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聊

作者QQ:408701529 IP:1.206.8.*
2014-6-1 11:28:06
贵州 遵义 湄潭吴氏最根寻源
   我家是清朝道光年间从重庆府楼子沟搬迁至贵州遵义湄潭的,字辈为:
尚 学 帮 登 天 
阵 梦 预 示 延 
光 宗 显 明 志 
通 达 到 心 田
继 室 宏 大 业 
德 字 永 家 传
    如有相同字辈的,请回复 
吴聊

作者QQ:408701529 IP:1.206.8.*
2014-6-1 11:25:07
追根寻源
在上面未找到我们分支,我们的字辈在上面没有,我家是清朝道光年间从重庆府楼子沟搬迁至贵州遵义湄潭的,字辈为:
尚 学 帮 登 天 
阵 梦 预 示 延 
光 宗 显 明 志 
通 达 到 心 田
继 室 宏 大 业 
德 字 永 家 传
    如有相同字辈的,请回复 
吴祚林

IP:61.187.0.*
2012-6-9 10:50:04
安徽安庆一支吴姓寻找外迁宗亲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一支吴姓简介(寻找本支外迁宗亲)



泰伯是吴姓的开氏始祖,泰伯二弟仲雍是吴氏的传代始祖,仲雍的曾孙周章始称吴王,十五世季札,三让王位成为延陵的名门旺族。季札九代孙是长沙王吴芮,吴芮五代孙是广平候吴汉。晋代吴猛、吴汉的后裔是著名的孝子,引蚊咬己而使蚊不扰其母,孝心感动上天,派一名叫丁义的奇人传授给他法术,他又此法术教会了许旌阳,一同升天成仙而去。吴猛传八代 至吴少微,安徽休宁人,唐朝监察御史,他与富家谟一改当时浮俚不兢的文风,反朴归真风格雄迈高雅自成一体,为当时文人所推崇,称为吴富体。其子吴巩被世人称为孝子,开元进士官至五品。又传十代至景元,其弟景秀官至国子祭酒(从三品 国子监执掌德育行政)兼御史大夫(从三品 执掌监察执法),又传四代至武,吴武有七子,宋代熙宁间进士任浙江布政与其兄同登进士,人称吴氏三凰。再传七代离今天约有600年(明朝),寿一公(迁怀始祖)自元朝兵乱,与弟寿二和寿三从江西饶州潘阳县瓦屑坝启程渡江到安徽,寿一公迁怀宁名勃海 寿二公居桐城 寿三公迁到潜山,寿一公次子秀二也迁到潜山。 (泰伯至有寿一公已是八十一代,二千七百余年,于今又是三十余代)道光11年(1831年)开始修谱,(现堂号为崇让堂)即吴崇让堂谱。

寿一公 原贯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瓦屑坝,自元季兵乱与弟寿二、寿三渡江来皖卜居怀邑大丰乡,生卒失纪葬馀家湾(今怀宁县石镜乡邓林村吴山嘴)蛇形有碑。四至俱有老界,民国十九年季春月重立有碑,二000年四月重修十月立碑。

叶妣生卒失纪葬枫树颈虎形丙山壬向,四至俱有老界。

子二    胜二    秀二

寿二公 迁居桐城县,部分后裔分居潜山县(本谱未记载)。

寿三公 字可大号新村居太湖县小池驿赤冈坂兴花乡生於   至正元年辛已八月初十日   时卒於  洪武三十一年戊寅七月十三日   时

柳妣生於  至正二年壬午九月十一日  时卒於洪武三十年丁丑四月十八日  时合葬方家山即吴家洼壬山丙向有碑 。

  子二  道用  道同

以下为字辈排序:

寿一公房支下

胜二公长子添贵公房支下:

寿 胜 添 思 志    本 得 仲 宗 应    国  正  天  心  顺  位 高 由 德 邵     福 祚 自 延 长    必 忍 方 能 济      维 和 乃 致 祥(2000年续修族谱时其中新增字辈为: 行 诚 知 品 著     用 厚 见 才 良  笃 信 重 科 教  恪 遵 在 宪 章)   一 门 敦 孝 友    万 代 启 书 香……

胜二公次子原三公房支下:

寿一公 胜二公 原三公 均进公 (良公、俭公)   众 广 子 胜 尚 

景 仲 奕 国 正  位 高 由 德 邵    福 祚 自 延 长        必  忍  方  能  济    维  和 乃  致  祥 (2000年续修族谱时其中新增字辈为:行 诚 知 品 著    用 厚 见 才 良 笃 信 重 科 教  恪 遵 在 宪 章)   一 门 敦 孝 友   万 代 启 书 香……

胜二公三子天佑公房支下:

寿一公 胜二公 天佑公 心敏公 顺公  (纲公、纪公) (恂公、田公、真公) 邦 治 嶽  国 曰 之 桂 应  位 高 由 德 邵        福 祚 自 延 长  必 忍 方 能 济  维 和 乃 致 祥 (2000年续修族谱时其中新增字辈为:行 诚 知 品 著    用 厚 见 才 良 笃 信 重 科 教  恪 遵 在 宪 章)   一 门 敦 孝 友   万 代 启 书 香……

秀二公之子添奇公房支下(与胜二公长子添贵公支下字辈相同):

寿 秀 添 思 志  本 得 仲 宗 应  国  正  天  心  顺  位 高 由 德 邵     福 祚 自 延 长   必 忍 方 能 济    维 和 乃 致 祥(2000年续修族谱时其中新增字辈为:行 诚 知 品 著     用 厚 见 才 良  笃 信 重 科 教    恪 遵 在 宪 章)   一 门 敦 孝 友   万 代 启 书 香……

寻找外迁宗亲启示

清朝道光年间迁往浙江的(按迁走先人的字辈及字号进行延伸描述):

胜二公长子添贵公房支下,从“国”字辈描述,国瑛公→长子正懋公→长子天漋公→长子心谟公→长子顺科公→长子位高(字亚亭)、次子位永(字寿亭)、三子位福(字魁亭)、四字位异(字会亭)→(以下人自清朝道光年间迁往浙江)位高公→长子高九(字敏青)、次子高连(字敏长)、三子高延(字敏言);位永公→子高连(系继位高次子,字敏长);位福公→长子高升(字敏升)、次子高启(字敏上)、三子高发(字敏发);位异公→长子高学(字学敏)、次子高盛(字学圣)、三子高成(字学成)……?

以上先人自“高”字辈在清朝道光年间迁往浙江一带,直至现在一直未与老家有任何联系,也不知道他们迁往浙江何地或者其它附近省城,按理论上讲应该他们的下一代与我们并行,他们应该发展的字辈已经到了“福” →“祚”→“自”→“延”→“长” →“必” →“忍”,……这一代了,因为他们是长房,应该下一代发展比我们小房要快几代,我们现在已经发展到福、祚、自、延、长这几号字辈了。请浙江或者其它相符的的吴姓宗亲,看到此帖子,如果同你们相符的,请与我们联系(QQ号:1056676643吴祚林),家乡的亲人非常想念你们!

解放前迁往浙江的 (按迁走先人的字辈及字号进行延伸描述):

胜二公长子添贵公房支下,自“顺”字辈开始描述,顺虎公(字风从号峡峰)→次子位桂→长子高香→长子由冬(字福翠)、次子由成(字福安)、三字由寿(字福盛)、四子由榜(字福明)→由冬子:徳应(字起贤)、由成子:徳长(字起华)、

由寿:长子徳畏(字三畏) 次子徳思(字九思)、由榜:长子徳喜(字起山) 次子徳盈(字盈财)→徳长子:迁往浙江的先人“邵江”(系继徳应子)。

注:邵江公在解放前迁往浙江定居,去世后几年他的儿子(应该是“福”字辈)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遗骸送回安徽安庆怀宁老家进行安葬(原地名为:安徽省怀宁县万桥公社峡山大队吴家冲又叫长家冲;现在地名为: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茶岭镇峡山村吴长冲村民组),老家仍然保留邵江公的墓地。邵江公的后代应该同我们字辈现在接近,因为我们是同一个房支,非常至亲。我们迫切的希望浙江的吴姓宗亲,如果你们与此帖子相符的请立即与我们联系(QQ号:1056676643吴祚林),家乡的亲人非常想念你们!

吴炜: (2014-5-30 20:48:40) IP:115.238.153.*
Re:

读阅其谱序。你族后人应出系湖口应元公裔孙。但你支族谱有许多遗漏。也许我宗谱在元末明初未校正及时编修。如有时机条件相互研讨。吾宗乃寿一公生宗八,宗十吴良武德将军(明初开国元勋)出任云南金齿卫守武德将军 。其祖父福一公。太祖辛五。
吴伟

作者QQ:596462638 IP:112.116.233.*
2013-4-11 12:46:33
寻根问祖
我是吴姓,属吴氏渤海望。现居云南麻栗坡县。字辈为:太廷忠兴、世传万古、延汉成宗、新立祖位、发达荣昌。
吴世林: (2013-5-1 19:57:59) 作者QQ:379840817 IP:182.247.11.*
Re:

你麻栗坡哪里的,我也是
wutaixiong: (2013-5-15 20:25:01) 作者QQ:14350742 IP:121.57.231.*
Re:

“延汉承宗,太廷忠兴,世传万古”。此支自江西而来,居贵州古思南安化,然后再次分居四川会东,云南元阳,贵州兴义,贵州罗甸等。和此支相关的宗亲请联系交流!
qq:14350742,联系人邮箱:wutaixiong@163.com 
交流群:203304840
吴治华: (2013-5-25 21:25:44) IP:27.9.208.*
Re:辈份字派,好相同

太廷忠兴、世传万古、延汉成宗、大清治川东、顺康维乾隆,宏开基业盛,绍虞继先周。重庆永川吴氏。
吴明胜: (2014-5-24 17:59:23) IP:222.178.68.*
Re:重庆石柱县枫木乡枫木台

我也是自江西而来,居贵州古思南安化,然后迁徙到重庆石柱县枫木乡枫木台的,但字辈不符:進秀子宗順
文正重志貴
明德家孫遠
依官柏代昌
朝廷登金玉
國泰定安邦。我是“明”字辈,不知有没有联系。QQ360944591
吴顺祥

IP:36.249.141.*
2013-10-7 22:02:53
寻根
我祖上是从江西吉安泰和县先迁至湖南花垣,后又迁至重庆秀山,我们的子辈排序是:万盛庆,恭文进,再正贵,志昌顺,法秀尚,道元成,保国大,我叫吴顺祥,不好意思让你就等了
堂号是;延陵堂
吴景亮: (2013-12-25 22:05:07) 作者QQ:57506460 IP:14.106.184.*
Re:同祖

吴氏族谱字辈 文正贵志昌 顺发进秀尚 公道子元成 宝国大庆景 一本相延远 家声启绪长 光宗欣耀祖 世代永荣芳qq57506460 
吴明胜: (2014-5-24 17:32:29) IP:222.178.68.*
重庆石柱枫木台吴明胜

我们族谱记载我们迁徙过程是从江西吉安府太和縣初遷湖南靜州,再由自靜州再遷貴州阡阡府阡阡司,后由阡阡復遷四川石柱府溪源里楓木臺          字辈:進秀子宗順,文正重志貴,明德家孫遠,依官柏代昌,朝廷登金玉,國泰定安邦。不知是否有关联。QQ360944591
吴明胜

IP:222.178.68.*
2014-5-24 16:00:36
重庆石柱枫木台吴氏寻根
    宗亲们,大家好,我是重庆石柱县枫木乡的吴氏后代,我们的族谱仅提示了我们本支人的始祖是吴进亿公,至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初迁湖南静州,生二子:二世祖秀芳妣陳氏(今其後裔居湖南靜州通道縣小地名樓子冉口),二世祖秀熙妣曾氏再从静州迁贵州阡阡府阡阡司(我查询应该是现在的石阡县)三世祖吳公子何(秀凞公之子)擕妣曾氏自靜州遷貴州阡阡府阡阡司龍抵里(好像现在是龍抵乡)地名腊岩置業灣塘葬于天子嶺曾氏葬燈盞窩,(二世祖和三世祖应该是一道迁徙的),四世祖宗登公(妣石氏系貴州石阡府石阡司水洞里地名下坪生長人氏)再从石阡县迁四川石柱府溪源里楓木臺(现在是重庆市石柱县枫木乡枫木台),宗登公排行老二,(老大宗高公,老三宗荣公葬於石阡府阡阡司腊岩)。吳母妣楊氏生於乾隆十九年甲戊歲冬月十六卯時,系貴州思南府安化縣蠻夷司,地名直橋生長。
    重庆石柱县枫木乡枫木台吴氏字辈是:進秀子宗順,文正重志貴,明德家孫遠,依官柏代昌,朝廷登金玉,國泰定安邦。
    望知道相关信息的宗亲们与我联系。本人qq360944591.在此深表谢意。
吴家彬

作者QQ:1017835027 IP:120.68.241.*
2014-5-23 11:27:42
我的排行
我在四川成都的大排行,是满清时期,在族内公议定下的,希望有此排行的族人能和我联系:电话 13999673976

我的排行:必玉鼎象汝 道赞先光家 大有云化天 江朝万世希
吴金萍: (2014-5-23 21:44:54) 作者QQ:1410559864 IP:115.151.221.*
Re:

江西萍乡诗元村..姓吴是那里来的
吴家彬

作者QQ:1017835027 IP:120.68.241.*
2014-5-23 11:17:00
族谱序言
   吴氏族谱旧序

    旧  序  一           真  德  秀

    周之初武王以仲雍奉泰伯祀封于吴後夫差失国长子友避难新安以国为氏由周而来其为姓氏远矣秦汉之时裂而复合合而复涣星罗碁布不可胜纪至唐太宗时查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梁右寒微者一百九十姓千六百五十一家而吴之姓氏与首称焉唐太史公数传至驸马公几蔡遂为江右族而吴之姓灿如也当时海内钟鼎鸣食之家而俱莫与之京嗟乎士之名氏也有二家世与人品而已人品不足家世独足以振之家世之与人品无忝於所生吴氏之子孙盖有之矣

皇宋 资政殿学士  参知政事      西山先生真德秀  撰

   旧  序  二           朱      熹

    按旧谱吴氏之先始于后稷至二十二世泰伯八十三世兢公乃江南之始祖余闻上古言有叶必有枝有枝必有根根不培则枝叶替有河必有水有水必有源源不流则河水涸是故谱不由其鼻而修若叶之无根水∧之∨无源也考后稷本轩辕之元孙安可捐其四世而不载也哉然则观吴氏之谱为天下望族初非他姓可比即有世胄之家簪缨勿替亦未有如此数千年之绵远可羡而可传也今因出谱索余校正由黄帝至后稷泰伯至唐太史兢公传宣成根深源远此所谓固本穷源之遐永则亦广先祖之盛德於无穷也若达之天下当无忘同胞之义矣於戏今之子孙重本敬宗之切如此未知後世子孙亦能有能慕前人之意否乎然谓吴氏之盛有贤祖宗重本敬宗于前则必有贤世代重本敬宗於後也谨序

皇宋庆元三年中秋 焕章阁待制侍讲    新安朱晦庵  撰

      旧  序  三           文  天  祥

    慨自晋魏以来至唐最尚门阀以故谱牒为重近世稍寝余每为浩叹今观吴氏族谱根深於泰伯仲雍溯派於兢公几蔡千枝万叶缕缕不缺自宋兴隆衣冠蝉联升於学者二十有三举於乡五十有七荐於曹者三奏於礼部及精究贤良而特恩科封世赏拜爵者又三十有四猗欤盛哉自昔以智力持世功利起家者有之特患传之数世而已惟诗书之泽绵延弗坠赫而□蹶孰若循循而至哉天下之理可久者必可大吴氏代有人焉将有尤者出於其时可也

大明追谥忠烈  宋丞相信国公             文天祥  撰

      旧  序  四           王  十  朋

    人之生也由皇王以来而姓氏於是乎得由居方以来而基业於是创得姓氏则吾人知所本创基则吾人知所止本焉而不知宗是谓无亲止焉而不知居是谓无家吴氏泰伯之後唐太史兢公之流派也则其从来之本远矣地有丰之金斗吴氏之所肇基也生於斯长於斯萃国族於斯死者咸於山葬焉後有井湖之时伏前有丰水之汪洋郁郁葱葱毓秀特異牧牛羊之岗浴群骥之池皆其旁搜也斯其地之所止从来久矣本之是宗止之是居非无亲无家之可比而蒙不知之罪者可论矣于是乎序
              时
皇宋兴隆甲申冬  赐进士  侍御史     梅溪王十朋  撰

      吴氏族谱总序

    礼有云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以是知族之有谱所以上溯世系之由来下联子姓於一体也我吴氏发脉始於至德公泰伯当先托采药而逃人慕尊为勾吴长武王成周封泰伯於吴以仲雍之後奉泰伯祀厥後子孙以国为氏吴之姓实始於此其所由来也久矣传有春秋州来季子犹以友让克继前人洎周末及秦汉时或合或涣若後汉之胶东侯相东晋之广州剌史是至德公之一脉也然而谱略未详矣唐兴以来六十二世之太史兢公为江南始祖数传至成宣公几蔡五代顺应清泰之间随任居蜀回籍南京与妣氏孟深谋远虑於天福元年合家渡江而西嗣是叶相继绵绵延延以至宋之隆兴衣冠蝉联不替亦犹是至德公一脉也迨至元明及  国初数百年之内分支别派愈延愈长有由江南迁闽省者有自闽省迁徙粤东者至嘉应州属龙川嫡脉纷纷星散更不胜纪室墓既不相聚则族间吉凶吊慰不相闻问甚有如秦越之相视嗟夫原其初非一脉乎今何为此至于此缘谱不修之故也兹于功暇抄集家乘继自今将沿而下之某房之祖分自何世某支之祖析於何代既有以知其所分溯而上之某房某支之祖虽分析於何代何世总皆根原於始祖又有以知其所合如此则凡属我至德公所流传者无论邻省各县皆属本支远乡近里莫非同气当恍然于祖宗一人之身流而为千万子孙之身犹是祖宗一人之身也於戏系我後人观此谱则敦宗睦族之心亦可以油然生矣
              时
大清嘉庆六年辛酉岁
乾隆壬午科举人敕授文林郎  知山东武定府乐陵县事
 癸卯戊申两科同考 借补济宁直隶州分州兼摄峄县邱务
                     一百一十一世裔孙  登三  敬撰

      吴氏族谱新序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第诸侯不得祖天子大夫不得祖诸侯周公制礼僭越有诛吾家族谱源流考载系自黄帝黄帝生少昊少昊生桥极桥极生帝喾黄帝少昊帝喾古帝也即古天子也帝喾元妃姜嫄履巨人迹而孕后稷天生圣人为周天子始祖原姬姓配妃姞氏传二十代有太王聘姜女生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季历生文王姬昌有圣德太王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即与仲雍逃之勾吴及文王为西北侯遭纣乱次子武王成周尊后稷以配天追太王王季文王姬公相武王大封同姓五十国泰伯三以天下让岂以至德而不封乎故荫仲雍曾孙周章奉泰伯祀以子爵封吴列於诸侯自泰伯位传十七世至乘传曰寿梦为诸侯长步楚称王生四子一诸樊二馀祭三馀昧四季札尤贤名闻於诸侯遗命兄终弟及历三兄在位三十四年季札不立以子之才不如侄效至高风馀昧世子姬僚不以诸樊长子姬光为大世子自恃子即父位姬光得伍员聘专诸以剌之遂君吴为王曰阖庐覆楚强吴为伐越伤足指而薨子夫差即位恃强争长竟容越失国吴本姬姓为君止此又異於传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盖一姓之不复二兴天也命也夫差长子讳友即姑曹避难新安以国为氏乃吴氏新安之祖也屈指泰伯封吴共三十一代之君诸侯也大夫尚不得而祖之何况士庶然则吾家始祖不在泰伯而在氏吴之友公明矣不祖友公而祖始封之诸侯攀龙附凤是僭也而非礼也想友公去会嵇而来新安知西安有異人作东周之微子而望国而哭姓必以吴不忘其本是友公之姓乎其所当姓而姓非即吾家之祖乎其所当祖而祖者乎友公水源也木本也泰伯又水源之源木本之本心不可得而忘姓姓不可得而祖者按失国避难之友公西山先生曾序及之矣泰伯以下至夫差泰伯以上至后稷后稷本黄帝之元孙朱子序曰安可捐其四世而不载也哉若千古臣民若干分封建国此俱吾家一脉相承纪之以备源流则可以为吾祖则不可何者为天子为诸侯皆姬姓同姓且不可得而祖况不同姓乎慎毋贸贸焉以徒取乎越礼僭分之罪吾家有志修谱者必以一世友公书始祖黄帝至太王书几代泰伯至夫差书几位上不乖礼法下不昧宗亲贤传圣经庶乎不背崙生也晚年近古稀未获东回今始得览东来家谱敬承旧序窃取宋儒朱真两先贤之意以校正特作此新序以承先启後继往开来岂好奇哉实得当耳後之见之者不以予言为河汉焉则幸甚

皇清咸丰十有一年岁次辛酉季春朔九日
                七十世後裔  华崙字崑后号人山  敬撰
吴林

作者QQ:2049473328 IP:60.55.11.*
2014-4-10 14:40:27
重庆秀山清溪吴氏字派
《家谱》称至今七百年前江西抚州金谿后山字派为:功、德、復、永、祥、啟、雲、礽。至延佑元年(公元一三一四年)始迁祖云衡公随营来秀征苗平靖,创业后修订为:再、才、文、志、秀。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年),族人又新增:永、友、应、国、洪。合前即:再、才、文、志、秀、永、友、应、国、洪至今。——发此信息一是诚想了解原江西金谿字派是否属实,二是诚想了解云衡公世系宗亲究在何方。恳请知情者告知!!
,吴: (2014-4-26 22:18:38) IP:125.89.79.*
Re:

我是江西金溪厚山,不知是你说的哪个后山。
吴林: (2014-5-18 17:07:17) 作者QQ:2049473328 IP:27.24.214.*
Re答江西厚山宗亲


  据说原金谿后山是现在的金溪厚山。不知怎么称呼你,谢谢你的关注!并期盼你与我联系:QQ2049473328
  
吴树祥

IP:117.93.11.*
2014-5-12 14:45:29
关于盐城吴氏迁居地新兴场和龙王庙的商榷
 史料大统宗谱记载: 我吴氏始祖君用五世孙,子美,子荣,于明宣德年间(公元一四二六年),从盐城北郊吴家河迁居新兴场,江苏吴氏史料载:吴子荣后裔迁龙王庙于明天顺年间(一四五七年)。依照史料推算盐城新兴场吴氏始祖迁居时间比龙王庙吴氏迁居时间要早三十一年,也就是说龙王庙吴氏在新兴场吴氏迁居三十一年后的公元一四五七年,新兴场吴氏后裔迁吴家堰后,查考无迁居龙王庙证据。
 依《舆地纪胜》(后人以其详赡分明,体例谨严,考证极其核洽,誉为南宋全国性总志中最善者),[中国历史海岸变迁史]的史料证实:西汉时代盐渎县在今盐城县城东北角,为产盐地。南宋时大海在盐城县东半公里。北宋以前黄河长期在渤海湾入海,淮河的来沙不多,其一大支流泗水(又名清河)亦为水流较清的河道。故其时淮河口深阔,潮波可至盱眙以上。八世纪时(唐大历年间)在淮安、扬州间修筑了一条捍海堰,又名常丰堰。不久废圮。11世纪在范仲淹主持下,重修捍海堰,即今范公堤。可见自西汉至北宋,苏北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范公堤以东不远处。废黄河南岸苏北海岸可以盐城县为例,唐宋时大海在城东不到1公里,十五世纪(一四零一年至一五零零年)在城东十五公里(青墩范围内),十七世纪初(一六零一年始)在城东二十五公里,到十九世纪中叶(一八五零年左右)在城东才五十公里。一八五五年黄河改道由山东入海,此后苏北海岸线有不同程度的后退,最初废黄河口大约以每年 1公里的速度向后内缩。据详实的[历代海岸线图]载:至清顺治年间(一六四四年)才退至射阳通阳,大丰大桥,东台三仓一线。至明代嘉庆年(一七九六年)海岸线北也才退至盐城东冈东,北洋岸,海神庙,大丰小海一线。按此史料及时序考证:公元一四五七年时地处青墩的龙王庙还是海水泛滥之时,按理还不具有世代迁徙条件。个人认为:盐城新兴场吴氏宗支为龙庙分支有待商榷,留待后人进一步考证。(盐城吴氏迁徙新兴场,地属范公堤西且史料完整)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