建宁府志》和《福建通志》记载,吴亮在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在建宁府任南部都尉,以及知军州事(宋庆元年以后改称知府,笔者注)。
潘自牧,婺州(今金华市)人,宋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曾知常山、龙游县,其所撰的《记纂渊海》中载“父子隔坐”,即吴亮(尚书令)与其子吴骘(中书令)每逢朝会,皇上要求两人隔云母屏风而坐。南宋太学生谢维新,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在其所编《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中有同样记载。
曾巩,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1057年进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其为陈巽(字公顺。北宋德化今江西九江人,1015年进士)撰写的墓志铭中记载进士吴骘(详见元丰类藁卷四十七)。

吴 武
2022年9月23日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