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 吴氏资料 | 寻根信息 | 2010-2008以前信息 | 2007以前信息 | 2006以前信息 | 官方首页 | 信息管理 |
信息交流·管理公告: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2010版正式运行,请各位宗亲积极发布信息.所发布的信息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互联网规则,否则后果自负!
所发布的信息只能是与吴姓氏族有关的资料,请宗亲们用真实姓名.谢谢合作。请知晓相关信息者给予“回复”。
吴武

IP:124.227.14.*
2022-11-17 8:36:49
《祐公碑记》之吴谨
《祐公碑记》之吴谨

“建善寺”距今一千五百多年,是福建宁德地区历史最久远的一座古刹。原名“建福斋”,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在温麻县(县治在今霞浦县沙镇古里村)创建。唐代置长溪县,迁县治于今霞浦县松城镇,景云二年(711年)寺随县治改变而迁徒于现址,并改称“建善寺”。
唐贞元初(785年),一代高僧灵祜禅师在此出家,“敷扬佛法凡四十余年”,成为禅宗“五宗之一”的“沩仰宗”开山鼻祖,谥号“大圆禅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该寺一度为“威武军节度馆”馆址,宋建隆四年(963年),威武军节度使驿巡官儒林郎吴谨辞撰(即撰辞,指撰写文词,笔者注)碑铭,今尚存于寺内。
据《常山县志》记载吴谨(漳州府尹),是桐门吴氏家族成员。笔者认为吴谨任威武军节度使驿巡官与家族成员吴祐任威武军节度使有关联,年龄上看吴祐是吴谨的父辈。宋建隆三年(962年)吴祐公离世。
明代中期文学家和书法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李梦阳曾有文《答吴谨书》,全文如下:
读论文一篇,仆窃疑焉。
足下之意,不过执以艰深之词文浅易之见耳,恐不然。
夫文自有格,不祖其格,终不足以知文。
今人有左氏,迁乎?
而足下以左氏,迁律人邪?
欧虞颜柳,字不同而同一笔,其不同特肥瘦,长扁,整流,疏密,劲温耳。
此十者,字之象也,非笔之精也,乃其精则固无不同者,夫文亦犹是耳。
足下谓迁不同左氏,左氏不同古经,亦其象耳。
仆不敢谓然,幸足下思之,有教再布。
宝鸡文理学院魏强在《吾谨生平三事考略》一文中,提出“吴谨”即“吾谨”。笔者认为,李梦阳也可能是以书法来谈论“吴谨”的文章,只是与“谁”谈,以及谈什么“文章”并没有在此文中交待,因此“吾谨”并非就是“吴谨”。况且,如果李梦阳与吾谨有书信来往那就是熟人,不可能连姓都搞错,以及像钦定四库全书这样的文献都经过严格的考证和校对,不太会出现此类错误。

吴武
2022年11月16日
吴武

IP:124.227.14.*
2022-11-14 16:10:45
《祐公碑记》之吴禄
《祐公碑记》之吴禄

从隋到清,中原皇朝大多采用三省六部的体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属下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兼国防部长。在古代,兵部尚书名义上有管辖军队的一切权力,包括国防安全,军官任命,军队操练,后勤等等,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比如在唐朝,这个权力由枢密使掌控。并且有时侯,兵部尚书并非实职,而是赐授于保家卫国有重大贡献的军队将领的一种勋衔。
本家谱记载,始祖吴祐公自后唐起,族人经后晋,后汉,后周,宋各朝为国戊边,开疆拓土,功绩卓著,其中祐公弟吴禄(字/号,伸),兵部尚书。《常山县志》记载:吴禄,兵部尚书。另据嘉靖《江西通志》卷《饶州府.科目.宋》:天圣二年甲子宋郊榜,吴伸,鄱阳人,兵部尚书。
《梧峰吴氏家谱》记载:吴祐,字龄交,饶州人。但笔者认为以上“天圣二年甲子宋郊榜”有误,正确的应该是“天福年间进士”。因为“天圣二年甲子宋郊榜”的吴伸,是另一位历史人物。
据光绪《江西通志》卷二一《选举表.宋进士》载:吴伸,字仲举,饶州鄱阳县人,天圣二年登进士第,初授吉州推官,历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公事,终仕司封郎中,知宣州。宋代的金君卿《金氏文集》卷下《吴司封墓志铭》载:公讳伸,字仲举,世居鄱阳太伯之南。吴公天圣初,耀进士第,补庐陵狱官,寻授荆湖北路提点刑狱公事,由著作凡九迁至司封郎中。治平元年冬,公既得宣守以归,感疾,十一月二十五日,易箦于舟中,享年七十三。由此可知,司封郎中吴伸并非本族先祖吴禄公。
《衢县志.望族表》和《衢州府志》记载:(衢州)紫薇吴氏,小南门廿七荘坑口,五代后唐吴祐为刺史居衢,(后裔)元末避难于紫薇里,清有吴卯金举人,吴城优贡。(衢州)龙泉头吴氏,南乡四荘,与紫薇里同为吴祐后裔,明初由江山青嵌迁衢。《浙江通志》记载:据紫薇吴氏家谱,吴祐校正为吴佑。笔者推测,紫薇里吴氏家谱中,吴禄记录为吴伸,出于字辈统一习惯,故“祐”用通用字“佑”。
唐末吴公约家族,吴镣家族,吴瑶家族;后唐吴越国功臣吴敬忠家族,吴祐家族;北宋吴玠吴璘家族,都是行伍世家。他们的祖源和活动区域其交集在杭州周边以及在闽北和福州,比如吴玠吴璘的籍贯,安徽有研究者对出于福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浦城”不是今天的福建“浦城县”。本祐公家族很大时间在福建的建州,汀州,福州拓土和守备。后唐宋初的军队都是以家族军队为主,尽管祐公本人退休后回常山居住,但其家族后辈一定有不少继续留在原驻防地,这部分人的情况,有文章在论述衢州吴氏来源时写道:“目前福建吴氏大多为吴祐后裔”。但是除吴亮和吴梦(孟)芳的记载把闽和常山联系之外,其它尚未有更多记载,因此对这些家族之间有何联系有待进一步考证。

吴武
2022年11月14日
吴氏: (2022-11-14 16:57:22) IP:111.121.251.*
Re:感谢吴武宗亲

http://www.cnwu.net/member/myhome/init/userid/168.html
这是吴武宗亲发布的资料专集。
吴武

IP:124.227.14.*
2022-11-2 11:21:08
《祐公碑记》之吴肃
《祐公碑记》之吴肃

肄业寄僧房,暑天湖上凉。
竹风过枕簟,梅雨润巾箱。
引步青山影,供吟白鸟行。
明年重访旧,身带桂枝香。
这是《寄吴肃秀才》的诗句,当时肃公在杭州天王院夏课,林逋为其而作。宋仁宗赐谥林逋“和靖先生”,字君复(968-1028)今杭州人,后世人称“梅妻鹤子”。
本族家谱记载肃公为始祖吴祐公曾孙,于常山桐门福田寺撰文立碑。据现有资料推测《祐公碑记》于淳化二年(991年)初次刻立,熙宁三年(1070年)重新刻立。碑文如下:
公讳祐字龄交当唐之未世兵戈骚扰盗贼烽起时年十余卓有成见又博学能文器量宏达迨至后唐同光三年庄宗沉缅色畋歌舞之乐朝政荒颓两河流徙赋调不给军士几踣乃预借明年租税民大愁苦哭泣道路相望公曰此豈可以无一言乎乃以明经对策剴切擢进士第明宗时安重晦用事从使入吴吴越王问天下病故对曰人主为苍生立命且昔人有言国无小小能事大国乃宽留询数月大异之清泰元年为三衢刺吏明年丙申拜武威节度使又丙午遣兵至福州明年丁未由闽归衢年已七十余矣恳词求致仕卜居(以下省略)

吴武
2022年11月2日
吴健红

IP:115.153.153.*
2022-10-30 11:43:15
j江西余江县马荃镇董家州五房吴氏世系
一世祖泰伯,仲雍,二世祖季简,三世祖叔达,四世祖周章,五世祖熊遂,六世祖柯相,七世祖疆鸠夷,八世祖余桥疑吾,九世祖柯卢,十世祖周鹞,一十一祖屈羽,十二世祖夷吾,十三世祖禽处,十四世祖君转,十五世祖颇高,十六世祖句卑,十七世祖去齐,十八世祖寿梦,十九世祖诸樊,二十世祖光,二十一世祖夫差,二十二世祖友,二十三世祖勾余,二十四世祖厥由,二十五世祖穆,二十六世祖平,二十七世祖申,二十八世祖芮,二十九世祖浅,三十世祖信,三十一世祖广志,三十二世祖千秋,三十四世祖全,三十五世祖隆,三十六世祖复兴,三十七世祖汉,三十八世祖威,三十九世祖昕,四十世祖如胜,四十一世祖珪,四十二世祖文质,四十三世祖应,四十四世祖康季,四十五世祖嗣英,四十六世祖正己,四十七定,四十八世祖之则,四十九世祖延,五十世祖猛,五十一世祖安诚,五十二世祖均,五十三世祖钦,五十四世祖授,五十五世祖源,五十六世祖宗臣,五十七世祖远,五十八世祖庆,五十九世祖瑀,六十世祖克,六十一世祖淇,六十二世祖逊,六十三世祖蒙,六十四世祖伯范,六十五世祖中,六十六世祖仁厚,六十七世祖城,六十八世祖权,六十九世祖弼,七十世祖奂,七十一世祖智有,七十二世祖安值,七十三世祖朝信,,,,,,,
吴健红

IP:115.153.154.*
2022-10-21 20:26:34
余江吴氏世系
有谁知道尧国公吴全节的信息,我这里发现了他的墓地
吴武

IP:124.227.14.*
2022-10-10 11:18:00
《祐公碑记》之吴泽
《祐公碑记》之吴泽

时光飞逝,岁月穿梭,相隔近450年以后,桐门吴氏后裔再次成为衢州的父母官。据《衢县志.碑碣记一》,议大夫中顺大夫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长沙李东阳(明内阁首辅,笔者注)撰,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致仕前翰林院编修兰溪章懋篆额,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前兵科给事中山海萧显书,丹月望后三日,衢州府知府张俊通判岳镇推官樊睿立石,记载“洪武年间,知府,吴泽,江西(后两字不清)县人”。并在其名宦中写道“已祀名宦,仁心惠政耆舊至今称之”。
用现代语言来说,
“仁心”是指“具有仁爱之心,能同情,爱护和帮助别人”。
“惠政”则指“仁政,德政”两个方面。体现在施政中“民贵君轻和人性本善”的思想,以及“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绩”。
“耆舊”是指“年高而有才德的人”。
“至今称之”无疑是说“事至今日都一直得到人民的称颂”。
    另据本族家谱记载“吴泽,钦点第二名”。泽公也是始祖吴祐公在江西广丰后裔的第二位进士。《广丰县志》记载“世宦坊在四十五都,万历甲辰(1604年,笔者注)为节度使吴珍,佥判吴仲蟾,同知吴宗晃,司马吴价,平事吴仲任,教谕吴一中,举人吴文魁,举人吴都魁,知府吴泽,给事中吴瓛,教谕吴昕,宾贡吴娴吴灿,仓大使吴玉,司教吴琛”立。
笔者注:江西广丰县曾用名江西永丰县,现在为江西上饶市广丰区。

吴武
2022年10月10日
吴武: (2022-10-12 12:48:35) IP:124.227.14.*
Re:《祐公碑记》之吴泽

《祐公碑记》之吴泽,该文章已提呈2022年10月12日考证并补充版,谢谢。

吴武,2022.10.12
吴武

IP:124.227.14.*
2022-10-12 12:43:44
《祐公碑记》之吴泽
《祐公碑记》之吴泽
时光飞逝,岁月穿梭,相隔近450年以后,桐门吴氏后裔再次成为衢州的父母官。据《衢县志.碑碣记一》,议大夫中顺大夫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长沙李东阳(明内阁首辅,笔者注)撰,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致仕前翰林院编修兰溪章懋篆额,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佥事前兵科给事中山海萧显书,丹月望后三日,衢州府知府张俊通判岳镇推官樊睿立石,记载“洪武年间,知府,吴泽,江西(后两字不清)县人”。《衢县志.名宦》和《衢州府志.名宦传》中均写道“吴泽,知府,已祀名宦,仁心惠政耆舊至今称之”。
用现代语言来说,
“仁心”是指“具有仁爱之心,能同情,爱护和帮助别人”。
“惠政”则指“仁政,德政”两个方面。体现在施政中“民贵君轻和人性本善”的思想,以及“有益于人民的政治措施和政绩”。
“耆舊”是指“年高而有才德的人”。
“至今称之”无疑是说“事至今日都一直得到人民的称颂”。
据本族家谱记载“吴泽,钦点第二名,授衢州府知府,诰授中顺大夫”。泽公也是始祖吴祐公在江西广丰后裔的第二位进士。《广丰县志》记载“世宦坊在四十五都(今上饶市广丰区吴村镇,笔者注),万历甲辰(1604年,笔者注)为节度使吴珍,佥判吴仲蟾,同知吴宗晃,司马吴价,平事吴仲任,教谕吴一中,举人吴文魁,举人吴都魁,知府吴泽,给事中吴瓛,教谕吴昕,宾贡吴娴吴灿,仓大使吴玉,司教吴琛”立。
另据《广丰县志》和《广信府志》记载:“宾贡,吴泽”。
宾贡,指地方政府向朝廷推举人才时,待以宾礼,贡于京师,或指外国推荐而来的贤者。按河南大学于逢源硕士学位论文《明代选贡研究》,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极度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不仅在全国各地开设学校,发展教育,还实施了多种不同途径的选才措施。选贡制度是明代首创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是明代统治者吸取了前代选拔人才措施的经验与教训,所创立的一种将地方学校与中央官学结合在一起,将学校生员与官员培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选才手段。由各地儒学选拔优秀生员贡入国子监,再经礼部"廷试",合格者送入国子监肆业的制度。明初统治者借鉴前代学校升学体制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开始实行这一制度,此后又通过不断充实而使其臻于完备,选贡制度设立主要是为了满足一些特殊地区对于人才选取的要求而实行的具有特殊性,但不普遍的选才措施。到正统初年,才开始形成了以考试成绩优异与否为选拔标准的程序。选贡生员的选拔较为特殊,选贡生员大多是由考试选拔而出,以成绩优异为标准,因此素质较高,多出英才,仕途前景也较为明朗,但是由于明中后期人们对于科举的崇拜,导致大量选贡生员更愿以科举作为步入仕途的选择,不愿直接以选贡入仕。据此推断,吴泽是经礼部"廷试"时,获“钦点第二名”的。

笔者注:江西广丰县曾用名江西永丰县,现在为江西上饶市广丰区。

吴武
2022年10月12日

(这是经考证的修改版,请选用此版文章)
吴武

IP:124.227.14.*
2022-9-23 16:20:32
《祐公碑记》之吴亮
《祐公碑记》之吴亮
在《常山县志》中,桐门人吴亮只有短短的文字记载,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吏部郎中(宋会要辑稿中载右司郎中,笔者注)、观文殿修撰、开封小尹。但是,提到米芾名气就大得多了,其《游灵峰宝刹》,爱好书法的人大多知道,苏东坡赞之为“风樯阵马,沉著痛快”。这次出游的同伴有邵篪、胡端修,以及桐门人吴亮。该帖书于崇宁甲申年(1104年)五月,米芾时任无为(今安徽无为市)军使。
邵篪,丹阳(今江苏镇江)人,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典籍记载邵篪身材魁梧、高鼻深目、大卷发、络腮胡自然上卷,远看如同一头健壮的雄狮(以笔者看他是西域人后裔,是否为沙陀人待考)。历任户部郎中、开封府推官、承仪郎、司农寺丞等。邵篪因为在一次朝议中不小心放了个屁而被宋哲宗贬到越州(今浙江绍兴)任职,并由此得到了个“泄气狮子”的外号。《正顺镇江志》和《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其相关记载。
胡端修,今常州市武进区人,父胡宗愈,祖父胡宿,官宧世家。曾任承议郎,因“元祐党籍”被编管,崇宁五年(1106年)重新被起用为宣德郎。吴亮、胡端修为同榜进士。
米芾,葬润州(今江苏镇江),祖籍今湖北襄阳。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淮阳军知州等,“元祐党籍”事件中被贬。书法家、画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另据《建宁府志》和《福建通志》记载,吴亮在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在建宁府任南部都尉,以及知军州事(宋庆元年以后改称知府,笔者注)。
潘自牧,婺州(今金华市)人,宋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曾知常山、龙游县,其所撰的《记纂渊海》中载“父子隔坐”,即吴亮(尚书令)与其子吴骘(中书令)每逢朝会,皇上要求两人隔云母屏风而坐。南宋太学生谢维新,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在其所编《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中有同样记载。
曾巩,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1057年进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其为陈巽(字公顺。北宋德化今江西九江人,1015年进士)撰写的墓志铭中记载进士吴骘(详见元丰类藁卷四十七)。

吴 武
2022年9月23日
吴武

IP:124.227.14.*
2022-9-7 10:42:00
《祐公碑记》之吴
《祐公碑记》之吴㮚
据《常山县志》编者徐烈考证,最早有史载的常山桐门人是吴㮚,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知高州(即现在的四川高县,笔者注)。县志把吴㮚归类为常山桐门人,意味着他原籍是常山,可惜的是没有他出身之类的其他记载。
一般人知道的高州在现在的茂名市,但是这里说的后唐高州是如今的四川省高县。后唐实际管辖高州的时间非常短,前蜀被后唐灭亡一年左右,就发生了兵变,后唐庄宗李存勖于事变中被杀,平蜀主将郭崇韬亦因此事变身亡,而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遂窃取蜀中兵权平定叛将李绍琛和整顿吏治,随即又断绝与后唐的行政关系,效仿前蜀割据一隅。由此看来吴㮚的任期并不长,所以没啥记述留下。
从年龄上看,吴㮚是吴祐的父辈,他的资料对吴氏家族何时开始居住在常山桐门,且是从哪移居过来的,非常重要。
从衢州经江西到福建,当时常山是第一道重要关口,吴越国不管是拓土到闽还是防守自我,都需要重点把守。作为刺使身负守卫三衢重任的吴祐,其家族驻守常山是说的通的。桐门在当时的常山九都街南侧,九都街恰好处在贯穿多条古道的节点上,从南面不远翻过桃树坞岭,就与常玉古驿道相接;向北过三溪、王家,在葫芦溪(地名)与璞(今何家璞石)信(今江西上饶)古官道相连,继续往北经叶溪岭古道可通往开化华埠;向东经今同弓乡可到湖东和常山县城(也可经叶姑岭到县城);向西就是璞信古道中的重要集镇,即今常山球川镇和江西玉山县的双明镇。龙绕溪也在南面不远处。在以水运和古道交通为主的时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九都街道横贯,曾经有一段时间店铺众多,颇为繁华。
当时重要守将詹从效的驻地也在常山。从县志资料看,詹从效早年与钱镠相识且一起打拼,后来钱镠建吴越国,詹出任节度副使,闽中大乱时领兵至常山草坪镇守。草坪在九都街东南不远处,是常山通往玉山境的最后关口。《常山县志.流寓》中,吴祐列第一,詹从效列第二。
后唐明宗李嗣源在长兴元年(930年)曾发布诏命,规定诸道防御使、团练使、刺史、行军司马、节度副使等职务皆由朝廷命授,不允许诸道自行奏荐。吴祐、詹从效奉守衢州为同一时期,均为朝廷命官,县志按照他俩官职高低进行了排名一、二。詹从效后裔詹莱曾是《常山县志》主要撰修者,因此相关内容应该是经他考证过的。
吴㮚在同光三年官居知州,透出的信息是常山桐门吴氏家族或先人在唐朝末就是官宦家庭。吴㮚、吴祐为官时期,中原皇朝的统治者均为沙陀族人,可见常山桐门吴氏家族与沙陀贵族溯源颇深,长期共事,但是目前没有资料可知道他们之间的具体溯源。

吴 武
2022年9月7日
吴氏: (2022-9-11 22:52:38) IP:117.189.97.*
Re:吴?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吴?请作者再标明一下。那个字显示不出来。&#15258这是什么代码?
吴武: (2022-9-14 16:02:30) IP:124.227.14.*
Re:

那个字读Li,上面是卥,下面是木。现在有人写为栗。该文章已发了新版给您,请采用新版。谢谢。

吴 武

2022.09.14
吴武

IP:124.227.14.*
2022-9-13 17:13:38
《祐公碑记》之吴㮚
《祐公碑记》之吴㮚
据《常山县志》编者徐烈考证,最早有史载的常山桐门人是吴㮚,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知高州(即现在的四川高县,笔者注)。县志把吴㮚归类为常山桐门人,意味着他原籍是常山,可惜的是没有他出身之类的其他记载。
一般人知道的高州在现在的茂名市,但是这里说的后唐高州是如今的四川省高县。后唐实际管辖高州的时间非常短,前蜀被后唐灭亡一年左右,就发生了兵变,后唐庄宗李存勖于事变中被杀,平蜀主将郭崇韬亦因此事变身亡,而西川节度副使孟知祥遂窃取蜀中兵权平定叛将李绍琛和整顿吏治,随即又断绝与后唐的行政关系,效仿前蜀割据一隅。由此看来吴㮚的任期并不长,所以没啥记述留下。
从年龄上看,吴㮚是吴祐的父辈,他的资料对吴氏家族何时开始居住在常山桐门,且是从哪移居过来的,非常重要。
从衢州经江西到福建,当时常山是吴越国到邻国的第一道重要关口,吴越国不管是拓土到闽还是防守自我,都需要重点把守。作为刺史身负守卫三衢重任的吴祐,派家族成员驻守常山是说的通的。桐门在当时的常山九都街南侧,九都街恰好处在贯穿多条古道的节点上,从南面不远翻过桃树坞岭,就与常玉古驿道相接;向北过三溪、王家,在葫芦溪(地名)与璞(今何家璞石)信(今江西上饶)古官道相连,继续往北经叶溪岭古道可通往开化华埠;向东经今同弓乡可到湖东和常山县城(也可经叶姑岭到县城);向西就是璞信古道中的重要集镇,即今常山球川镇和江西玉山县的双明镇。龙绕溪也在南面不远处。在以水运和古道交通为主的时代,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九都街道横贯,曾经有一段时间店铺众多,颇为繁华。
当时重要守将詹从效的驻地也在常山。从常山县志资料看,詹从效早年与钱镠相识且一起打拼,后来钱镠建吴越国,詹出任节度副使,闽中大乱时领兵至常山草坪镇守。草坪在九都街东南不远处,是常山通往玉山境的最后关口。《常山县志.寓贤》中,吴祐列第一,詹从效列第二。
后唐明宗李嗣源在长兴元年(930年)曾发布诏命,规定诸道防御使、团练使、刺史、行军司马、节度副使等职务皆由朝廷命授,不允许诸道自行奏荐。吴祐、詹从效奉守衢州为同一时期,均为朝廷命官,县志按照他俩官职高低进行了排名一、二。詹从效后裔詹莱曾是《常山县志》主要撰修者,因此相关内容应该是经他考证过的。
吴㮚在同光三年官居知州,透出的信息是常山桐门吴氏家族或先人在唐朝末就是官宦家庭。吴㮚、吴祐为官时期,中原皇朝的统治者均为沙陀族人,可见常山桐门吴氏家族与沙陀贵族溯源颇深,长期共事,但是目前没有资料可知道他们之间的具体溯源。
现有网上古籍中可查到的吴㮚,还有大理正吴㮚,他在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朝廷征诗中名列第一,诗名《皇太后回銮颂》。另有一位是建康(现南京)人字少仁,宋建炎二年(1128年)(李易/榜)进士,刑部郎/大理寺丞。再有一位是安徽望江县人字子宽,宋绍兴年间南康县司户。从时间上看,后面几位只是与知高州的吴㮚同姓名而已。

吴 武
2022年9月13日
[分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信息搜索]

搜索:
[返回主页] 吴氏在线信息交流中心
CopyRight © 1997.7—2021.7