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健红

IP:115.153.154.*
2022-10-21 20:26:34
余江吴氏世系
有谁知道尧国公吴全节的信息,我这里发现了他的墓地
吴武

IP:124.227.14.*
2022-10-10 11:18:00
《祐公碑记》之吴泽
《祐公碑记》之吴泽

时光飞逝,岁月穿梭,相隔近450年以后,桐门吴氏后裔再次成为衢州的父母官。据《衢县志.碑碣记一》,议大夫中顺大夫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长沙李东阳(明内阁首辅,笔者注)撰,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致仕前翰林院编修兰溪章懋篆额,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前兵科给事中山海萧显书,丹月望后三日,衢州府知府张俊通判岳镇推官樊睿立石,记载“洪武年间,知府,吴泽,江西(后两字不清)县人”。并在其名宦中写道“已祀名宦,仁心惠政耆舊至今称之”。
用现代语言来说,
“仁心”是指“具有仁爱之心,能同情,爱护和帮助别人”。
“惠政”则指“仁政,德政”两个方面。体现在施政中“民贵君轻和人性本善”的思想,以及“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绩”。
“耆舊”是指“年高而有才德的人”。
“至今称之”无疑是说“事至今日都一直得到人民的称颂”。
    另据本族家谱记载“吴泽,钦点第二名”。泽公也是始祖吴祐公在江西广丰后裔的第二位进士。《广丰县志》记载“世宦坊在四十五都,万历甲辰(1604年,笔者注)为节度使吴珍,佥判吴仲蟾,同知吴宗晃,司马吴价,平事吴仲任,教谕吴一中,举人吴文魁,举人吴都魁,知府吴泽,给事中吴瓛,教谕吴昕,宾贡吴娴吴灿,仓大使吴玉,司教吴琛”立。
笔者注:江西广丰县曾用名江西永丰县,现在为江西上饶市广丰区。

吴武
2022年10月10日
吴武: (2022-10-12 12:48:35) IP:124.227.14.*
Re:《祐公碑记》之吴泽

《祐公碑记》之吴泽,该文章已提呈2022年10月12日考证并补充版,谢谢。

吴武,2022.10.12
吴武

IP:124.227.14.*
2022-10-12 12:43:44
《祐公碑记》之吴泽
《祐公碑记》之吴泽
时光飞逝,岁月穿梭,相隔近450年以后,桐门吴氏后裔再次成为衢州的父母官。据《衢县志.碑碣记一》,议大夫中顺大夫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长沙李东阳(明内阁首辅,笔者注)撰,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致仕前翰林院编修兰溪章懋篆额,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前兵科给事中山海萧显书,丹月望后三日,衢州府知府张俊通判岳镇推官樊睿立石,记载“洪武年间,知府,吴泽,江西(后两字不清)县人”。《衢县志.名宦》和《衢州府志.名宦传》中均写道“吴泽,知府,已祀名宦,仁心惠政耆舊至今称之”。
用现代语言来说,
“仁心”是指“具有仁爱之心,能同情,爱护和帮助别人”。
“惠政”则指“仁政,德政”两个方面。体现在施政中“民贵君轻和人性本善”的思想,以及“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绩”。
“耆舊”是指“年高而有才德的人”。
“至今称之”无疑是说“事至今日都一直得到人民的称颂”。
据本族家谱记载“吴泽,钦点第二名,授衢州府知府,诰授中顺大夫”。泽公也是始祖吴祐公在江西广丰后裔的第二位进士。《广丰县志》记载“世宦坊在四十五都(今上饶市广丰区吴村镇,笔者注),万历甲辰(1604年,笔者注)为节度使吴珍,佥判吴仲蟾,同知吴宗晃,司马吴价,平事吴仲任,教谕吴一中,举人吴文魁,举人吴都魁,知府吴泽,给事中吴瓛,教谕吴昕,宾贡吴娴吴灿,仓大使吴玉,司教吴琛”立。
另据《广丰县志》和《广信府志》记载:“宾贡,吴泽”。
宾贡,指地方政府向朝廷推举人才时,待以宾礼,贡于京师,或指外国推荐而来的贤者。按河南大学于逢源硕士学位论文《明代选贡研究》,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极度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不仅在全国各地开设学校,发展教育,还实施了多种不同途径的选才措施。选贡制度是明代首创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是明代统治者吸取了前代选拔人才措施的经验与教训,所创立的一种将地方学校与中央官学结合在一起,将学校生员与官员培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选才手段。由各地儒学选拔优秀生员贡入国子监,再经礼部"廷试",合格者送入国子监肆业的制度。明初统治者借鉴前代学校升学体制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开始实行这一制度,此后又通过不断充实而使其臻于完备,选贡制度设立主要是为了满足一些特殊地区对于人才选取的要求而实行的具有特殊性,但不普遍的选才措施。到正统初年,才开始形成了以考试成绩优异与否为选拔标准的程序。选贡生员的选拔较为特殊,选贡生员大多是由考试选拔而出,以成绩优异为标准,因此素质较高,多出英才,仕途前景也较为明朗,但是由于明中后期人们对于科举的崇拜,导致大量选贡生员更愿以科举作为步入仕途的选择,不愿直接以选贡入仕。据此推断,吴泽是经礼部"廷试"时,获“钦点第二名”的。

笔者注:江西广丰县曾用名江西永丰县,现在为江西上饶市广丰区。

吴武
2022年10月12日

(这是经考证的修改版,请选用此版文章)
吴武

IP:124.227.14.*
2022-9-23 16:20:32
《祐公碑记》之吴亮
《祐公碑记》之吴亮
在《常山县志》中,桐门人吴亮只有短短的文字记载,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吏部郎中(宋会要辑稿中载右司郎中,笔者注)、观文殿修撰、开封小尹。但是,提到米芾名气就大得多了,其《游灵峰宝刹》,爱好书法的人大多知道,苏东坡赞之为“风樯阵马,沉著痛快”。这次出游的同伴有邵篪、胡端修,以及桐门人吴亮。该帖书于崇宁甲申年(1104年)五月,米芾时任无为(今安徽无为市)军使。
邵篪,丹阳(今江苏镇江)人,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典籍记载邵篪身材魁梧、高鼻深目、大卷发、络腮胡自然上卷,远看如同一头健壮的雄狮(以笔者看他是西域人后裔,是否为沙陀人待考)。历任户部郎中、开封府推官、承仪郎、司农寺丞等。邵篪因为在一次朝议中不小心放了个屁而被宋哲宗贬到越州(今浙江绍兴)任职,并由此得到了个“泄气狮子”的外号。《正顺镇江志》和《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其相关记载。
胡端修,今常州市武进区人,父胡宗愈,祖父胡宿,官宧世家。曾任承议郎,因“元祐党籍”被编管,崇宁五年(1106年)重新被起用为宣德郎。吴亮、胡端修为同榜进士。
米芾,葬润州(今江苏镇江),祖籍今湖北襄阳。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淮阳军知州等,“元祐党籍”事件中被贬。书法家、画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另据《建宁府志》和《福建通志》记载,吴亮在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在建宁府任南部都尉,以及知军州事(宋庆元年以后改称知府,笔者注)。
潘自牧,婺州(今金华市)人,宋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曾知常山、龙游县,其所撰的《记纂渊海》中载“父子隔坐”,即吴亮(尚书令)与其子吴骘(中书令)每逢朝会,皇上要求两人隔云母屏风而坐。南宋太学生谢维新,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在其所编《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中有同样记载。
曾巩,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1057年进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其为陈巽(字公顺。北宋德化今江西九江人,1015年进士)撰写的墓志铭中记载进士吴骘(详见元丰类藁卷四十七)。

吴 武
2022年9月23日
吴武

IP:124.227.14.*
2022-9-7 10:42:00
《祐公碑记》之吴
《祐公碑记》之吴㮚
据《常山县志》编者徐烈考证,最早有史载的常山桐门人是吴㮚,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知高州(即现在的四川高县,笔者注)。县志把吴㮚归类为常山桐门人,意味着他原籍是常山,可惜的是没有他出身之类的其他记载。
一般人知道的高州在现在的茂名市,但是这里说的后唐高州是如今的四川省高县。后唐实际管辖高州的时间非常短,前蜀被后唐灭亡一年左右,就发生了兵变,后唐庄宗李存勖于事变中被杀,平蜀主将郭崇韬亦因此事变身亡,而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遂窃取蜀中兵权平定叛将李绍琛和整顿吏治,随即又断绝与后唐的行政关系,效仿前蜀割据一隅。由此看来吴㮚的任期并不长,所以没啥记述留下。
从年龄上看,吴㮚是吴祐的父辈,他的资料对吴氏家族何时开始居住在常山桐门,且是从哪移居过来的,非常重要。
从衢州经江西到福建,当时常山是第一道重要关口,吴越国不管是拓土到闽还是防守自我,都需要重点把守。作为刺使身负守卫三衢重任的吴祐,其家族驻守常山是说的通的。桐门在当时的常山九都街南侧,九都街恰好处在贯穿多条古道的节点上,从南面不远翻过桃树坞岭,就与常玉古驿道相接;向北过三溪、王家,在葫芦溪(地名)与璞(今何家璞石)信(今江西上饶)古官道相连,继续往北经叶溪岭古道可通往开化华埠;向东经今同弓乡可到湖东和常山县城(也可经叶姑岭到县城);向西就是璞信古道中的重要集镇,即今常山球川镇和江西玉山县的双明镇。龙绕溪也在南面不远处。在以水运和古道交通为主的时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九都街道横贯,曾经有一段时间店铺众多,颇为繁华。
当时重要守将詹从效的驻地也在常山。从县志资料看,詹从效早年与钱镠相识且一起打拼,后来钱镠建吴越国,詹出任节度副使,闽中大乱时领兵至常山草坪镇守。草坪在九都街东南不远处,是常山通往玉山境的最后关口。《常山县志.流寓》中,吴祐列第一,詹从效列第二。
后唐明宗李嗣源在长兴元年(930年)曾发布诏命,规定诸道防御使、团练使、刺史、行军司马、节度副使等职务皆由朝廷命授,不允许诸道自行奏荐。吴祐、詹从效奉守衢州为同一时期,均为朝廷命官,县志按照他俩官职高低进行了排名一、二。詹从效后裔詹莱曾是《常山县志》主要撰修者,因此相关内容应该是经他考证过的。
吴㮚在同光三年官居知州,透出的信息是常山桐门吴氏家族或先人在唐朝末就是官宦家庭。吴㮚、吴祐为官时期,中原皇朝的统治者均为沙陀族人,可见常山桐门吴氏家族与沙陀贵族溯源颇深,长期共事,但是目前没有资料可知道他们之间的具体溯源。

吴 武
2022年9月7日
吴氏: (2022-9-11 22:52:38) IP:117.189.97.*
Re:吴?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吴?请作者再标明一下。那个字显示不出来。&#15258这是什么代码?
吴武: (2022-9-14 16:02:30) IP:124.227.14.*
Re:

那个字读Li,上面是卥,下面是木。现在有人写为栗。该文章已发了新版给您,请采用新版。谢谢。

吴 武

2022.09.14
吴武

IP:124.227.14.*
2022-9-13 17:13:38
《祐公碑记》之吴㮚
《祐公碑记》之吴㮚
据《常山县志》编者徐烈考证,最早有史载的常山桐门人是吴㮚,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知高州(即现在的四川高县,笔者注)。县志把吴㮚归类为常山桐门人,意味着他原籍是常山,可惜的是没有他出身之类的其他记载。
一般人知道的高州在现在的茂名市,但是这里说的后唐高州是如今的四川省高县。后唐实际管辖高州的时间非常短,前蜀被后唐灭亡一年左右,就发生了兵变,后唐庄宗李存勖于事变中被杀,平蜀主将郭崇韬亦因此事变身亡,而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遂窃取蜀中兵权平定叛将李绍琛和整顿吏治,随即又断绝与后唐的行政关系,效仿前蜀割据一隅。由此看来吴㮚的任期并不长,所以没啥记述留下。
从年龄上看,吴㮚是吴祐的父辈,他的资料对吴氏家族何时开始居住在常山桐门,且是从哪移居过来的,非常重要。
从衢州经江西到福建,当时常山是吴越国到邻国的第一道重要关口,吴越国不管是拓土到闽还是防守自我,都需要重点把守。作为刺史身负守卫三衢重任的吴祐,派家族成员驻守常山是说的通的。桐门在当时的常山九都街南侧,九都街恰好处在贯穿多条古道的节点上,从南面不远翻过桃树坞岭,就与常玉古驿道相接;向北过三溪、王家,在葫芦溪(地名)与璞(今何家璞石)信(今江西上饶)古官道相连,继续往北经叶溪岭古道可通往开化华埠;向东经今同弓乡可到湖东和常山县城(也可经叶姑岭到县城);向西就是璞信古道中的重要集镇,即今常山球川镇和江西玉山县的双明镇。龙绕溪也在南面不远处。在以水运和古道交通为主的时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九都街道横贯,曾经有一段时间店铺众多,颇为繁华。
当时重要守将詹从效的驻地也在常山。从常山县志资料看,詹从效早年与钱镠相识且一起打拼,后来钱镠建吴越国,詹出任节度副使,闽中大乱时领兵至常山草坪镇守。草坪在九都街东南不远处,是常山通往玉山境的最后关口。《常山县志.寓贤》中,吴祐列第一,詹从效列第二。
后唐明宗李嗣源在长兴元年(930年)曾发布诏命,规定诸道防御使、团练使、刺史、行军司马、节度副使等职务皆由朝廷命授,不允许诸道自行奏荐。吴祐、詹从效奉守衢州为同一时期,均为朝廷命官,县志按照他俩官职高低进行了排名一、二。詹从效后裔詹莱曾是《常山县志》主要撰修者,因此相关内容应该是经他考证过的。
吴㮚在同光三年官居知州,透出的信息是常山桐门吴氏家族或先人在唐朝末就是官宦家庭。吴㮚、吴祐为官时期,中原皇朝的统治者均为沙陀族人,可见常山桐门吴氏家族与沙陀贵族溯源颇深,长期共事,但是目前没有资料可知道他们之间的具体溯源。
现有网上古籍中可查到的吴㮚,还有大理正吴㮚,他在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朝廷征诗中名列第一,诗名《皇太后回銮颂》。另有一位是建康(现南京)人字少仁,宋建炎二年(1128年)(李易/榜)进士,刑部郎/大理寺丞。再有一位是安徽望江县人字子宽,宋绍兴年间南康县司户。从时间上看,后面几位只是与知高州的吴㮚同姓名而已。

吴 武
2022年9月13日
吴武

IP:124.227.14.*
2022-8-27 16:03:28
《祐公碑记》之吴昉
《祐公碑记》之吴昉

目前为止,吴昉是常山桐门吴氏见载史籍较多的历史人物。前些日子网上有谈论宋高宗赵构、宰相李纲、江南经制使翁彦国等的文章,其中有涉及吴昉的内容,所以特地重阅了一下《宋史本记》、《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兴小记》、《宋史记事本末》等相关内容。笔者觉得有必要以当时的历史环境还原史实来说句公道话,或者说对相关事件予以辩护,还一个非常不幸的朝庭命官以清白。
其一,宋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第二天下诏在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修缮城池和营建行宫,为迁都作打算。如此重任交给谁呢?宋高宗想到了江南东路西路经制使翁彦国,命他兼知江宁府。高宗赵构非常信任和器重翁彦国,是因为金国把北宋灭亡以后,扶植张邦昌建立伪楚政权。张邦昌自命与翁彦国的关系,便想招降他。但是翁彦国对大宋忠心耿耿,坚决不同流合污,第一时间向时任兵马大元帅的赵构效忠。
南宋初立,旧宗室重臣尽失,赵构面对的是国破家穷,因此对如此工程仅给十万贯的区区建设拨款。这哪能足够呢?结果,江宁百姓苦不堪言,击登闻鼓以诉翁彦国压榨。为此,翁彦国申请、宰相李纲追加拨款40万贯。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顺利了结,翁彦国被指暴赋敛财,而其心腹属下转运判官吴昉被指助虐。虽然宰相李纲为资金来源和使用上奏说情“创修宫室,一新城池,鸠工聚材,计置砖灰,工料浩大,集事之初,其势不得无忧”。重臣叶梦得也知道主事者的难处,奏议说翁彦国之所以压榨民力,是因为他按照东京(今河南开封)的标准来营缮南京。工程浩大啊。
物论沸腾,有人拿李纲和翁彦国的姻亲关系说事,说宰相为事开脱或包庇。宋高宗大怒,下诏免职翁、吴两人。而此时翁彦国因病亡、不究,吴昉成了唯一的惩处对象。
此事引起了中书舍人朱胜非的不平,上书言:翁彦国是主犯,不追究主犯责任,反而严惩从犯,这事臣没听说过。人虽已逝,但也不能从轻。于是,翁彦国被重惩。而吴昉没有去官回乡,依然履职竟成了他最坏的一件事。
    其二,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胜捷军校陈通等见杭州富实甲东南,借口杭州知府叶梦得不按时发放粮饷,军士以衣粮不足有怨言,结约谋叛、作乱于杭州。因欲杀之人转运副使顾彦成当时巡检吴兴(今浙江湖州),故等了一个多月到他回来之日动手。至时军士纵火,杀上司士曹参军及副将白均等十二人。翼日,执守臣龙图阁直学士叶梦得,诣金紫光禄大夫致仕薛昂家,杀两浙转运判官吴昉。顾彦成一家人因当晚泊船在城外寺庙作法事,闻乱后上船返回吴兴得以逃脱。当时的转运司虽说掌握着财经和军需大权,但是南宋初的局面一团糟、物资紧缺,哪能处处满足、事事准时呢?据钦定四库全书《忠惠集》附录《孙繁重刊瞿氏公巽埋铭》记载“转运使吴昉劾公擅放钱帛,诏降官两等”。可见当时吴昉为了管控物资合理发放,不惜参劾浙东安抚使瞿汝文,令其官降两等(该墓志铭称吴昉为转运使而非转运判官)。另外,根据近年来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宋代那时段转运使的地位越来越高,而武将的地位却不断下降,由此导致武将心态的失衡,双方在军需问题上的冲突日益加剧。不幸的吴昉为南宋皇朝的艰难处境命丧黄泉。后来浙西提刑赵叔近招降了陈通,且请宋高宗授以官,遭到朝官反对,其中御史中丞许景衡奏曰:“官吏无罪而受诛,叛卒有罪而蒙赏,赏罚倒置,莫此为甚”。左纬《会侄誉》中有诗写到:
及兹建炎始,叛卒起钱塘。
初闻杀长吏,寻亦及冠裳。
死者不为怪,生者反异常。
事已至此,宋高宗也就对赵叔近的提议不了了之。日后,御营使司都统制王渊用智诱捕并杀了陈通,算是慰冤亡安息,但一直没见还吴昉一个真实而公正的评说或褒奖。

吴 武
2022年8月27日
吴武

IP:124.227.14.*
2022-8-19 16:37:04
《祐公碑记》之常山桐门吴氏及后裔
《祐公碑记》之常山桐门吴氏及后裔
本族家谱称“桐门”为“洞门”,从附图来看其位置在今常山县九都乡以南与龙绕溪以北之间,吴族宅院北部有一条大路。笔者分析当地的天然石灰溶洞就在其不远处,故此地被称为“洞门”。后来由于明初袁敬所的诗而习惯称之为“桐门”。也有早年县志典籍因木刻方便而称“同门”。
现存的《常山县志》、《衢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关于桐门人可查到的资料显示:
1.        最著名的官宧是吴祐,后唐清泰二年(935年)以进士任衢州刺史、节度使,授御史中丞(正四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检校工部尚书(从二品)、上柱国(正二品)。
2.        最早的官宧是吴㮚,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知高州(即现在的四川省高县,笔者注),(据《常山县志》徐烈云考证)。
3.        进士:庆历六年(1046年)吴瑊,皇祐元年(1047年)吴涛(太常寺卿、正议大夫,赐紫金鱼袋),元丰二年(1079年)吴亮(史部郎中、观文殿修撰、开封少尹)、吴明(枢密院同佥),崇宁五年(1106年)吴沆(中奉大夫)。
4.        职官:吴禄(兵部尚书),吴茂高(直殿副使),吴待用(史部郎中),吴谨(漳州府尹),吴溉(湖州府尹),吴晛(汀州知府),吴昉(两淮转运使),吴隆(两淮司运)。
5.        乡饮宾:淳祐年间(1241-1252年)吴琛,清乾隆年间,吴舜亮(这是最后一名出现在清代及以前地方志记载中的桐门人)。
6.        后裔:《衢州府志》称桐门吴氏为桐门吴族,估计是编者认为五代十国时期,桐门地处偏僻,院落和人口不多,其吴氏人员应该为同一族人吧。据家谱记载,(北)宋讫録,子孙相继而难,亡者比比。意思是(北)宋朝终结时,子孙相继遇到灾难,亡者很多。(北宋亡于1127年,吴昉正是该年被叛将陈通所杀,笔者在《祐公碑记》之浯溪吴氏中,曾认为这事件是桐门吴氏退出宋朝官场的原因之一)。据此可以推测,经此劫,桐门吴氏在当地已走向没落。好在吴祐公的玄孙辈在此难之前已经开枝散叶到了(现在的)衢州江山,江西玉山和广丰,以致桐门吴氏得以延续发展、兴盛不息。
从清代的《江山县志》、《玉山县志》、《广丰县志》、《衢县志》、《衢州府志》可以查找出以下记载。
1)        江山:吴嘉进(吴祐八世孙,元江山县教谕),吴禄应(吴祐后裔,至元二十四年江山县训导),吴彦宗(明知县,梧峰人),吴朋(明洪武年贡生),吴梦端(清同治举人,监府照磨,梧峰人),吴宗国(清同治举人,梧峰人)。
2)        衢县:吴卯金(清嘉庆十八年举人,教谕,衢县小南乡人)。
3)        广丰:吴珍(宋开禧乙丑科进士,授上骑都尉、容州节度使),吴宗晃(宋宝祐乙卯科举人,灜州同知),吴(仲)价(宋景定辛酉科举人,闽州司马),吴仲任(大理寺评事),吴一中(吉安府教谕),吴都魁(元大德丙午科举人),吴文魁(元大德丙午科举人),吴泽(明洪武年间进士,衢州知府),吴中瓛(工科给事),吴英山(教谕),吴旦(清乾隆戊午科举人,开封府洧川县县令),吴必高(清广丰绿营把总)。

吴 武 
2022年8月19日
吴武

IP:124.227.14.*
2022-8-17 9:46:15
《祐公碑记》之桐门福田寺
《祐公碑记》之桐门福田寺
   “一涓清净水,肯与洗尘烦。”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自浙江省常山县桐门福田寺。该寺城西三十里,背靠青山,地处开常古道,九都龙绕。寺前一涓清泉,滋润了千多年川流不息的古代徽商到江西、去福建,见证了景德镇瓷器销往沿海各地以及经此出海。寺周边景色喜人,“山列锦屏秀,水流翰墨香”。
   本族家谱记载始祖后唐同光年进士吴祐,简命来守三衢,致仕卜居常山桐门,置东园胜壤建福田名刹,卒后赐葬梧峰,而随居桐门先祖列瘗东园寺内。光绪十二年《常山县志》记载福田寺在县西三十里吴祐建,俗称桐门寺,岁久,圮。淳化二年(991年)三世孙君德(重)建,熙宁九年(1076年)六世孙(以下17个字字迹不清、句意不明)近山田地埂付住持(以下3个字字迹不清)以奉香火。宋嘉泰三年(1203年)复建(据《衢州府志》)。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僧元幖重修。
   明永乐年间,寓居常山的江西诗人袁敬所游该寺后,欣然留诗:
闻说桐门寺,高僧尽日闲。
有轩皆种竹,无户不看山。
杖锡凌空碧,袈裟点露斑,
一涓清净水,肯与洗尘烦。
   家谱还记载始祖吴祐去世后,吴越王敕墓额,曾孙君肃奉祀建中丞宅,撰文立碑(本文标题中的《祐公碑记》指的就是此碑文)。
   五代十国时期,常山地处偏远山区,佛教的兴盛,一方面是唐末大环境影响的延伸,另一方面与吴越王崇佛政策密不可分。当时天下纷争,兵火连天,民不聊生,平民百姓祈求安康,心向乐土,而佛教描绘的正是人们所渴望的慈悲、清净、极乐的世界。吴祐公功成名就流寓常山桐门,设庙建寺为宗人积德,为国祈福,以期子孙兴盛,国泰民安。
   吴祐公于建隆壬戌年(962年)离丗,今年是逝世1060周年,故以此文纪念之。

吴 武
2022年8月17日


吴明锋

作者QQ:175926958 IP:171.93.209.*
2022-7-22 8:26:39
泸州市合江县榕山镇点灯山村大菜园和小沟吴氏
您好,我是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榕山镇点灯山村8社,(大菜园)和(小沟)宗支的,是24个字辈的,现只记得着谐音20个字辈:不知道是:(前面缺4个辈份?),参学政朝,(还是这个位置?缺4个辈份),玉文仁庭,世启光明,思洪乃祖,一心守城!族谱也没得,希望在这能寻根问祖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